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毁灭与重生!3000年前的持续降温和大洪水,正考验着四大文明古国

编者导读 公元前1000年代,古埃及人在与赫梯人争夺中亚霸权的战争中日益衰弱。赫梯人则在小亚细亚被新兴崛起的海洋民族(Cimmerians人、Kaskas人、Phrygians人、Bryges人、Lydia人)蚕食殆尽。此时生活在两河流域上游山岭地区的亚述人,从尼尼微城出发南下,逐步控制了整个新月沃地并试图翻越亚美尼亚山脉,跨过尼罗河,征服整个「 ”世界”。在南亚,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正面临空前危机,一支从伊朗高原上疾驰而下的游牧民族,把这里的城市当成了栅栏,把这里的原住民当成了牛羊,由此开启了古印度的吠陀时代。而在更远的东方,从渭水河畔,黄土高原上兴起的一支名为周的古代民族,正集结诸侯们的力量围攻商王朝那岌岌可危的都城朝歌。 参考图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所创造的四大原生文明,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上遭受了来自高地民族的攻击,其中三个古文明在这场波及欧亚非大陆的攻击中渐渐凋零衰亡。疑惑也由此而来:为什么创造了高度文明、生活在社会相对发达地区的人类族群,无法抵挡落后的,甚至是「 ”野蛮”的高地族群的武力攻击呢?那些生活在高地区域的人类族群,又为何不约而同地向低地区域发动进攻呢?是何种巨变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3000年前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3000年前的欧亚大陆气候 密集降雨引发欧亚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美国著名的地理学者、生态学者埃尔斯沃思·亨廷顿对生长在欧亚及美洲大陆的450棵树进行了年轮形状的考察和统计。(这些树的寿命从250年到3000年不等)。他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整个欧亚大陆及北非出现了最为频繁密集的降雨过程,在之后的几千年里,这一地区从未再次出现如此潮湿的状况。根据亨廷顿的观点我们可以推断: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之间,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商王朝所统辖的低海拔平原农耕区,正处于史上最为频繁的洪涝发生期。 公元前1300年后的降雨曲线 这一推断也得到了一些史料佐证,在中国商代时期,有多位国王带领整个部族多次迁徙移居,以避开洪水带来的灾害。单单以商一族为例,在最后一次定都殷(河南安阳附近)之前,商王朝的都城至少搬迁了5~7次。这里依据谭其骧先生统计的商王国七座都城遗址的位置,作者对它们的海拔高度及与最近山脉距离的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从第四次迁都开始,商王国的都城海拔越来越高,距离山脉的位置也越来越近。这一时间段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前1200年之间。 商朝7个都城的海拔及位置数据分析 在南亚印度河平原上,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变正在悄悄吞噬着这里的文明之光。考古学家证实,在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及强胡达罗的城市遗址上出现多次被大水淹过的痕迹。当时生活在印度河平原的达罗毗荼人开始往东向恒河流域迁徙,而留下的空白地带则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雅利安人占据。古印度文明的最后一个据点洛塔尔城(公元前1000年后消亡),位于今天印度最西的古吉拉特邦阿默达巴德市。值得注意的是:洛塔尔城的地理位置远离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其城址附近没有较大的河流水系。这或许是该城能延续古印度文明到最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印度文明的最后据点在洛塔尔 1931年,德国考古学家施密特来对舒鲁帕克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一个深坑中,他发现了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它的上面则是厚厚的「 ”洪水堆积层”。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无论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欧贝德人,还是更晚时期的亚述人,他们始终被洪灾反复折磨着。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奴隶大量逃亡,自由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当时的一份文书中记载:「 ”乌尔杜苦伽,其妻安扎布及其子女宁达达·尼努拉尼、乌尔苏马赫,以三分之二明那又三舍克勒银子(价格)甘愿出卖他们自己「 ””。这份文书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当时自由民阶层生活环境的恶化,这或许与洪灾过后农业生产水平下降有着某种关联。 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南部富足地区,始终被高地族群所觊觎。东北山区的库提人灭亡了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被东西两面高地的埃兰人和阿摩利人不断侵袭,古巴比伦王国被东部山地的加喜特人攻击,最后被来自北方的赫梯人所灭。在西亚,低地高地族群反复争夺平原农垦区的战斗从未停止,直到北部山地中的亚述人崛起,才暂时平息了这场无休止的战争。然而,从考古发掘出的材料上来看,每一次山地部族准备入侵时,低地农垦区往往都遭遇了特大洪汛。 