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陀谆谆教诲:世俗弟子如何过好生活

佛陀谆谆教诲:世俗弟子如何过好生活耿林 释迦牟尼虽然以身作则出家修道、劝导、带动家人、亲族及许多人出家,盛赞出家功德,但并非说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并非主张一切人都出家,并非认为任何人出家修道都比其在家要好。“出家或有不修善,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则胜于出家。”(《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引佛言)佛世对出家者选择颇严,皆先观察其人根器,后来又规定须经父母同意方可出家,佛父净饭王在家已证初果,晚年请求出家,佛观其出家后不能证得更胜道果,未许。佛弟子给孤独长者之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亦不许,教她嫁给信异教的牛授童子,结果此女出嫁后劝化其夫全家及夫家所在地的很多人皈依了佛教。佛陀的弟子,绝大多数是居家的俗人,其中也有很多人证得了道果。在修行证道方面,出家在家完全平等。就修学大乘菩萨道而言,身处众生、社会中的在家人,在某种意义上比身处山林中的出家僧尼具有更为优越的修学条件。“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优婆塞戒经》卷一)从诸经所载佛陀对众多在家弟子的教诲看,在家学佛应与出家人有所不同,当以合理地过好世俗生活,尽到社会责任,获得今生后世的安乐为本,以布施、摄化众生为必修的课目。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第一“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养家,服务社会,而不靠卖淫、贩毒、占卜、厌禁、诈骗、大秤入小秤出等不正当的手段营生。陀然梵志“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中阿含.梵志陀然经》), ... 敲诈,非法致富,遭到佛陀的诃责。学习、工作,获得财富与成功,唯以勤恳为要,“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长阿含.善生经》),懒堕懈怠,必然败落衰损。第二“守护具足”,谓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令失”。(《杂阿含经》卷四)供贷予人,须得谨慎,了解对方,“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中阿含.善生经》)沉湎酒色、赌博、迷于歌舞伎乐,皆致财物损耗,家道贫穷。第三“善知识具足”,谓交结良师益友,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长阿含.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亲近恶友有伺机欺骗、喜好屏处、诱他家人、图谋他物、私贪财利、好发他过六失,令家中财产日日损减。饮酒时为友、赌博时为友、嫖娼时为友、歌舞时为友四种朋友,皆属恶友。恶友貌似亲密,或似畏伏,或似敬顺、或常进美言媚语,实则别有所图,或先予后夺,或与少望多,或为利故亲,若有危难,便会翻脸舍离,乃至落井下石。应当交往亲近的善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见有过失错误能即时指正;二是仁慈宽厚见利代喜,见恶代忧;三是利人助人,防护过失,私下诚恳劝诫;四是同事,为朋友不惜财宝身命。亲近此等良友,会多所饶益。《孛经》说朋友有如花、如秤、如山、如地四种。“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舄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统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应善于识人,多交山友、地友。第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令少入多出、多入少出。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顾其后,“人皆名为优昙钵花,无有种子”,若积财不用,为守财奴,“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杂阿含经》卷四)收入应当分作四份:“一份作饮食,一份作田业,一份举置藏,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份出息利,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中阿含.善生经》),如此理财,必能富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说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用于自己消费,三分之一用来救济孤独贫病,三分之一用以周济亲戚,招待宾客。《佛般泥洹经》佛教诫徒众:“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居家生活的重大问题,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尽到应尽的伦理责任。