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对什么样的人就要用什么样的手段!>01>宋仁宗刚继位那年,大权在宰相丁谓手里。>这本是丁谓要的结果,他和雷允恭早就是一路货。>王曾智除丁谓,为天下去一大害,人人称快。>>02>王曾这样用小人的手段整倒小人,正是其高明之处。>整个宋朝,才六个人得此殊荣,智商那是绝对的高。>03>他是棉里藏针的人物,扳倒丁谓就是明显的例子。>王曾的白胡子突然显眼起来。>11>王曾的妹夫,是孔子嫡系后人,但夫妻不和。

宋朝名相王曾是怎么扳倒丁谓的?对什么样的人就要用什么样的手段!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母亲怀他时,梦见孔子的高徒曾参投胎,所以取名“曾”,这来头相当大。>01>宋仁宗刚继位那年(1022),大权在宰相丁谓手里。>仁宗皇帝才十来岁,大臣议定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副宰相王曾建议:皇帝太后五天见大臣一次,太后座位在皇帝的右边,一起听政。>丁谓不同意,他的主意是每月初一十五皇帝见大臣议事,遇到大事太后和大臣们商量,小事由太监头子雷允恭传递给太后,盖上章就可以了。>王曾说:“皇帝和太后分开不同地点办公,这不正是给宦官弄权的机会吗?”>这本是丁谓要的结果,他和雷允恭早就是一路货。>现在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更是把控住权利,唯我独尊。>果然雷允恭到宫内请示太后,还是按丁谓说的办。>早几年,丁谓把寇准、李迪等名臣贬出京城,王曾就替寇准说话。>丁谓盯着王曾,阴森森地说:“原房子的主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呢?”>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王曾不吱声了。>这次再输给丁谓,王曾见了老丁,低眉顺眼。>丁谓眼里,老王这一回服气了。> >内阁班子成员中,曹利用又是丁的人,冯拯话不多,王曾老实了,大家和太后见面,都由丁谓讲话算数。>一天,王曾小心翼翼对丁谓说:我老王没有儿子,想让弟弟的儿子入嗣。退朝后,请您和我一起向太后汇报行不?>丁谓轻松道:这个小事,你自己去讲嘛!>王曾进宫,时间很久了还没有出来,丁谓这才省悟过来,中王曾的计了!>前些日子,雷允恭主抓真宗皇帝的陵墓建设,听别人说把墓地往高处移百来米是个“龙穴”,就擅自决定移墓。>结果挖出水来,陵墓进水,一塌糊涂。>王曾去调查,狠狠告了雷太监一状。>雷允恭已被关押起来。>王曾要的就是单独见到太后刘娥的机会,他抓住雷允恭事件,一句话点出要害:“丁谓和雷允恭勾结,擅自移动真宗皇帝的陵墓到绝地,包藏祸心!”。>刘娥大吃一惊,王曾详细地把丁谓揽权为私,打压忠臣,祸害国家各事讲给刘娥听。>刘娥太后本来也是个女强人,大怒。>第二天太后让内阁大臣们开会,不通知丁谓。>丁谓知道危险,匆匆跑到太后座前跪下就辩解开来,讲了半天,太监揭起帘子道:“大人您和谁说话?”>帘子内空无一人。>丁谓分寸已乱,拿着手板猛敲额头。>几天后诏令下来:>丁谓发配到海南,抄家。>太监雷允恭乱棍打死。>当时朝野有个歌谣:欲使天下清,拨去眼中钉。>王曾智除丁谓,为天下去一大害,人人称快。> >02>王曾这样用小人的手段整倒小人,正是其高明之处。>这个政治斗争的高手,本来就是一个天才。>年青时科考,连中三元,是不折不扣的状元郎。>整个宋朝,才六个人得此殊荣,智商那是绝对的高。>难得的是这个状元非常低调,他给养育他的叔父写报喜信:>我今天在金殿上,唱名第一。这都是祖宗积德结的果,叔叔没必要太过高兴。>少年老成,非同一般。>回到老家青州,官府派了吏员敲锣打鼓在城门迎接,百姓都挤着来看状元风采。>戏文里的状元都是鲜衣怒马,前呼后拥,风光无限。>不料小王远远换下新衣服,骑了匹小驴子,从偏门进去见了长官。>长官大为惊异,小王说:“在下侥幸中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家乡长官和父老乡亲?这样隆重仪式,只怕承受不了。”>长官叹息道:“你这才叫真状元。”>03>他是棉里藏针的人物,扳倒丁谓就是明显的例子。>以退为进,找机会反击,算是官场善于韬光养晦的人物。>丁谓倒台,同党曹利用也被搞倒。>老曹的资历非常高,原来职务在王曾之上。>王曾渐渐超过他,让老曹很不高兴。