四面都是高地的巴比伦尼亚 全球降温带来的另一种可能 布雷特·辛斯基在《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一书种曾这样谈到:「 ”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左右,全球性的大面积降温不止影响了中国,它的负面效应同样也影响波及了欧亚非大陆上的其他三个原生文明。无论是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气温在那300年里都不像之前那么温暖了,而日趋寒冷的天气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作者将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这个问题: 低温导致的粮食减产 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曾这样记载:盘庚迁殷早期,安阳地区种植水稻在阳历的三月,但到了公元前1100年左右,水稻需要在四月份下种。低温不仅推迟了粮食的播种期,也延长了粮食的收获期。实际上,低温将致使农作物消耗更多的太阳能,种子的颗粒也缩小了。也可以这么说,低温导致了单位耕地的生产效率降低,整个社会的粮食产量减少。 关键帧位置是商朝晚期的气温情况 而粮食减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社会矛盾加剧,埃及第19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末期,埃及国内的阶级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在《哈里斯大纸草》中曾记录过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规模奴隶起义,「 ”他把整个大地变成了自己的附属物,人们参加他的队伍为的是抢夺别人的财物。他们对待神就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神庙不作任何供奉”。从基本的社会秩序到宗教信仰,古埃及人在那一段时间的确面临着无比混乱的局面。也是因为这次内乱,埃及人退出了与赫梯人在西亚的争霸竞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埃及粮食储量减少的原因并不是直接受当地气候恶化影响所导致的,这其中还有更复杂的原因,作者会在下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低温让牧场北界南移 其实低温对草场植被的覆蓋面积影响并不会特别大,但草原北界的冻土面积一定会随着降温而逐次增加,这是毋庸置疑的。低温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冻土融化时间变长,植被生长周期延缓,牲畜的食物摄取量部不足,牧业总产量降低。一些部族可能会把自己的牲畜和帐篷迁移到更温暖的南方,在这里,他们将遇到耕地的农民。 全球气温变化 正如我刚才所说,低温对畜牧业并没有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因为牧民对土地的依附性不强,牧民社会是一个流动的集体,他们擅长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土地,他们更擅长放弃自己不需要的土地。低温最大的影响不在减少草原植被的覆蓋面积,而是加宽了农牧过渡带的面积。在低温的影响下,农耕社会将会放弃最北线的耕地,这里被过渡开垦的土地很快荒芜。而在这里的北方,曾是农牧民利益冲突的缓冲地带。缓冲地带的加宽,进一步促使牧业从农牧混合作业中分离出来,牧民们不可能指望曾经的草原南部还能生产少量的农产品来填补家用,他们对更南边的农耕区将会愈发地渴望和依赖。这是引发牧农两个社会冲突的一根导火索。 密集降水和低温侵袭共同引发的综合性问题 农耕社会的内部问题 密集降雨引发洪涝,低温时段延长又进一步减少了粮食产量。在拉美西斯二世的儿子梅内普塔的碑文中我们发现了一段文字,大意如下:假设埃及人停止源源不断地向赫梯人输送粮食,亚细亚与尼罗河下游达成的关于中亚均势的协定将被打破。这一描述与赫梯国王泥板简书所载内容相互印证,赫梯人认为:如果埃及大型运输粮草的船只不再来到王国的港口,那赫梯人只能亡国。这两段文字记载至少说明,赫梯人控制的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确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实则,赫梯人向南方发起 ... 进攻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产粮基地,取得控制红海与地中海东部的霸权,以此保障国内粮食及商品流通交换的稳定性。但在南下的过程中遭遇了亚述人、埃及人及南方巴比伦尼亚地区居民的激烈反抗。埃及人是避免这场全球降温降雨灾难的唯一幸运儿,她的农耕王国依赖尼罗河的三支支流为其输送水资源,主要的耕种区又受地中海气候及沙哈拉沙漠北部干旱副热带气候影响。她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并未在这次全球气候波动下受到较大的损失。 但西亚及北非的实际状况远比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复杂。埃及人在很早之前就染指西亚,并一度获得了这里的霸权。因此,她充足的粮食储备大多消耗在了对外战争之中。而这些战争都是因为更北方、深受粮食减产危害而不得已南下挑战埃及霸权的部族或帝国引起的。无休止的对外战争终于导致了最坏的结果:古埃及的君主放弃了神的身份而以神的代理者面目示人,君权地位下降。埃及新王国第20王朝的终结以神庙祭司篡夺了王位而告终。几百年后,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将轮番蹂躏这片土地。 古埃及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困境 在南亚及东亚,降温及密集降水引发的农耕社会内部问题与西亚北非的情况大体相同。但这里因为民族相对单一,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国际秩序,大多是在一个文化体系下的内部纷争。这种纷争所表现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税收上。《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就是描述商朝末代国王纣在滥用征税的特权。