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君子比德于玉遇到一块好玉,是一生的缘分。君子比德于玉,正是崇尚它的仪态美、精神美、品格美。它们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一个字,玉比石“美”。此种材料,从商代晚期开始直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玉的代表和主流。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两汉时期出现心形佩、龙形佩、玉人、动物等玉佩。
君子比德于玉
遇到一块好玉,是一生的缘分。
中国人爱玉,近乎于痴迷,不仅因为它集自然之精华、汇人文之精美,更因为它充满“灵性”。玉美人亦美,人美玉相随。君子比德于玉,正是崇尚它的仪态美、精神美、品格美。
古人云:“黄金有价玉无价”。为何无价?因为,其中有情、有义,有太多美好的寄托与寓意,有太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发源于中国,融入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与我们民族的血脉相连、情意相连、精神相连。
玉之美,就是中国人之美。
玉,石之美者
玉,石之美者。从广义上讲,玉也是石,是石材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一个字,玉比石“美”。
如何鉴定这种“美”?我国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之归纳为“五备”,概括起来可以解释为:必须是天然开成,具有一定的比重,必须是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硬度;必须是光泽莹润,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或不透明;必须色彩绚丽,具有漂亮的单纯颜色;必须是音色悠扬,具有发声的物理特性。上述五个条件,也是古人对什么是玉所下的最科学、最完整的定义。
今天,人们借助高科技仪器对玉的材质进行测量,将我们所熟悉的“古玉”划分为三大种类。
第一类,“东方玉”,是一种蛇纹石和透闪石共生的矿物,硬度在4.5度至5.5度之间。常见的有各种岫岩玉和南阳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中期的古玉,大都使用此类材料。
第二类,“西方玉”,俗称“软玉”,是一种透闪石与阳起石混合的矿物,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主要指的是新疆盛产的和田玉及相类似的玉石。此种材料,从商代晚期开始直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玉的代表和主流。
第三类,“南方玉”,俗称“硬玉”,是一种钠铝硅酸盐的混合矿物,硬度在6.5度至7度之间,指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翡翠”。此种材料产于缅甸北部地区,从清代初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虽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藏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也最昂贵,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丰富的玉石资源,悠久的开采历史,为中国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块璞玉毛料,不管出于何种用意、何种用途,只有经过设计构思,碾磨雕琢,才能成为实用品或艺术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未经雕琢的玉石不能称作玉器。我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举世闻名。
早在原始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就用玉石 ... 成像镞、矛、刀、斧、铲等一类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玉雕装饰品,如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莹石 ... 璜、管、珠一类的装饰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在奴隶社会,即商周时期,玉雕工艺有了新的进展,琢磨精细,纹饰优美,并出现有鱼、龟、鸟、兽面、兔、蚕等形象的玉雕佩饰。常见的纹饰有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窃曲纹、方格纹等,特别是当时玉雕阳文线条的出现,是技法处理上的一大飞跃。如1976年发现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人物长脸尖颌、大鼻、双目炯炯、抚膝稳坐,造型严谨,色泽晶莹,象征着奴隶主贵族形象,生动、逼真。周代由于崇尚礼制,礼器的大小和尺度都标志着奴隶主贵族内部不同身份有不同的礼制。据《周礼•;考工记•;玉人》载:“玉人之事,缜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伯守之。”周代在玉器上着意进行精雕细刻,严谨工整,线条较商代宛转自如,且渐繁杂,如人形、龙兽、鸟禽之类的眼形,在商代“臣”字眼的原有风格上又将两端线条接长,使其为似是而非的变形的“臣”字眼,这是周代玉雕工艺掌握线条变化规律的一个重大成果。
战国时期,玉雕工艺走向精益求精,品种日益增多,如玉璧纹饰出现阳线和阴线交错的技法,纹饰更加繁杂,有卧蚕纹、谷纹、联云纹、鸟酋纹,同时还出现浮雕和透雕的技法。两汉时期出现心形佩、龙形佩、玉人、动物等玉佩。唐代佛教盛行,除有玉雕佛像外,还出现玉带方饰版、梳子背等,图案大量吸收花卉、鸟兽、虫鱼、人物为主要题材,既广且繁。
宋元时期,实用玉器以玉杯、玉盘等较多,纹饰以龙凤呈祥为主,同时还有花卉、鱼水以及水中跳跃的鱼等图案的玉雕。
至明清时期,我国的玉雕 ... 工艺发展到了顶峰。明代使用三层透雕法,纹饰为前代所不及,常见有松、竹、梅、缠枝花卉,麒麟、人物、鸟兽等纹饰,有的玉佩纹饰上还增添上了“福”、“禄”、“寿”等吉祥寓意的字样。清代玉雕工艺、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更有新的发展,这时在玉材选料、加工、磨光等工序上都更加讲究,雕琢得精细玲珑,令人喜爱。众所周知的“夏禹治水图”玉件,就是一件天然形状的大山,全身雕琢着各种事物,除雕有山水、花鸟、走兽外,人物动作形象各有不同,有的肩负重担,有的引水入渠,有的推车运土,雕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是件价值连城的瑰宝。
