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U-171号潜艇的美国之旅

前文曾说到59年来一直认为U-166号潜艇在美国海岸附近上浮时被美军水上飞机击沉,最终那艘潜艇被证明其实是逃过一劫的U-171号,这次我们将讲述她的经历。 1942年6月17日,崭新的IXC型远洋潜艇U-171号离开德国基尔港,前往墨西哥湾进行她的第一次战斗巡逻。击鼓行动已到达尾声,美国海岸的欢乐时光一去不返,U-171号是最后几艘派往美国沿海执行游猎任务的U艇之一。 U-171号潜艇 小号手 1/200 德国U-107艇 80914 ¥24 购买 U-171号于1941年10月25日入役,此后一直在第四潜艇舰队接受训练。艇长是金特·普费弗(Günther Pfeffer)海军上尉,此前他曾临时代管U-67号一个月,U-171号是第一艘真正属于他的船,这也是他第一次指挥战斗巡逻。7月1日,U-171号的艇籍被转入第10潜艇舰队。所以这次任务U-171号从美国归来时将返航法国洛里昂的第10潜艇舰队基地,并常驻那里开展后续行动。 金特·普费弗海军上尉 他不能笑 出航后U-171首先开往挪威的克里斯蒂安松再次补给,然后经过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和法罗群岛之间狭窄的海域,从北方航线进入大西洋。 7月7日,U-171号到达大西洋中部的海军象限CC 3682,奶牛艇U-460号在那里等她。大西洋宽度超过2000公里,还要留出游猎、机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燃料和物资,即使是大型远程的IXC型潜艇也会捉襟见肘,因此只要有机会就要重新补给。在4个半小时内,U-171号从U-460号上补充了63立方米的燃料、24天的给养和50个过氧化钾应急供氧装置,以及其他一些补给物资。此次补给使得U-171号的自持力长达125天,这使她在墨西哥湾的逗留时间比其他任何U艇都长。 奶牛艇U-460 U-171在大西洋上与奶牛艇会合补给 7月20日,U-171号通过古巴和海地之间的向风海峡,沿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航行,三天后抵达德克萨斯海岸外的作业区。 7月26日9时左右,她在加尔维斯顿海岸附近发现了4351吨的墨西哥货轮瓦哈卡号(Oaxaca),这艘船当时运载着印刷纸、苏打水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货物从新奥尔良出发经维拉克鲁斯前往坦皮科。U-171号当即齐射两条鱼雷,却没能命中,接着又发射了两条,这次其中一条击中货轮左舷前部。货轮快速进水最后沉没在岸边的浅水里,船上45名船员中6人死亡,其他人获救。 货船瓦哈卡号 比较无语的是瓦哈卡号本来是德国货船哈默恩号(Hameln),1941年4月1日在维拉克鲁斯被墨西哥扣押,更名后留作自用。 完成首 ... 后U-171号继续向墨西哥湾移动。8月1日,U-171号在密西西比河口遭到美国海岸警卫队J4F水上飞机的轰炸,她成功下潜后从水下溜走了,留下水上飞机傻乎乎的在原地转圈。正是这场战斗一直被误认为击沉了U-166号,事实上U-171号损伤很小,至少完全不影响她原定的游猎计划。 8月13日,U-171号仍在墨西哥湾巡游,普费弗上尉和艇员们不知道的是,此时他们已经是最后一艘留在墨西哥湾的德国潜艇了。凌晨他们在路易斯安那州德尼尔群岛南部约25海里处发现了无护航的美国6779吨油轮小R·M·帕克号(R.M.Parker Jr)。这艘船正从巴尔的摩开往德克萨斯州的亚瑟港,船上有37名船员和7名炮手,安装了1门5吋炮和2挺12.7毫米机枪。 小号手1:700 德国二战U-7C潜艇 静态免拼装军舰成品仿真模型37316 ¥35 购买 当时天气很好,海风平静,但没有月光,海面笼罩在一片 ... 中。小R·M·帕克号实行灯火管制和无线电静默,以10节航速直线前进,满以为在这种能见度下潜艇无法发现她。0时48分左右,船尾的两名瞭望员突然发现一道磷光尾迹出现在船尾后25码处,两个光点正快速移动。