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书画家岂能甘当“复印机”近年来,书画市场火爆,不仅前辈名家大师之作受到热烈追捧,且当今有些知名度或特色的书画家们也行情见好。我们某些拷贝高手们却是在创作出一幅好画后,便喜滋滋地当起“复印机”来。目前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有一些书画家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当今国内艺术市场的环境有关。
书画家岂能甘当“复印机”
近年来,书画市场火爆,不仅前辈名家大师之作受到热烈追捧,且当今有些知名度或特色的书画家们也行情见好。一些时来运转的书画家更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据说,某画家收了润金、应承下来的稿约排到明年都画不完。书画行情走好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人们期望着借此东风推动中国书画创作和市场更上层楼。
然而,忧虑也同时降临了。
艺术创作本是性灵之作,每件作品都该蕴涵着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但在行情火爆之时,有的书画家成了“批量生产者”。画商从画家手中一买就是几百张画,画家也不管其中是否有次品,只要有人出钱,他就出货。某些题材的作品好卖,于是便繁复拷贝。“竹林七贤已经被画烂了!”一些收藏家苦笑道。近年来,不知何故,竹林七贤题材的国画特别讨人喜欢,于是便有几位画竹林七贤出名的画家应运而生。
同一题材反复画并非不可,印象派大师莫奈画过的睡莲不知有多少,但每一幅都是写生或创作的,都有不同的感受在其中。我们某些拷贝高手们却是在创作出一幅好画后,便喜滋滋地当起“复印机”来。
当行情冷淡时,某些书画家还能认真创作,一旦行情火了,粗制滥造的势头就冒了出来。本来以画较为工细的作品出名的,现在懒得吃苦,便画起并非自己擅长的写意画来应付,钱赚得既快又省力。反之,由于工笔画走俏,一些原本擅长写意风格的画家又改行画工笔了。
美术界和收藏界的有识之士呼吁,艺术家要珍惜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良好势头,要珍惜自己的艺术前程,不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要见风使舵改变自己的艺术追求,不要自毁名誉,自毁市场。
目前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有一些书画家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当今国内艺术市场的环境有关。首先,画廊和经纪人在中国书画市场远未形成规范的运作机制,画商与艺术家缺乏长远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大家都是短期行为,都不为对方负责。再则,“怎样的收藏家造就怎样的艺术家”,此话虽有偏颇,但也不无道理。由于我国艺术品收藏群体对艺术认识的肤浅,才会出现一哄而。亡要求画家重复自己的作品,才会要求画家去画并非自己擅长的艺术风格之作,才会误以为那些并非艺术品的匠作具有远大的市场上升空间。
艺术家、收藏者、画商,都应该清醒地预见--中国书画收藏群体的艺术鉴赏力势必会日益提高,到那时,只有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市场生命力。
(摘自:《收藏》2005.07)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