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 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毫不理会。李翱身为太守,一向高傲,何曾受过次等冷落,终于忍不住讥讽地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说罢,就愤然离去。 药山禅师忽然开口讲道:“你为什么只相信耳朵却不相信眼睛呢?” 李翱听后,心中略有所动,就接口问道:“什么是道呢?” “我这里没有这些闲杂事务!” “要如何才能修行?” 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问道:“知道了吗?” “不知道。”李翱疑惑地摇了摇头。 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心服口服,欣然作礼,也作了一首著名的偈:>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机锋无限:云在青天水在瓶 万事万物皆平等

    李翱在湖南鼎州做刺史时,多次邀请药山禅师见面,但药山禅师不来。于是李翱便亲自去拜访药山。发生了如下的对话:资料图片:资料图李翱为刺史,屡请药山不赴,乃躬谒之,山执经典不顾。翱忻惬作礼,而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对大道而言,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2. 机锋无限:惟俨禅师——云在青天水在瓶

    于是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俨指指天,又指了指净瓶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他回答什么是道时,却只是用他的眼睛来看:云在青天,从风变灭,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静安祥,清光可鉴。是云就在天空逍遥飘浮,是水就在瓶中安逸自在。

  3. 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禅

    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禅唐代的李翱十分崇尚唯严禅师的德行。“云在青天水在瓶”是禅宗师父们最爱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持一颗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而且,平和的心态能消除褊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

  4. 心中空明,人自清明

    心中空明,人自清明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针对《坛经》中的这“虚空”一说不少禅师都作过解释,从谂禅师便是其中一位。从谂禅师借此偈喻指参禅悟道也应与鱼鼓一样,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禅境顿生。唯一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便是保持内心的空明,于静处细心体味生活的点滴,让生活还原本色。唯有达到心中空无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无论做什么,如果能以空明之心为之,一切都能轻而易举了。

  5.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毫不理会。李翱身为太守,一向高傲,何曾受过次等冷落,终于忍不住讥讽地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6. 禅诗中的故事

    禅诗作为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类别,也不例外。纵观历代禅诗,其中有很多都蕴含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韦丹刺史对官场事务烦杂,世事无常感到厌倦,在诗中表达了准备归隐跟随禅师习禅的愿望。因此灵澈禅师作了这首诗,对韦丹刺史作了善意的调侃。从以上几首禅诗可知,禅诗不仅阐释了佛理禅意,而且还包含广泛的生活内容,与世俗诗歌不同的是,很多禅诗中都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7. 用平常心换取幸福人生(图文)

    因为,在禅宗看来,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禅。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一种全然显现,它与今人所说的平常心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是,无论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还是今人所讲的平常心,多半都是指人生的一种良好的修养,当然,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阅历和胸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当然,执著于物质享受,肆意抛弃平常心的人,只是那些不善于处世的少数人。平常心不单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8.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诗人抒情述志或抒发愤懑之作,因此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禅诗作为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类别,也不例外。纵观历代禅诗,其中有很多都蕴含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因此灵澈禅师作了这首诗,对韦丹刺史作了善意的调侃。从以上几首禅诗可知,禅诗不仅阐释了佛理禅意,而且还包含广泛的生活内容,与世俗诗歌不同的是,很多禅诗中都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9. 文人与禅师的故事

    尤其自古以来不少文人专喜找禅师谈禅论道,彼此往来酬答唱和,留下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公案。以下列举数则,从中可见禅师的智慧,是历代文人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因素。此外,他与如满禅师、惟宽禅师等高僧,也时有往来。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

  10. 药山禅指要

    湖南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禅道继承石头希迁禅师。师住澧州药山,大弘禅道,参学衲子甚众,当时即形成参药山禅之风气。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此处希迁禅师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就展现了为人要为彻的作略。这段针扎不入、石上栽花的公案,学禅的佛弟子要盘剥得熟,这叫参公案。且再说药山禅吧。惟俨禅师到澧州药山为住持,即为主法的和尚。惟俨禅师嘉许之词,宗智、昙晟并无表态,默契于心。

随机推荐

  1. 梦见随地大小便被罚款

    周公解梦梦见随地大小便被罚款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随地大小便被罚款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南唐后主李煜简介 五代十国皇帝李煜的跌宕人生

    后为宋太宗毒死。徐温死于公元927年。>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生于南唐烈祖升元元年。李煜上有五位兄长,本无继位的可能。况且李璟生性仁爱孝友,即位之初即表示王位要兄终弟及,并立其弟景遂为皇太弟。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发生悲剧。李煜的策略是躲避,在立场上表明自己无意于王位。他的七弟从善朝宋,便给宋太祖扣留在汴京。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3. 淫心匿行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ínxīnnìxíng【解释】指思想邪乱、行为不正。【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淫心匿行”

  4. 创造史前文化:第一批艺术家是女性吗?

