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前37年前后,一群扶余人叛逃建立高句丽,建国之初,高句丽一直与扶余处于对立状态,为了遏制高句丽政权崛起,扶余常常联合中原势力协同打击。公元53年,高句丽经过中央集权进程,从一个落后的部落国家发展成了地跨汉江流域的大帝国,随着扩张进城,高句丽开始入侵辽东,控制...大片区域。

公元前37年前后,一群扶余人叛逃建立高句丽,建国之初,高句丽一直与扶余处于对立状态,为了遏制高句丽政权崛起,扶余常常联合中原势力协同打击。 公元53年,高句丽经过中央集权进程,从一个落后的部落国家发展成了地跨汉江流域的大帝国,随着扩张进城,高句丽开始入侵辽东,控制 ... 大片区域。 中原隋朝时期,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300年的分裂割据,589年,高句丽积极准备粮草攻取辽西,隋朝曾多次警告,结果高句丽一意孤行,隋文帝认为,疆域更大,占据长江天险的南陈都被自己灭了,根本没把高句丽放在眼里,史料记载:「 ”《隋书•列传第四十六》,「 ”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 隋朝出兵,拉开了高句丽与隋唐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序幕,隋朝不遗余力多次展开进攻,导致国内矛盾激发,最终二世而亡。 高句丽的地理环境决定,想要与之开战,必须长途跋涉,环境问题成了隋唐平定高句丽的最大困难。 高句丽位于东北亚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多雨,何况在一千多年之前,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降水量比现今更加充足。 隋朝首次出征,三十万大军从水陆分头进发,一路攻破50余座城池,眼看就要攻入腹地了,一场大雨却粉碎了隋朝一举灭亡高句丽的想法,大雨导致道路难以行走,继而军中爆发瘟疫,加上前线将领指挥不利,被迫返回,史料记载:「 ”十八年,起辽东之役,以谅为行军元帅,率众至辽水,遇疾疫,不利而还。” 虽说此次撤兵,隋朝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高句丽王诚惶诚恐,派人求和,同年九月,隋朝大军回撤,隋朝第一次出击因为大雨而被迫撤退。 除了雨水天气频繁以外,辽东的地形也是一大障碍,研究表明,辽河平原曾在远古时期遭遇海面侵蚀,封建时期才露出海面,不过因为排水不良,出现了了大片沼泽地,唐朝也有记载:「 ”辽泽泥潦,车马不通”,沼泽地成了天然屏障,不明地形的人很容易陷入其中。 所以古时候进入辽东,主要走卢龙古道,行军过程尽量避免这些湿地,沼泽曾给长途跋涉的隋军造成了重大困扰,隋文帝征辽失败情有可原。 如果说克服了降水和湿地问题,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辽东半岛山脉众多,千山山脉由南向北横穿而过,最高海拔可达1200米,地势崎岖不平,辽东地区的丘陵地形大约有1.4万平方公里,海拔都在700米以上,从燕长城望去,行军打仗十分困难,然而这只是高句丽政权的外围,如果横穿大片丘陵,势必会加重士兵疲劳,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据说隋炀帝出兵期间,因为地形原因使士兵过于疲惫,私自扔掉了许多武器装备,最终缺少物资,不得不撤退。 隋炀帝多次出击没有取胜不说,反倒激化了内部矛盾,最终亡国,唐朝开始了新的统治,唐太宗文治武功更加出色,灭掉高昌国以后,开始准备对高句丽下手,当然 ... 十分清楚隋朝的教训,开战之前做了万全准备,曾对百姓说道:「 ”先隋三征高句丽,死伤无数士兵,数十万冤魂无法回家,朕夜不能寐,势必要为我中原百姓复仇”,从这可以看出, ... 出兵的决心。 不过摆在眼前的还是自然环境这个问题,虽说准备充分,第一次出征也遭遇了不少危机,白白损失了大量军马物资,高句丽凭借地形优势,可以轻而易举的阻击敌人,甚至在丘陵上修建了许多城池,步步为营。 唐朝为了进攻高句丽腹地,只能一座城一座城的打下去,对于远道而来的唐军来说,十分疲劳,却又不得不这样做,何况时间不等人,一旦雨季来临,后勤物资无法保障,悲剧将再次上演,同时此地偏北方,秋冬季节十分寒冷。 因此在出兵时只能在特定的时节,并且动作一定要快,翻看隋唐两重朝的出兵时间,大致都在3月份前后,虽然避开了雨季,却无法躲避严寒,只能想办法在天气转凉的时候,打进城内。 相比于隋朝, ... 取得的成绩十分亮眼,得益于出兵之前,率先派人到访高句丽,仔细勘察当地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为出兵做好打算,最后采取水陆两栖作战的计划,公元642年,高句丽爆发内乱,泉盖苏文多去争政权,此人是个硬骨头,常以东方盟主自居,看不起大唐。 不断派人挑唆周边势力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固「 ”长城”,修筑 ... 据点,高句丽的行为无疑严重践踏了唐朝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威,动摇了宗主国的地位,威胁到了唐朝统治,此刻必须要出兵。 为了防止后勤补给困难,唐军带去了大批牛羊,可以帮助士兵运输物资,大大减轻了行军负担,在全国范围内的征兵得到了热烈响应,总计10万大军,唐太宗亲上前线,带着先进的攻城武器,起初唐军攻势凌厉,接连拿下数个城池,斩首士兵上万人,不过随着战争深入,攻下的城池越来越多,需要分兵驻守已经打下来的城池,防止敌军反扑,渐渐地变成了攻城战斗。 ... 出兵时,大将李靖年迈故而留守,许多人认为正是这个失误导致唐军被迫后撤,李靖不只是唐朝战神,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人才,无论是高原战还是攻城战,李靖都表现得十分出彩,此次出征却没有一同前往,可谓是一个遗憾。 当唐军到达安市城时,高句丽坚守不出,此时天气十分寒冷,继续分兵攻城只能陷入被动,不得已 ... 决定班师回朝,总结来说第一次东征,唐军拿下10余座城池,掳掠8万余百姓入关,不过依旧以失败告终。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唐高宗时期,唐军再次出击,终于解决了这个心腹大患,也为半个世纪以来的战争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唐高宗本是一个怕老婆的懦弱皇帝,被称「 ”软柿子",单凭他的武力值和智慧值恐怕并非高句丽的对手,还是因为他唐朝有很多良将竭尽所能为他所用,还有其父亲创立的基业足够厚,足够他用来征服邻国,所以高句丽才被拿下,从这里也能看出,人口不过10万的小国,竟然比人口过百万的突厥还难打,说明了高句丽的野蛮和剽悍,也是不亚于唐朝军队的。
本文标签:高句丽隋朝历史唐朝隋唐历史隋朝丘陵中国历史历史书籍突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