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传统是中国书画发展的主流我常庆幸自己经历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对代前进的速度超过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这个时代可谓群星璀璨。现在的将来就是传统;四、中国书画传统的本质是笔墨。他是书画家表达自己语言的视觉文章,所以语言是中国书画的灵魂。石涛是中国书画传统的继承者也是丰富者,这才是石涛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不但是中国书画发展的主流,而且还是方向。
传统是中国书画发展的主流
我常庆幸自己经历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对代前进的速度超过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这个时代可谓群星璀璨。吴作人先生正是这个时代文化艺术界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至今仍闪烁着煜煜光辉。2008年是吴作人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11周年。追忆和大师的交往,拜读大师的作品就会感到大师虽逝,风范犹存。
“艺术首先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曾担任中国美协主席的吴作人先生这一简洁的论述高屋建瓴地道出了艺术发展的基础和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理解和继承民族传统才能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一颗参天大树让世人瞩目。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短短的十三个字就说明了继承与发展的本质关系,真是“大道至简”呀!要真正了解吴作人先生这一重要观点的深邃意义和解读其大师级的作品,就不能不对什么是“中国书画的传统”作一个正确的论述。因为艺术的民族性恰恰就是民族的艺术传统。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理解和继承民族的艺术传统,民族的艺术才能走向世界。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书画的艺术传统呢?书画艺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前人流传的就是传统;二、传统里面精华少,糟粕多,糟粕远远大于精华,三、唐朝的是传统?还是宋朝的是传统?现在的将来就是传统;四、中国书画传统的本质是笔墨。我认为上述的四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第一种观点是不懂得传统的定义,不懂得传统和流传的区别及关系,以至错误地把传统等同干流传;第二种观点是歪曲传统,贬低传统,为不继承传统制造糟粕的人提供谬论,蒙骗了大量的后学者和市场,第三种观点是用鱼目混珠的手法,把未经过历史淘汰、含有大量糟粕的现在的存在等同于经上千年时间淘汰留下的唐朝、宋朝绝大多数是精华的存在。混淆糟粕与精华的区别,以达到用糟粕顶替精华营造市场的目的;第四种观点是用传统中的部分内容代替了传统的全部内容。
下面我们来剖析“中国书画传统”,以求证吴作人先生观点的正确性。“传统”顾名思义就是代代相传的。“流传”既有代代相传的,又有顺某一时间开始往下传的,还有某一时间段传播过的。也就是说“传统”是“流传”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的流传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糟粕虽然以不同的面目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但它一定会被有识者批判和抛弃。只有精华才能不断地被有识者认同并代代相传。因“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所以只有精华没有糟粕。糟粕不属于“传统”而属于“流传”中的那部分不能代代相传的垃圾。“传统”因是代代相传的,所以它 ... 了历史中每个时代的精华。既有唐、宋以前的精华,也有唐、宋及后世的精华,当然现在的精华也会融汇到传统中去。那历朝历代包括现在的糟粕可能骗人一时,也可能骗人一世,或欺骗几代人,但终因它是糟粕就一定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懂中国书画的人会深深懂得中国书画是需要像读书一样去读的,因为中国书画就是一篇篇视觉的文章。他是书画家表达自己语言的视觉文章,所以语言是中国书画的灵魂。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书画的审美价值。书画基本功是为展示书画家语言服务的,所以书画基本功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书画家语言的表达水平,也决定着书画具有的审美价值。石涛讲的“笔墨当随时代”就说出了中国书画传统中笔墨和语言的关系。也就是说,笔墨是为时代精神——书画家的语言服务的。所以中国书画传统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书画语言;二、书画基本功。纵观中国历代包括近现代有成就的书画家作品,他们书画的语言都是在表达新的审美价值。他们语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是中国书画传统的灵魂。他们书画基本功的笔墨都非常精到,都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书画基本功的本质就是精到的笔墨。精到的笔墨就是中国书画传统的命脉。深究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不管绘画语言怎样变,它所产生新的审美价值的主题思想没有变;不管绘画笔墨怎样变,它产生审美价值的精神没有变。黄宾虹先生“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构图日日常新”的观点就是对中国书画传统的一种诠释。因为章法构图恰恰是由书画家语言决定的。所以中国书画传统就是中国书画史上语言和笔墨精华的 ... ,是书画审美价值的 ... ,它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丰富的过程。
有人认为,石涛讲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意思就是“笔墨等于零”,这是对石涛思想的歪曲。石涛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绘画题材最丰富的画家,也是笔墨变化最丰富的画家。谢稚柳先生总结石涛用了十八种笔法,说他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笔法最丰富的画家。我同意这一观点。其实石涛的“无法之法”正是在继承前人诸家之法后产生的一套新的画法。它包括了新产生的语言和笔墨。它不同于任何一位前人之法。石涛是中国书画传统的继承者也是丰富者,这才是石涛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石涛的“无法之法”绝对不是“笔墨等于零”。那用滋出来的线条去代替用笔写出来的线条才是对“笔墨等于零”最好的注脚。
继承中国书画的传统就是要全面继承创新的思维理念和精到的笔墨,哪个方面继承不足都会影响到书画的审美价值。用中国书画的传统来衡量一下中国清以后的书画家,为什么“四王”有时受到吹捧,有时受到批评?这是因为“四王”的笔墨有一定水平。他们继承了传统基本功中的一些内容所以受到好评;又因为他们的绘画语言陈旧,没有继承传统语言中创新的本质,所以受到批评(张大千也有和“四王”类似的问题)。从石涛、齐白石、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刘继卣、黄胄等画家优秀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在语言上有创新,笔墨也好。所以他们好的作品一定可以流芳百世。
当代有些画家根本不懂中国书画传统,经常歪曲和贬低中国书画传统,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能用中国书画传统来衡量。细究他们的作品,不过是中国人画画的糟粕和西方人画画的糟粕相结合而产生的怪胎。这怪胎正好适应了一些不懂中国书画传统又喜欢猎奇附庸文雅的有钱人的需要。这些人就像那些花几千万在拍卖公司买伪作的人一样,或没时间,或没知识去琢磨一下他们自己买的作品是否深邃,是否经得起推敲和专家的评判。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不但是中国书画发展的主流,而且还是方向。它还成为了鉴定书画好坏、真伪的尺度。只有沿着传统的方向发展,中国书画才有生命力。在中国书画博大精深的传统面前,我们只有虚心地去继承它,才能丰富发展它。
吴昌硕先生早就深深认识到“传统”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他在1912年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用篆书题写了一块匾——“以古为徒”。吴作人先生提出的观点和吴昌硕的观点异曲同工。只不过,吴作人先生的现代语言更容易让人理解。吴作人先生不但是观点的提出者,更是观点的实践者。他画油画时,应用了中华民族的书画传统语言,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齐白石像》和《三门峡》。他的篆书大气磅礴。他的绘画语言高雅,高雅得中国画家没几个人能达到,秀美,深邃,宁静,纯任天真。他创造了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如熊猫、树熊、驼羊等等。他的中锋行笔沉稳深遂,延伸着语言的想象力。他的墨韵丰富高雅,突出着语言的情趣。他用他的笔墨之美展示了绘画语言的审美价值。他的理论和作品向世人揭示着他是一位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怀念的艺术家。
来源:《收藏界》 2008年第09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