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物质的文物是“硬件”,非物质的内涵是“软件”,二者缺一不可。解悟“非物”的当代意义解悟“非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择要予以简述。同时由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地区性政策法规,使得全市各区县的物质文物和非物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有了政策的支持。
解悟文物之“非物”和它的当代意义
我们之所以摘发这篇文章,是因为其论述的内容不仅对文博工作者和环境规划工作者有意义,而且对文物收藏爱好者也会有不小的启示,文物不仅仅是某一具体的物体本身,而且它本身所携带的或相伴随的非物质的“信息”,也是文物的甚至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之所以是文物,就在于它是某些非物质的但却是更重要的如历史的、经济的、 ... 的、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等等信息的载体。物质的文物是“硬件”,非物质的内涵是“软件”,二者缺一不可。作为文物收藏爱好者,你是收藏文物的物质精美呢?还是收藏文物的内涵丰富呢……这里有许多令人思考解悟的东西。
解悟“非物”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文物”一词的解释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辞海》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后面例举了六种均是物质的类型。所以,对“非物质的文物”的认识应该是近几年刚刚开始。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提“文物”二字,首先想到的也就是古代遗留的或出土的陶瓷器、青铜器或古人字、画等。而事实上,文物中的非物成分一直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只不过以往我们没有正式解释它和认识它罢了。比如古籍,作为古书,它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的文物,而它又携带了大量的“非物”成分,即这本书的文字所传递给后人的历史信息和信息中所蕴含的对后人的指导价值。再如刻着古文字的甲骨,甲骨作为物质的文物,就因为它携带了不能再生的古代文明的“非物”信息而有了很高的价值。又如今年1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它也是因为携带了大量“非物”的文字信息而价值连城。如此种种,文物的“非物”成分并不仅仅在于单纯意识形态,如传统昆曲艺术或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它有时候也依存于物质的文物之中,或者说物质的文物常有可能不同程度地携带、蕴含着“非物”的成分。此外,“非物”成分还散漫在历史文化建筑及文化建筑的周边环境之中。比如“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不仅具有作为物质的“城”的文物价值,还包含着非物质的“城”的文化价值,还包含着非物质的“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里显示出的独具个性的深远的文化内涵。
由此,我们初步可以认定文物的“非物”基本上以三种形式存在着,即:1、意识形态的;2、依存于某一种物质的;3、弥漫在周边环境的。如果把物质的文物看成是文物的“硬件”,那么非物质的文物就应该是文物的“软件”了。
但即使这么说,也不能完全分清“物”和“非物”的界线,其实“物”和“非物”之间是没有明确界线的。例如“非物”的昆曲艺术,它也携带着诸多物质的成分,如曲谱、脚本、服装道具和乐器等,而“物”的文物如一件陶瓷、铜器,也均不可避免地携带或显示着一种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信息对于文物的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传统的概念认为文物所含的三种价值是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此我认为还可加上信息。有些信息价值可以离开物质的文物而存在着或传递下来,如鼎文、碑文、古书文字等,可以通过拓印、描画或印刷来达到,而有些信息价值则只能通过人体的模仿、练习才能保存和传承下来,如昆曲、民间文艺、民俗活动等。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文物的认识已没有了界线,对“文物”一词的含义也有了更多的解释,而现实中也确实有许多似文物非文物的东西,如名树、古树,特别是文物建筑周边的名树、古树,过去曾属文物部门保护,后来又转为林业部门保护,所以是典型的似文物非文物。文物建筑周边范围过渡地段,如果离开了这些名树、古树的衬托,就失去了那种氛围和文化品位,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树木当时也是为了配合文化建筑而载植,应该看成是文物的组成部分。
这么说,文物既然有了“非物”,那么我们看待文物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对“文物”的认识就不能只看到物质的,也要看到非物质的,因此,对于文物的解释应该是“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再说“文物”和“博物”。对于文物的探索,我们追求的是历史的纵深感,上溯五千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十万年甚至更早更远,下随时代的推移,现在又成为了过去的时候,历史又在无限止地延长。因此,文物的追寻是垂直的。而博物的追求又是横向的,从收藏当地的文物、外地的文物,直到世界各地的文物。它的类别除文物遗产外,还可以是海洋、矿物、 ... 、科技等各种各业的。陈列品有物质的,有物质携带非物质的(如“民俗文化博物馆”里的滚布龙的布龙、滚狮子的锈狮子、抬阁的阁以及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的器具)。它的横向搜求也是无边无际的,“文物”和“博物”本身就几乎囊括了当代以前所有的文物物质。因此“文物”和“博物”应该也包括了当代以前的所有非物质的文化信息。