在他们来得及发出警报前,两条鱼雷几乎同时命中油轮左舷五号和六号油舱。油船受此一击后立刻倾斜,船员们只来得及关闭发动机并向右转舵以便放下救生艇。船的主桅在爆炸时倒塌了,通讯天线也随之报销,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去。由于船身倾斜严重和周围一片漆黑,船上的武器也无法反击。 德国方面的说法有所不同,普费弗回忆他发射的两条鱼雷只有一条命中,于是他又补射了4条,油轮再中3雷。 接下来的事情双方口径又统一起来,U-171号浮出水面,用甲板炮对油轮开了5炮以加速其下沉,好在此时油轮上的人都已经上了救生艇。这件事情在战后老兵聚会中被双方证实,给普费弗刷了不少好名声。潜艇的第一炮就引爆了船尾的弹药箱,小R·M·帕克号很快下沉,但由于当地水深只有35米,船尾已经到底了船头还顽强地立在水上。 船首还在水面的小R·M·帕克号 这个结果令普费弗大为不快,他认为加尔维斯顿和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海域都太浅,而且白天空中的监视也越来越密集,决定将其作业区域改为坦皮科附近的墨西哥海岸。 9月4日,U-171号在坦皮科以北遭遇6511吨的墨西哥油轮阿玛特兰号(Amatlan),这可是个难缠的对手。U-171号的第一次两雷齐射被阿玛特兰号发现并及时避过;尾部发射管补射的两条鱼雷又被闪过。U-171号转回来打出的第三波两雷齐射再次被闪避,忙着重装鱼雷的艇员都要疯了。从尾部鱼雷发射管打出的第7条鱼雷终于命中,顽强的阿玛特兰号由于大量进水速度慢了下来。普费弗怒补3雷,将阿玛特兰号一举送入海底,船上34名船员中10名遇难。 阿玛特兰号成功闪避了3批鱼雷 阿玛特兰号是1942年春夏U艇大屠 ... 中最后一艘在墨西哥湾沉没的商船。同样比较无语的是她原本是意大利油轮维格尔号(vigor),1941年12月8日被墨西哥扣留后更名自用。 U-171号最后一仗打得实在不漂亮,她在一个目标上消耗了10条鱼雷,其中6条明显失误。现在艇上的鱼雷只剩下两条了,普费弗明智地决定结束游猎,第二天U-171号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U-171号在墨西哥湾的行动路线 这次在大西洋中部迎接他们的是奶牛艇U-461号,又给他们补充了23.5立方米燃料和三周的补给。奶牛艇最受海上潜艇艇员欢迎的地方是她自带面包房,可以提供新鲜的面包。由于艇内长期潮湿,作为主食携带的面包出航后不久就开始腐烂发霉。艇员们将其称为「 ”白兔子”,撕开毛茸茸的耳朵吃里面尚可食用的部分果腹,可想而知大西洋中部突然出现的新鲜面包是多么提振士气。 10月9日,U-171号就要到达旅程的终点了,事实上他们已经闯过了 ... 机四伏的比斯开湾,离洛里昂的距离已经可以用小时计算了。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6时到达被称为「 ”露西2号”的汇合点,将有护航舰前来迎接并引导他们进港。11时47分海岸线已经在望。 41年试航时的U-171号 午后13时,U-171号已经可以接受岸基导航台信息,水面舰只也出现在视野里。但收到的消息显示这艘船并不是他们的护航舰,不过真正的护航舰已经上路一个小时了,估计很快会和他们会合。此时已在德军控制区,危险已经远离,普费弗下令保持水面航行,以半速走之字形等待护航舰,同时允许乘员分批上甲板。 此时前方出现了五架翻飞的德军飞机,其中一架飞近他们,潜艇上的人认出这是一架Ju 52扫雷机。这架飞机从50米外掠过潜艇,转向后再次重复这个动作,反复数次。这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但潜艇指挥塔上的人们都没有理解它的意思。 JU 52扫雷机安装了可扫除磁性水雷的线圈 1:250德国JU52-3M合金运输机模型仿真汉莎二战 ... 飞机模型摆件 ¥46 购买 当飞机再次掠过潜艇后不久,突然之间一声巨响,一股高大的水柱在潜艇前面升起。普费弗一下子反应过来,他们撞上了水雷。他大声下令发动机停车,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传声管已被破坏,轮机舱没有收到这个命令,柴油机一直在轰鸣。