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杜荀鹤的一首《送人游吴》的诗句,道出了苏州的内在风情。秀丽典雅、人杰地灵的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官僚商贾、文人画家的聚集之地。早在明代时期,这一地区的古玩书画鉴藏之风就已十分炽热。至清嘉道年间依然极为兴盛,并且俨然代替了扬州,成为江南地区书画流通与收藏的中心。吴地世家门第群体延续了对书画古物的鉴藏雅好,出现了张丑、陶裸、蒋春皋、王世贞、潘祖荫和陆恭等著名的私人收藏家。其中,作为名臣潘祖荫的收藏事迹,相对而言或许并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在清末,潘祖荫及其家族可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

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苏州)人。于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屡有升擢,官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尚书等职。潘祖荫不仅是晚清的一名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幼好学,涉猎百家。尤喜搜罗善本书,金石碑版之属。”除了议论朝政之外,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以及宋版图书都是其搜罗的对象。精通金石书画的潘氏以修筑“滂喜斋”的古籍善本与“攀古楼”的铜器收藏闻名于世。所收藏的青铜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当时都无人匹敌。其中著名的有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级的藏品。那么,潘祖荫收藏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笔者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揭开作为一代鉴藏大家的潘祖荫。

潘氏家族是苏州的望族,有“贵潘”之称,祖上是徽商,迁居苏州后注重文化教育。自先祖潘奕隽成为第一个进士之后,潘家科名连捷,一跃成为簪缨世家。潘祖荫的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一品的太傅及武英殿大学士。其父亲潘曾绶,官至内阁侍读。而叔祖更是乾隆乙卯科的探花潘世璜。除为官外,潘祖荫家族亦是清代苏州地区的收藏名门之一。潘家几代人从流散于世的真赝书画中,甄别遴选,收藏了一批精湛的书画名作,历经后代近二百年薪火不断的积累,成为晚清江南地区重要的私家收藏家族。那么潘祖荫家族具体的收藏规模如何呢?

据《三松堂书画记》潘承弼跋,称其五世祖潘奕隽喜爱收藏到了痴迷的地步,搜集了大量的古玩字画。其“所居三松堂,所藏皮法书名画甚富。……有《书画目》两册,著录宋元以来名迹数百家,原稿藏公曾孙俭庐叔祖处,余曾假以录副,未逞棱理”。藏品的精富程度可见一斑。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潘家收藏的有元代以来作品共计187件,其中不乏赵孟?、周臣、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董其昌、蓝瑛、陈淳、徐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挥寿平、罗聘、金农、吴历、查士标、高凤翰、翟大坤等元明清三朝名家墨迹。其中有徐渭《黄甲传肿图》、文征明《红杏湖石图》、周臣《松荫话客图》、仇英《枕琴图》、李?《时新佳品》等。潘奕隽不仅喜欢书画收藏,还热衷于搜集各类古籍善本。其“三松堂”先后收藏历代典籍达数万卷,所藏珍贵典籍即达百种以上,与当时大藏书家黄王烈、袁寿阶齐名。潘奕隽卒后,“三松堂”藏书分别由其孙潘遵祁、潘希甫递藏,各自拥有数万卷,并陆续有所新补。

作为潘祖荫伯父潘曾莹的收藏数量也很可观。在其《墨缘小录》记载珍藏的名家作品就达106人。在他另一部著作《小鸥波馆画识》中,也记录了他收藏及见过的名画。如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唐寅《山水图》、陈汝言《修竹草堂图》、徐仿《山水》、余根《鹰》等。能统计出的潘曾莹的藏品即为219件以上。

同时,其家族跟当时著名文人画家的交往也不浅。潘世璜与王学浩以兄弟相称,过往甚密。并与外埠画家也广有交游,如上海的改琦及杭州的戴熙等都是潘家的座上常客。在与画家的交往中,也会不时得到一些书画艺术品。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三日“松江七萝琦来,赠大人及余画扇各一。”另外,潘氏父子以及叔祖潘世璜于九月五日,又召集了夏?等苏州本地的收藏家“招七萝、芜圃、羽谷(夏?)小集须静斋。”知恩图报的改琦“以所画《采芝图》赠大人,……余以素纸求七萝作花卉横卷。”潘氏父子在短短三天之内便得到了改琦四件作品。

潘曾莹也喜欢与画家交游,但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苏州本地,而是辐射至周边地区,如镇江的张釜、杭州的钱杜与戴熙,湖州的费丹旭、常州的汤贻汾等等