青年善生按婆罗门宗教礼仪,清晨礼拜六方,被佛陀看见,告诫说:此非当礼之六方,当礼之六方应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长阿含.善生经》)并详悉讲述了处理好这六大人伦关系的准则。按佛陀之说,这六大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各自有其伦理责任,应互相关怀,各尽其责。为人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供奉所须、凡事禀告、恭顺不逆、不违正令、不妨父母所作正业。父母应以五事“敬视”子女:管教不令作恶、指以正道、慈爱入骨彻髓、求善婚嫁、供给所需。为人弟子,当以五事“敬奉”师长:给侍所须、礼敬供养、尊重拥戴、遵从教诲、不忘所教。师长则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依法 ... 、诲其未闻、令解法义、尽己所知教授不惜、指示善友。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妆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妻子则以五事“敬顺”其夫:爱敬关怀、备设衣食、和言实语、善体人意、善摄眷属。《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 ... 玉耶:为 ... 妇,应做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宗族亲戚之间,互相应以五事“亲敬”:给施、善言、有利同享、有错教诫、有难相帮。为主人者,当以五事“教授”僮仆:量才使用、饮食随时、随时慰劳、为之治病、给以休假。为僮仆者当以五事“奉事”其主:早起、做事周密、不与不取、作事有序、称赞主德。大乘经中,佛教导菩萨,对所有众生应奉事服务,如仆事主。在家佛徒,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等出家修道者:慈愍、尊敬、善言、供养衣食、见来乞食不拒之门外。沙门婆罗门则应以五事“教授”在家众:不令作恶、指示善道、教怀善心,为之说法、为之解惑。佛陀还多次教人以交友之道。如《大善权经》佛言:“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四分律》卷四一佛谓亲友之间应以七法相待:“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在家佛教徒对自己周围的所有人,都负有应尽的伦理责任。《杂阿含》第929经,佛陀教诫族弟摩诃男:优婆塞(在家男居士)不仅应自己正信、持戒、布施、亲近僧人、听闻受持思维佛法、依法修持,而且应劝化他人正信、持戒、布施、亲近法师、听闻佛法、依法修持,带动广大众生共趋善道、佛道,这叫“自安安他”。一个佛弟子能自安安他,他在民众中便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威德显曜,譬如日轮”,佛法的光明会从自己身上放射,照亮大众。《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中,佛教诫在家菩萨,应“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全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若不这样劝化众生,是为失职。玉于深观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由戒定慧而趋向解脱涅盘,当然也是在家佛弟子所应修学的。佛陀在这方面对在家众的教导,与对出家众的教导没有多大区别。合理的社会与理想的人间释迦牟尼不仅着眼于每个众生个人的终极关怀,教导人们如何过好人世生活乃至获得自我解脱,而且重视全社会、全人类的和平安乐,在很多场合宣讲了如何过好社会生活,建设合理社会、理想人间之道。释迦虽非以治理国家社会为己任的政治家,但十分关心社会政治。他创教说法、辛勤教化的活动,看得出是出于一种力图积改造这个充满压迫、斗争、贫困、罪恶的不合理社会的高度责任心。释迦憧憬着一个合理的社会、和乐的人间,他致力于宗教教化,没能按其理想建成过哪怕是一个小邦国,却建立了由他的出家弟子组成的小社会--僧伽团体。释迦为这个团体制定的制度、法则,可看作他社会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一团体,可谓古代民主制度的一大典型。团体的成员包括佛陀本人在内一律平等,无阶级种姓之分,只按受戒的先后和德行的高低区分座次,每人都有平等的权益,僧团内发生的事情,通过会议的形式由大众表决处理。僧团结合及集体生活的根本原则,是所谓“六和敬”。和敬,谓团结和乐,互相尊敬。据《长阿含. ... 经》佛言,六和敬为:一“见和同解”,思想一致,见解相同;二“戒和同行”,共同遵守一种戒律,即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一致;三“利和同均”,财物公有,经济平均,有利同享,无贫富之分;四“意和同悦”,大家情投意合,和乐融融,无摩擦 ... ;五“身和同住”,各自以和乐为怀,尊重他人,欢欢喜喜地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六“语和无诤”,出言和逊,互相欢喜,不争吵斗嘴,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六和敬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僧团,任何社会团体,乃至国家,若能以和敬的精神组织管理,一定会团结融洽,给全体成员提供一个和乐的生活环境。