玉雕象征着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类从发明工具的石器时代开始就产生了与实用价值并列的审美价值。
人养玉、玉养人
人养玉、玉亦养人。玉,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佩戴于身,令人心旷神怡,放置于室内,顿感蓬荜生辉。中国人与玉的情感,愈久弥深,古代如此,今朝更胜,玉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以下是人们常提及的几个方面。
玉的保健功能: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 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现在用于肿瘤治疗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作用。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比如:
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
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
琥珀:能帮助人克服抑郁
软玉:润心肺、清胃火
玛瑙:清热明目
绿松石:解毒、清肝火
青金石: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
孔雀石:治痰迷惊、疳疮。
如今,人们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产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垫、健身球、 ... 器、手杖、玉梳等,对人体具有养颜、镇静安神之疗效。长期使用,会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玉的装饰作用:珠宝首饰是一种财富,又是一种装饰工艺品,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喜欢佩戴珠宝玉饰。
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具有语言交流的作用。
时至今日,珠宝玉饰仍然被人们视为幸运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为表现个人性格、风格、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外表上令整体的衣饰更加明艳照人。
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如:玉珠串、玉手镯、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玉戒指、金镶玉品、玉腰带等,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玉石原料。
如今,玩赏玉的款式、造型、纹饰、创意及做工等也有很大改进,更加强调玉的吉祥性、玩赏性和艺术性,其主要品种有玉器人物、花卉、雀鸟、走兽、器皿、玉山籽雕等各种中小摆件、各玉盆景、玛瑙观石、水晶原石、玉石样本、玉石籽料等,从原石到雕件应有尽有,形态优美、色泽丰富、做工精致、别具情趣,可使人们在观赏、把玩中得到精神和文化的享受,特别是闲时触摸玉饰往往产生一种舒适、高雅的情趣,使人感到无比的喜悦、兴奋和满足。此外在室内装饰时,玩赏玉件与字画、古玩及其它工艺品组合配置,能够相映生辉、营造出居室典雅的文化氛围。
此外,玩赏玉器作为礼品、信物、吉祥物等也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各种交往之中,是亲属、朋友之间表示爱心、良好祝愿或祈求平安的首选馈赠之物。
玉的收藏价值。玉非金、非银,却是真正的名贵之物,如近代人刘大同在《古玉辨》中所论述的:“古玉有四异:一具天然之九色,较他物特多,二经人工之雕琢,较他物特精;三受地气之酝酿,较他物特润;四纳各色之沁入,较他物特艳,其品格非同寻常,焉得不贵”。
因为名贵,古玉的收藏价值极高。古玉收藏,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一般而言,又要从新玉和旧玉两大类去进行鉴定。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好的玉料仅仅是 ... 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还要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唐太宗说得好:“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因此,玉工水平的高下又是决定玉器品位的重要砝码,好的玉器应在用好的玉料的前提下,达到构图精美和谐,工艺精雕细刻,抚之温润脂滑者为上品。而旧玉的鉴定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外,还要识别玉器的 ... 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占有者的身份,学会对每一种器物造型的特点(包括局部造型)进行综合分析等。
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玉文化已经渗入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之中。中国人尊玉、爱玉,并把这种真挚的情感寄托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真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一则“和氏璧”的故事,可谓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典故。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玉石),献给厉王,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其左足。之后,献给武王,又说是石头。断其右足。待文王继位时才得以剖开,发现果然是一好玉,随后加工成“和氏璧”。“五城之都,仅可一观”,成为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和氏璧”的故事,歌颂的未必只是卞和识玉的才智,他为了一块“楚山璞”而不畏刖刑,失双脚!