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咸丰皇帝由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迫不得已逃到了热河,最终在热河去世。

咸丰皇帝由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迫不得已逃到了热河,最终在热河去世。在咸丰十一年的七月十四日,咸丰帝的病情稍微有一些好转了,于是立刻就到烟波殿来听戏,最终两天之后,咸丰已是油尽灯枯,昏厥了过去,到了晚上慢慢的醒来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时日并不多了,所以召集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来到床边,于是当面传旨,立自己的儿子载淳为皇帝,并且把肃顺等八位大臣任命为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事物,八位大臣就是以肃顺为首,其余七人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丰驾崩后,八臣辅命的制度很快就引起了慈禧等贵族的不满,因为肃顺权倾朝野,张扬跋扈,于是两宫太后非常想除掉他们,但是当时这两个集团的实力非常的悬殊,八大臣可以说几乎朝中没有什么对手了,但是慈禧这边只有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慈安太后,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譞五个人,要是想与肃顺抗衡几乎不可能,所以这时慈禧做出了一系列笼络人才的措施,使自己的实力逐渐扩大,至于最终笼络了哪些人才,小编会在后面给大家一一详细的解答。 这里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那就是关于谕旨的拟定,修改和颁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谕旨是皇权的象征,慈禧肯定不会轻易交到别人手中,于是慈禧就和八大臣召开一次 ... 讨论分工问题,当提到谕旨的拟定和颁发时,肃顺是这样说的:「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易改,章疏不呈内览”,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谕旨由大臣来拟定,太后只要钤印就行了,而且奏折也不会让太后阅览,慈禧听到后极其愤怒,认为八大臣根本没有把皇权放在眼里,于是当场做出了回应。 首先慈禧从咸丰临终前的安排说起来,她说先皇帝只是让八位大臣赞襄一切事物,而赞襄的意思就是从旁赞襄助皇帝来处理政事,和摄政王是不一样的,摄政王的权力是代理皇帝处理事务,接着慈禧又说,同治皇帝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先帝在临终之前已经做出了决定,那就是用「 ”御赏”和「 ”同道堂”二印来代表皇帝行使皇权,并不是把所有的权利都交到八大臣的手中。慈禧说完这一席话,八位大臣全部哑口无言,一个个的傻愣着同意了慈禧所说的一番话,所以双方的第一次交锋,可以说慈禧小胜一场。 但是慈禧想完全的打到肃顺等人,实力还是不允许的,这个时候就回到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慈禧开始笼络人才,之后醇亲王奕譞来到热河看望慈禧,虽然奕譞的名气还可以,但是实力还是不行,所以在这个时候她想到了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奕䜣的才能其实在咸丰帝之上,没能当上皇帝,实则有点可惜,这时候几乎可以说谁得到了奕䜣,谁就能掌握大局。所以后面慈禧肯定向北京传达了消息到奕䜣耳里,具体用的什么措施我们不知道,但这一点肯定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恭亲王奕䜣得到了消息之后,肯定也做出了权衡,到底是帮哪一方呢?肃顺平时飞扬跋扈,早就看不惯了,如果帮助慈禧掌控大局,自己还能得到重用,于是就下了奏折,请求去热河奔丧,肃顺收到了奏折后坚决不让奕䜣来热河,这个时候慈禧没办法了,只能亲自下一道密诏让奕䜣前来奔丧,奕䜣收到密诏之后,便立刻动身来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祭奠了自己的哥哥咸丰皇帝,随后两宫皇后就迫不及待的召见奕䜣单独商量要事,这次的会面极其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改写了历史。 要想真正的推到肃顺等人,单靠奕䜣还是不行,于是奕䜣又找来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周培祖,周培祖从小就聪明好学,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自此平步青云,宦游长达42年,他笔墨出众,工作非常认真,但是肃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常常找机会羞辱周培祖,所以周培祖一直对肃顺怀恨在心,最终慈禧他们拉拢过来了周培祖,紧接着周培祖又推荐了他的得意门生董元醇,董元醇果然不负众望,以《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奏折打响了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枪。 此奏折一出,慈禧与顾命八大臣的战争就开始了,慈禧刚回京,还没进入紫禁城便开始召见奕䜣,周培祖等人,在他们面前哭哭啼啼,说肃顺飞扬跋扈,不把皇权放在眼里,这个时候周培祖的一句话便意味着八大臣的覆灭,只见他义愤填膺的说了一句:皇太后何不重治其罪。正中慈禧下怀,于是慈禧立刻拟诏,解除八大臣的职务,并且治罪,从此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说到这里,小编不得不佩服慈禧的政治能力实在太强了,用人能力和揣摩心思的能力决定了她必将垂帘听政! 参考文献:《清史稿》
本文标签:慈禧顾命八大臣恭亲王奕䜣历史清朝咸丰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