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教

 

   ... 教(汉语拼音:Yisilanjiao; ... 语:الإسلام、al-’islām;英语:Islam),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产生于 ... 半岛。中国旧称“ ... ”、“ ... 教”或“天方教”。是古兰经明确说明的一种宗教,古兰经被 ... 教信徒视为唯一神灵一字不漏的说话及先知的演示和生活例子(由同伴转述收集得来,称为圣训)。 ... (Islam)是一个同形异义词,有多个意思,又是 ... 语萨拉姆(Salaam)的闪族字根,萨拉姆可直译为“和平”。其他的意思还有顺从,或把自身奉献给神。 ... 教的追随者称为 ... ,意指“顺从神的人”。 ... 是一个不变动词的分词,而 ... (Islām)则是不定词。

   ... 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 ... ,名曰阿拉;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 ... ; ... 派遣了多位先知给人类,包括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等,但最终讯息是传达给最后的先知 ... ,并载于古兰经。

   ... 教的宗教习俗包括五功,是为“念、礼、斋、课、朝”,五功是 ... 需要奉行的五个义务。 ... 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 ... 法律,该法律实际触及生活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由饮食、金融到战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绝大多数的 ... 属于逊尼派(略占 ... 的85%)或什叶派(略占 ... 的15%)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 ... 神秘主义。 ... 教是中东、非洲的大部分及亚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在中国、俄罗斯及加勒比地区都可找到庞大的 ... 族群。最多 ... 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占全球 ... 总数的15%。30%的 ... 都位于南亚,20%的 ... 在 ... 国家。改信 ... 教的人及 ... ... 几乎可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可找到。至2011年为止,全球约有13亿9300万 ... ,人数上 ... 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认为是世上增长得最快的宗教。

目录

历史

兴起和传播

   ... 教兴起于 ... 氏族社会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时期。因氏族制解体而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对立,各部落间长期的仇 ... ,波斯和拜占廷帝国为争夺东西商路的激烈冲突,激发了 ... 人的民族意识,使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前提渐趋成熟。同时,因部落宗教的崩溃,犹太教、基督教传入的影响,使一些具有模糊一神观念的人转而探求真正的民族信仰。 ... 教的兴起,正是这些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约610年, ... 在麦加宣布奉到 ... 的启示,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他宣称 ...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622年,在麦加贵族的迫害下, ... 与其信徒迁徙麦地那,建立以信仰为纽带的 ... 社团乌玛。经过10年斗争, ... 教在 ... 半岛取得统治地位,在 ... 去世后开始向外扩张和征服。100年后, ... 人建立的世界帝国横跨亚、非、欧三洲, ... 教成为统治者的宗教。750年,阿巴斯人利用人民起义建立新王朝后,以征服民族为统治者的社会结构瓦解,全面 ... 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至10世纪,各宗教学科基本定型, ... 教的宗教体制大体确立。同时,哈里发帝国开始急剧衰落,各地割据自立,外族相继入侵。在动荡不定的政局下, ... 教发展为依靠自身机制维持和扩展的世界宗教,不受以其名义统治的王朝兴衰的左右。 ... 寺、宗教学校和教法法庭由宗教学者主持, ... 教继续向外扩张,或由于 ... 君主的 ... 征服,或得益于 ... 商人的积极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传教活动,是苏非苦行者的自发努力。他们使 ... 教在民间和异教地区得以不断扩展和深入,然后由宗教学者施加进一步的影响。

创教经过

   ... 出身于麦加古来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时随叔父和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经商,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对当时的 ... 社会和国际环境也有所了解。后为麦加富孀赫蒂彻去叙利亚经商,并于25岁时同她结婚。赫蒂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的学者和流行于半岛的“哈尼夫”一神论思想的传播者。 ... 受其影响,40岁时,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在 ... 历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 ... 的启示,宣布自己是 ... 的使者和先知,从而开始了传播 ... 教的活动。