如果抛开一些主观的看法对司马迁的叙述再深一步思索,我们或许能这样认为:尽管商朝的国王加重了税收力度(那个时期的中国实则还未形成完整税收的概念,在此仅引用原文加之陈述),但税收所获取的财富绝无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纣一个人的欲望。这些财富的大部分仍然是用在为了维持商族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在众诸侯中的霸权地位。 在殷商迁都到安阳的早期,「 ”税收”的力度或许不大,未曾引起诸侯及自由民的不满,一方面与商族当时的富足有关,另一方面,与众诸侯在降温及发生洪涝之前的富足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当时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仍然具备能力来维持当前的秩序。但降温与密集降水之后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史料中记载当时是「 ”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甲骨文中也有大量关于「 ”众作籍”的卜辞,这里的众作籍就是指平民和奴隶的大量逃亡。除了劳动力逃亡外,商族与周边民族的矛盾摩擦也逐渐加剧,纣王率领诸侯联军与东夷的战争,大多与抢夺耕地有关。但赢得这场战争并未改善商族人的生存环境,纣王的霸主地位愈发被虚弱了。以至于「 ”殷之叛国,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商王国衰落的原因归结到纣个人的暴虐施政行为上,作者认为:当时粮食产量降低严重威胁到了商族人及其联盟在黄河中下游的生存环境,为了维系这一联盟的开支已经无法得到适当的补充,从而导致了这一体系的最终瓦解。 商人的七次迁都,按谭其骧著作绘制 高地部族与低地部族矛盾的分析 在低温和密集降雨面前,农耕民族更害怕的是密集降雨,游牧民族则相反。低温使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逐渐分离,牧民将完全依赖畜牧而生存。这种单一的生产模式是脆弱的,对周边农耕社会的依赖性也极强。这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常常发生武力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低温使得农耕区和放牧区的过渡带面积扩大了,农耕区的物资往往要花费更多的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才能运到游牧人的手中,这无疑加重了牧民们的生存负担,他们将不自觉地向南搬迁,直到最新农耕区的北线。 这实际上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民族大迁徙。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向印度旁遮普地区南下,亚述人、加喜特人、库提人、阿摩利人则纷纷往巴比伦尼亚的农耕区靠拢。甚至是赫梯人周边海上民族对其的进攻,也是因为亚细亚粮食不断减产,农耕区面积收缩而向它不自觉靠拢造成的。公元前1080年左右,中国的商族人就组织力量向太行山区的黎部及黄土高原西北各部发起主动的 ... 进攻,说明当时生活在中国高原地带的部族正在不断南下或东进,已经威胁到了中原农耕部族的生存。 结论 以上的这些历史现象表明:长期的降温是牧场面积萎缩,畜牧业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会驱动游牧民族南下寻找更温暖的草场。密集型降雨引发的洪灾则是低地农耕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当然,持续的低温效益也不容忽视。这使得农耕区开始往高海拔地带迁徙,在这里会遇上高地人,从而展开对土地的争夺,而受低温的影响,农耕区还会向南方迁徙,这就加宽了农牧缓冲地带,诱使高低人往南迁徙,从而形成拉锯式的反复争夺态势。在这种彼此消耗过程中,那些原来就在高海拔地区的以农耕为主业的社会将会形成竞争优势,如西亚的亚述人及中国的周人。他们与游牧人的土地界限早已没有争议,洪水也不会对他们的耕地产生巨大的危害。使得他们能积攒足够的力量,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干预低地区域的局势。 尾声 经过3000年前左右的那场大范围降温及密集型降雨过后,全球又进入了一个适宜农耕的好时节。温度开始缓慢回升,洪水开始渐渐退却。从高地下来的农耕部族再一次控制了低地区的农业社会,而那些游牧部族则重新回到高地区域的草场上。唯一的例外或许是雅利安人,因为他们在印度河平原开创了自己新的文明。不过,无论是中国的周王朝,还是西亚的亚述帝国,他们对领土和臣民的统治力量都加强了,周王朝对外殖民扩张的范围同样不小于亚述帝国。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经过降温和洪水的磨炼,人类在地球上开创的早期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大多数文明开始相信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始从对自然的畏惧崇拜转为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开发。埃及人开始不再对法老言听计从,周人不再像之前商族人那样遇事先占卜了。因为这次自然环境的改变,加速了生活在不同区域人类的交流,无论这种交流是和平的还是暴力的,至少让人类从多个角度重新认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而在此之后的不久,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共同熏陶下逐渐盛开怒放。印度河流域兴起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从而为佛教思想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这个世界的文明史添上了一道耀眼的光环。人类早期的文明时代渐行渐远,睿智且活泼的古典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毁灭与重生!3000年前的持续降温和大洪水,正考验着四大文明古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世界第一部字典不在古巴比伦,不在古埃及,不在古印度,在中国

