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常遇春和李文忠对付早已吓破胆的蒙古中央禁卫军,不仅是摧枯拉朽,而且是所向披靡的。这支远征军可谓战功卓著,同时,也是相当疲劳的了。即使是战神常遇春,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是的,常遇春之死,是接下来必然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他是累死的。常遇春墓的武将石像柳河川。史书没有任何常遇春临终时留下的片言只语,也没有记载他到底患了什么病。

大明北伐(原创长编连载)9. 当他回师上都时,他不知道,有个消息等着他—— 应天洪武皇帝朱元璋五百里加急命令:陕西庆阳爆发激战,大将军徐达与敌周旋多时,未能克敌,着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偏将军李文忠火速率军入秦,与大将军协同作战。 朱元璋太心急了,他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元主也下了急急如律令:着齐王兼中书右丞相扩廓帖木儿火速入援应昌,保卫皇帝。这道命令必然教扩廓帖木儿左右为难:继续在陕西与徐达进行旷日持久的庆阳会战呢,还是服从皇命,五千里加急奔赴应昌保卫蒙古皇帝呢? 可是朱元璋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见常遇春已经取得相当喜人的胜利,就想着快速把陕西战局也摆平。 常遇春墓,南京 历史在这一刻出现微妙的变化:要么扩廓帖木儿离开陕西,要么常遇春离开北平。 其实,徐达在庆阳会战张良臣和扩廓帖木儿,可谓是劲敌相逢,必定颇为时日。常遇春和李文忠对付早已吓破胆的蒙古中央禁卫军,不仅是摧枯拉朽,而且是所向披靡的。他们俩在六月底会师,七月中就攻克了上都,前后不足二十日,从北平出发,取滦州、惠州、大宁、全宁及上都,行军超过一千二百里,连克五城。这支远征军可谓战功卓著,同时,也是相当疲劳的了。 朱元璋竟然还要他们从上都奔赴几乎四千里以外的陕西庆阳战场作战,那是在六百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没有现代化的 ... 运输车辆,战马和士卒的战斗体能早已是过度消耗了。北平战区的战士还仅仅是转战千里,然后奔赴陕西前线,他们行军总里程估计在五千里以内。但是,那个上都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常遇春,从他在陕西凤翔接受命令的四月底开始,到他在上都又接到奔赴陕西前线的七月中为止,就是大约一百天吧,来回北平和凤翔之间,加上上都战役的千里迂回作战,他本人已经是高强度行军打仗了,几乎作战一万里,在一百天之内!况且,在凤翔战役之前,他一直在战斗,从洪武元年的十一月底开始(常遇春在洪武元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后,曾稍稍休息,北平周边的廓清战斗基本上不用他去参与),他与大将军徐达由北平出发赶赴山西战区,一直到洪武二年的七月底,超过八个月时间,他都在战斗、奔驰。如此高强度、超负荷的战争状态,谁能熬得住?即使是战神常遇春,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他,一定会生病! 是的,常遇春之死,是接下来必然发生的事情。 可以说,他是累死的。 常遇春墓的武将石像 柳河川。 位于后来的明长城以南(今天属河北省张家口)。具 ... 置,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赤城以西,一个是宣化东北。其实,都是柳河川的具 ... 置,只不过用的参照地不一样。赤城以西,就是宣化东北了。 柳河川,就在燕山南麓,明军自元上都开平出发,到达这里时,已经行军四百余里了。当时是夏季阴历七月,换算成今天的阳历,已经是八月初——1369年8月9日。考察今天张家口地区的气温及降雨,这时的确是这里的全年最高气温之时。常遇春,这支明军——上都远征军——的最高统帅,军衔为征虏副将军,就在此时突然得病,无法继续前行。李文忠等将佐匆匆赶来探视时,常遇春已经不能动弹了,躺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内,用目光与众将佐一一作别! 史书没有任何常遇春临终时留下的片言只语,也没有记载他到底患了什么病。《明 太 祖实录》里如此记录:「 ”征虏副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还军次柳河川,得疾而卒”。 后人于是做了种种猜测。有的说,常遇春是得了一种叫「 ”卸甲风”的病,也就是中风。有的说,或者是中暑吧。有的则根据后来朱元璋诛戮功臣的「 ”罪状”,说是朱元璋命人下毒毒死了常遇春。还有的,这是更多人认同的:朱元璋因为常遇春家有妒妇蓝氏而多年没有儿子,她曾经剁了皇帝御赐给常遇春的美女的双手,结果被朱元璋处死,还用蓝氏的肉煮了「 ”妒妇汤”给常遇春吃,结果常遇春得了「 ”羊癫疯”(即癫痫病)。常遇春攻占开平后,就癫痫病发作,结果暴卒于柳河川云云。 这几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可经不起细心推敲。 其实,从1367年冬十月开始北伐,到1369年夏七月。几乎两年时间内,常遇春频繁作战,特别在1368年十二月到1369年七月,这8个月里,他作战范围从北平到太原,到陕西奉元路,凤翔府,再到北平,辽东的战区,解放开平,并追击元顺帝几乎去到应昌,然后授命协助陕西的徐达,最后抵达这个山谷围绕,河流平趟的柳河川,我,作为《大明北伐》的笔者,不能不叹息一声:常遇春,是时候休息了! 他的作战范围,足足超越二万里! 他的作战能量,远远超越他身体的承受能力了! 要知道,那是650年前的冷兵器时代,一切的奔跑追打,无不以消耗体力作为代价。常遇春的战斗历程,早已超出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位 ... 指挥家,何况,他不仅仅指挥作战,更多的情况下,是身先士卒,往往带头冲锋陷阵! 他没有死于战场上,因为无人可以伤害他。 那么,他是累死的! 无疑。 据一出《柳河川》的戏剧所说,常遇春最后与他的将佐说的一句话是:「 ”张三丰真人曾对我说,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我在和州与圣主相识,从此建立军功,受封国公之职,不可不贵。而今,到了这个柳河川就得病,莫非就是遇到柳就得身亡么?”言罢,叹息而终。 这种情景的创设,虽有宿命论,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常遇春,从和州从军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到柳河川暴亡,的确是战斗的一生,不愧为明初战神之称号! 而且,军人死于行军打仗之中,是无上的光荣。所谓「 ”马甲裹尸”也。常遇春能够死于北伐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其实对他本人,甚至对他的家族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你看看,那一揽子的功臣最后的结局,是多么的悔恨,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悲惨,就应该对常遇春之死,感到庆幸! 永远留给历史美好的回忆! 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之余,给他一个最伟大的称号——开平王,纪念他攻克元上都开平城的功绩。常遇春成了明朝第一个封王的开国功臣。 至今,南京明孝陵里,尚有常遇春之墓,让后人凭吊他的战神般的一生。 明初火铳兵
本文标签:常遇春朱元璋大明明朝历史明朝历史元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