  起初,他传教的范围只限于至亲好友。612年,才开始向麦加的居民公开传教。他宣称 ...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独一无二的。他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 ... ,止恶行善。反对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称 ... 教是自古以来正统的宗教,他自己是这个宗教的最后一位使者,受命于 ... ,传布 ... 教。其使命是给人类带来真正的“ ... 之道”。他提出禁止 ... ,买卖公平,施济贫民,善待孤儿,奴隶赎身,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等改良社会的主张,激起了 ... 半岛的劳苦大众对 ... 教的向往和期望。 ... 教影响的日益扩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别是部落贵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领的种种阻难,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

  622年, ... 宣称自己受到 ... 的“默示”,动员大多数 ... 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继续传教,从而进入一个将宗教和政治、经济、 ... 结合在一起的新时期。他打破 ... 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界限,号召所有 ... ,不分种族、部落和家族,团结一致贯彻“ ... 都是弟兄”、“你们要一同抓紧 ... 的准绳,不要分裂”等原则,建立起以 ... 为首,包括艾卜·伯克尔、欧麦尔、艾卜·欧拜德、奥斯曼和阿里等为领导核心的 ... 公社。 ... 以先知兼政治、 ... 领袖的身份,发号施令。同时,建立 ... 寺,逐步规定了一些必须遵行的礼拜、斋戒等宗教制度。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陆续作出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法律的规定,并提出有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主张,以政教合一的组织对当时的 ... 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革。他先后向 ... 半岛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亚、埃及、波斯、拜占廷等地派遣传教使节,扩大自己的影响。

  630年,他率领1万多人攻占麦加。以艾卜·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迫于形势,改信了 ... 教;承认 ... 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权威。随后, ... 下令清除克尔白神殿中的偶像,并将麦加定为 ... 教的宗教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 ... 教,政治渐趋统一,麦地那成为新政权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 ... 率领10多万 ... 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他以 ... 启示的名义,宣布“我已选择 ... 做你们的宗教”。同年 6月 ... 病逝。至此, ... 教已初步形成。   

传播和发展

   ... 逝世后,由于他生前没有留下关于继任人问题的遗嘱,因而引起了 ... 教内部为争夺继任者(哈里发)地位的纷争。结果, ... 的密友和岳父艾卜·伯克尔当选为第一任哈里发,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哈里发制度,并出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哈里发制度从632年一直延续到1924年3月凯末尔主持的大国民会议正式决议废除哈里发制度才告结束。 ... 教经历了漫长的哈里发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到1798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埃及以后, ... 教国家开始沦为西方殖民地,从而揭开了近代 ... 教史的序幕。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 逝世后,先后继任政、教首领的是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他们都是通过推选产生的,被称为正统的哈里发。由于 ... 教对统一不久的 ... 半岛的统治还不巩固,所以在 ... 逝世后,半岛曾一度出现动荡混乱的局面。首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迅速平息各部落的反叛,巩固新政权对 ... 半岛的统治,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636年击溃拜占廷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637年占领波斯首都泰西封;638年又攻克了耶路撒冷;641年,攻占了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642年灭波斯萨珊王朝;同年征服埃及,占领亚历山大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又继续西进征服北非,并东征亚美尼亚,镇压波斯和呼罗珊的反抗。随着 ... 人的 ... 扩张, ... 教开始了第一次大传播,由地区性宗教变为世界性的宗教。为统一思想和指导立法,在奥斯曼主持下,完成《古兰经》的编纂工作。同时开始建立 ... 教国家的经济、政治、 ... 等制度。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继位后, ... 教内部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和第一次武装冲突。661年阿里遇刺,当时驻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的地位。

伍麦耶王朝时期(661~750)

