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张至发继承温体仁的衣钵,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这个缘故,张至发执政以后,不断遭到正直人士的抨击。真相大白以后,他不仅罢了田惟嘉的官,还迁怒于张至发。据大理寺官员揭发,张至发的秘书黄应恩屡屡接受巨额贿赂,每一件贿赂的后台都是张至发。张至发害怕牵连到自己,极力为黄应恩疏通关节。张至发的辞职报告中没有只字提及身体有何不适,却以患病为由而罢官,一时在政坛上传为笑谈,人们讽刺张至发是“遵旨患病”。
张至发(?―1642),字对鹄,号宪松,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自从崇祯十年(1637)六月温体仁罢官以后,内阁首辅一职先后由温体仁的亲信张至发、薛国观担任,朝政换汤不换药。张至发、薛国观之流人品卑劣,又不具备温体仁的才干,以推行没有温体仁的温体仁主义为能事,媚上妒下,排斥异己,一时间正直人士相继挂冠而去,朝政愈发混乱不堪。
张至发何许人也?他是山东济南府淄川县人,万历二十七年(1599)进士,从知县、知府、巡抚一直升到刑部右侍郎。崇祯八年(1635),朱由检考虑到内阁辅臣大多从翰林中选拔,这些人只会做文章而不谙时务,只能做皇帝的秘书而难以治国,很为不满,想从熟悉政治实务的封疆大吏中选拔人才。他亲自召集几十名大臣,要他们批阅官员的奏疏,考核他们处理朝廷政务的能力。地方官出身的张至发由于熟悉政治实务,被皇帝看中,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文震孟等人同时进入内阁。
这一举措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张至发并非治国之能臣,而是一个宵小之徒,唯温体仁马首是瞻,结成死党。内阁中位于张至发前面的吴宗达、王应熊、何吾驺、钱士升、文震孟先后离去,到崇祯十年(1637)温体仁罢官时,张至发因位居首位,得以升任首辅。政坛上一向有所谓“传衣钵”的风气,犹如佛门子弟的宗派师承一般。张至发继承温体仁的衣钵,是在意料之中的。一方面,他作为温体仁的亲信,政见完全一致,在内阁中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张至发奸佞有余而才德不足,《明史・张至发传》说他才智机变大大逊色于温体仁。因此除了奉行温体仁主义,别无选择。
因为这个缘故,张至发执政以后,不断遭到正直人士的抨击。二十九岁的翰林院编修吴伟业仗义执言:温体仁不学无术,习性阴险,包庇小人,结党营私。然而首辅张至发对他百般赞美,又是说他“孤执”,又是说他“不欺”。温体仁执政期间,有唐世济、闵洪学、蔡奕琛、吴振缨之徒参赞密谋;又有徐履谦、张汉儒、陆文声之徒排斥异己,哪里谈得上“孤执”?温体仁家中窝藏盗贼,财产遍布湖州,幕僚中不乏亡命之徒,哪里谈得上“不欺”?由此可见张至发与温体仁是一丘之貉。
翰林院检讨杨士聪揭发吏部尚书田惟嘉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张至发看到这份奏疏,立即秘密抄写一份送给田惟嘉,让他预先做好反驳的准备。不料田惟嘉弄巧成拙,没有等待皇帝把杨士聪的奏疏批转内阁,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辩解,一下露出马脚。细心的朱由检察觉到内阁与吏部串通作弊的蛛丝马迹,勒令田惟嘉老实交代。真相大白以后,他不仅罢了田惟嘉的官,还迁怒于张至发。
当然,张至发的下台并非仅仅因为这一件事。据大理寺官员揭发,张至发的秘书黄应恩屡屡接受巨额贿赂,每一件贿赂的后台都是张至发。张至发害怕牵连到自己,极力为黄应恩疏通关节。由于皇帝亲自插手,黄应恩仍然逃不脱下狱判刑的下场。这一细节,使张至发察觉到皇帝已经对他不再信任,不得不知趣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乎再三请求辞职。皇帝顺水推舟,予以批准。不过是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出于健康原因,“回籍调理”。张至发的辞职报告中没有只字提及身体有何不适,却以患病为由而罢官,一时在政坛上传为笑谈,人们讽刺张至发是“遵旨患病”。
张至发担任内阁首辅不到一年,顶替他的孔贞运,执政不到两个月,就被刘宇亮取而代之。刘宇亮不久由于督师与清军作战失职而罢官,代之而起的是薛国观。孔、刘二人的罢官,看似偶然事故促成,根本原因是皇帝心目中,这两个人根本不足以当此重任。那么后继者薛国观又如何呢?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