随着潜艇执拗的前进更多的水加速涌了进来,普费弗意识到艇要沉了,他大喊道:「 ”全体弃船!”,接着又命令艇员们立刻出舱。 普费弗听到总工程师奥托·丁格尔丁(Otto Dingeldein)海军上尉在指挥塔下大喊:「 ”全体穿救生衣!”,接着听见他喊道:「 ”所有人上甲板!”。此时前鱼雷舱的舱盖突然打开了,两张惊恐的脸出现在舱口下。普费弗一边摇手一边大喊「 ”关上舱门!”,两张脸闪了一下就消失了,舱口被重新盖上,没有资料显示这两名艇员是否得以生还。 U-171号不可遏制地倾斜下沉,很快甲板已经在海面之下。普费弗一直守在指挥塔舱口处督促艇员们脱离,当海水涌上指挥塔的时候他也跳入水中,此时艇尾高高翘起,柴油机还在运转。等他再次冒出海面时,潜艇已经不见了,实际上从爆炸发生到沉没只有不到30秒。 普费弗把30多名落水者聚集在一起,然后带着大家向附近的克罗伊岛游去,一小时后134法尔克号(134 Falke)巡逻艇和其他船只先后赶到,将他们救起。 另一张U-171号 但是另一些人的经历比他说的凶险得多,侥幸生还的库尔特·刘(Kurt Lau)海军少尉回忆当时大约有20人在指挥塔下方,爆炸发生后普费弗组织这些人上了甲板,他还命令准备机关炮以应对空袭(暗指普费弗根本是懵的,还以为是飞机向他们扔了颗炸弹)。 当潜艇沉下去的时候,柴油机还在工作,船内的新鲜空气立刻被抽空,柴油机舱、电动机舱、后部乘员舱内的人在瞬间全部死亡。中部控制室剩下的人及时关闭了水密门,通过操作一系列阀门控制进排气达到平衡,这才使中央控制室和前部隔舱的16个人免于一死。由于电池舱进水艇内氯气弥漫,他们靠着13副呼吸器苟延残喘。 此时U-171号已沉入40米深的海底,他们花了一个小时等待海水灌满前鱼雷舱以平衡内外压力。在一个名叫索特(Sauter)的能干机械师努力下,卡死的舱门终于被拧动。舱门被气体冲开,马上又被水压狠狠地扣回来,反复数次后,包括三名没有呼吸器的艇员在内的幸存者们终于爬出潜艇。 一名艇员不知何故留在艇里没能出来,另一人因为呼吸器灌入了海水,引起过氧化钾剧烈反应被严重烧伤惨死,三人在上浮过程中失散,几天后尸体被冲到岸上。剩余11人终于成功到达海面,此时法尔克号正带着另外三艘近岸巡逻艇在搜索幸存者,他们得救了。 由于在没有护航舰引导的情况下盲目前进,又忽视了扫雷飞机的警告,U-171号闯进了英军空投水雷布下的雷场。她离开基地16周,出发前所作的消磁处理已经失效,所以一发磁性水雷将她放到了海底。这件事也很难说没有艇长普费弗的责任,他事后承认此前三周他都没做过精确的航海计算了。 就这样,两次穿越大西洋,走完了数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马上就能看到基地的时候,U-171号永远停留在离洛里昂约五十英里的海底,她在回家的最后一步绊倒了。 U-171号沉没地点离洛里昂仅一步之遥 潜艇U-171号在第一次战斗巡逻中战沉,52名乘员中阵亡20人,其余生还。她在海上呆了115天,击沉3艘船,合计17641吨。潜艇的残骸一直留在原处,战后法国海军为消除艇上鱼雷的爆炸隐患曾对艇首进行过多次水下爆破,但中后部的艇身保存仍较为完整。 U-171号的甲板炮残骸 艇长金特·普费弗海军上尉获救后,又带着幸存的乘员组上了新造的U-170号,44年代理U-548号艇长,在战争最后几个月回到岸上服务,在基尔的鱼雷学校里当培训负责人。 要么是射术不佳要么是运气不好,在后来的日子里普费弗只在U-170号上击沉过一艘船,他的战绩也就停留在4艘船,22304吨上。他在战争期间军衔一直没有再提升,不过还是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 战后普费弗加 ... 邦德国海军,最终以海军中校军衔退役。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U-171号潜艇的美国之旅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2. 最无畏的勇士才最浪漫——中途岛之战中的SBD「 ”无畏”俯冲轰炸机