对书画收藏如此入迷的潘家,是缘于他们家族都有嗜古的爱好。潘奕隽在题沈周《东庄图》中写道:“《话雨图》吾见之于款州汪心农家,以未见《东庄图》为憾,今京口冯君株生购得之,因得假归三松堂,获观奇迹翰墨,缘深为可庆也。晤对十日,更喜株生之博雅好古,又自念老眼可见。”这些浓厚的家庭收藏环境,无不深深地影响到了潘祖荫,使他终身走上了鉴藏之路。

二、艺术品的收藏与特点

潘祖荫藏品之精良比起前辈来讲有过犹而无不及。饱读诗书、满腹经伦的潘氏酷爱收藏古玩字画,尤爱青铜器。为此节衣缩食,大把的银子都投入了收藏,以至于所乘车马轿舆是最破烂的。可谓到了疯狂的地步。潘祖荫每发现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惜”。 同时认真研究,并写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等著作。

对书画很喜欢的潘氏,曾收藏到王原祁名画《山水图》,并仔细观赏,之后盖上自己“吴县潘伯寅平生真赏”的朱文印章。但是潘氏主要收藏的还是青铜器方面。

潘祖荫尤其注意吉金,他所藏钟鼎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清末收藏吉金的第一家。当时最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为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其中前两件就为潘祖荫收藏,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两”印章一枚。攀古楼是他存放青铜器和石碑的储藏处,他还留下《汉沙南侯获刻石》、《攀古楼彝器款识》等两部金石目录。

大盂鼎道光年间在陕西眉县出土,先为豪绅宋金鉴所得,后被县令以500两黄金购去,宋得官翰林后,又用白银3000两买回,最后为左宗棠所有。因左宗棠被弹劾时潘祖荫三次上疏营救,左遂以大盂鼎相赠,终于报答了潘氏上奏保举的大恩。另一件大克鼎,是光绪十五年在陕西宝鸡县渭水南岸出土,潘祖荫花了650两白银购得了大克鼎。在此之前,他已得丁周史颂鼎,大盂鼎三宝镇家。潘氏自然高兴,直隶总督端方,噌向潘逼诱出让,终未能如愿。

除收藏青铜器外,潘祖荫还是一个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来之不易,曾自言:佞宋真成癖,年来不可寻。偶然珍一帙,直欲抵兼金。角折芸香蔚,签残蠹物侵。海源今宛委,万轴自森森。“滂喜斋”和“功顺堂”是他的藏书室,他将藏书编成《滂喜斋藏书记》、《滂喜斋书目》。潘祖荫的善本中有许多得自怡王府乐善堂。其族侄孙潘景郑说:“吾家《滂喜斋书目》著录有怡府藏印者,不下二三十种,皆其精本也。”实际上,滂喜斋收藏特点是倾向于宋元旧版,并且是多抄校本书。潘祖荫曾得自成府永王星所藏者,如宋刻《司马氏书议》,此书书品极佳,纸墨清朗,似未曾触者。他的门生叶昌炽,也曾在滂喜斋时看见过“宋刻《金石录》十卷,即《敏求记》所称冯研祥家本;并称“宋刻《白氏文集》残本、《后村先生集》残本、《葛归愚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皆士礼旧藏;北宋本《广韵》,则泽存张氏所刊祖本也;其他高编大册,断璧零缣,皆世间希有之秘”。这使滂喜斋成为京师及东南重要的藏书楼。

至晚年,潘祖荫的藏书数量已是非常可观,正如清末民初学者王季烈在《滂喜斋藏书记?序》中说潘祖荫“在朝数十年,持躬清介,屏绝馈遗,所藏商周珍器、宋元精椠,皆尽廉俸购之四方”。可谓“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吴下。”足让潘祖荫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一位藏书家。

除了收藏青铜器和古书外,潘氏还是收藏和鉴赏鼻烟壶的大家。清朝达官贵人喜吸鼻烟,由此鼻烟壶艺术品及收藏也蔚然成风。据说,清代鼻烟壶收藏家要论收藏的数量当属和?,和?倒台后从他家抄出的名贵鼻烟壶有上千只;要论赏鉴水平,那潘祖荫就属第一了。潘祖荫去世后,杨度之弟杨钧曾感叹:世上没有潘祖荫,就没有真正懂鼻烟壶的了。

