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沙弥的修行之路(图文)

在一个古老的道场,有一个小沙弥,他常年跟随长老修行,侍奉其左右,彼此情如爷孙一般,而长老对他的修为也很满意。有一天,小和尚心血来潮,忽然问了长老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教?长老慈祥地对他说到: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小沙弥并没说话,良久:师傅,我很早就听过很多这样的佛语,但您能用您自己的修行所得体会来教我吗,怎么修行,怎么传承佛法呢。长老听完,徐徐说道:要说怎么修行,我问问你现在每天都做什么呢?回答:师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就象如有人 ... 您,您不生气,那如有人 ... 我,我也不生气,象您喜欢帮助别人,我也会象您这样去帮别人。长老说:我教你学佛,你却只一味学我,你可知道,固然你能模仿我的所有行为,却如何去模仿我的真心呢?小和尚忽然笑了:弟子常年跟随,师父的心弟子明白。就象师父了解弟子一样。长老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常观心,由有到无有,由骄而静,期间恒是无常多变,我尚不知当下自心,小辈轻狂,如何便言了解。小和尚言:师父善教,弟子知错。老和尚:既然知错,且去面壁,善念不可灭,妄心不可生,心常静净,恒念众生。就这样,小沙弥面壁去了。一日过去,并无人为期送水食来。沙弥心说:师父必是年老善忘,遂不生噌心。而忍饥续思己过。第二日,依然无人来送饮食。小和尚又做念:原来是师父有意如此,是锻炼我心志,正是爱之深切,我不能怨恨,反当感恩而倍加精进,以谢师尊……长老久于外窥见其清净庄严相未改,嗔狠未生。微点头赞许道:杂念不生,常住安忍地,恒不见众生过,远离诸多邪恶魔障。善哉!于是召唤其出,说道:见你思过期间,正念不退,乃至细微,常愿思人好,不乐道人非,今以得清净,你随我来。小沙弥:是。便紧随长老。不久,二人遂至禅房,见有一禅台,上有一小碗米饭,一杯热茶,一件僧衣,一对竹筷,三枚铜钱。长老说到:你前日所问者,如何修行,如何传承,我今以此诸物示见。你可知我意何指,善思维之。小沙弥腹中虽饿却未敢便食,乃道:佛法如药,疗众生身心,心若有病,佛以教解脱而令自在,以般落智慧令常不住有为而得清净。身若有病,佛以自然法令随顺自然,不住所得,不住有失而得身自在。禅如月明,生活如禅。长老笑道:小子奸诈,你是想言腹中有病,也罢,此时出题,一者,你并无准备,二者,我亦知你此时饥劳交加。只是,如今用膳之时已过,此亦不足为用充饥,你且拿这三枚铜钱,下山自行用饭去吧。小和尚便自领铜钱下山去了,途中忽遇一乞丐,面容憔悴,体形猬懦,一路行乞,无有施者,乃做思量:世间道德稀有,少热心者,然我一介贫僧,自给尚不能,虽有心但奈何无有余力,何况自己亦两日未食,阿弥陀佛。做此念已,虽有不忍但也无奈,而竟至离去。及至一食铺,自买了两个热馒头,望着手中微少食粮,思之自己尚不够,然终不忍自食用,乃决定布施一半,念此便急冲冲回走,忽念长老之语,似话中有话“一者,你并无准备,二者,我亦知你此时饥劳交加”乃思量之:我自言生活如禅,时光如飞,无常岂会待你准备好再来,二者,我身虽饿,然遇乞者,吝食物钱财不愿就施,此却是心病,如此身心具病,我当疗身或当疗心为先呢。观我此身,终非我所有,今日有得,于我何得,今日若失,于我何失。既知如此,当下不复觉自身饥劳,而发大菩萨心,将手重食物尽做布施,尔时,小沙弥若有所悟,欢喜而回,奔行郅山坡,忽然有一飞蛾迎面飞撞而来,一时闪避不及,重重撞于眼中,疼痛难当。乃做念:广行诸度,众生为先。念及于此,疼痛顿消,自说道:我曾发愿,若我成佛,必度一切众生,若我今日于此飞蛾便生嗔狠,自度尚不能,如何度广大众生。遂恢复平静,又做念:佛说众生平等无别,飞蛾虽小,命却于我无异,我曾发誓救护一切众生如护我子,是以,非但不能怨恨其,反应做念祈祷愿其无有受伤。