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将自己刚刚建立不久的江东基业交给了十八岁的弟弟孙权。在此后经营江南的过程中,他曾经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两次被动战争中先后挫败了曹操、刘备倾巢出动的大军,更曾经主动发动了针对曹魏的四次合肥之战。孙权时期的东吴,在三国争锋中一直处于非常积极的态势。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将自己刚刚建立不久的江东基业交给了十八岁的弟弟孙权。在此后经营江南的过程中,他曾经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两次被动战争中先后挫败了曹操、刘备倾巢出动的大军,更曾经主动发动了针对曹魏的四次合肥之战。孙权时期的东吴,在三国争锋中一直处于非常积极的态势。苏轼在《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他「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以赞美其年少英雄。 与曹操、刘备二人争雄,孙权存在先天的劣势。 首先,缺少天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汉献帝的名义去征讨四方;刘备自称皇族后裔,号称凭借衣带诏讨贼。而孙权,站在汉王朝正统的立场去看,是没有悬念的乱臣贼子。早在其兄长孙策主政期间,因为不被东吴门阀所认可,就与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最终被许贡门客所 ... 。当18岁的孙权坐领江东时,他甚至不被孙策留下的托孤之臣张昭看好,赤壁之战前,东吴群臣普遍认为应该向汉丞相投降。 其次,南方发展晚,根基薄弱。虽然我们今天看来,江南乃是鱼米之乡,是中国的富庶之地,但是华夏文明毕竟起源于黄河流域,三国时,南方大多数地方尚属蛮荒之地,虽然坐拥广阔的土地面积,大多数地区却是原始森林密布的状态,很多地方不宜开发,常有人死于瘴气,人口只有230万,不足北方的二分之一。当时虽然有大批北方人口躲避战乱逃往长江以南,但是吃饭所需要的土地却得现开现恳,缺少生产工具和有效组织也成为大难题。 第三,兵力匮乏。孙权虽然不以汉朝的正统自居,却始终也不忘记自己逐鹿中原的梦想。当时逐鹿中原需要的兵、马、器械,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都是难题,人口劣势意味着兵源不足,地理环境注定他们将缺少战马,文明起步晚又注定缺少武器。 但是孙权坐领江东的50年时间里,不仅多次与魏蜀两国交战,取得了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的两场大胜,对外处于攻势,而且将江南打理的井井有条,为此后前年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为万世开繁荣,孙权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不得不说,孙权出生之后东汉就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九岁时其父孙坚也死于战乱,此后长期与母亲颠沛流离,见多了国家大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自身也深受其苦。自幼在苦难中汲取营养的孙权,对于治理国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手段。 首先,合纵连横,缓称帝,孙权是个外交家 「 ”联刘抗曹”的战略为人所熟知,这却只是孙权在三国中连横的一个小缩影。除了与刘备联合对抗强大的曹魏,孙权也会与曹操、曹丕联合,并曾经在曹丕称帝后向其称臣。夷陵之战前,孙权向曹丕归还于禁,接受曹丕的册封。刘备死后,虽然吴蜀两国刚刚经历了一场血战,面对北方强敌,东吴却再次与蜀国联合。 曹丕接受汉献帝册封而称帝,刘备则以汉室继承人的身份称帝,而孙权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在曹丕称帝之后九年才称帝。通过先承认中原政权、、自身缓称帝等方式,孙权缓和了天时上的不利。 孙权在对魏蜀两国的策略上,采取了务实和低调的原则,这让他在夹缝中游刃有余,避免腹背受敌,关键时刻还能借力打力。 其次,发展农业、渔业和手工业,孙权是个实业家 孙权学习曹操的屯田 ... ,以军屯和民屯两种方式屯田积谷,发展农业生产,设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专管民屯生产,仅毗陵一地从事民屯的人数曾高达数万口。 东吴冶铁治铜业,以今湖北武昌最为发达,吴国曾在一年的时间里于武昌锻造宝剑1000口、刀一万口。华中、华南铁产丰富,曾经令秦王喟叹。《史记》记载:「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可见东吴时期的铁矿丰富,而且冶铁业发达。 《晋志》里说「 ”汉制自天子制百官无不佩剑。”汉代佩剑几乎成为上流社会的必须,而武昌一地年产刀剑1万多把,不仅能够武装自身的军队,而且还可以从魏蜀两国换取大笔的财富。如果说诸葛亮「 ”决敌之资,惟仰锦尔”,那么东吴靠的就是优质的手工铁制品。这一时期,吴越一代的工匠打造刀剑的技术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曹丕担任魏世子时期,曾经专门从吴国招揽工匠为魏国打造兵器。 而在纺织方面,东吴也积极追赶盛产蜀锦的蜀国,甚至 ... 了此后2000年江南纺织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赵达之妹为孙权嫔妃,号称「 ”针绝”、「 ”丝绝”,宫中带头发展手工业,民间争相效仿,不仅为东吴聚敛财富增强国力提供了帮助,而且为后世的江南刺绣开了好头。 此外,东吴的造船业也非常发达,还被写入历史课本。东吴有三大造船中心:侯官(福建省福州,规模最大)、临海(浙江台州)、番禺(今广州),其生产规模居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能制造长达20仗的商船,大的战船上下5层,可载3000人。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中记载,西晋灭吴,缴获对方战船5000余艘。 如此规模庞大的造船工业,不仅能帮助东吴水军守住长江天险,对于东吴发展渔业、贸易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第三,大规模开发江南处女地,寻找传说中的海外岛屿,获取人口和财富,孙权是个冒险家 南方和东南方的广大地区尚未开化,当时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和蛮夷人,东吴屡次派兵征伐这些地区,使他们迁移到文明社会,与 ... 杂居。东吴每征服一个部落,便使「 ”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得 精卒数万人”。这对发展农业经济,增强 ... 力量都大有裨益。 此外,孙权利用造船业的发达,试图绕过魏国与辽东沟通。辽东诸侯公孙渊一度向孙权称臣,而孙权也曾经计划用财宝换取公孙渊的联盟,以获得逐鹿中原的兵力和马匹。 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找日本和夷州,最后卫温的船队抵达夷州,发现了当地的高山族,并且带回了一部分人口。孙权的这一动机,与后来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哥伦布航海没有区别,而在同一时期,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组织力量向海外探索。 虽然孙权在对外开拓方面有得有失,但他的这些行动为后世继续开发南方和东南方树立了榜样,他富有冒险、坚持一统天下的精神也为东吴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他的子孙和东吴的臣民有着很大的影响。孙权死后,诸葛恪等人秉承了他的这些精神,虽然没有刘氏后人的皇室血统,却也知道「 ”王业不偏安”。 总的来说,孙权从十八岁开始成为一方诸侯,使父兄传下来的基业得以稳固,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在历史上确实配得上一代雄主的赞誉。而他治理长江以南期间,积极发展生产,让百姓生活稳定,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为后世我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功绩令后人敬仰。而更足以令后世赞叹的是,虽然年纪轻轻就割据一方,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大国家的思想却从来没有动摇,也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后人。孙皓面对司马炎时,一句「 ”我在南方也为你准备了一把椅子”,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陈 寿 《三国志》 房玄龄 《晋书》 周 纬 《中国兵器史稿》 葛剑雄 《中国人口史》 《中国战争史》
本文标签:孙权三国江南曹丕刘备曹操夷陵之战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