清代是金石学的鼎盛时期,学人士子、官宦商贾争相搜购,使钱币、碑贴、三代彝器等青铜器,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藏品。嗜好广泛的潘祖荫,对金石文字也很着迷。咸丰三年(1853)四月,与朝鲜李尚迪(字藕船)定金石文字之交。翌年,李尚迪弟子吴庆锡与孔宪彝、叶澧、阮福、潘祖荫为文酒之会,广辑朝鲜、日本碑刻作《海东金石录》二十四卷。后每逢彝器出土,都最先去收购,所得有钟、四齐?、史颂鼎、?侯鼎、盂鼎、善夫克鼎等稀世文物。但潘祖荫对自己所藏之品极为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内涵。他 “每得一器,与同好者切磋研究,图状释文,以传后世。”潘氏的收藏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文人书画家和篆刻家赵之谦,他们经常就青铜铭文相互切磋,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之谦还曾为潘世恩撰写碑文。

对于碑帖,潘祖荫也勤于搜罗,有晚清“传世古拓珍本经手最多”之誉。《清稗类钞》、《清代野记》、《潘祖荫日记》中,对于潘祖荫访碑求贴都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到潘祖荫在碑贴收藏方面的情况。潘祖荫搜访碑贴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北京的琉璃厂。他搜集碑碣石刻拓本,专找宜古斋的李云从:“有若李云从者,直隶故城人,幼习碑贾,长益肆力于考据……云从为潘文勤所赏识,有所售,辄如数以偿”。

攀古楼彝器款识

此外,他在办差的途中也收集了不少碑帖。咸丰戊午六月,潘祖荫为陕甘正考官。九月二十二日从西安返京途中,日记记载:“子和谈及贵州有姜伯约碑,在仁怀厅,夜朗济二大碑,在大定府,郑珍有考,为之神往久之,小湘以首阳各碑赠。”听说某处有碑而为之神往,可见潘氏对于碑贴的热心。潘有一次回乡修墓,听人说某处有古碑,就急忙叫人带着去看。那块碑原来在一户人家的床后边。潘祖荫点了蜡烛钻进去连看带摸,堂堂京官弄得灰头土脸,却乐此不疲,毫不在意。《潘祖荫日记》多记几次出京行程、食宿,文字极为简略,但对于沿途古碑,却不吝笔墨。如咸丰戊午二十日:“抵介休县,县北五里拜郭有道祠墓,有蔡中郎碑,一郑谷口书,一傅青主书,至原碑前,则不可得见矣。所谓万历时郭青螺?摹重刻本亦未见郦注。又有宋子浚碑,宋名冲林,宗友也,今佚。” 可见他对碑贴的感兴趣。

潘氏亦喜好藏印,有官印、印凡三百零四板。他的金石收藏甲于吴中,闻名南北。其印有“吴县潘氏郑?藏“朱隶方、“伯寅藏书”朱大方、“祖”朱小方、“荫”朱小方、“伯寅经眼”朱方、“如愿”朱长方、“攀古?(楼)“朱长方、“潘祖荫藏书记”朱长方、“九涛十八涧中人”、“八求精舍”、“龙威洞天”等。生平著述不多,他刊印了他的一些游记和诗作潘祖荫擅长书法,与潘世恩、潘世璜一起被称为书法“苏州三杰”。

三、鉴定与藏品去向

潘祖荫的眼光之厉害,在收藏界是有名的,文物是否真品或有无价值,值不值得去收藏,他一眼就能看出眉目,怪不得人们叫他“潘神眼”。可见他鉴赏能力的高超。当时朝廷内众太监凡得古玩,必请潘祖荫鉴别。因此,连孝钦皇后也曾说“潘祖荫所鉴定者固无甚大谬也。”

潘氏考据的功夫很深厚。有一次他新得一青铜鼎,考其款识,乃“鲁眉寿鼎”。特为此撰写了一篇文章叫“眉寿鼎图说”,还宴清同乡考生,并将文章赠赴宴的人雅正。等应试举子考二场时,诗经题目即是“眉寿保鲁”,凡是得图说的考生恍然大悟,答题时自然是洋洋洒洒,下笔如神。等金榜揭示后,结果考中的八人,有七名是有幸与潘大考官一起推杯换盏的人,可见晚清科举考题难度也是非常高。但从另一角度看,足见潘祖荫对金石器的鉴定的精通。

事实上,金石学者搜集收藏青铜器,一般侧重对器上款识和铭文的考证,通过对字的形状变化、文字结构及内容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鉴定,来判断该器的价值。潘祖荫之所以能慧眼识真,收藏到像上文中提到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是源于他鉴定水平的深厚和渊博的学识。经潘祖荫考证,方知铭文记述周王赏赐克以大虽土地及昆妾等奴隶,是研究四周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有件小克鼎。上面刻有铭文72个字,潘氏通过研究,大意为:周孝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这些都被潘氏发现并鉴定出来,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于是便立即收购了过来。

