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试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的产生与发展一、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与形成目前学术界对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概念的青花瓷器是指釉下彩瓷,即人们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土胚胎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釉下呈现出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就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第一次明确提到景德镇青花瓷器概念的是永乐时期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和马欢。
试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的产生与发展
一、 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与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概念的青花瓷器是指釉下彩瓷,即人们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土胚胎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釉下呈现出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广义概念的青花瓷是指以钴元素着色、呈现蓝色花纹的瓷器都可称为青花瓷器,它包括釉下青花瓷器、釉上青花瓷器或釉中青花瓷器。釉上青花实际上属于釉中彩,它是在施有釉的生胎或素胎上用青料彩绘,然后经llO0—1 200多度的温度烧成,青料渗透于釉层之中,故又称为釉中青花。釉上青花(釉中青花)有时候在釉上绘彩后还要再薄薄喷上一层面釉,以使器物表面更加光滑。虽然在景德镇的历史上有一些青花瓷器是釉上青花或釉中青花,但是景德镇传统的青花瓷器通常是指狭义的釉下彩的青花瓷。
釉下青花瓷器在生产工艺上一般有如下四个基本过程:① 白瓷胚胎器物的成型;② 用钴料在生坯上彩绘;③ 罩一层高温透明釉;④ 在高温还原气氛烧成。而钴料的配置技术、釉下彩绘技术和高温烧制技术是构成青花瓷的三个基本工艺要素。
“青花”瓷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的汪大渊《岛夷志略》,他记载了作者从1330年至1339年间数度到南洋诸国所看到的情况,其中在有关当时中国对外交易记述中就有多处列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称。但是汪大渊《岛夷志略》中的“青白花” 到底是指“带有刻花或印花花纹的青白瓷”还是指所谓的青花瓷,至今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认识。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它就是指青花瓷,但是至少我们也否定不了它是青花瓷的可能, 因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已经产生,并且已经外销到东南亚、西亚等诸多国家去了。
就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第一次明确提到景德镇青花瓷器概念的是永乐时期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和马欢。费信在其所著的《星槎胜览》中记载了一些从中国输出“青花白瓷器”、“青白花瓷器”、“青白瓷器”的国家。马欢在其《赢涯胜览》一书中也特别提到爪哇国“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另外在明宣德、正统时期的一些历史文献中,青花瓷器的概念也多有出现,如(李朝实录》记宣德三年(1428):“(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磁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 《明史·食货六·烧造》条有:“正统元年,浮梁民进瓷器五万余,偿以钞。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诸瓷器,违者罪死”。 明英宗实录》记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 等等。从上述文献看来,青花概念在明初的永乐、宣德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当然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称谓还有很多种,使用尚不固定。
二、青花瓷器的起源
根据釉下彩的青花瓷定义和三大技术要素及目前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确定青花瓷器首先产生于唐代我国河南巩义市的黄冶窑。虽然埃及和西亚地区应用钴蓝的历史较我国要早和普遍,但是把钴蓝首先用于瓷器上的装饰则是我国唐代的成就。
早在20世纪70 — 8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就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一些唐青花残片。l975 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唐城遗址中首次出土了一件蓝色散叶纹与菱形纹的瓷枕片。 l983 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扬州市文昌阁附近的唐城遗址中发现了与之相似的蓝花瓷片十余块, 特别是其中出土的璧形底碗残片,可以肯定这些青花瓷器属于唐代。这些新发现的“ 唐青花” 的共同特点为: 胎都较粗松厚重, 胎色灰白或白中泛黄, 胎釉之间均施有一层化妆土, 釉色多白中带灰或黄,釉表面可见细密的冰裂纹, 青花纹饰大多数发色鲜艳,有晕散现象, 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斑点,结晶处呈色更显浓艳。纹饰以点、线为基本笔触,均匀排列,构成几何或植物图案。
我国盛唐时期生产的唐三彩中就有一种使用钻料着彩的蓝彩,扬州出土的唐青花标本经科技工作者化学测试,其胎釉成分与河南巩县窑唐三彩的蓝彩成分接近,因此提出唐代青花瓷的烧造地点就在河南巩县一带。近年终于在河南巩义市黄冶唐三彩窑址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唐青花瓷,从而为唐代青花瓷的产地找到了实物依据,确证青花瓷器首先产生于我国唐代。
20 世纪90 年代末,德国“ 海底探险” 公司在印尼海域打捞了一艘时代为9世纪的“ 黑行号”沉船,沉船上除发现有大量晚唐外销的长沙窑、越窑等产品外,还发现了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引这进一步证明青花瓷器为我国晚唐时期生产, 并且当时主要用于外销。
从唐代青花生产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唐青花明显还不够成熟,与景德镇的熟青花瓷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唐青花还只能说是萌芽阶段或初级阶段的青花瓷器。另据化学分析,唐青花的色料为低锰型钴蓝,与我国所产的高锰型钴蓝料不同,而与西亚地区出土的钴蓝属于同一类型,因此有专家认为“ 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的钻蓝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输入的。
三、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产生时间与成熟时代
如果说我国的青花瓷器产生于唐代晚期的话,那么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又产生下何时呢?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代延佑六年(13l9年) 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是目前国内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件青花瓷器。该瓶的肩部堆塑狮、象各一对,兽首间用钻料各绘披肩如意纹,腹部饰缠枝牡丹纹饰,足部绘莲瓣纹一周。青花色调蓝中偏灰,色料堆积处微泛褐色。盖瓶是殉葬用的一种明器,与江西地区宋、元墓葬中出土的青白瓷堆塑瓶用途相同,具有宋、元时代特征。延佑六年属于元代中期,从此瓶的造型、纹饰风格以及胎釉特征上看,它应是景德镇窑元代“ 至正型”成熟青花之前的产品。