释迦的社会政治主张,集中表现于他对跋耆国的赞赏。跋耆是当时一个共和制国家,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欲图征服这个国家,派大臣禹舍到佛陀那里去征求意见。佛陀未直接回答禹舍,而告侍者阿难:跋耆国有七事:一、人民经常 ... ,讨论正事;二、“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三、人皆遵法守纪,不违犯礼度;四、人皆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五、崇重宗教,祭祀祖先;六、性生活严肃,注重贞洁,从无 ... ,“至於戏笑,言不及邪”;七、尊崇养护沙门,敬重持戒有德行者。一个国家有了这七事,能令长幼和顺,国泰民安,强盛不衰,不会被别的国家破损征服,禹舍闻法告辞而去,佛命阿难召集众比丘,为大众讲说保证僧团不衰退之法,其首先开示的“七不退法”,即依跋耆国七事而说:一、“数相 ... 讲论正义”;二、“上下和同,敬顺无违”;三、“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四、敬事德才兼备者;五、“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六、“净修梵行,不随欲态”;七、“先人后己,不贪名利”。有此七法,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这七法作为谐调人际关系、过好社会生活的法则,适用于任何家庭、团体、社会。佛陀作为“法王”,还向不少前来请教的国王、大臣晓以修身治国之道。如《佛说出爱王经》列举为国王之十种过失、十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可爱法、五能引可爱法。《正法念处经》佛述为人王者善于治政,由此能证一乘佛法的三十七法。《增一阿含经.结禁品》佛为众比丘说若国王成就悭贪嗔恚、不亲义理等十法,便不得久存,多诸盗贼,成就不着财物、不以小事起怒害心等十法,便得久住于世。《佛说孛经》谓理国者有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八事,可以安乐。按诸经所载,佛陀多次论述王法政道,其政治思想之深广度与系统性,并不在中国孟子的政道论之下,其大旨也颇近孟子,大略有如下要点:1、以正法教化人民,奖善惩恶所谓“以正法治”、“以法教令”(《长阿含.轮王修行经》)之正法,主要指以因果业报说为理论依据的行为、道德规范,即佛教所谓五戒、十善。当政者应以十善教化人民,奖善惩恶,使全体国民皆能自觉行善,则自然国泰民安。《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政论品》佛言:“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丰乐,国土得安宁。”对于 ... 人 ... 诈骗奸淫等恶人,须依法惩治。“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那种“不忧国计但求利己,或从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货财以枉治道”的贪官污吏,尤为“国之最大恶贼”,应予严惩,“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王论品》)2、惠施平等,周济贫困《增一阿含经.结禁品》谓国王应“常好惠施,与民同欢”。《中阿含.本起经》谓“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惠施臣民,平均分配,薄赋节用,让人民生活富裕,被佛陀强调为国家安定的根本保障。若老百姓贫穷困苦,缺衣少食,纵有法治,也无法根治盗贼。《中阿含.转轮王经》佛举过去世的政治教训说:“因贫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盛故刀 ... 转增。”当时的国王用 ... 头的办法严治盗贼,结果盗贼竟持刀行劫,砍 ... 物主,搜捕不尽。只有给恤贫困者,消灭贫困现象,才能根治盗贼。3、仁慈爱民《中阿含.本起经》佛陀谓当政者应“多愍善恕己,仁爱利养人”。《大萨遮尼乾子经》谓“王之养民当如赤子,推干去湿不待其言”,应像慈母育婴一样养护人民。佛陀主张仁政,反对暴政苛刑。《长阿含.轮王修行经》主张“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大萨遮尼乾子经》谓治罚罪犯宜用呵责教育、没收财产或罚款及牢狱系闭、驱逐等 ... ,不宜用 ... ,不应用割截眼耳手足等刑罚。4、知人善任,选贤用能。《佛说孛经》谓为国主者应明睿练达,知人善任,“任贤使能,赏善戕奸”,不用邪伪之友、谄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但非贤非能、愚贱不肖之人,也自有其用处,不可舍弃,有如“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谓应治罚谄诳之人,国主“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正法念处经》谓国王应“知人好恶”,“于诸臣众若无因缘不举不下”,升降赏罚,须有据有理。