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伏正中,大暑来了!@头条养生@头条健康@清风计划#清风计划##夏季养生正当时##中医来了#三伏贴正方兴未艾,三伏天正如火如荼。在这中伏来临的日子里,大暑来了。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代表着夏日暑热的极致,也代表着,夏天末了,秋天还会远吗?

三伏正中,大暑来了! @头条养生@头条健康@清风计划#清风计划##夏季养生正当时##中医来了# 三伏贴正方兴未艾,三伏天正如火如荼。在这中伏来临的日子里,大暑来了。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代表着夏日暑热的极致,也代表着,夏天末了,秋天还会远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此时,天气较小暑更为炎热,因此被称为大暑。 此时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最为闷热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为亢盛的时段。 暑热正盛,防暑抗暑不能松懈 在一年中最热的日子里,防暑抗暑自是不能松懈。 中医养生有一句:「 ”慎起居、避寒暑”。 怎么理解呢?就是要注意起居,避开过冷、过热的环境。 夏季避暑大家都是驾轻就熟:在高温闷热的天气里,要尽量减少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重体力劳动,以防暑热伤身。在相对凉爽的天气,尽量选择早晚出行,避免中午迎暑而行。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素体虚弱的人,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重大手术后等的患者,中老年人以及孕产妇、儿童等更要认真避暑。 防暑抗暑有技巧,莫要贪凉伤了身! 有人说,防暑抗暑就是一个「 ”凉”字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现如今空调冰箱肆虐的生活条件下,夏季「 ”避寒”可能比「 ”避暑”更为重要。 现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夏天中暑了吃藿香正气最管用,却不知道藿香正气真正对应的问题并不是在夏季在大太阳地晒中暑的「 ”暑”,而是夏天在空调房里冻中暑的「 ”阴暑”。 防暑、抗暑不代表就要「 ”凉”,更不代表「 ”越凉越好”。凡事都要有个度。 比如空调,我们之前反复说了,26-28℃除湿就好。若是低温制冷的后果就是暑热都闭在身体里作祟,不但越来越觉得热,还可能导致暑热伤身,出现疲劳、气短、腹泻、头疼、燥热、发热等症状。 又比如绿豆汤,温食一碗可以祛暑。若是一日一锅或是冰镇冷冻,那就只能伤脾胃、伤阳气了。 再比如开窗通风固然好,可以流通空气。但当风而卧,就要导致受寒、中风等疾病了。 暑季补水不能忘 在大暑时节,补水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水是人赖以生存的必需营养素,是唯一一个作为单一物质,登上了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宝座的物质。 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体表蒸发消耗过快,使得人体表水分散失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季节。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 ”最近尿少了”,但身体并无其他不适。这事实上就是由于人体的水分大量蒸发散失造成的。 因此暑季一定要充分并及时的补充水分。 补水也是个技术活,不是什么液体都能喝: 平时喝温开水最好; 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淡糖盐水,以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气候炎热或者闷热的时候则可以适当的选择绿豆汤、荷叶茶等清暑药茶。 这里一定要注意,不要饮用冰水,也不要饮用过多清暑的汤、茶。 喝水是习惯,而非解渴 暑季补水,不要等口渴了再饮水。 人感到明显口渴的时候,人体失水量已经达到了体重的2%,这个时候人体发出的信号就是急需补水,于是反射性的大量饮水。但水进入人体到口渴”的感觉消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会导致人在不断的喝水,而身体其实并不需要了,也就是「 ”供需失衡”。 超过人体所需量的水会给我们的肾脏和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 饮食要合理,不要贪凉快 暑季很多人胃口欠佳,因此可能会过度的食用一些看起来清凉爽口的食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贪凉。 1.选择应季新鲜的蔬菜瓜果,如西红柿、黄瓜、冬瓜、丝瓜等,尽量做熟食用; 2.不要为了清暑去火过度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寒之品虽然泻火,但易伤脾胃; 3.可以适当选择健脾益气、解暑养阴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山药、大枣、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等; 4.要注意选择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烹饪方式,比如煮、炖等。 5.最重要的事情再强调一遍:避免食用生冷之品,贪一时痛快,必定会给身体造成巨大的损伤,轻者损寿,重者丧命。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大暑养生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