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婴戏图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十分流行。瓷器婴戏图的流行一方面受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影响。婴戏图原本是绘画的表现内容。宋代瓷绘婴戏图的画面简洁生动,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也印证了宋人崇尚自然.注重意味的普遍审美风尚。
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
婴戏图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十分流行。瓷器婴戏图的流行一方面受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当时政治、民俗,厶理和幼教观念的影响。婴戏图原本是绘画的表现内容。后来为制瓷匠师们借鉴用在瓷器装饰上,从而成为自宋而始的、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儿童日常生活及成长活动的方方面面,显示出了宋代育儿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宋代儿童积极、活泼、向上的整体精神与生活面貌,充分体现了宋代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宋代瓷绘婴戏图的画面简洁生动,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也印证了宋人崇尚自然.注重意味的普遍审美风尚。
婴戏图顾名思义是以儿童玩耍、游戏为题材.描绘儿童生活场景的画面。自宋始.陶瓷工匠开始大量取婴戏题材作为装饰纹样,借鉴儿童题材绘画的手法、构图、色彩等.将婴戏图案搬到了瓷器绘画上,使瓷器制造工艺有了更好的观感和新的文化内涵。
一、宋代瓷器装饰中婴戏图的盛行
以婴戏纹样作为陶瓷装饰的题材最早应该追溯到唐代。湖南长沙古窑址曾出土过~件唐代童子持莲纹执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件执壶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婴戏题材绘画瓷。但是当时以婴戏图作为瓷器装饰的图案十分少见,至宋,以婴戏图为装饰的瓷器才开始流行。磁州窑婴戏图纹饰较丰富多样,尤其磁州窑瓷枕把婴孩形象刻画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多表达祈求多子多福的祥瑞思想,如现藏于磁县博物馆的磁州窑长方形白地黑花牧鸭枕,邢台市曹演庄金墓出土的磁州窑八角形白地黑花孩儿蹴鞠枕,磁县博物馆藏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放风筝八角枕等。耀州窑纹样也十分丰富,有单婴戏牡丹,双婴戏牡丹、三婴戏牡丹,单婴戏梅竹.双婴戏梅竹、双婴攀桃纹,三婴攀芭蕉纹、三婴戏菊纹,三婴荡枝纹、四婴戏莲纹、群婴戏葡萄纹,另外还有五婴戏犬纹、母子蹴鞠纹等。从现存实物也可以看出当时婴戏纹瓷器产量之多,如宋代童子戏莲纹印花碗范。另外耀瓷还有海螺化生等一批富有神秘和浪漫色彩的作品。婴戏纹样在景德镇刻花瓷器物上表现的也较多,如宋代景德镇窑白釉印花婴戏海水纹、北宋青白釉盖碗、南宋青白釉婴儿戏水纹碗、湖田窑婴戏莲纹刻花碗等。定窑则以模塑精巧的孩儿枕为其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定窑自瓷孩儿枕。
二、瓷器婴戏图在宋代盛行的原因
(一) 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影响
宋代以儿童为题材的人物风俗画内容丰富,别树一帜,出现了苏汉臣、苏焯(苏汉臣之子),勾龙爽、李嵩、刘宗道、杜孩儿、刘宗古、陈宗训等一批优秀的婴戏图画家。其中,苏汉臣是最有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据记载,现存苏汉臣婴戏图作品有30余幅。另外李嵩的《货郎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市担婴戏图纨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骷髅幻戏图纨扇》(故宫博物院藏)、佚名的《捕鱼图》、《扑枣图》、《村童闹学图》、《蕉阴击球图》、《百子嬉春图》等均是这类儿童风俗画的代表。随着儿童题材绘画的发展,全国陶瓷窑口如磁州窑、定窑、耀州窑、以及烧制青白瓷的,都大量用婴孩形象装饰瓷器,而有些绘画便成为瓷器绘画的蓝本。绘画对瓷器纹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多作说明,然而除了绘画的影响之外,宋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传统的民俗观念以及宋代对儿童生养、教育的重视,都是婴戏图盛行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 两宋战乱及人口数量的影响