  661年穆阿维叶自称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改哈里发的选举制度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 ... 人走上定居的道路,统一币制和税收,分封土地,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 ... 文化”。在 ... 上,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随之出现了 ... 教的第二次大传播。从7世纪中到8世纪初, ... 人从波斯继续前进,在阿富汗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占领了印度西北部,进入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从7世纪末到8世纪初,完全征服了马格里布(意为西方,包括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消灭了拜占廷帝国在北非的残余势力。使当地游牧部落柏柏尔人很快地信奉了 ... 教。 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 ... 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经过3年征讨,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地区,使 ... 教的传播范围扩展到西南欧。732年, ... 军队侵袭高卢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 ... 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   这一时期,由于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教派斗争的发展,特别是反抗伍麦耶王朝残暴统治的人民起义,终于导致伍麦耶王朝的灭亡。一个自称是 ... 叔父阿巴斯后裔的艾卜·阿巴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巴斯王朝。

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

   ... 教国家封建制度成熟的时期,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首相为首的波斯官僚体制代替了 ... 的贵族统治,迁都巴格达。由于未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 ... 面安定,经济发展,从而出现了 ... - ... 文化的黄金时代。阿巴斯哈里发提倡翻译和研究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古典名著,这不仅保存了欧洲的古代文化遗产,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 ... 的科学与文化。同时,古兰学、古兰经注、圣训学、教法学和 ... 教哲学等,渐臻成熟,出现了很多的宗派和学派。10世纪以后,苏非主义盛行并进入正统派思想体系。

  10世纪末,哈里发国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中国史书上所谓“黑衣大食”(750~1258的巴格达的阿巴斯哈里发王朝)、“绿衣大食”(909~1171的埃及开罗的法蒂玛哈里发王朝)和“白衣大食” (756~1031的西班牙伍麦耶哈里发王朝)。在哈里发国家内,农民和奴隶起义到处兴起,各地的封建主也纷纷割据,后经十字军东征(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巴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旭烈兀所灭亡。

奥斯曼帝国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

  13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酋长奥斯曼自称土耳其王。他在统一了中亚以后,继续向外扩张。1453年灭拜占廷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并在此建都。其间, ... 教虽在西班牙遭到彻底的失败,但却占领了全部巴尔干半岛,在东西欧获得重大发展。16世纪,苏丹(君主)苏来曼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 ... 封建帝国。同时,在印度也建立了强大的 ... 教的莫卧儿王朝。随之出现了 ... 教第三次大传播。在此期间,通过商业和 ... 活动, ... 教又传播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当权者属逊尼派,在教法上遵循哈乃斐学派的主张。帝国的统治者称为“苏丹们的苏丹”(万王之王)。在被征服的地区实行 ... 占领,对内采取高压手段,并经常煽动教派 ... ,利用 ... 封建主镇压 ... 人民起义。18世纪,西方 ... 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的掠夺殖民地的斗争,首当其冲的便是奥斯曼帝国。1798年,法国拿破仑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欧洲列强掀起一场为“瓜分奥斯曼遗产”而引起的所谓“东方问题”的长期争斗,导致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 

经典、教义和礼仪

   ... 是 ... 意志的顺从者。顺从 ... 的意志,就是遵奉曾启示于众先知,最后在麦加和麦地那降示于封印先知 ... 的一系列天启。 ... 去世后不久,这些启示被收集、汇编成《古兰经》。这部 ... 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 ... 的言语。经文强调的主旨是 ... 独一。他超绝万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义上以物配主,则是不可宽恕的大罪;他普仁特慈,是引导信徒走向他的“天地的光明”,“比他的命脉还接近于他”。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集,即 ... 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收集圣训的活动始于早期,至9世纪下半叶,随着圣训学的发展,出现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社会伦理和学说思潮的经典依据。对经、训的理解差异,曾引起长期的教义争论,并兴起不同的学派或教派。唯理主义的穆尔太齐赖派一度成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学派,但遭到正统派的反对。而后出现维护正统教义的艾什尔里学派、马图里迪学派和塔哈维学派共同奠定逊尼派的教义学基础。