潘祖荫去世后,直隶总督端方曾托李诚甫向潘家探询想收藏潘家的孟鼎和克鼎,被祖荫弟断然拒绝。他的大部分的文物珍品,都由潘祖年运回苏州,庋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1937年抗战爆发前,南石子街潘宅仍有藏品数百件之多。当年朝中向潘大人索要两鼎铭文拓本的人络绎不绝,然因原件拓本寥寥无几,仅有少数至亲好友才得如愿以偿。

然他的藏书在咸丰年间丧失殆尽。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跋》中说:“咸丰庚申三月,荫所藏书存申衙前汪氏义庄,书四十籍既失;八月中,澄怀园之所藏亦尽,于是荫之书荡然矣。”可见他的书也流失了不少。

叶昌炽在潘氏的藏书的整理、保管方面保护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潘祖荫卒于北京后,其藏书由家眷携归南下,叶昌炽说:“残编啮翰,流落毫芒,人皆奉为至宝。”其后,一部分藏书流入书肆,一部分藏书由其弟潘祖年保管。

然而,潘氏最大的缺憾是家族人口凋零;所以他的弟弟潘祖年就把两个儿子过继给潘祖荫,但也相继早夭,家中无人继承香火。光绪十六年(1890)潘祖荫病死于北京, 6年后,他的夫人也在北京去世了。由于二人终生未育子嗣,潘祖荫所有的遗产就由比他小了整整40岁的弟弟潘祖年全权处理。 当潘祖年得知嫂子去世,从千里之外的苏州赶到北京奔丧,时间已经过了一月有余。就在这段时间,滂喜斋和攀古楼中已有大量藏品被盗。

为了避免情况的再次发生,其弟潘祖年决定秘密赴京将其兄收藏文物押运回故乡,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潘祖年对“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家规把持极严,甚至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世人皆传“潘家有宝”,却无人能一睹真容。潘祖荫的故交王懿荣、吴大?等人,对潘家藏品其实非常熟悉。但是到了潘祖年这里,哪怕仅仅是借金文拓本一阅,也不能如愿。

抗战期间,此时潘祖年作古,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承厚、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的一间不引人注目、久无居住的堂屋。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终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极其秘密。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日寇侵占苏州的第二天,就派出日军冲进潘宅搜查宝鼎,前后竟达七次之多。强盗挖地三尺均无所见,只得败兴而去,大克鼎与大盂鼎躲过了这场浩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抗战胜利后,潘家的文物还是流散了许多。这些文物有的流落到国外,成为海外博物馆的陈列品,或者是拍卖行的拍品。

1951年,苏州潘达于女士致函 *** ,将家藏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国家。至1957年,大盂鼎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而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都是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之后,他陆续将潘家世代收藏的大量文物捐献国家,其中包括元明清三代字画不下几百件,其中有沈石田、文衡山真迹卷轴等。至此,潘祖荫的藏品终于有个好的归宿。

通过以上的叙述,还原了一段潘祖荫的收藏逸事。同时我们也发现,潘祖荫收藏的大量青铜器和珍本古书,并不像古董商贩那样,用来投资的商业目的。而是出于一个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痴狂,体现了个人的收藏旨趣。这对我们今天的浮燥的收藏家们,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和启迪。

潘祖荫撰:潘祖荫日记的更多相关文章

  1.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4.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5.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6.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7.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8.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9. 郴州有个位于闹市的帝王园陵,见证郴州历史发展,却少人来游玩

    义帝陵是秦末义帝的陵墓,现位于湖南郴州市最繁华的地方,来郴州市旅行之前不知道郴州有这么一个历史景点,到达郴州后在宾馆打开地图才发现义帝陵就在宾馆的旁边,而义帝陵公交站就在文化路中段西侧的地方,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说位置相当好找。

  10.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随机推荐

  1. 关于内战你不知道的七个模糊事实

    格特鲁德斯坦因说得最好:“在美国,再也没有比内战更有趣的了。”当然,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纪念战争关键事件的千年纪念日,人们的兴趣也很高。去年7月的第一次布尔伦战役(或马纳萨斯战役,南方人)中,重演者从遥远的德国、乌拉圭和夏威夷来到了弗吉尼亚州的盖恩斯维尔。即使有大量的战争参考书目,自从最后一次枪战打响以来,已经出版了6万多本书,1865年6月,这一时期一些奇怪的巧合和离奇的事实被忽略了。威尔默·麦克林

