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宇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带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关键词 《周髀算经》、域外天文学、宇宙模型、寒暑五带、天球坐标
  根据现代学者认为比较可信的结论,《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自古至今,它一直被毫无疑问地视为最纯粹的中国国粹之一。讨论《周髀算经》中有无域外天学成分,似乎是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先将眼界从中国古代天文学扩展到其它古代文明的天文学,再来仔细研读《周髀算经》原文,就会惊奇地发现,上述问题不仅不是那么异想天开,而且还有很深刻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意义。
  1 盖天宇宙与古印度宇宙之惊人相似
  根据《周髀算经》原文中的明确交待,以及笔者在文献[1]和[2]中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详细论证,我们已经知道《周髀算经》中的盖天宇宙有如下特征∶
  一、大地与天为相距80,000里的平行圆形平面。
  二、大地中央有高大柱形物(高60,000里的“璇玑”,其底面直径为23,000里)。
  三、该宇宙模型的构造者在圆形大地上为自己的居息之处确定了位置,并且这位置不在中央而是偏南。
  四、大地中央的柱形延伸至天处为北极。
  五、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
  六、太阳在这种圆周运动中有着多重同心轨道,并且以半年为周期作规律性的轨道迁移(一年往返一遍)。
  七、太阳的上述运行模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说明昼夜成因和太阳周年视运动中的一些天象。
  令人极为惊讶的是,笔者发现上述七项特征竟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全都吻合!这样的现象恐非偶然,值得加以注意和研究。下面先报道笔者初步比较的结果,更深入的研究或当俟诸异日。
  关于古代印度宇宙模型的记载,主要保存在一些《往世书》(Puranas)中。《往世书》是印度教的圣典,同时又是古代史籍,带有百科全书性质。它们的确切成书年代难以判定,但其中关于宇宙模式的一套概念,学者们相信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之前,因而是非常古老的。《往世书》中的宇宙模式可以概述如下∶[3]
  大地象平底的圆盘,在大地中央耸立着巍峨的高山,名为迷卢(Meru,也即汉译佛经中的“须弥山”,或作Sumeru,译成“苏迷卢”)。迷卢山外围绕着环形陆地,此陆地又为环形大海所围绕,……如此递相环绕向外延展,共有七圈大陆和七圈海洋。
  印度在迷卢山的南方。
  与大地平行的天上有着一系列天轮,这些天轮的共同轴心就是迷卢山;迷卢山的顶端就是北极星(Dhruva)所在之处,诸天轮携带着各种天体绕之旋转;这些天体包括日、月、恒星、……以及五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利用迷卢山可以解释黑夜与白昼的交替。携带太阳的天轮上有180条轨道,太阳每天迁移一轨,半年后反向重复,以此来描述日出方位角的周年变化。……
  又唐代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上也记述了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细节上恰可与上述记载相互补充∶
  ……苏迷卢山,即经所谓须弥山也,在大海中,据金轮表,半出海上八万由旬,日月回薄于其腰也。外有金山七重围之,中各海水,具八功德。
  根据这些记载,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与《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却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细节上几乎处处吻合∶
  一、两者的天、地都是圆形的平行平面;
  二、“璇玑”和“迷卢山”同样扮演了大地中央的“天柱”角色;
  三、周地和印度都被置于各自宇宙中大地的南半部分;
  四、“璇玑”和“迷卢上”的正上方都是各种天体旋转的枢轴----北极;
  五、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
  六、如果说印度迷卢山外的“七山七海”在数字上使人联想到《周髀算经》的“七衡六间”的话,那么印度宇宙中太阳天轮的180条轨道无论从性质还是功能来说都与七衡六间完全一致(太阳在七衡之间的往返也是每天连续移动的)。
  七、特别值得指出,《周髀算经》中天与地的距离是八万里,而迷卢山也是高出海上“八万由旬”,其上即诸天轮所在,是其天地距离恰好同为八万单位,难道纯属偶然?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化的多元自发生成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许多不同文明中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偶然巧合。但是《周髀算经》的盖天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之间的相似程度实在太高----从整个格局到许多细节都一一吻合,如果仍用“偶然巧合”去解释,无论如何总显得过于勉强。
  当然,如果我们就此立刻进入关于“谁源于谁”的考据之中,那又将远远超出本文的范围。
  2 寒暑五带的知识来自何处?
  《周髀算经》中有相当于现代人熟知的关于地球上寒暑五带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惊异的现象----因为这类知识是以往两千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说中所没有、而且不相信的。
