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紧接着,在五月份,曹操便被迫撤退了汉中,刘备最终夺得了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关羽的来势汹汹,严重威胁着曹操集团的稳定。为此,曹操数次打算把首都由许昌迁到邺城,以避关羽的锋芒。然而,就在这时,有人阻止了曹操的这一做法,使得曹操并没有迁都,从而保全了河南之地。那样的话,恐怕淮水之地很快就被关羽占据,后果不堪设想。幸之曹操英明睿智,及时采纳良言;哀之关羽功败垂成,最终前功尽弃。

对三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新知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和关羽,一位是文韬武略、英明睿智的顶级雄主,一位则是智勇超群、万人之敌的顶级名将。二人相爱相 ... ,既曾出现过关羽阵斩颜良以报效曹操之事,也曾发生过关羽水淹七军而吓得曹操意欲迁都以避其锋芒的事情。> >时间回到遥远的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这一年,对曹操而言是苦尽甘来的一年,对关羽而言则是乐极生悲的一年,对东吴而言则是实现夙愿的一年。总之,对三国局势而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极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刚刚到来之际,刘备帐下名将黄忠在定军山斩 ... 了曹操嫡系将领夏侯渊。紧接着,在五月份,曹操便被迫撤退了汉中,刘备最终夺得了汉中争夺战的胜利。七月,刘备便自立为汉中王。> >也就是在此时,关羽从荆州出兵襄阳、樊城,襄樊之战正式爆发。八月,曹操派于禁统军来援助曹仁。关羽利用汉水暴涨之机,水淹于禁七军,生擒于禁、斩 ... 庞德,致使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中原人心蠢蠢欲动。至此,关羽威震华夏,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最顶峰。> >关羽的来势汹汹,严重威胁着曹操集团的稳定。当时曹魏的首都在许昌,如若关羽攻克襄阳、樊城,许都危矣,曹魏基业危矣。为此,曹操数次打算把首都由许昌迁到邺城,以避关羽的锋芒。然而,就在这时,有人阻止了曹操的这一做法,使得曹操并没有迁都,从而保全了河南之地。>那么,究竟是谁使曹操打消了迁都的想法呢?这个问题,还是从史书中寻找答案较为准确。> >根据《三国志·关羽传》所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由此可知,阻止曹操迁都的曹魏谋士,便是司马懿和蒋济二人。而司马懿和蒋济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曹操放弃迁都的想法,主要是他们向曹操提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其一:如若迁都,淮、 ... 心动荡,河南之地恐非己有> >司马懿和蒋济二人认为,关羽水淹七军,尽管声势浩大,但对曹刘两家的战略全局而言,影响并不太大。如果贸然迁都,纯粹是向关羽示弱的表现,那样只能助长关羽的士气,而不利于曹军的反击。>况且,如果一旦迁都,淮河、汉水一带的人心必定蠢蠢欲动,甚至波及宛城、许都一带。那样的话,恐怕淮水之地很快就被关羽占据,后果不堪设想。>其二:孙刘外亲内疏,荆州后方不稳,关羽难以全力北伐> >就军事形势而言,司马懿和蒋济尖锐地指出:孙权和刘备因荆州问题,早已是外亲内疏、貌合神离。关羽水淹七军,势力日益壮大,孙权必定不想看到这种局面。>因此,司马懿和蒋济认为可以派人联络孙权,让其在荆州牵制关羽。如此,则樊城之围便解,迁都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正是由于司马懿和蒋济所指出的这两点理由,使得曹操果断放弃了迁都的念头,而采取了联合孙权抗击关羽之策。后来孙权派遣吕蒙袭取荆州,便是这一事件发展的产物。> >可以说,司马懿和蒋济在关键时刻劝阻曹操迁都的进言,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倘若曹操果真迁都,那河南之地恐怕早晚要落入关羽手中。幸之曹操英明睿智,及时采纳良言;哀之关羽功败垂成,最终前功尽弃。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曹操关羽三国孙权司马懿蒋济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