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击剑是古代剑术发展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军阵格斗的主要武器,两军对垒,举剑相击,自不必言。据考证,我国古代的击剑之风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残暴的统治者以观赏击剑为乐。

击剑是古代剑术发展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军阵格斗的主要武器,两军对垒,举剑相击,自不必言。 据考证,我国古代的击剑之风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残暴的统治者以观赏击剑为乐。据古籍记载:「 ”吴王好剑客,百娃多创瘢”(《管子》)。「 ”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庄子•说剑》)。《庄子》还记载了当时击剑的情景,「 ”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绥,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肺肝。” 汉代,击剑虽已脱离了残暴性,但是仍具有很强的竞争性,人们常常以击剑来衡量一个人剑术水平的高低。如《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载:「 ”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北堂书抄》载有:「 ”甘蔗为仗,以单攻复,以短乘长。”《世语》记载了曹操在董卓手下为将时,手舞利剑 ... 八员守卫而逃。《典论•自序》中亦有有关魏文帝曹丕「 ”与奋威将军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再战又正截其颡”的记载。 从我国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击剑在汉代非常流行。如成都出土的「 ”剑戟对刺图”,河南唐河、郑州和陕北刘家沟出土的「 ”对刺图”「 ”击剑图”「 ”剑对钺”等。这些画面生动地记载了当时击剑的惊险场面。 此外,在我国的许多石窟,如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亦有很多记载击剑的壁画。 在击剑之风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涌现出了不少击剑名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 刘向在《说苑》中就生动地描写了鲁石公快速敏捷、若即若离、应敌而动的高超剑技——「 ”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昀穆无穷,变无形象,复柔委从,如影如响,如龙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 《庄子•说剑》亦云:「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吴越春秋•卷九》中也记载了越女对击剑的论述:「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越女不仅精辟地阐述了击剑中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形与神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而且还述及到有关动作速度、路线、呼吸等方面的要求,把机动灵活、变化莫测、出奇制胜的战术要素阐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击剑技术在当时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作者:杨新平
本文标签:剑客历史击剑考古越女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