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侯杨方:美洲作物的神话不宜夸大

作者:侯杨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清朝人口空前的增长与数量,甚至经济发展,都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甚至称所谓的「 ”康乾盛世”为「 ”番薯盛世”,这完全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断。实际上,直至1957年,玉米和薯类的种植面积也不到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0%。 ——侯杨方 随着人口总数的不断增长,从18世纪中叶起,清朝的人口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何炳棣就认为18世纪的「 ”最后二十五年时,深思熟虑的一代中国人已开始为从该世纪最初数十年来已习以为常的生活水准明显的下降所震惊”。 01 康乾盛世的人口压力 原来中国的粮仓湖南与江西在丰年时仅有少数的余粮,粮食价格自18世纪中叶起开始了持续稳定的上涨,当时的地方官员以及中央 ... 均认为人口增长是最根本的原因,认识到了人口压力的存在。 ▲何炳隶 康熙皇帝对人口压力有清楚的认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皇帝在祈谷的祭文中称:「 ”承平日久,生齿既繁。纵当大获之岁,犹虑民食不充”;「 ”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四十九年(1710年)称:「 ”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繁,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五十一年(1712年)称:「 ”米价终未贱者,皆生齿日繁,闲人众多之故耳。” 至于江南地区,早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巡时,康熙皇帝便惊异地发现虽然「 ”江浙……比岁以来蠲豁田赋,赈济凶荒,有请必行……爱养之道备极周详”,但「 ”见百姓生计大不如前”。 康熙皇帝没有理由夸大治下严峻的人口压力。 随着承平局面的持续,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而除了封禁的东北地区外,中国的可耕地已基本开垦殆尽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史曹一士上疏:「 ”我朝承平日久,生齿浩繁,苟属可耕之土,必无不毛之乡。”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认为中国内地已经开垦完毕:「 ”若求可垦之地,则惟新疆 ... 等处地土沃衍,尚可招徕屯垦。至于内地开垦一说,则断无其事,各省督抚亦断不得以此为言。”新疆虽大但可耕地有限,难以缓解巨大的人口压力。 从明朝初年到乾隆中期,中国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要归功于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单产量的提高,这两者的作用大致相等,但18世纪后半期中国内地的可耕地已经开垦殆尽之时,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粮食单产量的提高越发困难,那么全国性的人口危机便会到来。 时人汪士铎为此惊叹:「 ”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乾隆中期以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开始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甚至粮食单产量随着气候变冷、灾害增加、水利设施的败坏、地力的消耗开始下降,而民众的生活水平则随着人均粮食产量的持续下降而下降。中国已经面临着全面性的人口压力,社会、自然环境全面恶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经济已经难以维持数亿民众的生活水平,如果没有经济全面转型、产业革命,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则必然会出现全社会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 02 乾隆才推广美洲作物 面临人口压力带来的社会危机,康熙皇帝选择频繁大力度地减免赋税、赈灾、治河、兴修水利、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来应对。 在继承上述措施的同时,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 ... 开始推广种植美洲作物,玉米、番薯是主要的品种。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意识到「 ”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玉米、番薯最大的优势是适应力强,对土地要求不高,可以种植在贫瘠的山区丘陵坡地,不与传统稻麦争地。 为了鼓励民众垦荒,达到乾隆皇帝「 ”野无旷土”「 ”民食益裕”的目标,各级 ... 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对于新开垦的贫瘠山地丘陵以及零散地块「 ”永不升科”(永远免税),而这些土地主要用来种植玉米、番薯。 在政策的推动下,玉米、番薯逐渐在全国推广:根据地方志记载,在有观察的266个府级政区中,1776年,还有118个没有种植玉米,1820年降为72个,1851年则仅有40个。 03 错在哪里? 在乾隆晚期全国推广玉米和番薯,人口也持续增长,并将在未来30年内突破4亿。那么,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吗?玉米和番薯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陈志武在《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中引述了「 ”宫启圣教授”(实为「 ”龚启圣”,JamesKung)的研究认为:「 ”从1776年到1910年间,中国14.12%的人口增长是由玉米所致。