   ... 十分注重实际, ... 教对信徒顺从 ... 而规定的宗教信仰和义务,朴实而易行。基本信仰是:信仰 ... 是唯一真实的主宰;信仰吉卜利勒为首的众天使;信仰《古兰经》和以前的诸经典为天启;信仰众先知和 ... 为封印先知;信仰死者复活和审判、后世的奖惩。有的还加上信仰一切皆由 ... 前定。宗教义务就是称为信仰支柱的五功:信仰作证(念 ... 言) ,谨守拜功(每日5次);完纳天课(法定施舍),封斋节欲(每年一月),朝觐天房(一生1次);为主道而奋斗,即圣战,早年曾是重要的宗教义务。这些仅是最基本的义务,而 ... 教法,即 ... 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部诫命,还有更为广泛的要求。教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使 ... 教成为以律法为中心的宗教。教法的内容从宗教礼仪、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到法律规范,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的全部行为,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应尽义务的体系。因此, ... 教不仅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教法的实质性内容, ... 认为已在《古兰经》中包揽无遗,只要加以认识和阐述即可。至于具体问题的解释和适用,则求助于先知的圣训。由此而发展的四大教法学派,在教法学中坚持公议的原则,承认各学派由类比推理作出的不同裁决。但什叶派坚持只有出自先知家族的宗教领袖,即不谬的伊玛目,才有权传述圣训和诠释教法,并因此否认公议和类比。不过 ,十二伊玛目派的乌苏里学派,以理性为教法的补充渊源,坚持教法学家运用独立判断的权利。这些正是两大教派在教义和宪制上的分歧所在。

《古兰经》

   ... 教的根本经典,被认为“ ... 的言语”,传说是 ... 通过天使吉卜利勒降给先知 ... 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 ... 教承认古代先知所传的《旧约》、《新约》等为天启经典,但又认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被篡改,只有《古兰经》是一部最完善的经典,是 ... 教最根本的立法依据。

  《古兰经》的主要内容包括 ... 在传教期间同 ... 半岛的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斗争的记述;阐发以信仰 ... 、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哲理;宗教制度和礼仪;针对当时 ... 社会的状况提出改革社会的各项主张,以及为宣传 ... 教而引述的一些有关古代先知的故事传说等。开始只是陆续颁布的零散记录, ... 在世时,并未成册。后经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命令整理、保存,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再次订正,编成“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全经共30卷,114章,6200余节。《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又是一部 ... 文献。它汇集了古代 ... 世界的神话、历史、风土人情、法律和道德规范,直接地反映了 7世纪初发生在 ... 半岛的一场社会变革,是 ... 文学和语言的典范。至今,《古兰经》已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其中包括汉语和 ... 尔语的译本。

圣训

  仅次于《古兰经》的 ... 教经典。是 ... 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主要内容是有关 ... 及其传教过程中的记事和对 ... 教的信仰、宗教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阐述等。在 ... 生前并无文字记载。他逝世后80余年,才开始根据传述,着手收录,并出现了各家各派的圣训实录。到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布哈里、 ... ·本·哈加吉、艾卜·达伍德、提尔米基、奈萨仪和伊本·马哲六人各自汇编的圣训集,流传颇广,被逊尼派称为六大圣训集。

  此外,还有古兰经注、古兰学、圣训学、 ... 教法、和 ... 哲学等学科的各种著作。什叶派还有自己的经典,如四大圣训经、《辞章典范》等。

五条信仰

   ... 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

  信 ...  相信 ...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

  信天使 相信天使是 ... 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为人眼所不见。天使只受 ... 的驱使,执行 ... 的命令,各司其职。它们并无神性, ... 只需承认他们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数目很多,著名的有四大天使,其中以吉卜利勒的地位最高。

  信经典 相信《古兰经》是“ ... 的言语”,是通过 ... “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

  信先知 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 ... 曾派遣过许多传布“ ... 之道”的“使者”或“先知”。 ... 是最后一个使者,因而是最伟大的先知。

  信后世 相信人要经历今生和后世,认为将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的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那时所有曾在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接受 ... 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此外,各教派还有各自的特殊信条。

白莲教

五功

   ... 的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它既是教义和制度,又是 ... 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被认为 ... 教的支柱。