  这些知识在《周髀算经》中主要见于卷下第9节∶[4]
  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 ……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冬生之类。
  这里需要先作一些说明∶
  上引第二则中,所谓“中衡左右”即赵爽注文中所认为的“内衡之外,外衡之内”;再由本文图1[5]就明确可知,这一区域正好对应于地球寒暑五带中的热带(南纬23°30′至北纬23°30′之间)----尽管《周髀算经》中并无地球的观念。
  上引第三则中,说北极左右“物有朝生暮获”,这就必须联系到《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对于极昼、极夜现象的演绎和描述能力。据前所述,圆形大地中央的“璇玑”之底面直径为23,000里,则半径为11,500里,而《周髀算经》所设定的太阳光芒向其四周照射的极限距离是167,000里;[6]于是,由本文图1清楚可见,每年从春分至秋分期间,在“璇玑”范围内将出现极昼----昼夜始终在阳光之下;而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则出现极夜----阳光在此期间的任何时刻都照射不到“璇玑”范围之内。这也就是赵爽注文中所说的“北极之下,从春分至秋分为昼,从秋分至春分为夜”,因为是以半年为昼、半年为夜。
  《周髀算经》中上述关于寒暑五带的知识,其准确性是没有疑问的。然而这些知识却并不是以往两千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讨论。
  首先,为《周髀算经》作注的赵爽,竟然就表示不相信书中的这些知识。例如对于北极附近“夏有不释之冰”,赵爽注称∶“冰冻不解,是以推之,夏至之日外衡之下为冬矣,万物当死----此日远近为冬夏,非阴阳之气,爽或疑焉。”又如对于“冬有不死之草”、“阳彰阴微”、“五谷一岁再熟”的热带,赵爽表示“此欲以内衡之外、外衡之内,常为夏也。然其修广,爽未之前闻”----他从未听说过。我们从赵爽为《周髀算经》全书所作的注释来判断,他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够格的天文学家之一,为什么竟从未听说过这些寒暑五带知识? 比较合理的解释似乎只能是∶这些知识不是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当时大部分中国天文学家来说,这些知识是新奇的、与旧有知识背景格格不入的,因而也是难以置信的。
  其次,在古代中国居传统地位的天文学说----浑天说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地球概念,是不可能提出寒暑五带之类的问题来的。[7]因此直到明朝末年,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他们的中文著作中向中国读者介绍寒暑五带知识时,仍被中国人目为未之前闻的新奇学说。[8]正式这些耶稣会传教士的中文著作才使中国学者接受了地球寒暑五带之说。而当清朝初年“西学中源”说甚嚣尘上时,梅文鼎等人为寒暑五带之说寻找中国源头,找到的正是《周髀算经》----他们认为是《周髀算经》等中国学说在上古时期传入西方,才教会了希腊人、罗马人和 *** 人掌握天文学知识的。[9]
  现在我们面临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既然在浑天学说中因没有地球概念而不可能提出寒暑五带的问题,那么《周髀算经》中同样没有地球概念,何以却能记载这些知识?
  如果说《周髀算经》的作者身处北温带之中,只是根据越向北越冷、越往南越热,就能推衍出北极“夏有不释之冰”、热带“五谷一岁再熟”之类的现象,那浑天家何以偏就不能?
  再说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他总该是接受盖天学说之人,何以连他都对这些知识不能相信?
  这样看来,有必要考虑这些知识来自异域的可能性。
  大地为球形、地理经纬度、寒暑五带等知识,早在古希腊天文学家那里就已经系统完备,一直沿用至今。五带之说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已经发端,至“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 275-195 B.C.)的《地理学概论》中,已有完整的五带∶南纬24°至北纬24°之间为热带,两极处各24°的区域为南、北寒带,南纬24°至66°和北纬24°至66°之间则为南、北温带。从年代上来说,古希腊天文学家确立这些知识早在《周髀算经》成书之前。《周髀算经》的作者有没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从古希腊人那里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这确实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3 坐标系问题
  以浑天学说为基础的传统中国天文学体系,完全属于赤道坐标系统。在此系统中,首先要确定观测地点所见的“北极出地”度数----即现代所说的当地地理纬度,由此建立起赤道坐标系。天球上的坐标系由二十八宿构成,其中入宿度相当于现代的赤经差,去极度相当于现代赤纬的余角,两者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与现代的赤经、赤纬等价。与此赤道坐标系统相适应,古代中国的测角仪器----以浑仪为代表----也全是赤道式的。(历史论文 www.lishirenzhi.com)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赤道特征,还引起近代西方学者的特别注意,因为从古代巴比伦和希腊以下,西方天文学在两千余年间一直是黄道系统,直到十六世纪晚期,才在欧洲出现重要的赤道式天文仪器(这还被认为是丹麦天文学家Tycho的一大发明)。因而在现代中外学者的研究中,传统中国天文学的赤道特征已是公认之事。
  然而,在《周髀算经》全书中,却完全看不到赤道系统的特征。
