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刘邦曾说,他刘邦之所以能逼项羽自刎于乌江畔,就因为他刘邦比项羽更会用人,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当世人杰,都能为他刘邦效命,而项羽有一「”亚父”范增却不能用。项羽为什么不用「”亚父”范增呢?是项羽刚愎自用,还是「”亚父”范增的本领不济呢?「”亚父”范增的谋略水平到底如何,在当时的谋士中能排第几呢?范增出山后的第一计,便是在项梁面前总结陈胜失败的原因,并提议拥立楚国王室之后为新的楚王以团结楚地人民和

刘邦曾说,他刘邦之所以能逼项羽自刎于乌江畔,就因为他刘邦比项羽更会用人,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当世人杰,都能为他刘邦效命,而项羽有一「 ”亚父”范增却不能用。 项羽为什么不用「 ”亚父”范增呢?是项羽刚愎自用,还是「 ”亚父”范增的本领不济呢?「 ”亚父”范增的谋略水平到底如何,在当时的谋士中能排第几呢? 范增出山后的第一计,便是在项梁面前总结陈胜失败的原因,并提议拥立楚国王室之后为新的楚王以团结楚地人民和楚地百姓。 这一计策对不对呢?我们事后来看,既对也不对。 按照范增的说法,包括刘邦、英布、蒲将军、陈婴、吕臣等首领之所以聚到项梁帐下,是因为项家世世代代为楚将,他们相信项梁可以复立楚国之社稷,所以才以项梁马首是瞻。 但事实上,刘邦之所以会投项梁,无非是因为遭遇了部下叛变,无力平叛,不得已,才先投景驹后投项梁,根本就没想着要复立楚国社稷;英布、吕臣之所以投项梁,纯粹是因为秦兵太强,他们独木难支,想要抱个大腿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要复立楚国社稷;而陈婴呢,太史公在项羽的传记中说得很明白,陈婴自己不敢当头,怕事不成被灭族,所以找个人依附,也没有什么复立楚国社稷的心思。 也就是说,那些投靠项梁的首领,各有各的原因,但却没有一个想要复立楚国社稷。 所以,范增的论据就是错误的。 但范增对陈胜败亡的总结,却比较正确,只是没说透。 陈胜、吴广之所以败亡,原因很复杂,但范增提的这一条很重要,陈胜没有复立楚国或者说六国之后,而是自己称王。 陈胜自己称王有什么问题呢? 有两个问题。 第一,陈胜称王,等于把秦兵的注意力和火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秦兵会追着他陈胜打,这对于他陈胜来说很不利。 所以,在陈胜称王之前,张耳、陈余就建议陈胜别着急称王,而是先复立六国之后,让六国之后成秦兵的靶子,吸引秦兵的注意力,然后陈胜就可以趁秦兵不备,挺进武关,进而拿下关中,之后再灭了六国之后或逼六国之后向陈胜称臣,则陈胜就不只是王,而是帝了。 第二,陈胜称王,等于告诉一起举事的小伙伴,称王是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有兵,只要你打下了地盘,你就可以称王。 所以,陈胜部下武臣奉陈胜命令打下赵地之后,直接称赵王;武臣部下韩广打下燕地之后,直接称燕王;韩广部下臧荼随项羽入关之后,被封为燕王,韩广则被改封到偏远的辽宁,称辽东王,韩广不服,结果被臧荼给灭了。 一句话,陈胜的操作使大家各打各的小算盘,不能合力对付秦兵,故而失败。 正基于这样的原因,范增建议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楚王,以此来昭示天下,他项梁起兵绝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出于公心,使自己站上道德制高点。 这样,其他人再也不会随随便便就称王了,大家也能合力来对付秦国了。 这是范增做得对的地方。 但范增的这一计谋,一点都不新鲜,早在陈胜称王之前,张耳、陈余就指出了同样的操作,而且说得比范增还透彻。 从预见性和深刻性上来说,范增是比不上张耳陈余的,而从张耳、陈余后来的成就和经历上来看,张耳不如陈余,陈余不如韩信,甚至可能不如李左车,韩信又不如陈平,陈平与张良不相上下。 这样一排,能排在范增之上的,至少包括张良、陈平、韩信、陈余和张耳,这还没提房赐、蒯通和郦食其呢,房赐成功劝阻陈胜,免去陈胜和武臣的火并,使大家可以站在反秦的统一战线之下,蒯通帮韩信搞定了齐地,甚至有能力帮韩信三分天下,而郦食其直接帮刘邦实现了怀王提议的「 ”扶义而西”,又帮刘邦搞定了齐地。而范增呢?咸阳分封之后,天下便再次打乱,范增没帮项羽搞定任何一个诸侯,怕是本事还不如房赐、蒯通和郦食其吧? 算下来,范增的谋略水平,或许能排进秦末谋士的前十吧,但就算排进前十,也是吊车尾。
本文标签:范增项羽历史陈胜刘邦项梁张耳秦兵陈余楚汉战争秦朝汉朝鸿门宴西汉中国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