    许慎,字叔重,今河南漯河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历近三十年时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

  2. 十一国专家参与,七次挖掘后发现:华夏农耕文明已经存在了八千年

    我们习惯说华夏文明五千年,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约定俗成,所以很少有人想到去改变,也许一千年以后,仍然有人说「”华夏文明五千年”,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但是在1983年到1994年这十二年时间里,有十一国专家参与的七次发掘,却证明了华夏第一村在内蒙古,华夏农耕文明其实已经存在了八千年。华夏文明八千年,这可不仅仅是咱们自己说的,而是十一国专家通过碳十四测定的结果:该遗址存续时间在七千四百年到八千二

  3. 你知道古时候的印度有多强吗?其实并不比古中国差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

  4. 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处于农耕文明巅峰

    本文节选自《大明权力场》出版机构:台海出版社也许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压制人性的理学成为两朝的指导思想。前几朝所发生的外族入侵事件成了明王朝所发展的桎梏。所有这些问题将不得不让宋、明两朝为它埋单。为了防范武将,宋、明都实行文官制度。事实证明,实行文官制度的确保持了帝国的稳定。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成化年无疑是整个明代的转折年。在这场打击中,最终导致《三朝要典》的诞生。

  5. 左宗棠西征:东亚农耕文明在 ... 技术上的一次逆袭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来自西北方向的的...科技,经常对自称天朝上国的中原保持优势。19世纪初的清朝版图作为东亚天朝的末代继承者,大清帝国在两次...战争后也不可阻挡的融入国际间的全球化体系。由于国际经济产业链的迁移,中亚地区已经从繁忙的国际物流大动脉,彻底沦为被四方强邻撕扯的边缘地带。阿古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护送和卓后裔布素鲁克的名义踏上东征之路。

  6. 希腊文明,闻名于世,为什么没被列入四大文明之中呢?