而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粮食增量的55%是由于这三项新作物(玉米、番薯和土豆)。”这实际是龚启圣与其学生联合署名的成果,文章利用府级地方志,将各府分为「 ”有、无”玉米种植的两个对照组,用统计 ... 推断玉米对人口的影响,而并非陈志武所称的利用了「 ”1330个县的县志”。 陈志武称「 ”:按照1776年、1820年、1851年、1890年、1910年几个时间点看,在每个时期,已经采用玉米的县人口密度明显高于还没采用玉米的县,而且一个县已经种植玉米的年份越长,其人口密度高出的就越多。种玉米的时间每多十年,其人口密度就多增5%—6%。经过各种严格计量 ... 的验证,他们得出的结论为:是玉米带动了中国的人口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压力迫使中国引进玉米、番薯。” 但如前所述,多种信息来源的大量史料确凿无疑地表明,早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前,中国的人口压力已经非常普遍,且越发严重,成为朝野的共识,正因为此,才迫使 ... 推广、改良玉米、番薯这些并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美洲作物,即人口密度高、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更有动力引进玉米,而不是相反—因为引进了玉米而导致人口密度高、人口压力大,这是倒果为因。 上文陈志武所引的论断如果成立,将是中国经济史的一项惊人的发现,但龚启圣文引述的是帕金斯《中国农业发展》一书的结论,两者的原文均写明:「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粮食产量约55%的增长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张”,而根本不是如陈志武所讲的那样归因于这三种美洲作物。这一错误也是惊人的。 「 ”中国14.12%的人口增长是由玉米所致”吗?答案是非常可疑的。因为地方志中记录的只是玉米种植的「 ”有、无”问题,而并没有记录它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任何计量 ... 都无法仅根据「 ”有、无”来准确计算出玉米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04 美洲作物的影响不宜夸大 那么以玉米、番薯、土豆为代表的美洲作物对清朝中国人口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清朝没有各项粮食作物的产量统计,因此无法进行估计,但好在有民国初年的相应统计。1914—1918年,玉米与薯类(包括番薯、土豆以及中国本土的芋头等在内)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2%,两者合计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约为7.67%;20世纪20年代,玉米、番薯,包括中国本土的各种芋类在内的产量合计也只占全国粮食产量的9%。 由于自清中期直到20世纪中期的100多年间,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在稳定、快速增长,因此越往前推,这一比例只会更低,据吴慧估计,清中期(乾隆末到嘉庆年间)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合计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63%,而且这一数据可能偏高。即使假定玉米、番薯、土豆全部(实际只有部分)作为人的食物,那么它们对中国人口的增长作用也极为有限,乾隆末期之前更是微不足道,因此美洲作物对清朝人口巨量增长并突破2亿、3亿直至4亿的作用并不大,养活中国数亿人口的仍然是传统作物。 实际上,直至1957年,玉米和薯类的种植面积也不到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0%。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清朝人口空前的增长与数量,甚至经济发展,都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甚至称所谓的「 ”康乾盛世”为「 ”番薯盛世”,这完全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断。 我并不反对历史量化研究,事实上我的博士论文(主题为明清人口)以及《中国人口史》(第六卷)的基本研究 ... 就是计量。但量化研究有几个必要的前提:背景要掌握得全面深入、数据的局限性要清楚明白、来源要可靠无误,这对于中国传统时代的研究尤其重要。 明代官方黄册中有大量超过100岁甚至200岁高龄的「 ”人”,清代的「 ”丁”有三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与涵义,明清耕地「 ”亩”与实际面积相去甚远……如果不加辨析就对它们进行计量研究,只怕 ... 越复杂艰深,结论就会偏离事实越远,这样的量化研究岂非与研究求真的初衷背道而驰? 清代空前的人口数量是由于高产的美洲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是因为它们不仅产量高,而且耐旱,可以种植在传统作物难以生长的贫瘠、崎岖的山区,扩大了作物面积,提高了全国粮食总产量,这一观点可以适用于乾隆以后。 据乾隆五十四年的户部统计,全国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3亿,而美洲作物在全国的普遍推广始于乾隆末期,乾隆皇帝本人还积极提倡、鼓励。人类的生存前提是要有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食物,因此这一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数量实际意味着空前规模的食物产量,清代的经济发展成就是传统中国的最高峰。 本文摘自侯杨方《盛世西汉》《盛世康乾》 感谢中信出版·大方授权发布