两宋以来,由于战乱频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唐代开元28年全国的人口为4844万,到天宝十四年增至5291万人。而到北宋元丰三年,全国人口骤然下降到3330万人。宋人张知甫著《张氏可书》中这样写道:“宣和末……金兵至博,尽驱市民 ... 于彼“;靖康二年(1127年) 正月,金兵攻破开封,大抢金帛子女,并”纵兵四掠,东及兖……皆被其害, ... 人如刈麻.臭闻数十里。由此可见,因为战乱,宋代的人口较前代下降了很多,因此,这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中婴戏图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急剧下降有密切的关联。而且瓷器婴戏图多见于宋代磁州窑枕面,枕为古代寝具,将婴戏图绘于枕面不言而喻意味着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连年征战使得人口急遽下降,于是,为了使家丁兴旺,社会稳定繁荣,人们祈求多子多孙、后代繁盛的愿望也得更强烈。宋代的整个社会倾向于重男轻女,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瓷器上所绘婴戏纹饰几乎都是男婴而很少有女婴出现。大概因为那时人们认为只有男人才能传宗接代,男婴代表着新生的力量,长大以后可以保家卫国,补充兵员的不足。
(三) 传统民俗心理的影响
似乎随着中国文化一开始,人们就很默契地形成了祈求祥瑞以及多子多福的心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等史料记载,宋代汴京、临安的风俗,每年七夕,家家购买泥塑婴孩”摩喉罗”,用以乞巧,意为吉祥宜男。于是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五婴抢冠,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的图案,便成为古陶瓷常见的装饰图纹,这些吉祥的图案都寄托了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印证了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1981年洛阳西工区曾出土一件珍珠地画花送子观音纹枕,这显然是与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关。此外,古代人们常常运用同音赋予文字以新的祥瑞含义,如“枣”通“早”,”莲”通“连。所以很多瓷器上刻画婴孩戏枣、贵子、连生贵子等吉祥寓意。同样葡萄.石榴因籽多而被赋予祥瑞含义,很多瓷器上刻画婴孩和石榴组合的图像,意味着多子多福,希望后代繁衍兴盛,家族人丁兴旺。
(四) 宋代对幼儿生养及教育的重视
宋代人十分关注儿童的生养问题,关于养儿育女,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同时又繁琐的育子礼俗。《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对此都有相关记载。两宋的育子礼仪包括催生礼、三朝礼、三腊礼、满月礼、百啐礼、周啐礼等,而且每个礼节还有很多讲究。除了繁琐的生育礼仪外,从宋代医学也能看出当时人们对儿童关爱有加。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处挂着“赵太丞家”招牌的私人诊所,诊所内有一妇女怀抱婴孩坐在方凳上,正对着一位穿长衫戴纱帽的男子,男子手端器皿正向婴孩作送药状。从这幅画面可知,此药铺一定是当时东京一家有威望的儿科医药铺,这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儿童疾病的重视程度。另外,在宋代官方设“慈幼局”,用以收养民间遗弃幼婴,尤其是遗弃女婴。这种由官主持正式开设的幼儿慈善机构.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而宋代灭亡之后,元明两代都没有类似的幼儿慈善机构。到了清代才又出现官办的幼儿慈善机构,这期间中断有三四百年之久,也很好地说明了宋代社会对儿童养育问题的重视。宋代施行“重文抑武”的政策,由“重文”而崇儒,由崇儒而兴学,“学校崇则德义著,德义著则风俗醇,故教养人才,为治世之急务”。宋代自上而下提倡学校教育,理学家们尤为重视小学教育,朱熹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有建树的教育观点,并亲自编写了《论语蒙要》、《小学》等教材。王应麟更加注重小学教育,他著有《小学讽咏》、《蒙训》、《小学组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三字经》等小学教材。由于宋代对幼儿生育与教育的重视,使得儿童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对象。因此也成为瓷器等各个艺术门类的表现题材。