  首先,在《周髀算经》中,二十八宿被明确认为是沿着黄道排列的。这在《周髀算经》原文以及赵爽注文中都说得非常明白。《周髀算经》卷上第4节云∶
  月之道常缘宿,日道亦与宿正。
  此处赵爽注云∶
  内衡之南,外衡之北,圆而成规,以为黄道,二十八宿列焉。月之行也,一出一入,或表混里,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而一道一交,谓之合朔交会及月蚀相去之数,故曰“缘宿”也。日行黄道,以宿为正,故曰“宿正”。
  根据上下文来分析,可知上述引文中的“黄道”,确实与现代天文学中的黄道完全相当----黄道本来就是根据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定义的。而且,赵爽在《周髀算经》第6节“七衡图”下的注文中,又一次明确地说∶
  黄图画者,黄道也,二十八宿列焉,日月星辰躔焉。
  日月所躔,当然是黄道(严格地说,月球的轨道白道与黄道之间有5°左右的小倾角,但古人论述时常省略此点)。
  其次,在《周髀算经》中,测定二十八宿距星坐标的方案又是在地平坐标系中实施的。这个方案详载于《周髀算经》卷下第10节中。由于地平坐标系的基准面是观测者当地的地平面,因此坐标系中的坐标值将会随着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地平坐标系的这一性质使得它不能应用于记录天 *** 置的星表。但是《周髀算经》中试图测定的二十八宿各宿距星之间的距度,正是一份记录天 *** 置的星表,故从现代天文学常识来看,《周髀算经》中上述测定方案是失败的。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周髀算经》中提供的唯一一个二十八宿距度数值----牵牛距星的距度为8°,据研究却是袭自赤道坐标系的数值(按照《周髀算经》的地平方案此值应为6°)。[10]
  《周髀算经》在天球坐标问题上确实有很大的破绽∶它既明确认为二十八宿是沿黄道排列的,却又试图在地平坐标系中测量其距度,而作为例子给出的唯一数值竟又是来自赤道系统。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在它背后可能隐藏着某些重要线索。
  4 结语
  反复研读《周髀算经》全书,给人以这样一种印象∶即它的作者除了具有中国传统天文学知识之外,他还从别处获得了一些新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笔者在文献[1]中着重讨论的公理化方法(《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次对公理化方法的认真实践);以及一些新的知识----比如印度式的宇宙结构、希腊式的寒暑五带知识之类。这些尚不知得自何处的新方法和新知识与中国传统天文学说不属于同一体系,然而作者显然又极为珍视它们,因此他竭力揉合二者,试图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的天文学说。作者的这种努力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成功的。《周髀算经》确实自成体系、自具特色,尽管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破绽。
  那么,《周髀算经》的作者究竟是谁? 他在构思、撰写《周髀算经》时有过何种特殊的际遇? 《周髀算经》中这些异域天文学成分究竟来自何处? ……所有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答案、但是笔者强烈认为,《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注释
  [1] 江晓原∶《周髀算经》——中国古代唯一的公理化尝试,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中国深圳,1996年1月),将发表于《自然辨证法通讯》。
  [2] 江晓原∶《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结构考,将发表于《天文学报》。该文详细论证了以往认为《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为“双重球冠”是完全错误的,并给出了真正符合《周髀算经》原意的盖天宇宙几何模型。
  [3] D.Pingre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India, 收于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Vol.16, New York, 1981, P.554.此为研究印度古代数理天文学之专著,实与传记无涉也。
  [4] 本文所依据之《周髀算经》文本为∶江晓原、谢筠∶《周髀算经译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节号是该文本中所划分的序号。以下同此。
  [5] 关于本文图1的绘制依据以及有关考证,详见[1]、[2].
  [6] “日照四旁167,000里”是《周髀算经》设定的公理之一,这些公理是《周髀算 经》全书进行演绎推理的基础,详见[1].
  [7] 薄树人∶再谈《周髀算经》中的盖天说----纪念钱宝琮先生逝世十五周年,《自然科学史研究》8卷4期(1989)。
  [8] 这类著作中最早的作品之一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1593年刊行;影响最大的则是利玛窦(Mathew Ricci)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刊行;1623年有艾儒略(Jules Aleni)作《职方外纪》,所述较利氏更详。
  [9] 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自然科学史研究》7卷2期(1988)。
  [10] 同[7].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他被发配到苏联北极监狱。却在3年里,完成一场几乎不可能的越狱

