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什么是疾病?

什么是疾病? 陈修园说:「 ”人之所苦谓之病”。病,形声字,从疒从丙,丙亦声。「 ”丙”本义为「 ”鼎足而立”。「 ”疒”与「 ”丙”联合起来表示人「 ”在体内自然发生的身患”。本义:身体的内患。上古时指重病而言。《说文》:「 ”病,疾加也。”疾,会意字。从疒从矢。《说文》:「 ”疾,病也。从疒矢声。”《说文解字注》:「 ”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疒”与「 ”矢”联合起来表示「 ”人体中箭”。本义:人体中箭。引申义:外伤。外部的创伤,或外部创伤引发的内病。 通俗一点,就是人之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 疾病的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医学的根本问题,无非是研究人体病与不病的关系。疾病的状态包括阴阳失调和邪正盛衰两方面。阴阳协调平衡则人体无病、正气充足,所谓「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玉版论要》说:「 ”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揆度是审查、研究之意;恒指正常、健康;奇指非常、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的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发病观还重视人体的体质、年龄、居处环境、生活习惯、天时运气、社会环境对正气的影响:各类致病因素统名曰邪,疾病能否发生,就是正邪相博的结果,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保持正气的旺盛不衰,是防病治病的关键。《灵枢·百病始生》:说「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疾病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灵枢·百病始生》载:「 ”非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东汉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 「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感染性的「 ”乖戾之气”。宋·陈无择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 ”三因学说”,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元·朱丹溪的「 ”百病皆由痰作祟”,清·王清任提出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 ,又能直接作用于人体某些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将痰饮、瘀血列为致病因素。 怎么发现和诊治疾病呢? 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可被患者和医者感知。疾病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是正邪斗争在气、血、阴、阳等矛盾运动的结果。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但是这些显露于外的征象,往往不是疾病之本质。医者必须透过现象找到疾病之本质所在,亦即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只有从根本上除去了发病原因,疾病的各种症状才会得以彻底消除。如头痛这个症状,它可由外感、血虚、肝阳上亢、痰湿、瘀血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治疗,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进行分析、归纳,针对其病因而分别采用解表、养血、平肝潜阳、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进行治疗,即为治病求本。中医学有一整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如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等。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在临床治疗上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举一个最简单的风寒感冒轻症的例子,让大家对中医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侯、治则、治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肺卫风寒表证:为风寒郁遏肺卫,寒邪偏重之轻证,但较卫气失宣候略为深重,系外感风寒初起常见之候。即《伤寒论》所称太阳风伤卫、太阳中风症,又因以桂枝汤为主方,因而通称桂枝汤症,本属表寒实之证。由于素来医家以其汗出、脉缓弱等,而称为表虚证。其原由是以太阳伤寒,寒伤营之无汗、脉浮紧之麻黄汤症为表实证,相对而言,其实两者均为表寒邪实之证候,并非临床通称之营卫虚弱表虚之证。虚则当补,表虚证自当补虚固表,而本证当如仲景所示:可发汗,当汗出而散,是表有邪实可知。 别称:外感风寒,风伤卫,太阳中风,表虚症,桂枝汤症。 西医病名: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机:肺卫风寒郁遏。俞根初曰:脱衣易服,骤感冷风,风寒之邪外感,郁于肌表,卫分阳气不得宣发于腠理、空窍,通达经脉,而成表寒实证。 证象组合:表郁+阳郁 主症: 【阳气不宣】症象:①形凛恶寒,②肢冷,③胸闷,欲呕。 舌象:①舌淡红,苔白滑,②舌苔白薄。 脉象:①脉弦缓弱,②脉浮而微弱,③脉浮数弛缓无力(弱),④脉微略数。 【腠理不宣】症象:①恶风寒,②发热无汗,③恶寒发热,微汗出。 脉象:脉浮。 副症: 【清空不宣】症象:①头痛。 宾症: 【清窍不宣】症象:①鼻塞流涕,②鼻鸣。 【经气不宣】症象:①项背强 ,②身痛骨节疼痛。 治则:风寒初袭于表,卫阳郁遏,治法当宣通卫阳,疏散风寒,使表分郁遏得以宣解,则外而腠理经气,上而清窍清空,宣行自如矣。 方药:1.桂枝汤:张仲景方。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后避风,少顷,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其微微汗出。 2.桂枝加葛根汤:张仲景方。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者。详见论著⑴。 葛根四两,麻黄、生姜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似汗。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中医风寒健康桂枝汤养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