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张守珪在幽州保持了一贯的优秀作风,对契丹作战中连续取得胜利,并且将契丹首领屈刺、可突干的首级送往东都,悬挂于天津桥之南。而在此之前,他还在紫蒙川检阅三军。到敌人的地盘去阅兵,可想而知当时的张守珪有多么威风。不久以后,张守珪就被提拔为幽州节度使、辅国大将军等一系列高官显爵......对了,他还有一个义子叫安禄山。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到手的功名利禄。也就是说,幽州将领是假传命令,对于这场战争,张守珪并不知道。

一、 公元733年,张守珪镇守幽州。 他在防御吐蕃的时候战功赫赫,由于特别出类拔萃,被唐玄宗调往幽州防御契丹。 张守珪在幽州保持了一贯的优秀作风,对契丹作战中连续取得胜利,并且将契丹首领屈刺、可突干的首级送往东都,悬挂于天津桥之南。 而在此之前,他还在紫蒙川检阅三军。 那可是契丹人的地盘。到敌人的地盘去阅兵,可想而知当时的张守珪有多么威风。 不久以后,张守珪就被提拔为幽州节度使、辅国大将军等一系列高官显爵......对了,他还有一个义子叫安禄山。 如果能保持下去,张守珪的成就不可 ... 。 可他和很多人一样,一旦登上高位之后,便不能保持清醒的大脑,反而做出很多糊涂事。 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到手的功名利禄。 公元738年,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借用张守珪的名义,命令平卢军使和奚人打仗。 也就是说,幽州将领是假传命令,对于这场战争,张守珪并不知道。 但是平卢军使的军队冲向奚人之后,结果被反 ... ......这是一场严重的 ... 失利,消息传到张守珪耳中,他不仅没有补救,反而谎报大捷。 那些战士成为将领欲望的炮灰,白白牺牲了。 他们不仅没有抚恤金,连烈士的名号都没有,只是从花名册上一笔勾销,仿佛从来没有生活在世间,他们的亲人和妻儿,也从来没有过儿子和丈夫。 不论从哪方面看,张守珪都做的太缺德了。 如果真的不知情,可以向朝廷如实报告啊,反正是下属假传命令,自己最多是领导不利的责任。 可他一点责任都不想承担,还想借机骗战功。这种欺下瞒上的职业官僚,真是坏到没边了。 由于事情实在太大,最终被唐玄宗知道了,他派内侍牛仙童到幽州考察,结果张守珪又用重金贿赂牛仙童,两人统一口风: 「 ”陛下,真的是大捷,骗你是小狗。” 其实怎么可能瞒天过海呢,那些群情激愤的战士家属,恨不得把张守珪生吞活剥了,唐玄宗依然知道了真相。 牛仙童被挖心割肉而死,张守珪被贬为括州刺史,而白真陀罗早已 ... 。 这件高层将领牺牲士兵谋取私利、并且勾结内侍欺骗皇帝的大案,很快传遍大唐各地。 这是当年最大的热门事件,无数文人都写诗文批判张守珪,以及 ... 的朝廷。 但 ... 的最狠的,还是在河南商丘种地的高适。 高适的朋友曾经追随张守珪出塞,对于这件事情而言,属于事发地点的第一知情人。 他带着诗文来看望高适,希望能互相交流共同学习,高适看完之后说:「 ”我来给你和一首吧。” 高适的眉头紧锁,冷峻的脸庞看不到一丝笑容,铺开纸张以后,沉重的写下三个大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 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穿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如其人。 从《燕歌行》可以看出来,高适是感情极其丰富、又特别刚毅的人。 他对出塞的战士报以同情,也对缺德的将领十分痛恨,并且在最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 ”如果我做主,绝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既重情又刚毅,构成高适的人生底色。 二、 能活到如此境界,不是没有原因的。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阔过,南北朝的霸主高欢就亲自到渤海高氏,请求认祖归宗。 他的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属于威风赫赫的唐朝六大军区司令之一,管理高句丽的固有领土。 但是高适出生以后,家族已经没落。 而他又「 ”不事生产”......看到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都有这个特点,比如刘邦。 这种人不喜欢蝇营狗苟的做事,一门心思只想做大事,不过和李白、杜甫等纯文人不一样,他们有做大事的能力。 高适长大后不愿意工作,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度以讨饭为生。但是他的文采很好,比如《燕歌行》就写的婉转又大气。 宋州刺史张九皋很欣赏他。 张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举荐信,让高适带着举荐信去考有道科。这不是正常的科举考试,而是临时的特别考试,专门选拔有道德的模范。 高适很幸运,一举中第。 此时的高适已经46岁了,才被任命为封丘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做一些抓捕盗贼、迎来送往的琐事。 杜甫也做过西河尉,但他嫌弃工作繁琐,宁愿去当兵器仓库管理员。 但是高适去了。 虽然他也做的很难受,既要迎来送往,又要应付上级频繁的工作检查,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做过基层工作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 他自己在日记中都说了: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不过那又怎样,生活还是要过下去,什么诗和远方、什么功名大业都是虚的,唯有当下存在的才是真实的。 高适在封丘尉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不敢出任何差错,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做,明白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处理,更懂得私情和公务碰撞时,该如何取舍。 正是有如此深厚的工作经验,高适才能在游历河西时,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 如果不熟悉历史,可能对哥舒翰比较陌生。 