    谁被选中或允许画这些画?他们是巫师还是被遗忘邪教的女祭司?最后一个问题与另一个话题有关:他们是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只有手印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布拉德肖在西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的岩画,摄于爱德...王河附近的卡伦布鲁路附近.这些画估计有26500到20000年的历史.,谁是地球上第一个女人?

  5. 梦见直觉与释梦的关系_周公解梦梦到直觉与释梦的关系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直觉与释梦的关系好不好

    直觉可以释梦实际上并不神秘,所谓直觉,就是潜意识的活动,就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释梦的直觉,大致代表二个能力,一是我的潜意识“原始人”理解别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能力,二是我理解自己潜意识的能力。而在直觉式释梦中,我的原始人先听了梦,我是从我的原始人那里知道了梦的意义。还有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原始人,这能力源于通过大量的自我分析和对自己梦的大量解释,达到对自己的梦和潜意识十分了解的程度。

  6. ... 业重,被惨 ...

    ...业重,被惨...今年10月5日在笔者的镇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73岁放牛的老人在路上被一年青的神经病...人死了,并且死的很惨。颈部用老人身上的锯子锯掉了,成了身首异处的惨景。当时我们镇上的人都知道老人家的情况:老人是一位以...猪为职业的,...了大半辈子猪。...了一辈子猪的老人最后也如猪一般地惨死。可见...生的行业,罪业深重,是他们家门不幸的主要原因。奉劝大家,以此为鉴,发心戒...,以免招受恶报。

  7. 第06则 碎在上海的玻璃心

    >>杜怀宇为尹香而留,在上海一家公司做工艺设计。>>23岁生日就在尹香的迟疑中到来,两人的礼物几乎是同时送到门上的:阿健送的是他镶着家族标记的一枚白金钻戒,一望而知那不菲的价值;而杜怀宇送的是一颗润红剔透的玻璃心,盛在小锦盒里,一看,便知道这玻璃心其实就是最初他在博物馆广场上的那个许诺,好美好美。在整个城市的流光溢彩里,孤单的尹香微然记起上海,记起香格里拉派对上的丝绸披肩和那颗碎了的玻璃心。

  8. 【公元 前612年是什么年】公元 前612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612年是什么年:公元前612年是鸡年(己酉年)!公元前612年是公元前几世纪的什么时期:公元前612年属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12年距今多少年:2016年+612=2628年公元前612年是什么朝代:春秋时期,东周时期公元前612年是什么年号:[周匡王]元年[楚庄王]二年公元前612年在位皇帝是谁:东周匡王公元前612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哪件重要事情?

  9. 巾帼英雄成语故事_成语“巾帼英雄”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巾帼:女性用的头巾与头饰。这则成语用来称赞勇敢的女子。泛指女性英雄。 【用法】 初时是贬义,说男子汉还不如个妇女,渐渐演为褒义。可用来赞扬有头脑、有本领的女性。与“女中豪杰”近义。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唐代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卷一):“亮数挑战,帝不出...

  10. 清朝是如何统治蒙古人的呢?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但是,到了清朝,我们发现原来一直存在的北边的威胁消失了。曾经在明朝时期,给大明造成了巨大威胁的蒙古部落也变得格外宁静。>>这就要说到清朝的对蒙政策了。>清朝实行世缔国姻,就是清朝的贵族跟蒙古的贵族普遍联姻,这个联姻跟以前中原的公主和亲不太同。中原的和亲是嫁公主过去,以后突厥也好,匈奴也好,都是中原皇帝的外孙。这样蒙古贵族成了清朝皇帝的舅舅国了。这是从人情上讲。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