    1953年,德国慕尼黑的一家印刷厂里,一位名叫Rost的奥地利工人出了点状况,总是搞错印刷书刊封面的颜色,老板看着这一堆废掉的书,非常生气,于是把Rost叫过来质问。Rost脸色有些难堪地告诉老板,自己以前被关在北方监狱的时候,逃出来之后就失去了分辨颜色的能力,老板好奇地问他以前被关在哪里?

  2. 俄罗斯传说!怎么好好的人突然就疯了?地球知识局

    ▼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上的一些居民,就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更可怕的是,这种精神病理状态的成因至今尚未明确,所以常被与巫术和极地魔法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俄罗斯极地传说的一部分。这是怎么回事呢?极地的神秘现象这种神秘现象是通过一些在极地地区内发生的案例总结出来的,而且似乎和极光有着某种关联。▼1792年,一批俄罗斯航海家乘船探险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期间,船只主人的儿子阿列克谢患了坏血病,倒在了船舱内。

  3. 百年前,拿中国挡枪,法国强塞给中国一块地,如今悔不当初

    从世界大国沦落为任人宰割的肥肉,这中间是中国一段十分屈辱的历史——近代史。这段历史让中国人饱受战争的折磨,明明是在自己的国家,理应受到保护却被外国人欺负,呆在外国人的领地内竟比本国领土还安全,活得是如此的憋屈。五年后,法国将中国拉入,中国在摸不着头脑,还未清楚这个条约的作用时,就这样糊涂地签下了条约。不知法国当初硬拉着中国签署这份协定,有没有后悔?

  4. 二战德国5月8日投降,为何北极一支德军9月4日才投降?

    众所周知,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实际上,这一天之后,还有一部分德军没有宣布投降,他们一直处在战斗状态。这批德军共有11人。德国非常重视气象战,尤其到了二战后期,德国对抗盟军越发吃力的时候。1944年9月,德国从军队中精挑细选了11名士兵,派他们去位于北极圈内的属于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距离挪威本土有上千公里,这11名气象兵必须从挪威北部的特罗姆瑟港坐船前往。

  5.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一支藏身北极的神秘部队,意图绝地反击

    1945年5月8日,德国向盟军投降,二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消息传来,有一些人甚至都不太相信如此残酷的二战竟然结束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受怕,再也不用在枪林弹雨中求生存。

  6. 北极冰层正在消融

    (PatrickDegerman/ScienceUndertheIce)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年度北极报告卡,““theArctic”显示,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将回到过去几十年中可靠冰冻的地区。2017年报告卡主要涵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每年12月发布报告卡,总结去年10月至9月在北纬度地区的情况。报告卡将国际年的发展与该区域观察到的长期趋

  7. 罕见的镜头捕捉到生活在北极冰层下的巨型水母

    探索阿拉斯加北极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家不仅仅对北极熊感兴趣。现在,科学家们公布了一段罕见的画面,这是北极最大的水母之一,在阿拉斯加北岸的乌特恰维克附近的海冰下漂流。但令人惊讶的是,竟然发现了一种名为美拉菊的水母的成虫。成年水母在春末夏初的出现表明,这些美拉紫菀水母能够在北极冬季存活下来。科学家认为,这种物种在冬季的生存期只有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息肉阶段。

  8. 俄罗斯新油轮成为北极最快的过境点之一

    则是从挪威的哈默菲斯特运往韩国的途中,据油轮所有公司Sovcomflot的一份声明称,这段航程历时19天,而沿俄罗斯北部海岸的一条北极航线北海航线的航程仅用了6.5天多一点。这是因为一艘普通的加冰船需要一艘破冰船护航,这艘破冰船专门用来破冰。

