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蒋少林回乡后,便上山砍竹、挖塘、搭场,着手生产,但造出来的纸张又黄又粗,销路不佳,心里纳闷。一天傍晚,大雨滂沱,雷声大作,蒋少林正在纸寮做纸,突然,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走进纸寮避雨,蒋少林一见便停止操作,热情招呼,端茶敬烟。蒋少林碰到这样的客人,心里虽然不快,但他认为难得相逢,照样招待。

相传,清乾隆年间(1750),连城姑田元甲村有一名叫蒋少林的农民,出门去邵武做工谋生,看到当地人用竹麻造纸,想到家乡竹林成片,便虚心向造纸师傅请教,整整三年,学会了造纸功夫才回家。蒋少林回乡后,便上山砍竹、挖塘、搭场,着手生产,但造出来的纸张又黄又粗,销路不佳,心里纳闷。一天傍晚,大雨滂沱,雷声大作,蒋少林正在纸寮做纸,突然,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走进纸寮避雨,蒋少林一见便停止操作,热情招呼,端茶敬烟。可这位老人态度傲慢,坐在纸檀边,眯着眼睛观看出纸,少林问他家世,他只说“河之南,草字头”六个字。 雨一直下个不停,天将黑了。少林邀请老人去家里过夜,老人毫不客气地跟着他就走,晚餐时少林炒了一盘鲜肉拌冬笋,热了一壶陈年老酒招待他,他把盘里的冬笋一块一块夹出来放在桌上,然后再夹猪肉吃,酒喝了一碗又一碗,碗里还有酒,他便叫:“好酒,再来一碗。”蒋少林碰到这样的客人,心里虽然不快,但他认为难得相逢,照样招待。客人一碗又一碗,把少林家里的一坛老酒全喝光了,便去睡觉,第二天清早,蒋少林和往日一样出门去造纸,吩咐妻子好好招待客人吃早饭,但到日上三竿还不见客人出房门,少林妻子走到窗前一看,床上空荡荡的,客人已经走了,桌上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真诚一片钱难买,富贵由人自剪裁; >若把金丝为玉兔,山中立足白银来。 >蒋少林不懂诗中含意,去问村里的读书人,也摇头不解,蒋少林为改良纸张质地,费尽心机,苦心琢磨,后来在削竹麻的操作中,悟出了诗的真谛,把黄澄澄的竹麻,做成象簸箕大小的圆饼,铺在山上让风吹、日晒、雨淋、褪去黄色,变成雪白的竹丝。用这种原材料做出洁白细嫩的纸,用途广,远近客商争着来买。 >那位不速之客,相传是造纸法的发明人蔡伦的化身,因此直到现在每个纸寮里都贴有:“蔡伦老师到此”的红帖儿。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蔡伦造纸文化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