   ... 言(证言)  ... 教的基本信经及教义:“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 ... ;我作证, ... ,是主使者。”这是 ... 教所有信念及仪式的基础。 ... 须在礼拜时诵读 ... 言,一些非 ... 要改信 ... 教也要吟诵 ... 言。

  萨拉赫 即礼拜, ... 每天必须礼拜五次,每次礼拜都面向麦加的克尔白进行。萨拉赫的意义是要专心致志予 ... ,被视为与 ... 的私人沟通,以表达感谢及崇拜之意。萨拉赫是必须履行的,但可视乎情况而弹性处理。在许多 ... 国家,当地的 ... 寺会在适时公开播音唤拜。祷文以 ... 语诵读,由古兰经的经文组成。

  天课 即施舍,这是施舍累积财富的行为,是所有财政状况许可的 ... 的义务。他们有义务将积蓄的固定部分捐献出来,帮助穷人及用于传播 ... 教。天课被视为宗教义务,富人的财富是“ ... 恩惠的信托财产”,故富人有欠于穷人。古兰经及圣训都认为 ... 应自愿捐献更多的财富。

  斋戒 即赖买丹月斋戒, ... 在赖买丹月的黎明至黄昏期间不吃不喝,并思念过错。斋戒是要追求靠近 ... 的感觉, ... 在赖买丹月须对 ... 怀着感恩及依靠之心,以弥补他们过去所犯的过失,关注穷人。对于一些会造成过度负担的人来说,斋戒不是必须的,也容许根据情况作弹性的处理,未能恪守斋戒的人须尽快弥补。一些 ... 不会在赖买丹月斋戒,他们会分开不同的时间进行斋戒。

  朝觐 即 ... 历都尔黑哲月在麦加的朝圣。任何体格健全的 ... 在一生里至少须到麦加朝圣一次。当朝觐者进入麦加十公里范围内时,朝觐者必须穿着受戒服装,由两件无缝的被单构成。朝觐仪式包括围绕克尔白步行七圈、触摸黑石、在萨法山与麦尔卧山之间来回奔走七次及象征性地在米纳(Mina)向魔鬼投石。朝觐者在他们的社区里备受尊重, ... 教师认为朝觐是对 ... 虔诚的表达,不是获取社会地位的手法。

宗派

   ... 教充斥着大量的宗派,这些宗派在宗教信仰的本质上相同,但在神学和法律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逊尼派及什叶派是最基本的划分,苏非派被认为是 ... 教一种神秘主义,而不是一个宗派。许多资料都显示,全球 ... 当中的85%是逊尼派 ... ,另外的大约15%是什叶派 ... ,还有少量其他宗派的 ... 。

逊尼派

  逊尼派是 ... 教最大的宗派,在 ... 语里,“逊尼”有“原则”、“路线”的意思。古兰经里的圣行(Sunnah, ... 的生活例证)及圣训是逊尼派教义的核心。逊尼派 ... 认为首四任哈里发都是 ... 的正统继任人, ... 没有指明任何继承人,因此哈里发是被选举出来的。逊尼派认可四个主要的教法:哈纳菲(Hanafi)、马利基(Maliki)、沙菲耶(Shafi`i)及罕百里(Hanbali)。这四个学派都承认其他的学派, ... 可在这些学派里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但其他宗派的革新被多数人视之为偏离了 ... 教。沙拉菲教派自视为复辟者,称其教义是来自 ... 教的原始来源。

什叶派

  什叶派是 ... 教第二大的宗派,什叶派 ... 信任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后嗣的伊玛目的政治及宗教领导地位,阿里被多数什叶派 ... 认为是免罪性(I ... ah),绝无错误的。他们认为,作为 ... 亲属及女婿的阿里是正统的继承者,又称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拒绝承认阿里之前的 ... 哈里发的合法地位。对大多数的什叶派 ... 来说,伊玛目具有神圣的统治权力,并且在 ... 当中具有“绝对的宗教权力”,对教义及启示有最终发言权。什叶派 ... 教又分成多个分支,最大的一支是十二伊玛目派。十二伊玛目派与逊尼派都持有很多相同的习俗惯例,但两派对于汇集圣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存有争议。十二伊玛目派遵随贾法里法派。其他较小的派别有伊斯玛仪派及扎伊迪派(Zaidiyyah),这些派别在伊玛目继承人及神学宗教信仰上与十二伊玛目派不一。

