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690年九月十九日,在规模宏伟的被武则天称为「”万象神宫”的明堂,三声号炮响过,十二面金鼓齐鸣,纳言宣读新皇帝即位诏书,宣布改唐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曰「”圣神皇帝”。这位已经六十七岁的女皇的耳畔,开始响起百官、来使的山呼万岁之声,而那枚硕大的皇帝宝玺,在大唐帝王历经不足百年的传承之后,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从感业寺清冷的钟声里一路走来,武

公元690年九月十九日,在规模宏伟的被武则天称为「 ”万象神宫”的明堂,三声号炮响过,十二面金鼓齐鸣,纳言宣读新皇帝即位诏书,宣布改唐为周,改元为「 ”天授”, 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曰「 ”圣神皇帝”。这位已经六十七岁的女皇的耳畔,开始响起百官、来使的山呼万岁之声,而那枚硕大的皇帝宝玺,在大唐帝王历经不足百年的传承之后,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从感业寺清冷的钟声里一路走来,武则天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同时也制造了一道又一道腥红的血光,最终在只有男人可坐的御座之上,以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的身份,开始透过冕琉俯视率土之滨。而彼时的她再清楚不过,她的武周朝,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可以巩固统治的新势力,开启王朝崭新篇章的,一定是四海贤才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欔槌侍御史,碗脱侍中郎。 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 糊心宣抚使,眯目圣神皇。 ——佚名《武后长寿元年民间谣》 在《全唐诗》中,这两首民谣是以一种揶揄讽刺的面目被记录在册的,而在唐人《朝野佥载》里,我们看到的,则是民谣背后关于武则天首创「 ”试官”制度的轶闻。 武则天的「 ”试官”制度颁行于天授元年(690),这一年,刚刚登基的女皇已经开始了她延揽人才的计划。早在太宗朝,当时还是才人的武则天就对「 ”贞观之治”最重要的人才政策心生感佩,一朝自己践祚临朝,她「 ”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唐·陆贽语)显然,急于用人的武则天执行的是一套比唐太宗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而这其中,最能体现这个女皇不拘一格雷厉风行的举措就是首创「 ”试官”制度。她派出了十路存抚使,分巡十道,车马过处,连最简陋最偏远的田庄农舍都要细细地察访一遍,为的就是要实现太宗朝提出的「 ”野无遗贤”的目标。当这十路人马历经近两年时间,终于回到洛阳的时候,武则天欣喜地看到,尽管每一个存抚使都风尘仆仆,一路风霜,但他们身后的队伍都已经比出京时壮大了许多。长寿元年(692)二月的一天,一身华衮的女皇亲自在紫宸殿召见了十路存抚使所举的一百三十个举人,他们都出身卑微,但在这次召见之后,他们都平步青云,其中,有六十人擢为拾遗、补阙,二十四人擢为御史,二十四人擢为著作郎及平事,二十人擢为卫佐,他们被告知,他们均处于「 ”试职”阶段,在「 ”试职”期内,要通过做事证明自己的才干,「 ”试职”期满,如果确有其能,即可「 ”转正”。当一天之内有这么多人被封官进爵,一些保守的贵族官僚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表示出不满,一个叫张鷟的甚至作了首歌谣,「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欔槌侍御史,碗脱侍中郎。”意思是说官员过多过滥,补阙可以用车装,拾遗可以用斗量,侍御史多得用能用四齿耙子来推,校书郎像是都从一个碗做的模子脱出来。有个叫沈全交随即凑趣,又附和了一首:「 ”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意思是说,存抚使们都被浆糊迷住了心窍,圣皇也被蒙住了双眼。按照以往,两人胆敢如此诽谤朝廷恶毒攻击女皇,早就脑袋搬家了,可奇怪的是,武则天听说此事后,居然笑说「 ”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并没有为难张鷟沈全交。 其实,从这则野史轶闻,我们不难看出一代女皇的求贤若渴之心。武周朝,武则天首开了殿试先例,她废除了糊名制,从宽取士,并在洛阳城殿前进行了规模宏大的选考,全国各地的贡士都 ... 前来,由女皇亲自面试,而面试的范围,不仅有四书五经,更兼治国之策,这些贡士们通过一连几天的层层考核,最后脱颖而出者,都被委以重任;在拔擢文官的同时,武则天对武官的招纳同样重视,我们可能不会想到,中国首次出现旨在招收武官的「 ”武举”制度的时代,竟是在武周时期,它的颁布者,竟是女皇武则天!当参加武举考试的举子们在校军场精神抖擞,一路完成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七科,在兵部书写着上自己的名字,武则天,已经通过自己对科举制的一系列开创性尝试,通过平均每年录取进士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的规模,吸纳延揽了众多天下英俊,使之成为继酷吏之后,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全新势力! 下面,还是让我们校正历史的目光,检阅一下武周朝的人才方阵吧! 先说狄仁杰。这位出生于并州的武则天的同乡,在武周之前,曾先后担任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等职,尤其是担任大理丞期间,到任一年即处理了一万七千个遗留案件,无一人诉讼,堪称折狱明公。天授二年(691),狄仁杰出任宰相,但不久即遭来俊臣构陷下狱,贬迁彭泽县令。神功元年(697),当来俊臣伏法,狄仁杰再度出任宰相,直至七十一岁病逝,始终在宰相之位上忠耿勤勉,兢兢业业,被女皇尊称为「 ”国老”。 狄仁杰是绝对负得起「 ”国老”之名的。和魏征一样,狄仁杰也以诤谏著称,史载,武则天曾欲铸造一座大佛像,需花费数百万钱,因府库不足,便决定让僧尼每人每天出一个钱相助。狄仁杰上书进谏道:「 ”鬼神不能建造,必定要役使人力;庄稼不会天降,只能在在土地上生产,这些不由百姓负担还有什么人呢?如今边境尚未安宁,您应放宽徭役,免去不需急办的事务。即使雇请工匠劳作,以此接济穷人,但耽误农时,也是放弃国家根本。