但是有一首唐诗很知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中的「 ”哥舒”,就是节度使哥舒翰......厉害吧?此人是大唐的西北大将,却要聘请高适做掌书记。 虽然只是从八品秘书,但是进步特别快。 高适从此时来运转。 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让他对李白和杜甫产生了不同的待遇。 高适可以很分明的把公务和私事分开。 如果单纯的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三、 回到那段落魄岁月。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高适住在商丘,三人就认识了。 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 44岁的李白出钱,41岁的高适做导游,33岁的杜甫充当捧哏,兄弟三人「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他们浪漫的身影。 那是中年人最后的狂欢。 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那年分手之后,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宰相的孙女,却依然什么都没有捞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带着宗姑娘一路南下,最后定居于庐山,每天看着「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发呆。 彼时,大唐彻底乱了。 唐玄宗直奔四川而去,太子李亨即将在灵武登基,而永王李璘想在江南另立山头,和太子哥哥过过招。 永王给李白发去一封offer,表达了共创大业的决心,和成功以后的美好蓝图。当然,永王的名义是剿灭安禄山。 李白兴冲冲的去了,然后两月后失败被捕。 让我们为李白哥哥默哀三分钟...... 高适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去参加有道科考试、做封丘尉,直到752年才入哥舒翰幕府。 此时的高适已经49岁,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诡异的升迁之路。说是诡异,是因为高适的每一步都能踩中鼓点。 唐玄宗把哥舒翰调来守潼关,顺便给高适也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做为哥舒翰的辅佐人员。 几经生死后,哥舒翰战败,投降安禄山。 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 唐玄宗问他前线的情况,高适说的很有水平: 「 ”哥舒翰是忠于朝廷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身体病的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 「 ”监军李大宜每天以音乐美酒自娱,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 「 ”5、6月的气温那么高,将士不仅没有降温避暑措施,连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看到没有? 高适的话里有几个意思: 潼关失守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和哥舒翰也没有关系,和将士们更没有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捣乱。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里话外都把重要人物摘出去,只留几个不重要的小人物背锅。 唐玄宗听完非常高兴,马上加封高适为侍御史,8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 看看高适的情商,实在是高。 面对天下大乱的困局,唐玄宗实在是没办法,想把儿子们都派出去,分别镇守各地,反正肉烂了都在锅里。 这种事情即便成功,也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汉朝的「 ”七国之乱”、西晋的「 ”八王之乱”都忘记了? 高适站出来说:「 ”不行啊。” 没多久,永王李璘就反了,现实给唐玄宗当头棒喝,他欣慰的拍拍高适宽厚的肩膀:「 ”小高,还是你说得对啊。” 那现在怎么办呢? 高适依然很高:「 ”永王必败。”这个高适啊,总能说到唐玄宗的心里去,这样的人不火才是没天理。 「 ”喏,这是淮南节度使的印信,好好干。” 高适还没到江南呢,永王就败了,李白也被抓入大牢。 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12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的天上地下。 四、 监狱中的李白心如死灰。 他抬头看着窗外的月光,再低头看看地下的六便士,却只想饱含深情的唱一首《铁窗泪》。 偶然之间,狱卒在闲聊的时候说:「 ”新来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据说是一位诗人,文武双全很厉害哦。” 李白顿时精神焕发。 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意思就是: 高司令好厉害哦,得到皇上的信任,又一举荡平贼寇,我给你手动点赞。其实我也没什么委屈的,只想抱着你哭一场。 字里行间都流露着「 ”拉兄弟一把”的意思。 李白等了一天又一天,监狱的墙上刻满正字,也没有等到高适伸出温暖的大手。 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如果不是赶上大赦,估计一辈子就交代到那里了。 高适没有帮李白,也可以理解。 李白的罪名是附逆作乱,这种罪名基本是谁碰谁死,李白能活下来是狗屎运,可高适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狗屎运。 多年的务实经历告诉他:「 ”这个忙不能帮。” 高适实在没有必要做无畏的努力,为了不确定的结果,让自己的事业和性命也付之东流。 这就是务实之人的冷酷无情。 别谈什么交情,如果敢挡路的话,亲爹亲妈也得断绝关系。 而朋友之间也有另一种感情。 如果实在不能救朋友的性命,至少可以留下有用之身,为他操办后事,也可以照顾他的妻子儿女。 这又何尝不是「 ”拉兄弟一把”,只是这种感情不能明说,只能默默地做。 