做是念已,若有所悟。欢喜说道:佛果无妄言,此飞蛾果是为成就我安忍精进正果而来,今后再有伤害,既然已知彼是为渡我而来,欢喜受之,必不敢怨恨,而更当感其恩德,供养如师如佛如父。如此思之良久,心大欢喜而回。长老本具及深修为,于此间诸事已然明了于心。而做言:善哉!善哉!心无挂碍,众生为先,广行诸善,行诸佛行,精进不退,果如此则足当“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八字。善哉!善哉!不久,小和尚回至长老做前,恭谨言道:师父之前所示之意,弟子今知,愿当面做答,师傅指教。长老:不必着急,你且回去,细思量之,明日再来。小和尚:尊师言。乃至回房,他看到了一碗热腾腾的素面静静的摆在桌面上,心中暗道,老和尚原来早就苦心准备好了套子让我装呢……次日,小和尚于长老及众师伯前恭谨做礼,说道:师尊前日所指,何以修行,师父即以米水钱物衣食所示,既是要我如遇乞者,即施饭食,遇穷即施以财物,遇人无物以为遮体,广受诸寒冻者即当施以衣物,遇伤者即救应之。此即修行,功德无量。广行诸善,以身作则,常思己过,以法为施,既是传承。望师尊指教。只见会中诸人皆点头赞许,惟独长老闭幕默然一言不发,大众不解,良久,长老说道:取纸笔来。不久,长老写道:“一无是处”便起身离去。会中诸人皆疑惑不解,交头论足,小和尚也正疑惑,不知师傅之意,乃做念:师父从不如此待人,生人尚能热心待之,更何况是我了,如此必有深意,想是我的回答有什么不对了,但是,我觉得师父每天做的如果说是在做修行的话,不正是这些行为了吗,回忆起师父说的一句话“由有到无有,由骄而静”,是了,菩萨行本来就是实修的功夫,是方便法,我若一味的执于领悟如何去行,还不如真正实在的去修,现在不能说师父是生我的气了,既然是又想考炼我的话,细思我所说的应并无大错,必是师父不希望我只是修成菩萨般的嘴巴,而行为真心却一无是处。小和尚又自思量道:我今日所说真的不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的心是多么的慈悲吗,真的不是为了令大家都知道我的道德高深到了什么程度了吗,我不能这样想,是的,佛弟子当因得法而清净,怎么能一得法便生骄狂呢。师父一定是要弟子远离骄傲狂妄,善哉!我果然是一无是处,本来就是一无是处。阿弥陀佛!忽然小和尚轻轻笑了起来,起身望师父离去的身影,恭恭敬敬的合十而拜之,轻轻说道:师尊之恩,深过四海,今日教诲,弟子牢记,誓不敢忘,从此一心行菩萨行,不再轻狂妄言,至此,弟子再不见求一切法。远处,长老暗暗点头,清净不能染,菩提心不改,时时善念己不如人,虚心受教,骄狂不起,而能常善思维之,果如此则足能当“自净其意”四字。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小沙弥的修行之路(图文)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遭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究竟属于哪个民族,籍贯又是哪里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发生在诸葛亮「”三擒孟获”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孟获和孟优。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诸葛亮第二次生擒孟获,孟获依然不服。孟获认为自己的失利仅仅是因为部下的出卖,认为只要能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一定能击败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孟获的要求,第二次将其释放。在释放孟获前,诸葛亮特意带着孟获参观自己的军营,向孟获展示了自己的粮草、兵器。诸葛亮告诉孟获,自己不