侯杨方:美洲作物的神话不宜夸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历史上的纪昀与和珅,不是敌对关系,辟谣

    近年来,由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导致纪晓岚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便私以为纪晓岚是个为官清廉的大臣,而和珅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二人一生都是死对头,纪晓岚还每次都能制住和珅,以灵巧计谋每每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而和珅却总是吃瘪。但其实,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民间传说《纪晓岚智斗和珅》来编排的,就连野史都算不上。

  2. 故宫半解:清代前期几位皇帝的御用马鞍

    箭亭是清朝皇帝带领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将武备馆开设在箭亭真是非常恰当。武备馆中最主要的展品就是清代前期几位皇帝的御用马鞍。清朝是马背王朝,不算开国皇帝,就是康熙和乾隆也是骑射功夫娴熟。

  3. 乾隆皇帝龙颜大怒,对 ... 案处决的官员,一直 ...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于是,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下令严查。对于甘肃...案的官员们,一直...到了第二年春天。当年,面对甘肃上下官员联手冒赈...,乾隆震怒。可真到了要...他们的时候,乾隆皇帝却犯了难。可是,经过一番调查,甘肃全省知府以上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低于这个...的数字。而这也就是乾隆为难的原因。乾隆算来算去,最终传谕阿桂,...两万两以上的处决。

  4.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5. 她是乾隆最心爱的女儿,养在皇宫61年,皇帝特赐5240个护身符

    而在这么多公主中,唯有一位称得上是皇帝最心爱的女儿,皇帝不仅将她养在皇宫61年,还在她生辰之日亲赐5249件护身符。当乾隆继位后,就将富察氏立为了皇后。乾隆对妻子充满了遗憾和不舍,所以只好将自己全部的愧疚和思念转移到两人唯一的女儿身上。

  6. 为什么乾隆皇帝刚一继位,就收拾他爹雍正给他留下的老臣?

    读者的喜欢,是小编一直前进的动力。乾隆收拾老臣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乾隆继位,这年他24岁,正年富力强之际。

  7. 乾隆为什么能继承皇位?除了自身能力之外还与他的母亲有关

    在这4个皇子中,雍正皇帝最终选择了四子弘历为继承人,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那么,乾隆为什么能在这几个继承人当中脱颖而出呢?当然,康熙与乾隆中间隔着雍正,所以纵然是康熙喜爱弘历(乾隆),这与弘历能继承皇位也没有必然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弘历能继承皇位还与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为什么这么说呢?

  8. 两位康熙皇贵妃的晋封之路:不靠养子靠养孙也照样能「 ”逆天改命”

    清朝的时候,在厘定后宫妃子的级别与地位时,除了要考虑其家族背景以及受皇帝宠爱的程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母以子贵”。这个「”母以子贵”,可以是「”母以亲子贵”,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章佳氏入宫后一直都只是庶妃,没有受到册封,也没有名号,直至其去世后才被康熙皇帝追封为敏妃。然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后,她的儿子十三阿哥胤祥被直接封为了和硕怡亲王,

  9. 乾隆成为最长寿的皇帝,原因何在 ?