苏非派

  苏非派在严格来说并非一个宗派,而是 ... 教神秘苦行的形式。苏非派注重于宗教的精神层面,苏非派 ... 利用思想及情感官能力求得到 ... 的体验166。苏非主义与 ... 法律常被视为 ... 教的补充167,但一些 ... 却批评苏非主义是不必要的创新168。大多数的苏非教团都可被分为逊尼派及什叶派。

其他

  哈里哲派(Kharijites)的历史可追溯至 ... 教早期。现在仅存的哈里哲派分支是伊巴底派(Ibadi ... ),这个派别与大部分的哈里哲派不同,哈里哲派不会把有罪的 ... 视为无信仰者。伊玛目是伊巴底派法律文献里的主要论题,指出伊玛目应单凭其知识及虔诚而被选举出来,行为不当的伊玛目应被废黜。现今大部分的伊巴底派 ... 都居住在阿曼。

  为了逃避历史上某些时期的迫害,伊巴底派 ... 逃到阿尔及利亚南部的姆扎卜(M'zab)、利比亚西部的纳夫萨山脉(Nafusa Mountains)及突尼斯的杰尔巴岛(Djerba),因此当地有伊巴底派 ... 的社区。另一支较大的派系是阿赫迈底亚。

节日和圣地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 ... 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 ... 教历12月10日)和圣纪( ... 诞辰,教历3月12日)。此外,还有阿舒拉日( ... 教历1月10日)、圣女法蒂玛纪念日等。

  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此外,什叶派另有自己的圣地:纳贾夫、卡尔巴拉(以上在伊拉克)、库姆和马什哈德(以上在伊朗)。

... 社会

人口分布

  2009年一个调查232个国家及地区的人口统计发现,全球人口的23%,即15.7亿的人口都是 ... ,当中的89%-90%是逊尼派,10%-13%是什叶派,还有少数属于其他派系。约有50个 ... 为多数的国家,在 ... 当中, ... 人占大约20%。全球 ... 里的约62%都住在亚洲,超过6.83亿人分布在孟加拉、印度、印尼及巴基斯坦。根据美国 ... 的数据,中国在2006年有二千万 ... 。中东不属于 ... 的土耳其及伊朗是最大的 ... 占多数的国家。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拥有人口最密集的 ... 社群。在许多欧洲国家, ... 教是第二大宗教,仅次于基督教。但另一方面中南美洲、大洋洲和东亚的日本、 ... 半岛、蒙古国、台湾省等地区 ... 人口仍旧非常稀少。

... 寺

   ... 寺是 ... 的礼拜场所, ... 常以 ... 语“masjid”来称呼 ... 寺。英语的“mosque”泛指所有 ... 教用作礼拜的建筑, ... 语里则区分了小型、私人拥有的 ... 寺与集体使用的 ... 寺(masjid jāmi`)。虽然 ... 寺的主要用途是用作礼拜场所,但亦是 ... 社群会面及学 ... 地方。现代的 ... 寺与七世纪时的 ... 寺设计差异很大,一些建筑构造如叫拜楼都是 ... 寺的一部分。

家庭

   ... 教界定了家庭各个成员的义务和法定权利。父亲负责家庭的财政,有义务向他的家庭成员提供福利。财产继承的划分在古兰经里亦有说明,古兰经提到大部分遗产都会由直系亲属继承,一部分会用作支付债务及遗赠之用。妇女一般可继承的财产是拥有继承权男子的一半。 ... 教婚姻是民事合同的一种,是婚姻双方在两名见证人在场的要约和承诺。合同里规定新郎将聘礼(马尔,Mahr)送给新娘。