    深度摘要:本年度最佳战争片《决战中途岛》正在火热上映,片中美军俯冲轰炸机冒着日军战舰密集防空炮火进程俯冲轰炸的场面令人震撼。

  3. 炸弹也能打水漂?炸毁了德国水坝,死了1000多个苏联人

    1943年5月16日夜里,1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分成两个编队和一个预备编队,以莫恩水坝和埃德尔水坝为主要目标,其余三个小水坝为次要目标。随后5架中的两架成功的将水漂炸弹投放并在水坝预定位置爆炸,成功将莫恩水坝炸出了一个大缺口。但航空队也付出了8架飞机的代价,死亡3名机组人员,其余53名迫降或者跳伞后沦为德军俘虏。而德国人方面直接损失两台主要水坝,电力中断。

  4. 汉朝的5种武器中,其中一种利用的最多,打败匈奴功不可没

    列举五种汉朝时期的武器,各有各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汉朝里的大黄弩需要十石弩才能发射,汉朝一石约30公斤,也就是说需要大约300公斤才能发射,可见这是多人操作的武器。

  5. 为啥冷兵器和热兵器都叫「 ”枪”?为何不继续用「 ”铳”称呼火器?

    说到「”枪”字,现在大家会想到什么呢?绝大多数人应该会想到现代最普遍的轻武器,什么...,...,机枪…同时,也有一些人会想到古代一种冷兵器,杆端有尖刃,用于戳刺。那这就有些意思了,汉字那么多,为啥一个「”枪”字同时会用来表示两种完全不同的兵器呢?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咱们先说说两种枪是谁更早出现吧,这地球人都知道,肯定是冷兵器最早出现啊,其实对于这种戳刺类的兵器中国古代有很多称呼,比如「”矛”、

  6. 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

    战争新视界,专注近代战争历史,鉴古知今,以史明理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强盛的西班牙帝国领地横跨欧、亚、非、美、大洋五大洲,殖民地遍布全球,查理五世曾自豪地宣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而正是这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随着本土工商业的凋亡,债务滚雪球般增长,以及在与敌国的战争中越陷越深,这一切都在渐

  7. 大帝居然当起了旗手、中士、上尉、少将:试析彼得一世的 ... 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是个划时代的巨人。

  8. 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半个小时,为何被法国军队全歼?

    在清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为了从台湾省岛登陆,计划全歼清朝的福建水师。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拥有11艘军舰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那么,福建水师为何这么不经打,仅仅支撑了半个小时呢?其中,福建水师总计由于11艘军舰,大部分军舰都是马尾造船厂建造的。台湾省岛当时隶属于福建省管理,由淮军名将刘铭传镇守。如何切断航道,自然是全歼福建水师。1884年7月,8艘法国军舰进入马尾港口停泊。

  9. 二战前期同盟国联军实力更强,为什么在法国战役中反被德军碾压?