5、当政者应注重自身修养成功地治理天下的前提是成功治理自身,所谓“王欲理人,先自理身”。(《华严经》)在这方面,佛陀的思想与中国先秦诸哲“内圣外王”之说颇相一致。佛陀认为,一个好的当政者应具备正见、慈悲、智慧、德行和健康的身体,“敬长爱少,孝顺奉善”,“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孛经》),不贪财,不吝啬,不耽溺酒色,不嗜睡眠,不懒惰懈怠,安详平和,“心善思惟”,不轻信人言,“恒常怀忍不怒”,“嗔喜不动”。(《正法念处经》)好的当政者,应具备一个优秀的修道者尤其是菩萨行者的德性和心理素质。好的当政者能以身作则,率导广大民众共趋正道,“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从。贵贱有导,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佛说孛经》)大乘经中说,一个初地菩萨,才能做好率导亿万民众趋向正道,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大国王。释尊多次向人讲说过他理想中的人间社会。他以回忆宿命的方式说,在久远以前曾出现过那样的社会,在久远的未来还将出现那样的社会。理想人间的标志是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出世,最佳的转轮圣王是具有自然所现金轮宝的金轮圣王。《长阿含.转轮圣王修行经》等载,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世时,金轮圣王出世,“依法治化”,“不用兵仗,自然太平”,四方归伏,圣王乘其金轮宝巡视四方,见四方诸国,皆“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人民的寿命长达八万岁。后来社会逐渐退化,私有财产、贫困、战争依次出现,十恶逐渐充满世间,人寿亦逐渐减短。人寿减至最短的极限十岁时,有毁灭性的“刀兵劫”发生,经过这番血腥的洗礼,人们开始改恶从善,随世风之好转,人寿亦渐增,增至八万岁时,有转轮圣王蠰却及弥勒佛出世。到那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枉,修十善行,尔时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这个世界“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宝丰饶,无所匮乏。”人间的自然风光,也变得十分美好:“其地平正,无有荆棘坑坎埠阜,亦无蚊虻蜂蝎蝇蚤、蚖蛇恶虫符,石沙瓦砾,自然沉没,金银宝玉,现于地上。四时和调,不寒不热。其地柔软,无有尘秽。……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软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果炽盛。……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自然粳米,无有糠,众味具足。时有香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气馥熏。复有衣树,……复有庄严树,……复有鬘树,……复有器树,……复有果树,……复有乐器树……。雨八味水,润泽周普,地无停水,亦无泥淖……空中清明,净无云翳。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长阿含经》卷十八)总之,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自然条件极其美好、人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寿命绵永,政治清明,世界和平的理想人间。在佛陀看来,那样的人间才是合理的人间,真正的人间。佛陀对那种理想人间的实现满怀信心,确认它必定会来临。实现理想人间,庄严人间、净化人间,而且“净佛国土”、“庄严一切世界”,令遍宇宙处处皆成为美丽庄严的乐园,令一切众生都永享极乐,所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乃佛陀及其无数弟子们的最终理想。佛陀指出:理想人间、庄严国土,须靠众生自己去创造。创造的关键,唯在于心:净化世界,关键在净化自心,不仅净化自心,而且带动全体众生各自净化其心:庄严世界,关键在以福德、智慧、诸善等庄严自心,不仅庄严自心,而且带动全体众生各自庄严其心。佛陀的全部学说,即是以此为宗旨、为内容的“净化自心学”、“庄严世界学”。■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陀谆谆教诲:世俗弟子如何过好生活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朱元璋理想中的明朝,是什么样的?看他讲的这个寓言就知道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著名的开国之君。在他领导下,中国成功地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战乱纷争,重新复归于统一的中央...之下。在天下从大乱转变为大治之际,明太祖用一则著名的寓言概括了他对新社会的构想。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随机推荐

