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故宜对其根据地及主力(百灵庙)先行袭击,速战之后,再击其他,予以各个击破。根据计划,速袭百灵庙,待任务达成,对此再行解决。C、步兵当乘汽车之掩护,迅速展开,从事战斗,期能得胜,顺势攻取百灵庙。

(这绝对是一篇上乘之作,但前天发上后,反应出奇的让人意外,今天再发一次试试) 贴一个百灵庙之战傅作义的战术指导意见,看看与电视剧中表现的那些要么与女人斗法、要么耍大刀、要么代替排长操冲锋枪的将军有怎样的不同。欣赏者欣赏之,不喜者慎入。 第四、战术上之指导 一、一般的指挥(略) 二、预期情况及处理: 1、在战斗前进间,一部遭敌反攻或扰乱时,或敌预伏一部,中途对我袭击时。 被反攻或被邀击或被扰乱之部队,宜以一部应付,努力解决之,其余毫不犹豫,仍本预定计划及既定目标,沉着确切实施,万毋为所牵制。 2、在袭击间,一部为敌所阻,或战况不利时。 左右邻部队,不可为所牵制,应迅速照预定目标袭击,如有必要时,可派小部队绕击该敌侧背,以便援助友军,同时注意毋自起误会。 3、夜间到达袭击准备线,敌忽以汽车装甲车等由某处冲出反攻时。 近此部队,速以枪火对路灯车头,集中猛射,并以奋勇士兵,伏于敌之来路附近(顶好在其灯光圈外),待其到着,以手掷弹猛击,若我之小炮在近旁,对之猛击,尤可破敌。 4、设百灵庙只系敌之一部,其他分置于临近各处时。 敌部相距若远,全行包围袭击,恐为部队及时间所不许,且其成效,不过驱敌而已。故宜对其根据地及主力(百灵庙)先行袭击,速战之后,再击其他,予以各个击破。如兵有余裕,亦可对其他各部酌派小部对付之,牵制扰乱,监视袭击,妨害其动转等,当按临时情况决定。待将其主力及根据地袭取后,再以汽车部队及骑兵以敏快手段袭击之。 5、在我部队集结间,设敌乘我集结未毕,先对集结之一部攻击时。 先行集结之部队,到达集结地,即筑简单工事,不特可以防敌此种行为,并可使敌难以判明我之企图,倘其来袭,亦可籍工事之支撑,予我后续部队以驰击之时间。 6、在我部队集结间,或集结毕,敌除以相当部队(主依炮兵及重兵器)确守百灵庙外,另以相当有机动性之部队,避开我集结部队,乘机绕袭我绥北各处,或直接对我集结部队作牵制性战斗时。 根据计划,速袭百灵庙,待任务达成,对此再行解决。 7、敌预知我行袭击,百灵庙只留一部伪军,顽强坚守,其汽车队及有力之骑兵队,预伏山外,待我实施袭击间,乘机由侧后袭来,使我军腹背受敌时。 A、侧背应派侦探远行搜索,如发现此种情况,先予以猛烈之阻击(并以此代警报),妨害其动作。 B、各汽车分置侧背要处,依车队长之指导,预为戒备,设发现此种情形,即行阻击,并鸣喇叭,闪灯光,以掠散其马,以手掷弹轰炸汽车,毋使波及主力战斗。 C、必要时,再抽预备队(系预乘车者)一部阻击之。 D、袭击队在此种战况中,须了解我军对侧背之敌,已预有准备,须勇猛沉着,加紧袭击当面之敌,盖能将当面之敌攻下,占领山头路口,则此种危害,自然消灭。 8、设敌预知已作详密准备,顽强抗战,我袭击不得进展,天将拂晓时。 此时应选择一点,使炮兵集中射击,以多量炮弹,向敌集火,歼灭或击破顽抗之敌,增加预备队,以扩张战果,同时由不要紧之方面,速抽兵为预备队,以备使用。 9、在袭击前进间(白天),敌忽以汽车步骑兵等,施行反攻,并以飞机助战,彼此在草地发生遭遇战时。 A、前进间,适行区分纵队,以全线得以迅速同时展开,并对敌随时形成包围之态势而部署之。 B、每汽车以载必要之战斗员(约十名)紧随部队之前进,如遇此种情况,即行超越步兵,先对敌展开攻击(主依机枪【注】及头号手掷弹),以我之汽车攻击敌之步骑兵,自可操必胜之算;以我之汽车对敌之汽车,因我车上兵器优良,指挥适切,更可大操胜算;以我之汽车对敌之装甲车,虽抗力稍差,但汽车之速度较彼为快,可相机活跃,乘机以头号手掷弹轰炸之,因而所得之胜算亦颇多;并注意使我之汽车与敌之汽车接近,使敌机顾虑敌车,不便轰炸。 C、步兵当乘汽车之掩护,迅速展开,从事战斗,期能得胜,顺势攻取百灵庙。 D、骑兵队当相机对敌侧背攻击,以求全力先解决当面之敌。 E、遇此情况,须知敌之比我多者惟飞机,我应下拚命成仁之决心,竭力迫近敌人,与敌肉搏,以求解决,并可避敌机轰炸。 10、在我攻击战斗时,敌忽以汽车运送大部队(千余人)参加战斗时。 A、此等部队参加之方面,因自大庙偱路而急来,急行参战,根据此种判断,预备队控制此方,迎敌求战,使不危及我之围攻。 B、预备队宜乘汽车,以便活动,如此即后续之敌由任何方面而来,我预备队均可远迎求战。 第五、袭击成功后之处置(略) (摘自傅作义写于1937年之《绥战经过详记》) 上图系百灵庙战后的傅作义部队,至少在目所能及的范围内,受阅士兵是清一色的汤姆逊冲锋枪。 注:傅作义此文中提到轻机枪,包括在其后《敌反攻百灵庙及解决王英伪军全部战记》一篇中,有几处也说到轻机枪,比如「 ”第二营景营长彦清,率第六、第七两连之各一部,全带轻机枪”和「 ”汽车两队,载官兵四十人,全带轻机枪”。我猜,傅说的轻机枪可能都是汤姆逊冲锋枪,而并非今天人们所公认的轻机枪。而傅之所以这么说,无他,不同时期的用语习惯而已。试想,几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 ”全带轻机枪”,对于当年的晋绥军来说,既没有那么多,对于近战冲锋,也未必能比冲锋枪更具威力,而晋绥军中的仿汤姆逊冲锋枪,却既适合近距离突击,也能充分地保障整连整营的装备。
本文标签:陆军冲锋枪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