    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二战中著名的「”法国战役”拉开序幕。此战德国共动用了132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其中93个师分成三个集团军参与前线进攻,39个师作为后备力量被部署于西线。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国共部署了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作战飞机。作为当时德国的对手,法国与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同盟国联军,共出动了134个师(包括6个装甲师

  10. 古巴导弹危机中,为什么是苏联先退出?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四次核战边缘,只有古巴导弹危机最具一触即发之势,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众所周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延续。

随机推荐

  1. 青帮大亨晚年生活,杜月笙:台湾省和上海不能呆,我必须要避居香港

    在上海解放前,国共两党都争取过杜月笙,但最后杜月笙既没有留在上海也没随蒋介石去台湾省,而是选择去了香港。杜月笙害怕留在上海后会被...追究其罪责。但走到半路听到消息,蒋介石已经任命钱大钧为上海市长了,杜月笙到上海时也没人迎接。之后上海市参议会议长,还没上任前,蒋介石派人来劝杜月笙不要担任,于是杜月笙就宣布辞职了。于是在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包了一条荷兰的船,家人、随从一行几十人离开了上海,避居香港。

  2. 他说了三句话,却活活把张之洞气死,每句足有千钧之力

    张之洞能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足见其在晚清政坛的重要地位。曾国藩郁闷而亡,左宗棠遗憾而死,李鸿章恼怒吐血而死,张之洞却被一人活活气死。三是为表彰张之洞的贡献,革命党人应该为张之洞花一百吨黄金铸造一个大的奖牌。三句话可谓直刺张之洞的心脏。这让黄兴一说,张之洞以前自以为豪的举措,都成为革命党推翻清王朝的有力武器。后来,感觉黄兴这三句话中的每一句都似有千钧之力压在张之洞的身上。

  3. 林语堂与廖翠凤: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林语堂不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而认为爱情是婚姻的产物。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直到后来,林语堂上门提亲,廖翠凤的母亲忧心地对女儿说“他是个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林语堂和廖翠凤订婚了,他回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业。>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办了婚礼,随后双双前往美国哈佛大学。

  4. 塔罗占卜你怎样才能成为职场红人

    让梓涵用塔罗牌来给你一些提示吧!这张塔罗牌也显示,你在别人眼里是好领导,好员工,可谓是百分百的职场红人。但是不代表你不能成为职场红人,这张塔罗牌告诉你,偶尔的一些笑脸和关心,会让你身边的人感动万分,所以说保持你自己的优势,再适当的时候多给予身边人一些关心就好了。

  5. 假如是我

    饥肠辘辘的阿凡提在街上看见一个人在卖鸡蛋、清油和砂糖。

  6. 情人节个性说说短语大全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感人的情话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7. 梦见别人被蛇咬出血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被蛇咬出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被蛇咬出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古代 ... 的印欧遗产

    ,喜欢这个预览,想继续阅读吗?加入我们,看看你错过了什么!!

  9. 商朝服饰特点商朝男人女人都穿什么样的衣服

      在古代,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风俗习惯,当然穿着上也非常讲究,服饰的特点也凝聚了整代人的智慧的结晶,商朝的服饰是怎样的呢?服饰特点都有哪些?男女服饰都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

  10. 中英科考队拍摄的甘肃各地,1943年

    【甘肃省酒泉市,街头的小贩与路人。千年中国科举史上,甘肃无状元出现;仅永登的黄谏在明朝正统年间夺得探花。2017年,撤碧玉乡、设碧玉镇。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西路军撤离山丹。】天祝属于华锐藏区;藏语中,华锐是英雄的部落或英雄的地区的意思。华锐藏区地域为青海省的大通等地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此后,南门城楼建筑整体拆除。乐尊佐和尚被眼前的圣景所震撼,认为这是佛祖提示。《甘肃老照片,1943年。摄影:李约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