>在朝廷典礼上,曹利用要排在王曾前面,礼仪官没了主意,王曾说:“你只要回答宰臣王曾等人告谢就行了。”>老曹怒火妒火一起烧,老是说王曾的坏话。>这回倒台,王曾倒在太后面前说他没有“大恶”。>太后问:“你以前说曹利用蛮横,现在怎么替他说话?”>王曾说:“以前曹利用会仗势欺人,所以我揭发他。但现在说他有非常大的罪过,我以为没有。”>04>孔子曰过:不语怪力乱神。>讲的是个正字,一个稳字,这是大儒的风范。>王曾任应天府市长时,市面上有谣言: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像个帽子,扑住了人就完了。>搞得人心惶惶。>王曾下令夜间大开官门,士兵加紧巡逻,有说看见妖怪的就抓起来。>镇住了妖风,再也没人说看到妖怪,妖怪也就没有了。> >05>太后刘娥掌权后,越来越超权。>大臣们担忧:大宋国会不会也出现个“武后”?>可当面和刘娥对顶不是办法。>大臣钱惟演和太后是亲戚,王曾找到老钱:“皇帝年幼,没有太后支持做不成事。太后帮助小皇帝,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就是帮助老刘家。”>钱惟演道:说的对。>这话就传到太后耳朵,太后收敛了不少。>06>仁宗继位之时,王曾起草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这个权字,就是代理,限制了刘娥的权力。>丁谓建议把“权”字去掉。>王曾不同意:“现在皇帝年幼,太后听政,本来就是走霉运时期。这个权字,就是给后世示范。更是去不得。”>所以王曾和刘太后的关系,并不是很好。>07>做为国家的 ... 大臣,王曾平常不苟言笑,严肃正经。>大臣杨亿很会讲笑话,唯独对王曾不敢开他玩笑。>话说王曾长得相当漂亮,眉眼如画。>有一回,真宗有急事,穿着便服就匆忙召见王曾。>讲完事情后,还特别解释一番:“我是来不急穿上朝服,请不要介意。”>看来皇帝对他也相当地客气,就是要讲究礼法。> >08>后来王曾到洛阳当留守,他的前任是钱惟演。>老钱对洛阳的一批文人欧阳修、尹洙、梅尧臣等非常好,几个年轻人吟诗风月,不大理会政事。>王曾严肃地批评:“你们不能不珍惜时光。像寇莱公(寇准)那样的才华,还因为没把握光阴,被朝廷贬斥,何况你们?”>快嘴的欧阳修答道:“寇莱公最后仕途不顺,是因为一把年纪,胡子都白了还不懂退休。”>王曾的白胡子突然显眼起来。>一个人太严肃认真了,也是别人眼里头痛的对象。>09>在朝中与刘娥太后明暗间斗争,结果王曾被贬到北方王天雄军。>这儿与辽国交界,经常有辽国使者来往。>辽国人到了王曾的地盘,大家自觉约束自己,不敢喧哗,安安静静地过境。>老王的威严,不可犯。>因为能力强,所以又回到中央,后来又被发到郓州,死在那了。>10>据说王曾死前不久,有颗大星坠落在他家附近,随从吓坏了,赶紧报告王曾。>老王从容道:“一个月后,就有结果了。”>果然,月后,王曾生病去世。>朝廷给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帝制年代,文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如大宋名臣范仲淹的谥号,也是文正。>11>王曾的妹夫,是孔子嫡系后人,但夫妻不和。>王状元心生一计,主动去拜访妹夫。>出来之后,就派手下人四处散播谣言:孔冕在茶水中下毒,自己勉强捡回了一条命。>孔冕对大舅哥下毒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王曾又给真宗皇帝秘密上书说:>孔家是圣人之后,一定不会做出这种事。>现在是封禅的关键时期,不宜被其他事打扰,还是大事化小为好。>结果,真宗真就没管。>事情在民间闹得挺大,孔冕,干吃哑巴亏。>12>“恩欲归己,怨使谁归?”>这是王曾所言,见于《王文正公笔录》。>很多时候人都是会下意识的去规避自己的不讲理,把过错推给他人,对方当然不愿意了,于是从互相推诿扯皮变成了互相争吵,素质差一点的或许还会动起手来。>但换作另一种考虑,那么与其让自己在毫无意义的争吵中心力交瘁,还不如直接说一句:“我的错,对不起。”>所以说,人有黑白两面,不是后人故意诋毁,而是圣人太少,两面人属于普遍现象。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王曾宋朝刘娥曹利用真宗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