  1. 墨涅拉俄斯与帕里斯决斗

    墨涅拉俄斯一见仇人帕里斯,立即跳下战车,手持寒光闪闪的兵器迎上前去。帕里斯和墨涅拉俄斯全副武装走进决斗场,双方手中抖动着沉重的长枪。这时候墨涅拉俄斯高声向宙斯呼吁,祈求帮助他向帕里斯复仇,以使今后任何人都不敢对殷勤好客的东道主恩将仇报。墨涅拉俄斯举起长枪猛地投出,长枪击中帕里斯的盾牌。要不是爱神阿佛洛狄忒及时赶来救助她的宠人,墨涅拉俄斯准能把帕里斯拖回希腊人的阵中。

  2. 盐神乌伊斯托希瓦托

    乌伊斯托希瓦托的名字意为“盐夫人”。在阿兹特克神话初期,乌伊斯托希瓦托不像弟弟特拉洛克那样举足轻重,她所主宰的领域仅仅限于咸水。随着神话时期的进步,乌伊斯托希瓦托渐渐由咸水神发展成海之女神,后又成为盐之女神,成为生活与农业之神中的一员。通常乌伊斯托希瓦托的形象被设定为斯文详和的女性,目视远方的她像是站在海边眺望,身上装饰着华丽的珠宝。

  3. 故我依然的意思 | 成语大全

    仍旧是过去的我。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

  4. 1926年的大 ... :造就现代英国的九天奇观

    1926年英国的紧张局势持续高涨。矿工们在其他行业工人的支持下举行...,...削减工资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提议。这是英国的之一次总...,并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恐惧,即革命正在等待时机。不到两星期,...就结束了,几乎没有发生暴力事件。对...运动的损害更为深远,...之间的信任度也更高,工人和政治家从来就不一样。关键事实关键日期1925年6月30日矿主提议削减矿工工资1925年7月31日“红色星期五”

  5. 漫天盖地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màntiāngàidì【解释】指遍布天地之间。【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漫天盖地”

  6. 新中国第一位铁道部 ... ,曾任红三军团政委,手下有3人成元帅

    平江起义队伍后来整编为红五军,军长彭老总,...就是滕代远,两年后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老总升为军团长,而军团政委由滕代远担任,三个月后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滕代远被选任为方面军副总政委,当时后来的开国元帅,林总和聂帅都是红一军团的领导人,陈毅元帅是红22军军长,他们三位此时都是滕代远的部下,担任如此要职对他以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7. 不读书的宰相是什么下场?谋反不成大呼后悔

    正所谓不读书无以广才,不读史无以明智,这位皇族宰相,已是位极人臣,却正是因为不好学习最后吃了大亏。哥哥宋文帝即位后,又被授予骠骑将军、散骑常侍,后又改任荆州刺史,17岁就执掌一方。>但是自古有不读书的皇帝,但是不读书的宰相确实少之又少。多病的文帝其实早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最牵挂的事便是太子顺利即位,而刘湛等人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文帝的底线。

  8. 宋代宫廷藏书续考

      宋代皇宫内除了有专门的藏书处所与皇帝个人读书宴息的殿阁外,自真宗朝起,创设了为前朝去世的君主建置专门殿阁,收藏其御书、御制与诗文著作、书法手迹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度宗朝。这是中国古代藏书史和档案收藏管理史上前所未有、后世亦无的独创。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最高统治者...

  9. 虞世南书法 为什么虞世南不是虞体

    虞世南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拜王羲之后裔智永和尚为师,书法得到二王真传,但其传世作品稀少,影响了其书法的传播。虞世南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为什么虞世南不是虞体>应该是虞世南作品流传日渐稀少。

  10. 任性的近义词

    任性的近义词任性轻易随便随意纵情放肆听话茍且肆意任意淘气自便恣意大肆率性听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