  9. 北极:地理位置、天气、探险……还有圣诞老人

    最迷人的是,它可以指圣诞老人的总部。几十年来,北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科学探索和政治冲突。北极上空约434光年位于北极星“北极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极的位置略有变化。地球的铁心和其外部的运动产生磁场,磁场的南北极是垂直的。北美驯鹿和北极狐狸不会冒险去北极;北极熊很少露面。这些探险都没有成功。皮尔对库克在20世纪初,两名探险家各自声称首先到达北极。皮尔之前曾两次试图到达北极点,他称库克是个骗子。

  10. 北极海冰的早期崩塌是快速变暖的另一个不祥迹象

    美国宇航局地球已经被围困的北部冰盖本月又遭受了一次打击,因为一道屏障的早期坍塌,使得一些北极最持久的冰层得以保存。而今年,海峡中的陆锚冰未能在北极地区创纪录的温暖和低海冰覆盖率下形成。这只在海峡北端留下一个冰拱,在那里它与本月早些时候让路的林肯海汇合。

随机推荐

  1. 梦见看手机

    周公解梦梦见看手机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看手机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历史上的这一天:6月30日——导致《乱世佳人》的坏脚踝

    历史上的今天::1956年6月30日,如果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tchell)没有经历过一次迫使她站起来的事故,那么“乱世佳人”可能永远不会被写出来。米切尔脚踝严重受伤,导致关节炎,这结束了她作为亚特兰大日报记者的职业生涯,也结束了她繁忙的社交生活。这让这位声名狼藉、精力充沛的年轻女性有了相当多的空闲时间。来缓解她的无聊,她的丈夫约翰·马什从亚特兰大卡内基图书馆带来了她无尽的一

  3. 从乞丐到首相:一个中国人的海外传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乏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们起身低微,凭借自身的努力,立下不世之功。耳熟能详的有无赖出身成就帝业的刘邦,有和尚出身推翻暴元的朱元璋。但是这些帝王将相能够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只能算是顺应时代潮流。今天说的这位从乞丐到首相的中国人是黄意,一个中国人的海外传奇。从乞讨流落到国外,凭借勤奋和努力,最终担任柬埔寨首相,并封为柬埔寨亲王。黄意先生18

  4. 在战争最后一年,德国海军组建了自己令敌人胆寒的步兵部队

    1943年2月2日,希特勒命令「”陈旧的大型舰艇必须解体,取下大口径火炮作为岸防炮使用,这个命令等于使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失去了存在舰队的意义。除了U艇部队和蛙人部队外,德国海军仅存的「”欧根亲王”号、「”吕措夫”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成为了训练舰,或在波罗的海为陆军作战提供炮火支援,由于兵员上的短缺,德国国防军陆军又把主意打到海军身上,在此之前,已经有过空军人员参加陆地作战的先例。最后,海军

  5. 微小说,微感动,轻狂的青春里谁为谁疯狂!

    ——————微小说,微感动,轻狂的青春里谁为谁疯狂!她拉开门对情人说,再见。某日她收到一个包裹和一封信,正是第三者寄来的。丈夫恍然大悟,悔不当初。从此,丈夫视她若珍宝,他们幸福如初。突然,门开了,丈夫一身风尘踏入家门。医生对丈夫说,您太太因悲伤过度死亡。诗经情话微信平台已经全新改版,改版更精彩,欢迎关注。诗经情话微信平台整理、搜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6. 韬光隐迹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tāoguāngyǐnjì【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晦迹”。【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韬光隐迹”

  7. 积 极

    圣严法师告诉他:「所谓命运,即是自己过去带来的善根福德,不能强求,你别看你过去的那几个老板好像傻傻的、无能的样子,他却能用到像你这样的聪明人。你做老板时,就用不到像你这样的人,对不对?」>他答道:「是啊!」>※※※>时时地生活于现在,既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8. 看完这篇文章,请你给她打个 ... ...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野营费,而你没有给她打一个...。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着一个重要的...,而你捧着...打了整个晚上。"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你反而在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终有一天,她去世了。

  9. 54 回向

    54回向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10. 晋文公周游列国的故事

    晋文公周游列国的故事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有八子,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最受宠爱。晋献公灭骊戎后,获骊姬并纳之。骊姬得宠,献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