高适对于李白,很可能是两种都有。 兄弟,我实在无能为力,不过你放心去吧,汝妻子吾养之。 五、 杜甫又是另一种命运。 他们分别之后,杜甫来到长安闯荡,好不容易能参加科举,又由于李林甫导演了「 ”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 从此以后,杜甫客居长安多年。 他「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人间的冷眼和心酸......不愿意做河西尉而去管理兵器仓库,导致收入十分微薄,连小儿子都被饿死。 「 ”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得到左拾遗的官职,也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杜甫的一生太苦了。 公元759年,仕途失意和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对官场失去兴趣,不过就是小官而已,不干了。他带着全家来到成都。 正是此时,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 彭州离成都只有50公里,骑马很快就能到,而高适官居刺史,杜甫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高适对于杜甫是尽力帮助。 他经常买米和油,再搭配点零花钱,然后派人送给杜甫,属于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 杜甫在回信中感激涕零,充满深情的写下「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一句话,还是老朋友够意思啊。 救济粮稍微晚点到,杜甫也要写诗吐槽:「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果关系不是很深的话,根本不可能说这种话。 你会要求陌生人关心吗? 不会的。 只能说明高适和杜甫的关系很好,并且在救济的过程中再次加深,所以杜甫的吐槽,这么看都像是撒娇。 高适为什么对李白不理不睬,却对杜甫如此好呢? 原因只有一个: 李白落难时,务实冷酷的性格不允许高适以身犯险,而杜甫和高适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尽情的对他好。 这就是高适。 他没有文青的优柔寡断,也从来不会矫情,他做事的一切原则都从实际出发。他不是诗人出身的军人,反而是军人出身的诗人。 刚毅凌厉,犹如一支军队。 六、 但是高适最纯粹的友情,李白和杜甫都没有得到,即便有的话,也是刚认识时的放荡岁月。 那时的他们都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这种贫贱之交是最珍贵的。 十几年后再见面,一个是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和刺史,一个是阶下囚,一个是贫苦中年。 高适对李白没有伸手,对杜甫更像是施舍。 而后期对李白和杜甫的态度,又会冲淡曾经的美好,让多年前的纯真友情,蒙上一层灰尘。 对于高适来说,唯有和董庭兰的友情终身不变。 董庭兰比高适大9岁,从小不肯读书,只喜欢玩音乐,甚至也出门乞讨,前半生的命运和高适很类似。 成年以后,他曾在房绾家里做门客。平时管吃管住,有需要的时候就出来弹一段,清闲又省力。 公元746年,宰相李林甫彻底击败太子李亨,太子的党羽李适之、韦坚等人被贬出朝堂,房绾也受到牵连。 既然主人倒霉,董庭兰也没饭吃了。 第二年春天,他背着乐器离开长安,一路向东行走,漫无目的走到哪算哪,一不小心就在洛阳遇到高适。 老友见面,免不了要喝几杯。 那年53岁的董庭兰遭遇人生失意,44岁的高适依然看不到希望,两个落魄的中年人互相抚慰,勉励对方要振作加油。 这种境遇,给他们都留下深刻的回忆。 这是高适的患难之交、平等之交、君子之交......他们一样落魄,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又没有半点利益纠葛。 分别时,高适给董庭兰写了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六翩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说给董庭兰的话,也是勉励落魄的自己。 丈夫贫贱应未足,是给双方加油鼓劲,一定要活出人样来,好好干。 我相信,这一幕肯定长久留在高适的心中。 每当面对人生挫折失望的时候,或者遭遇进退两难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和董庭兰相会的那个雪天。 然后告诉自己:不要一直贫贱下去,应该让天下人都认识高适。 在某种程度上,和董庭兰的友情已经成为高适的精神图腾,这份友情和精神图腾一直指引着自己向前走。 而他和李白、杜甫,只是世俗的友情。 七、 经历世事的男人,不可能和只有利益的人交朋友,而经历世事的女人,不可能和没有利益的人交朋友。 这句话说的就是高适。 他喜谈王霸大略,一辈子都活的很务实,交朋友做事都会从实际出发,绝对不会和李白一样空想,和杜甫一样伤春悲秋。 但是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唐朝诗人中,比高适有才的人很多,比高适名气大的也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高适混的好。 他们嘴上说着要成就功名大业,却一个比一个惨,唯有高适能够带兵打仗、治理地方,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 这些成就和他的务实是分不开的。 高适这种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利益,但做事前一定会衡量。 他可以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但除非机缘巧合,别人很难走入他的世界。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往往和高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本事,李白和杜甫一辈子都学不会。 他们能做朋友,唯一的交集是诗。 不同的是,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只是高适的业余爱好。
本文标签:杜甫李白高适唐朝历史张守珪哥舒翰董庭兰唐玄宗突厥安史之乱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