铸造佛像,既费官府库财,又耗人力,佛教本以慈悲为怀,陛下应节省民力,收回成命才是!”武则天对狄仁杰是相当信任和尊重的,这个从贞观朝走来的女人,渴望追比唐太宗的纳谏之风,面对狄仁杰这一谏奏,武则天觉得在理,遂将修建佛像一事放了下来。 如果说诤谏让狄仁杰挑起了武周时代的清新之风,那么,知贤能举,则更能看出狄仁杰胸怀的磊落。武则天曾问狄仁杰:「 ”朕想找一个贤能之人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谁比较合适?”狄仁杰答道:「 ”如果您所要的是长于诗书的人才,那么现任宰臣李峤、苏味道便是最合适人选。但您若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张柬之年纪虽老,但却有宰相之才。”武则天遂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狄仁杰道:「 ”我此前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道:「 ”我不是已经给他升迁了吗?”狄仁杰道:「 ”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为宰相。史载,像张柬之这样被狄仁杰极力推荐,最后位列公卿的有几十人,他们都名副其实,在武周朝做出了一番政绩。 敷政术,守清勤。 升显位,励相臣。 ——武则天《制袍字赐狄仁杰》 这首短诗,是圣历三年(700)武则天将亲制的袍子赐给狄仁杰的同时,对「 ”国老”发自内心的赞誉。彼时的狄仁杰,因年老体衰,曾多次请求致仕还乡,女皇都没有答应,为了让这位比自己大出十七岁的「 ”国老”安心辅政,她不仅特赐了狄仁杰一座美宅,还取消了他值夜班的任务,恩宠冠绝当朝。在武则天看来,狄仁杰已然成为自己的帝国不可或缺的「 ”定海神针”,他帮助自己校正着前行的方向,更在文武百官中树立起德才兼备的标杆。正因如此,当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失声,连说「 ”朝堂空矣!”废朝三日,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这样的情景,完全如同当年唐太宗哭魏征的翻版,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狄仁杰是内官的代表,那么裴怀古则是外官的代表。宰相李峤、唐休璟曾劝武则天在重视内官的同时,挑选有能力的人前往大州作地方官,以便将当地吏治搞好,实现国富民安大计,武则天联想到当年太宗将刺史、县令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恒看的情景,深以为然。在武周时期,涌现出很多颇具才干的地方官,裴怀古就是其中之一。长寿年间(692),姚州、巂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武则天派裴怀古前往招抚,裴怀古到任后,赏罚分明,叛军纷纷归降,最终俘虏了叛军首领,安置当地少数民族三万户,人们对裴怀心怀感恩,为他立碑颂德。 关于裴怀古,还有一事可证其管辖地方之能。长安三年(703),岭南始安僚族欧阳倩率众数万,攻城拔寨,掠夺州县,声势浩大。朝廷命令裴怀古担任桂州都督,负责平息叛乱。裴怀古未等大军集结便出发了,他预先发布檄文,向叛乱者晓以利害,劝说他们投降。不久,就有很多人前来投降,申诉他们之所以造反,是受地方官欺压。裴怀古知道他们是诚恳的,于是决定轻装前进,直奔贼穴。他的举动让下属大惑不解,担心地说:「 ”夷人难以亲近。防备他们,他们尚且干出不守信用之事,何况是轻信他们呢?”裴怀古回答说:「 ”忠诚守信可与神明相通,何况是边疆百姓呢?”他只身深入叛乱者营寨,好言安抚,申明大义,欧阳倩等人十分感激,马上率众归降,并归还了所掠夺的东西,未费一兵一卒,五岭以南就全部平定了。武则天接到捷报欣喜异常,由此,她更加坚信:地方官是亲民之官,好的地方官的任用和选拔,直接关系着统治的根基。 说到武周朝的政治明星,还有一个女人是必须要提的,她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上官婉儿。武则天广开汲引之门,不欺无名、不避仇怨的用人观在上官婉儿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 ... ,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明达吏事,天性聪敏。有一次,武则天发现她写了一首七言诗,文辞华美,尽管字里行间充满了在掖廷为奴的幽怨之情,但武则天读之大喜,感叹道:「 ”此女才智非凡,赛过须眉!”进而拟题试之,上官婉儿都援笔立成,皆如宿构,武则天遂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这一年,上官婉儿年方十四岁。及至后来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更是深得信任,被封为婕妤,得以参与奏章的批复和政令的拟定。从此,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由仇视转为拥护,朝中诏敕均出其手,成为武周政治的核心人物,时称「 ”内舍人” ,又有「 ”巾帼宰相”之誉。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上官婉儿《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在上官婉儿辞彩飞扬的文字中行走,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清新的诗风,这个处于公元七世纪和八世纪交叠时期的才女,尽管常在女皇身边,难免写一些应制之作,但其隽永活泼的笔触却一扫宫体诗的空洞和干瘪,而在其大胆的诗风背后,正是其过人的才气和不羁的性格。 事实上,回望武周朝的人才方阵,如果不是囿于某种偏见,我们不难看出,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人。她对人才的大胆启用,对谏言的兼听博采,最终培植起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官僚集团。她先后任用的宰相有李昭德、魏元忠、杜行俭、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边将如娄师德、黑齿常之、郭元振等,当层出不穷的能臣勇将活跃于武周一朝,最终夯实的,是一代女皇的政治根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标签:上官婉儿武则天狄仁杰武周唐朝开元盛世历史张柬之中国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