这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是从几千年前哲人口中发出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还有那个“完璧归赵”的故事,记载的又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事迹,它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唐宋时期,我国诗词文学进入鼎盛时期,其中用“玉”字或以玉字组句的诗词,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顾惭青云气,谬奉玉樽倾”(白居易:《献从叔当宰阳冰》),“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四昼闭房”(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陆游:《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如诗词中所展示的那样,日常生活中的珍贵玉器,如玉壶、玉樽、玉茗等成为诗人表达美好、淡雅、超然、清正心境的最好寄托物。
到了元明清时期,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元明杂剧《玉记》、《拾玉镯》、《一捧雪》等。其中尤以清代小说《红楼梦》最为著名,而《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已融为一体、出神入化。《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玉缘》。作者创造了口含通灵宝玉而诞生的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此五彩晶莹的宝玉,是女娲补天遗留在大荒山中青埂山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小说劈头交待了宝玉的来由,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由石到玉,便连篇累牍地出现了与玉、玉文化相联的字眼、语句、诗赋。据专家、学者统计,全书总计用“玉”字约5700个。玉文化、玉学中的“美”、“神”、“宝”、“礼”、“德”等五个观念,在《红楼梦》创作中体现得较为充分,并贯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而今,关于玉的美好故事、传说经由代代相传,已经内化为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例如,“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玉良言”、“砖引玉”、“亭亭玉立”等等。这些成语妇孺皆知、通俗易懂。
“玉不琢不成器”,见于《韩诗外传》,普通百姓都十分熟悉,中学生也都熟知这个成语。此成语说明玉器都是经过了既琢又磨的多道工序,方能成器,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告诉青少年,一个人要想成才,对社会有益,也要像制玉器那样经过磨砺,要长期地刻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成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本出自元景皓之口(《北齐书》),其意是一个大丈夫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自损气节,激励中国人民为保持民族气节,宁肯牺牲自我,也不能屈服于外来敌人的威吓利诱。这个成语成了中国人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时刻的座右铭。
君子比德于玉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古至今,中国人爱玉,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不是因为它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矿物,而是经由美的洗礼后闪烁出的深刻内涵。
经过人工碾磨雕琢和大自然经久淬炼,玉的那种坚韧、刚毅、纯洁、朴实、高雅、执着、灵透、温润的自然属性便充分显现出来,并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归结到一点就是玉的品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思考、在感悟,并用玉的品格不断地净化心灵、省悟人生,使玉的品格人格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玉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玉德。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殷商时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已初步完成,玉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随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并上升为一种国教,儒学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十一德”、“五德”之说。
《礼记》中详细记载了孔子赋予玉的“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今人继承古人的精神,发挥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更要做到讲仁德、讲道义、讲礼仪、讲学智、讲信誉。有学者将玉的现代品格与人文精神总结为十个方面:
高,即高尚、高雅;
刚,即刚直、刚毅;
明,即明智、明达;
诚,即诚恳、诚笃;
纯,即纯洁、纯真;
朴,即朴实、朴素;
清,即清正、清廉;
勤,即勤劳、勤奋;
温,即温良、温厚;
善,即善心、善行。
从这10个字中,我们可透过玉的品格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玉是人无言的“伴侣”和“老师”,只要真心地去感悟它,便会受到启迪。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懂玉要讲德,不懂玉者不能达到真爱;懂玉要讲德,不讲德者不能达到真懂。用玉的品格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玉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以玉会友,以德交友,有德有识,德才兼备”应该成为广大玉器爱好者和收藏家共同的座右铭。
来源:科技智囊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