  2. 罪臣之后、王子侧妃、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为何能福慧双修?

    顾太清,又名西林春,顾春,被称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清代第一女小说家”,还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女子「”秋红吟社”的发起者和代表诗人之一。她是乾隆曾孙、宗室才子、风流倜傥的贝勒奕绘的侧妃,他们之间拥有热烈的童话般的爱情,幸福美满的婚姻。她和奕绘两人生有二子四女,奕绘中年早逝后,她悉心教养儿女,使他们长大成人,最终有所作为。她工书善画,因诗歌活动与许多著名女性诗人有美好的友谊。她寿享79岁,在清代女

  3. 最可悲的明末皇帝,朱由检,一人之力难挽灭朝颓势,最终煤山殉国

    朱由检,即明思宗,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统治全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天启七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他为崇祯帝。崇祯帝勤于政事,生活节俭,胸怀宏图伟业,想干一番大事业,挽救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但是崇祯帝生性多疑且识人不明,最终断送了明朝基业。

  4. 揭秘项羽失败原因 韩信的十面埋伏到底有多厉害

    项羽失败原因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这是项羽率领楚和刘邦率领汉军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大规模正面作战,也是最后一次,成王败寇,在此一举。>1、大汉集团这边奠出的战术是:十面埋伏。该是韩信一展军事才能的时候了。韩信见时机成熟,率军发起反击,他精心布置的十面埋伏开始发威了。

  5. 绝对不冻

    学生:“那是开水,老师。”

  6. 多少人,多少人,看完真的好心疼

    多少人以友情的名义,拒绝一个人。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在分离。多少人败给了一个“等”字。多少人见证了很多爱情,却没有见证他们的婚礼。多少人挽留过你,可终究没挽留得住,你挽留过多少人,也是如此。多少人买的双人票,去看的却是单座电影。多少人珍藏着一个小物件,那是你送的;多少人持有一个小物件,为将来送给某个人。多少人分手了,一个去流浪,另一个还在原地傻傻等你回来。多少人在寻觅,多少人在等待奇迹。

  7. 空腹七忌

    空腹饮酒会...胃粘膜,久而久之引起胃炎、胃溃疡等多种病变;空腹饮酒还容易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空腹吸烟会促进胃酸增加,增加饥饿感,还容易引起烟醉。还容易引起头晕、发力、心悸,头痛等不适症状。空腹饮茶会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空腹吃糖易引起蛋白质聚糖作用,有损于对各种蛋白质的吸收,导致动脉粥硬化症,影响肾与血液的正常机能。牛奶和豆浆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只有在摄入一定量淀粉后引用,才能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8. 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一心想要退官还乡却提前抱病而终

    >>朱升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刚开始就是一个谋士,皇帝当时在攻打徽州的时候,他一人在城墙下面让他们投降,让徽州的百姓免受战乱。>>后来在明朝建立之后,皇帝一心想要给他加官,但是他早就看出了皇帝不会善待这些开国功臣,就不肯接受,一心想要退官还乡,皇帝看他这么想要回家,就同意了,最后他问皇帝要了一个免死金牌,想着万一哪一天儿子犯错了,希望可以挽救一命。

  9. 蚕豆的营养价值与与历史

    蚕豆是营养极其丰富的蔬菜,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糖。煮五香蚕豆还是家庭常吃的菜。慈溪种豆历史悠久,明成化《四明郡志》已有种植记载。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张写的《广雅》中有胡豆一词。如果上述说法成立,则蚕豆在中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蚕豆的栽培范围广泛,而以四川省最多,其次为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青海等省。

  10. 尔朱世隆是怎么死的 尔朱世隆的故事

    尔朱世隆是怎么死的>斛斯椿过了桥之后...入城中,将尔朱世隆的党羽全部诛...殆尽,令行台长孙稚去宫内上奏情势,又派都督贾智、张劝率人去抓住了尔朱世隆与他的兄长尔朱彦伯,将他们全部斩...,尔朱世隆时年三十三岁。尔朱世隆又曾昼寝,他妻子奚氏忽然看见有一个人拿着尔朱世隆的脑袋离开了,奚氏惊恐地到世隆那里察看,而他依然安睡。他仍把这些都告诉了尔朱世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