    希腊文明,无论从好莱坞大片电影,还是文学著作而言,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视角至少有2个,站在中国文明向外看,站在西方文明向内看。从谷歌,甚至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检索出来的古代四大文明,也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及中国。一起寻根究底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的。对比一下不难发现,今天的希腊国土面积还不及中国广东的一个省。

  7. 毁灭与重生!3000年前的持续降温和大洪水,正考验着四大文明古国

    编者导读公元前1000年代,古埃及人在与赫梯人争夺中亚霸权的战争中日益衰弱。赫梯人则在小亚细亚被新兴崛起的海洋民族蚕食殆尽。

  8. 「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历史上的那些事……

    其实「”上帝之鞭”这个词在现代的中文里是有些滥用了。因为在古代的欧洲,上帝之鞭这个词是有特指的,就是指在公元5世纪率领匈人侵入罗马帝国,并最终导致西罗马灭亡的匈人王阿提拉。因为在历史上,在入侵欧洲的外敌里,对其造成损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阿提拉所率领的匈人大军。不过阿提拉在欧洲民间的形象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形象,在很多时候是欧洲人把后续的一些曾对欧洲产生过震撼的草原征服者形象都浓缩到了阿提拉身

  9. 佛陀之死,学佛是理性的思辨,不是迷信的狂欢

    佛陀认为,认知不同是正常的,关键要探讨求源!佛陀的一生就是辩论的一生,辩倒了无数婆罗门,逼着对方不得不改革自己的宗教。佛陀很伟大,但是也是人,生老病死一样不能少。82岁的佛陀,耗尽了最后的力量。他用一生告诉世人,不要偏执,不要迷信。夜,一颗罗沙树下,佛陀进入了弥留之际,阿难哭了。佛陀所有秘密之言,唯有阿难能知。佛陀的一生,从无神迹,他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帮助世人理解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体系。

  10. 后金时期,「 ”计丁授田”下所衍生的社会制度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欢迎观看编者导读:公元1621(天启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在攻克了辽阳和沈阳两座...重镇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迁都辽阳城,至此,女真人入主辽东的局面就此拉开了帷幕。在此之前,辽东地区的人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种种有利因素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农耕经济为主且具有当地特色的基本经济模式。

随机推荐

  1. 梦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_周公解梦梦到在桥的栏杆上行走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好不好

    梦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礼物将来临。梦见书店_周公解梦梦到书店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书店好不好梦见过桥,预示人生将会做出重大转变或是自己被迫做出了决定,但结果都是有能力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病人梦见断桥,短时间内身体不会康复。梦见断桥,预示有突发性灾害、争执或子孙有疾病。

  2. 我的世界,就是你的心。

    我的世界,就是你的心。Morefrommysite你是我的世界,我的宇宙,我的所有生死的别离,一次就足够了只有见识过烟火和爱情的人风吹着我单薄的衣衫,我一个人走在想你的路上总有一天,我会变成最好,然后站在你面前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即使注定与君擦肩,也要用我一生换你笑颜在红尘中,不必要活得那样累没有爱的人,身边纵然热闹蜂拥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横扫匈奴的卫青去世后 他的家族为何迅速垮台?

    卫青在漠南打败右贤王之后,汉武帝为表示对卫青的特殊嘉奖,册封了这三个尚为孩童或在襁褓之中的幼子。最早,卫伉犯法而丢掉了宜春侯爵位,因卫青娶了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卫青去世,卫伉才能继承卫青的封国,继续做了长平侯。6年之后,卫伉犯法而失去了这个爵位。在卫青去世之后,朝中的奸佞大臣看到太子失去了这个坚强的后盾,开始肆无忌惮地陷害太子了。卫青封侯之后,卫氏家族开始兴起,卫家有5人封侯。