1978年杭州发现了一座元代至元丙子年问的墓,墓中出土了3 件青白釉观音坐像,观音坐像的发、眼、眉及服饰的突出部位,用青花及褐彩描绘。但是元代有两个至元丙于年,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 和元顺帝至元二年(1 336年) ,由于判断失误,这里的“ 至元丙子年” 曾经被一些专家定为元前
至元十三年,即1276年,因此他们认为杭州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是最早的元青花瓷器。笔者同意尚刚先生的考证,此至元丙子年应为后至元二年,即1336年。
就目前的大量考古材料来看,除前述延佑六年(13l9年) 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以外,在元代l4世纪30年代以前的纪年墓中还没有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发现。另外沉船时间为1331年之后的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了大量龙泉青瓷、青白瓷和枢府釉瓷,而惟独不见青花瓷器。可见景德镇青花瓷器产生的时间应该在元代中期,很难上溯到元代早期去。
延佑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之后,国内外出土或收藏带有纪年的景德镇元青花分别有:浙江杭州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 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江西省博物馆藏后至元戊寅六月铭(至元四年即l338年)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楼阁式谷仓、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 ... 桥元
代窑址出土“ 辛巳” (至正元年即1341年) 青花题铭的青白釉瓷片、四川雅安元窖藏出土“ 至正七年置” (1347年) 青花题铭的青白釉罐、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 戊子年” (至正八年即l348年) 铭的青花缠枝灵芝纹罐、景德镇陶瓷学院收藏景德镇十八桥元代窑址出土“ 己丑至正九年” (1349年) 青花题铭的青白釉瓷片、九江市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1351年) 墓出土的青花菊纹双耳连座三足炉、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1351年) 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从上述可靠的带有纪年的元青花材料来看,景德镇青花瓷器成熟于14世纪30至50年
代的元代后期。
四、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事物的产生总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产生也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色彩素雅大方、幽静明快、纹饰丰富、易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等。这些独特的优点是青花瓷器在我国生产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特别是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对青色或蓝色的共同爱好有密切的关系。青色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吉祥之色,它与春天、东方、木、龙、肝脏相对应。青色主要为蓝色之意,“ 青” 原本是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 其色比蓝更深, 故战国《苟子· 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之感叹。青色( 蓝色) 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如青色( 蓝色) 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坚贞和忠诚,是最高贵、最神圣的颜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欢用“ 青” ( 呼和) 字,内蒙古首府“ 呼和浩特” 就是“ 青城”
的意思。
如前所述,我国青花瓷器产生于唐代晚期,但是至宋代,刚刚萌芽的青花瓷器并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衰退甚至天折了。虽然在浙江两处塔基也发现过少量的“ 宋代青花瓷器”,但是其胎釉质量和青花发色都不如唐代的青花瓷器。直到元代中期以后,景德镇才重新生产出了真正成熟的青花瓷器。显然,景德镇的元青花瓷器与河南巩县窑的唐青花没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青
花瓷器在我国中断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又是什么原因使没有任何釉下彩绘技术基础的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创造出了成熟的、举世闻名的青花瓷器?
如上所述,根据化学分析和比较,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的钴蓝与西亚地区出产的钻蓝是同一类型,属于低锰型,且含微量铜或砷,而我国所产的钴蓝料通常都是高锰型,不含铜和砷,因此在学术界普遍认定唐青花的钻蓝料是来源
于西亚地区。同时唐青花的图案也多具西亚风格,且多在唐代中外贸易交通要道的扬州和国外出土,这说明唐青花当时是外销瓷,其市场主要在喜爱蓝彩陶瓷的西亚和东南亚地区,而不在国内。至两宋时期,由于中国与西亚贸易的中断,既影响了青花钴料的进口,同时也影响了青花瓷器的外销,这是造成青花
瓷器在宋代衰弱的根本原因。
虽然唐代发展起来的青花技术在宋代遭受到了中断,但它却在西亚地区延续了下来。10世纪以后直到l4世纪,青花陶器的 ... 在西亚一直没有间断。但是由于西亚产品的胎釉质量较差,始终无法达到中国青花瓷器的水平。随着蒙古人对中围和欧亚大陆的征服,又建立了西亚与中国密切交往的基础,从而重新唤起了西亚 ... 世界对中国青花瓷器的需求,并能够把优质的钻蓝料冉次运往中国。而浮粱瓷局所在的景德镇,在元朝宫廷官府的重视下,白瓷技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同时由于磁州窑、吉州窑工匠的到来,也把成熟的釉下彩绘技术带到了景德镇。比较磁州窑、吉州窑的釉下白地黑花装
饰与景德镇窑的釉下白地青花装饰,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装饰纹样,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
到元代中期, 先进白瓷生产技术、成熟的釉下彩绘技术和西亚优质的进口钻料终于在景德镇水到渠成地结合到了一起,这就是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能够创造出成熟青花瓷器的背景和原因。因此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的产生和成熟应该说是中国文明与两亚文明交流的结果,是景德镇宋元高质量青白瓷制瓷技术与磁州窑、占州窑成熟的釉下彩绘技术和西亚优质的进口钻料相结合的产物。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产生和成熟对景德镇和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远远超过了宋代青白瓷所产生的影响。元代青花瓷器不但改变了景德镇窑的历史地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状况和方向。在宋代,单色釉瓷器还占据着中国陶瓷的主导地位,景德镇窑也只是一个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名窑。而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釉下彩瓷逐渐统治了明代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窑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及整个世界的瓷业中心。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