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清吴熙载七言行书对联吴熙载江苏仪徵人。原名廷飏,字熙载,为避同治帝穆宗载淳讳,五十岁以后更字让之—将载字让与皇帝老儿,于此可见吴熙载的幽默感。吴让之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书画印皆能。此“种来松树高于屋,闻道梅花瘦似诗”联具有较浓的碑意,但和后来以碑入行草的书家相比,吴让之书法无疑文雅的多了。
[专家点评] 清吴熙载 七言行书对联
吴熙载(1799—1870)江苏仪徵人。原名廷飏,字熙载,为避同治帝穆宗载淳讳,五十岁以后更字让之—将载字让与皇帝老儿,于此可见吴熙载的幽默感。也作攘之,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晚年得一节方竹、制竹杖一根并竹印,故号方竹丈人。堂号师慎轩。著有《吴让之印谱》、《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通鉴地理今释稿》等。
吴让之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书画印皆能。尤以篆书名。画以陈白阳法作写意花卉,书法以篆隶最为胜场,亦作行草书。吴让之篆刻尝以行草书入款,流畅婉转,与他的纸本行草书一脉相承,略不同处在于因工具的不同,毛笔书写具有碑意,结字古拙,笔法方转。
此“种来松树高于屋,闻道梅花瘦似诗”联具有较浓的碑意,但和后来以碑入行草的书家相比,吴让之书法无疑文雅的多了。以碑入行草最难在于即体现出碑的笔法又要与行草流转的特点结合起来,如果揉合不好,难免像吃夹生饭。吴氏此联应是处理较好的一例,用笔既有方切遒劲的笔法,又有绞转多变的行草路数,具有古拙之美,摒弃柔媚与甜熟。
吴让之书法、篆刻都心仪邓石如,篆书入邓又能出邓,具有自己的面目,相比之下,吴在行草书上略弱了一些,这是客观事实,毋庸回避。
点评:老董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