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作者:洞见Neo今曰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凌我之子孙。

作者:洞见Neo 今曰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凌我之子孙。 有人说,按照立功、立德、立言这「 ”三不朽”标准,中国5000年历史,一共产生了2个半圣人。 前面两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而最后半个圣人则是「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但是,比起个人的功名荣辱,曾国藩更加为世人称道的是其传承百年的治家之道。 曾氏兄弟五人的家庭,绵延至今将近200年,传至第八代孙,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二儿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 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 第四代,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教育家。 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香火延续至今已是第八代,期间没出过一个废人,更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其中的秘诀,无非曾国藩在其诫子书中留下的两个字: 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 ”敬”「 ”恕”二字。 01 一曰敬 曾国藩在《挺经》中,曾经和孩子们说过一个故事。 老家的荷叶塘住着一位老人,一天,家里要邀请贵客,老人便让儿子到街上买些酒菜。 可儿子挑着一担空箩筐出去,一直到日落西山还不见回来。 老人心急自己出门去找,却在半路的一丘水田田埂上看到奇怪的一幕: 儿子担着一担东西站在那里,在他对面也站着一个挑担子的人。 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动不动。 老人一阵气急,连声呵斥儿子: 「 ”家里等你的酒菜,你却像个死人一样地站在这里,到底要做什么?” 儿子委屈地说:「 ”他不让我过去。” 老人马上对那人笑说:「 ”兄弟,你放他过来吧!” 那人怒道:「 ”你好偏心,你为什么不叫你儿子下田,放我先过去呢?” 老人耐心地回到: 「 ”兄弟,你人高,他人矮,再说你是杂货,他是吃的东西,你的货可以沾水,他的货不能沾水。” 这一番解释,对面那人不仅没有接受,反倒是越发生气了: 「 ”他小我大,他应该要让我,我不能让他。” 老人见状无可奈何,只能自己脱去鞋袜道: 「 ”罢,罢,只有我下田了。” 那个人见老人这么做,心里过意不去了,连忙喊: 「 ”既然老丈这么费事,我就下到水田里,让你把担子挑过去。” 说完便立刻下到水田,让出路来。 俗话说:「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是相互的。 人就是这样,你对我态度傲慢,那我也绝不能吃亏。 但是一方若是表现出敬意,对方一定会以敬意回报。 《曾国藩家书中》曾言:「 ”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官宦人家子女容易沾染上骄矜的习气,生出傲骄的心理,轻视别人。 曾国藩强调「 ”敬”在治家中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他深知骄矜之气在导致一个家庭败落上的影响,而敬畏之心,正是戒除骄躁的成家之本。 曾国藩教育子弟:「 ”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修人以孝,修孝以敬。” 对待亲人时敬爱,才能家庭和睦。 对待他人时敬重,才不招惹祸端。 对待事业时敬畏,才能稳步提高。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写: 「 ”主敬则身强,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将心比心,一个人懂得尊敬他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所以,「 ”敬”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家族的成家之基。 02 二曰恕 曾国藩常言:「 ”善莫大于恕。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一个人,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则与他人的交情会越来越深,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以责备他人的心态来责备自己,则可以使自己过错越来越少。 做好「 ”恕”字功夫,朋友多,人缘好,路也会越走越宽。 曾国藩为官一向求才若渴,因此也有被人忽悠的时候。 一次,一人冒充校官,上门拜见。 曾国藩见这个人言词伶俐,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也说得头头是道。 于是大喜,对他说:「 ”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 第二天见了一众将领,此人煞行介事地对曾国藩说: 「 ”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 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 此人立马推举出涂宗瀛和郭远堂。 这两个人都是军中翘楚,曾国藩认为此人颇有眼光,便待为上宾。 不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位给他,就暂时派他督造船炮。 没想到几天后,此人竟然携带巨款,逃之夭夭。 ... 公款可是大案,属下建议立即通缉此犯,曾国藩默然良久,叹口气,摆摆手,说: 「 ”算了,算了,由他去罢。” 众人不解,曾国藩说:「 ”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过了几天,手下人追问他为什么不发兵追捕。 曾国藩道:「 ”此人不过是为了区区钱财,若是追捕得紧,必然逃到太平军中,反为不美。这事就算了吧。” 苏东坡言,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其实指的是一种做事的策略,话不说尽,事不做绝,凡事留有余地。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诫语中说: 「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 今曰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艰难少矣。” 做人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谁都有难念的经,谁也不会完美无缺,都有无奈,没有人保证一生得意,说不定有一天,拉你一把的,正是你嘲笑的人。 史学家钱大昕说过一句话: 「 ”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已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 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不但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相交以诚,大度宽容,遇事不走极端,不仅使曾国藩提升了人格魅力,还减少了树敌。 更重要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使得世人对曾氏一族的支持和真心相助。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历史的关键时刻,曾家都能逢凶化吉、绵延发达的重要原因。 道光二十九年(1849),身在京城十多年,在事业上高歌猛进的曾国藩,内心却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风光。 在当年写给弟弟们的家书中,他流露出关于家族传承的无限焦虑: 「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充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 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家族传承最重要的不是财富,不是知识,而是德行。 「 ”敬恕”两个字是曾国藩留给后世子孙的作人之道,更是曾氏一族立德、立业,人才辈出,传承不绝的基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愿我们亦能谨守「 ”敬恕”二字,从修身成人开始,成为自己和家人积攒行走世间的底气。 与诸君共勉。
本文标签:曾国藩中国近代史历史史记太平天国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