  4. 女人生日带了哪些婚姻会有硬伤

    女人没有婚姻幸福,就等于毁了一生。但是生辰里带了婚姻不好的硬伤,无论你怎么挣扎和追求,幸福婚姻始终离你很远。女人以正官为夫,为稳定的婚姻,伤官是专门冲克、破坏这种稳定的因素,所以女人八字中带了伤官,无论如何会危及婚恋。出生日地支为婚姻宫,这个位置遇其它字紧贴刑之冲之,与丈夫很难白头到老。明年进入甲寅大运,婚姻宫逢冲,再组成寅申巳三刑,更没有幸福婚姻生活可言。

  5. 清念上人传

    清念上人传作者:印顺法师清念上人,法讳法慧,福建金门张氏子。十六岁,慈母去世,哀恋忆念不能已。上人志道坚贞,尝患疮四阅月,起卧维艰。会其尊翁来普陀,悯其苦而劝之返;上人安忍众苦,矢志不回。爱护常住物,清廉自持,人以称之。山中长老惜之,因举上人以主之,时民国五年也。上人俭朴审慎,虑亏欠之为累,数年而无所建树,人见其俭也而疑其贪。上人福缘深厚,年未而立,须发悉白。日称弥陀圣号,以净土为依归。

  6. 说到心坎里的话 与其不欢而散不如趁早置身度外-感人的情话

    因为不想再被人刺伤,所以学会了伪装。十六、你成不了心态的主人,必然会沦为情绪的奴隶。]四十六、是你亲手...死我的深情不渝四十七、你保证跟我不会分开的那句话我看了好多遍呢.四十八、不可能的事别想不可能的人别等明知道不会有任何结果还泥足深陷就是你活该四十九、想要不受伤除非你能忍受所有欺瞒打击挫折讽刺离别背叛.五十、与其不欢而散不如趁早置身度外。

  7. 红牙齿的阿英

    后来,他小声地告诉卡利汉:>>“我们的主人叫阿英,>>他红红的牙齿坏良心。>>我们这儿有个国王,>>五个女儿被抢关进门。>>公主们没吃又没喝,>>还鞭子抽来棍子抡。>>阿英的棍子是金子做,>>外面套子是织锦。”>老牧人也是以轻得叫人难以听见的声音唱了同样的一首歌,告诉他,红牙齿的强盗阿英抢走了国王的五个可怜的姑娘,不但不给她们吃饭,而且还不断地折磨她们。

  8. 梦见神仙:商人梦之,将呼风唤雨_周公解梦梦到神仙:商人梦之,将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神仙:商人梦之,将呼风唤雨好不好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叫做神仙,他们有超人的能力,而且长生不老。男人梦见向自己走来的神仙,暗示做梦的人将来的日子将会结交更多的朋友。梦见自己和神仙失之交臂,暗示做梦的人将会和贵人失之交臂,而且事业将会陷于没有人帮助的境地。商人梦见和神仙在一起,暗示做梦的人将会在商场上呼风唤雨。据《墨子’非攻下》记载,武王登基,有一次做了个怪梦。梦醒之后,武王认为攻伐商纣是三神的指令。

  9. 古代官场传统潜规则:属下不贪 领导不安

    古代官场传统潜规则:属下不贪 领导不安  下属 *** ,领导心安理得。这种逻辑,你一定无法理解,这是哪门子的混账领导?不是缺心眼,就是糊涂蛋,或者干脆就是缺心眼外加糊涂蛋!但千万别这么说,这些领导既不是缺心眼,也不是糊涂蛋,说出来都是些让你顶礼膜拜的伟大人物,如来佛祖...

  10. 是什么让奥斯卡·齐尔基成为纽约镀金时代的国王

    1893年3月13日清晨6时,一名26岁的瑞士...走近纽约市中城华尔道夫酒店的大门,转动钥匙,这座宏伟的建筑首次向公众开放。在店员和电梯工的簇拥下,他等了整整一分钟,等待之一位客人的到来,他是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WilliamWaldorfAstor)的一位代表,他把自己在第五大道的家夷为平地,建起了有450间客房的酒店,但他住在伦敦,很少有人来访。然而,从门被打开的那一刻起,正是奥斯卡·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