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后盖棺论定的谥号「密」,却是所有清代亲王中最差的。按《谥法》的解释「追补前过」曰「密」。据说,奕劻就连这个「庆密亲王」的谥号都是溥仪极不情愿给的,溥仪当时亲选的四个字原本是「谬、丑、幽、厉」。「...
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后盖棺论定的谥号「密」,却是所有清代亲王中最差的。按《谥法》的解释「追补前过」曰「密」。据说,奕劻就连这个「庆密亲王」的谥号都是溥仪极不情愿给的,溥仪当时亲选的四个字原本是「谬、丑、幽、厉」。「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桧之恶,封以此谥;幽厉者,周朝之幽王、厉王,皆为残暴昏庸之君。」奕劻的家人觉得无法接受这样的「恶谥」,找到溥仪之父载沣说情,溥仪才赐了这个「密」字……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逸周书·谥法解》: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处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谥号。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起初,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谥号。到了汉朝,皇帝也给大臣「赐谥」,但极其严格,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到了唐朝,赐谥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特办,一概没有谥号。
古代谥号大致分为褒扬性的美谥、一般性的平谥、贬义的恶谥三类。美谥的字里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谥的字里包括怀、悼、哀、愍、思、殇;恶谥的字则有厉、灵、炀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厉王、隋炀帝谥号都充满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谥号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谥。对于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谥号,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谥号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颁布,群臣不能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谥「文正」。位于「文正」谥号后面的「文忠」同样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荣,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获得的就是「文忠」的谥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得谥「文忠」。清代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虽然有个「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层……
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曾权倾一时。1908年,奕劻获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1917年,79岁的奕劻死于天津。庆王府停尸不殓,向已经逊位的溥仪讨要谥号,为其评定一生功业。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法》解释,知人曰哲。溥仪不同意,亲自选了「谬、丑、幽、厉」四个字,并提笔写了一个「丑」字。这四个字显然都属「恶谥」,因为「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桧之恶,封以此谥;幽厉者,周朝之幽王、厉王,皆为残暴昏庸之君。」溥仪对奕劻之所以如此恨之入骨,因为他觉得200多年的大清江山就是奕劻给败的:「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好在奕劻死的还算是时候,民国五年,一个逊位的皇上再也不可能一言鼎了。奕劻的家人接受不了庆亲王变成「庆丑亲王」,找到溥仪之父载沣出面,劝说溥仪赐给奕劻一个好的谥号。但溥仪死活不肯改谥,后来在宗室亲贵的再三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密乃「追补前过」之意,在清代的所有亲王的谥号中,是最差的一个。据说,溥仪在发现《谥法》中说「密」有「追补前过」的意思时直后悔,他觉得奕劻不可能「追补前过」,就连这个「密」字也配不上。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