解悟“非物”的当代意义
解悟“非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择要予以简述。
一、文博工作者的应用
由于有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那么,对文博工作者的知识修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知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物质的文物的认识上,除了要对某一种、某一类型的物质文物有专业的独到的认识外,还要求最好能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学问的符号形态是垂直加横向。文博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广,“博学”可以说是最集中地体现在文博工作的需要当中。
有了对“非物”的认识,我们在实践应用中对于文物价值的判断就有更新的更准确的标准。例如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文物,我们过去视而不见,任其在时代的发展中被各种新的文化潮流所湮没。而现在,我们看到了它的价值,想方设法让它保存、传承下来。再如年初陕西眉县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虽然我们过去也都知道附在文物上的这些“非物”的文字信息的价值,但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它看得如此重要。这不能说是一种对“非物”认识的作用。
二、对行政工作的影响
人们对“非物”认识的不断提高,已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政决策的诸多方面。温州的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说,二十年前如果就懂得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对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的影响如此重要的话,那么现在的温州老城区就不会被改成这个面貌了。温州有名的“白马殿”和纪念谢灵运的“池上楼”等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几米之外就是高楼大厦,完全失去了一个相应的文化氛围,原有的意境没有了,成了一个孤立的建筑物体。失去了非物的空间意境的衬托,它的文物价值也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除规划师外,更重要的是有决策权的行政长官,如能深刻地认识“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有长远的发展目光,不急功近利的话,对现实的行政决策依据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温州为例,就是因为近年来的执政市长懂得文物的“非物”价值,才使得“松台山”、“海坛山”、“华盖山”等历史文化载体以及“永宁巷社区”、“七枫巷社区”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良好基础。提出了建设山水温州的口号和“文脉不断、意境从新、场所永存”的观点,其实就是辩证地说明了文化遗产中“物”和“非物”的相互并存的关系。同时由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地区性政策法规,使得全市各区县的物质文物和非物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有了政策的支持。如永嘉昆剧,就因为当年执政的永嘉县长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艺术的价值,支持创办“永嘉昆曲传习所”,招收、培训了学员,并排演《琵琶记》、《张协状元》等传统剧目,使得这一濒临消亡的富有瓯越特色的古老民族艺术得以传承下来,这项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昆曲为“世界遗产”还早了四年的举措,不能不说是这位行政长官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印证。
前面说过,文物专业的知识有两个极端,即渊博性和专科性。一般情况下,专科性的知识用于物质的文物较能发挥作用,而对非物质的文物遗产的认识更要有渊博的知识。
三、对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影响
认识了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等于进一步认识了人类的历史文明,历史文明主要是靠历史文化遗产承续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不能简单地从有形的几幢历史文化建筑和大量新式的现代建筑来看,而更多的是在广大市民对历史文化的解悟中透射出来。广大市民如果只看到物质的文化遗产,而不看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那么这个城市的文明就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只是少数几个文物工作者的事,特别是保护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更需要通过广大群众的认识、参与。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指有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东西,应该是一切带有历史文明的历史文化,民族性、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活动以及审美习惯,甚至传统的道德规范等。。广大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悟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精神文明,为提高城市品位起到有益的作用。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