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旧唐书》中记录了一种石头,草木覆蓋其上就会自燃,达一年之久《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记载:「”壬寅,云阳石燃者方丈,昼如灰,夜则有光,投草木于上则焚,历年而止。”也就是说,在云阳(江苏丹阳)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种一丈见方的石头,白昼之时如石灰石,但是到了夜晚却能发光,将草木投到它的上面,草木就会燃烧,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年才终止。注意:个人以为,「”昼如灰”不是说这种石头白天像灰烬,而是说样子像石灰石

《旧唐书》中记录了一种石头,草木覆蓋其上就会自燃,达一年之久 《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记载: 「 ”壬寅,云阳石燃者方丈,昼如灰,夜则有光,投草木于上则焚,历年而止。” 也就是说,在云阳(江苏丹阳)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种一丈见方的石头,白昼之时如石灰石,但是到了夜晚却能发光,将草木投到它的上面,草木就会燃烧,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年才终止。 注意:个人以为,「 ”昼如灰”不是说这种石头白天像灰烬,而是说样子像石灰石。如下图。 其他古书中的「 ”燃石”,用水可将其引燃 那么,这种石头是什么呢? 应该不是煤炭。首先颜色和特性就不是煤炭的样子,煤是黑色,而这种燃石类似石灰的灰色。而且它在夜晚发光和能直接点燃草木也不是煤的特点。其次,中国古人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炭的国度,称之为黑丹或焦石。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石头呢? 可惜的是古人向来惜墨如金,且不爱绘制详图,更没有留下照片,便只能让我们今天的人猜谜解闷儿。 先来看看唐人写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一段记载: 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这可以看做是对《旧唐书》中「 ”燃石”的一个佐证。 而在更早的晋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拾遗记》中,也提到了一种「 ”燃石”: 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 我们可以发现,在《拾遗记》和《酉阳杂俎》中记载的燃石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遇到水就会燃烧:「 ”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以水灌之则热”。 而《旧唐书》虽然没有说这种燃石遇到水才燃烧,但是把草木覆蓋在上面会燃烧,很可能是草木上的水分激发了石头燃烧,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这种石头遇到水会燃烧。 也就是说,《旧唐书》《酉阳杂俎》《拾遗记》中记载的燃石,都有「 ”遇水燃烧”的特性。 那么,世界上有遇水燃烧的石头吗?还真有。就是乙炔石,也叫电石。如下图: 最可能的真相——乙炔 乙炔石俗称电石或嘎斯石。 乙炔石中含碳化钙,遇水则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乙炔C2H2,也就是我们电焊用的乙炔,又称电石气,俗称嘎斯气。这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受热、震动、火花都会引发它燃烧、爆炸。 过去人们曾用过一种嘎斯灯,即利用电石产生的乙炔照明。但是乙炔第一极度易燃,容易引发火灾;第二,对人体眼、鼻、皮肤等都有 ... 性伤害,第三电石稀缺,所以这种灯并没有被广泛应用。 乙炔石天然矿石很少见,矿石为黄褐色或黑色的块状固体。这是不是和《酉阳杂俎》中所说「 ”色黄理疏”很像。 但是乙炔石不稳定,不可能那么纯粹地存在于自然界当中,更不可能燃烧一年左右。现代工业乙炔石都是需要用特殊化工手段用煤和生石灰石等原料加工制成。 所以这里大胆猜测,《旧唐书》中记载的燃石,很可能是含有乙炔石、煤、石灰石等的混合矿。因乙炔石燃烧后导致煤的燃烧,所以经久不息。 因涉及多种相关科学知识,这里只是一个大胆猜测,还需要专业人士予以指正。 另外不得不说,在多种古籍对于一种未知事物的物理化学特质并不是特别愿意深究,古人仿佛更在意这种事物所具有的神话象征特性,往往将其比附为祥瑞或者灾异的信号,或者当作神仙带来的物品。比如,《旧唐书》中的「 ”燃石”就是按天有异兆而记录在案的。 或者,古人即便深究过一些特殊事物,也不愿将所得之结论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于史书,哪怕是笔记当中,只在民间私下流传。这让很多绝学慢慢失传,也让一些也许并不离奇的事物变得非常离奇。 中国通史 历史书籍故事 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线装书局 ¥288 购买 参考阅读: 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 ”潜艇”的巨人,他们是外星人?
本文标签:旧唐书文化拾遗记酉阳杂俎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