三、宋代瓷器婴戏图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婴戏图原本是绘画的表现内容,后来为制瓷匠师们借鉴用在瓷器装饰上,从而成为自宋而始的、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瓷绘婴戏图表现的内容来看,多为儿童玩耍嬉戏或游戏场景,可见作为瓷器装饰的婴戏图重在反映当时儿童日常生活及成长活动的方方面面。
1.瓷器婴戏图体现出宋代儿童的日常生活
宋代瓷器众多窑口多有表现当时儿童游戏玩耍场面的纹饰,可见宋代的儿童游戏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也表明宋代儿童日常生活健康且丰富。当时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有蹴鞠、风筝、骑竹马、钓鱼等,如上文提到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蹴鞠八角形枕、童子放风筝八角枕,此外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磁州窑童子骑竹马枕、陈万里先生收录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持杖击球枕也表现出当时儿童多样的游戏。
2.瓷器婴戏图折射出宋代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各种各样儿童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玩耍场面,显示出了宋代育儿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宋代儿童积极、活泼、向上的整体精神与生活面貌,充分体现了宋代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南宋湖田窑青白釉婴儿戏水纹碗,碗壁刻画两个婴儿正在戏水,婴儿 ... 虎脑,体态活泼。作者善于抓住儿童嬉戏的瞬间动作,重在展现儿童活泼、生意盎然的情态。磁州窑放风筝枕刻画了一个赤膊带着小肚兜的儿童,大步朝前跑,不时回头看正在上升的风筝,将儿童表现得活泼有力。此外,上文提到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牧鸭枕、童子骑竹马枕、打陀螺枕,还有玩乌的、扑蝴蝶的、捕蝗虫的等等,这些瓷绘婴戏图给我们展现了当时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场面,也体现了宋代儿童的整体精神风貌,通常儿童象征着朝气蓬勃的新生命,而瓷器上对儿童生动活泼的刻画也隐含着宋代人对生命的美好追求。
3.瓷器婴戏图反映出宋人的审美观
宋代瓷绘婴戏图的画面简洁生动,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这一点也印证了宋人崇尚自然,注重意味的普遍审美风尚。宋代瓷器婴戏纹饰大多刻画一到几个婴孩戏耍情景,而宋以后至明清时期,瓷器所绘婴戏图饰则多为婴孩群体活动场面。一般刻画几个到几十个婴孩不等。宋代婴戏图在题材、场景、画面上要小得多,少有此种群体婴孩活动场面。宋代瓷绘婴戏图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描绘的都是简洁、单纯的物象,删去一切不必要的繁枝缛节,较之明清,实以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取胜。如影青刻花瓷多以简洁的手法刻画出婴孩形象,先刻出儿童的圆脸,再画出几根动态的弧线代替儿童的身躯、四肢,想像简洁生动又突出了儿童的主要特征。再如河北保定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婴儿钓鱼枕 ,此枕枕面以极其简练的手法描绘出一小孩在河边垂钓的情景.两根线条的流水,鱼竿下几笔小鱼的戏饵,一动一静意趣横生。河岸边点缀了几笔小草,画中留出大量空白,只有寥寥几笔,小孩活泼可爱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仔细观察宋代瓷绘婴戏图不难发现,其画面构图简洁生动,大多留白,质朴且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四、结论
婴戏图作为瓷器装饰纹样的一种,在宋代开始流行并得到繁荣发展。我们在看到当时瓷器装饰多样创新的同时,也看到了其背后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文化内涵。婴戏纹样早在唐代就已初见端倪,只是到了宋代才开始流行繁荣起来,归结原因除了上文论述的原因之外,应该还与当时制瓷技术,工匠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思潮不无关系,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探讨研究。
来源:美术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