  2. 什么样的衣服需要干洗?衣服干洗认识有误区

    通常人们会把大件的难以打理的贵重衣服送到干洗店,并要求干洗。另外,对于合成革(人造革)、仿鹿皮、带塑料钮扣的衣物则不能干洗,因为此类衣物容易洗坏,而塑料扣则易溶化。还应注意的是,贴身衣物最好不要干洗,以免衣物上残留的干洗剂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一般来说,有涂层、植绒和人造革的衣服不能干洗,因为干洗需要使用化学溶剂,这些衣服可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

  3. 为一只蜈蚣讲佛法(图文)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尽管那个人很粗鲁,莲池大师还是保持微笑,很有礼貌地和他说话。一只很大的、多足的、可怕的蜈蚣正爬在莲池大师的袖子上。他的朋友跑去拿来一只棍子要把它拨开,但是蜈蚣一动不动。>莲池对那条蜈蚣说,“你是我不久前放走的那条蜈蚣吗?如果是,就静静呆在那里,我来给你讲佛法。”>蜈蚣缓缓地从窗户里爬出去了。

  4. 周公解梦:梦见钓鱼是什么意思

    梦见钓鱼是什么意思梦见钓鱼,说明你生活不错,因为钓鱼的一个等待的过程,所以梦中钓鱼,也说明了你在寻找。梦见在河边钓鱼梦见在河边钓鱼——在交际方面将有一场波折。梦见鱼在池塘游动梦见鱼在池塘里游动——朋友运恶化。解梦绿油油的水稻田边意味着一种平稳的生活。你去拿钓鱼竿去钓鱼,并钓了几条上来,表示你使用那些资财,使自己得到了一点收获。

  5. 贬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贬”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贬”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不置褒贬——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一字褒贬——褒:赞扬,夸奖;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6. 梦见婚礼派对好吗 梦见婚礼派对的含义 – 周公解梦

    梦见婚礼派对好吗?如果说正式的婚礼是场大战,那么婚礼派对就是一场中型战役了。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策划,特别注意派对中细节的安排,要知道精彩通常是来自于细微的关注。梦见旁观别人的结婚典礼,家人将有好运来临。梦见当生日派对的主角,人际关系上出现凶兆。梦见参加结婚喜宴,爱情方面处于停滞状态。梦见被邀请参加朋友家的派对,行为方面的运势有下降的趋向。梦见被人追赶好吗梦见被人追赶的含义–周公解梦

  7.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1個小知識!

    1,蘇聯是二戰傷亡人數最多的國家,大約有2100多萬。2,在二戰中死亡的每五名德國士兵中,有四人死於東線。3,據估計,大屠殺期間有150萬兒童死亡。其中約有120萬是猶太人和數以萬計是吉普賽人。4,出生於1923年的蘇聯男性中有百分之八十沒有在二戰中倖存下來。5,從1939年到1945年,盟軍投下340萬噸炸彈,平均每月27700噸。6,蘇聯hong軍被指控犯有若干戰爭罪,包括系統的大規模qj案(

  8. 【撂荒】的意思是什么?【撂荒】是什么意思?

    ★「撂荒」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17页★「撂荒」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撂荒是什么意思〈方〉不继续耕种土地,任它荒芜:减少~面积。★「撂荒」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17页★「撂荒」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撂荒的英语单词1.fallow用撂荒造句1.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日本农民日趋老龄化,许多人找不到接班人,而他们自己再也干不动了,他们的土地不断撂荒。

  9. 五岁小男孩往生记

    5岁的小男孩李佳锐,2001年12月12日生于兴宁市叶塘镇吉岭。3岁时经确诊患有神经末梢瘤,几年来靠化疗维持生命。凌晨5点的时候,佳锐面朝佛像,在所有居士跪念佛号声中成功往生。在吴祥招的骨灰中,众居士发现一个光头小孩子合掌念佛的舍利花,还曾拍下照片,这可能就是10天后佳锐往生的预告了。确定佳锐往生以后,众居士法喜充满,完全忘记已经一夜不曾睡眠,一口气又连续念了15个小时。

  10. 左宗棠嫁女,觉得高攀不起,亲家大笑:将来你的成就必远胜于我

    陶澍的儿子名叫陶桄,当时年仅四岁,而左宗棠的女儿左孝瑜年仅三岁。于是左宗棠连忙对陶澍说,自己高攀不起这门亲事。听了左宗棠的话,陶澍大笑道:"要是论年龄,只要两个孩子年龄相当即可,亲家的年龄无关紧要,而且依我看来,你将来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有什么可担心的?但陶澍却将儿子托付给了小举人左宗棠,而且他们不过相识十几天。陶澍病逝之后,感念于当年的知遇之恩,左宗棠尽心培养陶桄,将女婿培养成难得的人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