    乾隆风流成性,先说这个是真的吗。乾隆作为古代最长寿的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也是特别长,离当代也比较近,自然有很多关于他的奇闻异事。由于乾隆在位时期,西方世界已经开始觉醒,而清朝还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不醒,因此关于他评价并不高,可以说他附庸风雅,可以说他好大喜功,甚至说他目光短浅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说他多么沉溺女色,这个还真说不上,可以对比看一下数据。

  10. 雍正驾崩,乾隆送大臣一件旧衣服,大臣鞠躬尽瘁28年

    雍正皇帝在位13年,他慧眼识人,用人不拘一格,在位期间,如李卫、田文镜、鄂尔泰等人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名臣。雍正善于培养人才,雍正刚继位,就提拔了一位昔日的旧相识,此人名叫史贻直,后来成为了雍正朝的救火队长。乾隆登基后,送了史贻直一件旧衣服,史贻直因此鞠躬尽瘁,成了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在雍正一朝,史贻直一直以铁面无私、任劳任怨著称。雍正去世前,特意召史贻直回京一见。

随机推荐

  1. 著名爱国将领 “中国四大美男子”——黄琪翔简介

    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战后第三党改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曾担任秘书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北伐期间黄琪翔与周恩来、...、汪精卫被人并称为“中国四大美男子”。抗战胜利后任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

  2. 碍口识羞造句_碍口识羞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碍口识羞àikǒushíxiū碍口识羞的意思和解释: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3.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因此,悬梁刺骨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头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之后成为著名的政治家;“锥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也成了著名的政治家。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4. 修行者的消息(一九七七年六月~八月)

    恒朝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圣德蒙妮卡的一个下午:一辆黄色的小轿车,在我们身畔停下来。恒朝一九七七年六月八日马利布市师父上人慈鉴:我们把车子驶向前面,观察路程,只见一面悬崖峭壁,一面是数十哩的私人别墅和房舍。恒朝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六日师父上人慈鉴:我们在太平洋公路,离马利布市三哩以北,沿着水渠和人家的后园拜。

  5. 婚礼策划:三则证婚人证词推荐

    证婚人证词二: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受新郎新娘的重托,十分荣幸地担任666先生与888小姐结婚的证婚人。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能为这对珠联壁合,佳偶天成的新人作证婚词我感到无比荣幸。最后,祝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幸福一生!

  6. 袁崇焕冤案始末,作为敌对首将,乾隆为何要大规模 ... 明末将领

    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巡按马懋才上奏朝廷百姓剥树皮,挖草根而食,更有甚者以观音土充饥,最后膨胀而死。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引起大明朝廷太大的关注。

  7. 地毯是改变家居风水最简单的饰品

    地毯是改变家居风水最简单的饰品,由于地毯经常覆盖大片面积,在整体效果上占有主导地位,所以除了利用地毯的花色和图案引进好的气场来提升财气外,对于地毯摆放的方位也要特别讲究。质地地毯若采用致密厚实的质地,在冬季能减缓空气的流动,调节室内小气候。同时,也可运用地毯的色彩使家宅开运。在此方铺设波浪图案或直条图案的绿色地毯,对家运与财运有正面的催化作用。

  8. 掇菁撷华的意思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duōjīngxiéhuá。选取事物的精华。

  9. 古陵楼的来历的传说

    古陵楼的来历的传说游览崇安寺的朋友,不知注意到了没有,寺前面的古陵楼方向有点偏。原来,自崇安寺僧侣增多之后,僧人良莠不齐,其中有位大和尚是一个六根不净、五戒不禁的不良之辈。就是因为这一阵风,古陵楼被刮得向西移动了二尺有余,因此,古陵楼至今有点偏。自发生那事情之后,县衙和寺院主持对崇安寺众僧进行了教戒,发现有不良不法之徒,立即给予清除或关押。

  10. 1955年何人仅授衔为中将 工资却远超 ... 和朱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此人就是孙继先中将,那么他为何能会有这么好的待遇呢?而孙继先会有这么好的待遇,也和这次调动有关。>因工作特殊,20基地的官兵都领11类地区的工资,并且中央还让基地官兵享受边疆补贴,这两个加在一起,基本就是在内地的双倍工资,超过了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