   ... 男子可以拥有多达四个妻子,只要他自己觉得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妻子。相反, ... 女子只可以有一名丈夫。在许多 ... 国家, ... 教里的离婚又称为塔拉克(Talaq),丈夫须读出“离婚”来开始离婚的进程。学者对于圣典在传统的 ... 习俗如面纱、隔离的根据存在分歧。二十世纪伊始, ... 社会改革者反对这些诸如一夫多妻制的习俗,成效各异。同时, ... 妇女尝试以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对外庄重的结合来顺应现代的潮流。一些 ... 组织如 ... 则力图继续实行适用于妇女的传统法律。

历法

   ... 历在中国又称回历,为目前 ... 教国家通用的历法,正式名称为哈吉来历(الهجري,Hajra),意指公元622年先知 ... 从受迫害的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的希吉拉(Hajrah), ... 历是一种纯粹的阴历,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 ... 教历的元年一月一日,完全以月相为准,每当新月出现时定为每月的一日,12个月为一年,不设闰月,闰年于第12个月后加一天(每30年中设11闰年),平均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和公历相差一个月(即19年差7个月),因此不分季节。

   ... 历在三十年的周期里,十九年为平年(354天),十一年为闰年(355天)。在转换成公元时不能只在 ... 历上加上622年,因为西来吉历的一个纪元只对应基督教历的97年。

   ... 历的1428年几乎与公元2007年完全一致。

   ... ... 节日固定在阴历之上,因此这些节日会在公历不同年份的不同季节上出现。 ... 教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一个是都尔黑哲月第十天的宰牲节(古尔邦节),是麦加朝觐的日子。另一个是闪瓦鲁月第一天的开斋节(肉孜节),标志着赖买丹月(斋月)的结束。

   ... 教历法最重要的问题是确定斋月的开始,因为 ... 教历法根据观测月亮合朔情况来判断,但是观测情况又受到地球自转、人为和天气影响的制约多有争议。 

在中国的传播

   ... 教在 ... 半岛兴起不久,就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史籍中,最早用汉语记述 ... 教情况的文献是唐代杜环的《经行记》。杜环于唐天宝十载 (751)随高仙芝军队攻葱岭以西各地,怛逻斯一役败后,为 ... 人所俘,遂在 ... 各地游历,至762年由海道回国,他把十余年的经历和见闻写成《经行记》,原书已佚,现只能从其叔父杜佑所撰的《通典》中见到他介绍 ... 教情况的片断。又据《闽书》记载, ... 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中来朝,一贤传教于广州,二贤传教于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据传, ... 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从7世纪开始, ... ... 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中国,进行贸易或旅行,传播 ... 教。唐、宋、元三代,是 ... 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

唐宋

  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永徽二年(651)八月, ... 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到中国,在长安朝见了唐高宗。使者介绍了哈里发国家建国的经过、国内习俗和 ... 教情况。这是 ... 帝国第一次遣使聘问,中国 ... 教史家就把这一年作为 ... 教传入中国之始。从唐永徽二年到南宋末的 600余年间, ... 帝国遣使赴华曾达47次之多。当时,中国和 ... 之间的交通主要通过陆、海两路。陆路是从 ... 半岛经波斯及阿富汗到达新疆天山南北,复经青海、甘肃直至长安一带。海路由波斯湾和 ... 海出发,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分别到达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当时,在华进行贸易的 ... 和波斯商人,对 ... 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宋代,中国和 ... 之间海上交通很发达。中国 ... 专门指定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城市作为国际贸易港口,并设有专门销售 ... 商品的市场。不少 ... 人长期在沿海港口久居不归。世代在华居住的被称为“蕃客”,居处称为“蕃坊”。中国 ... 简选其中德高望重者为“蕃长”,其办事处称“蕃长司”。负责领导宗教活动,管理民事诉讼,联系贸易等。他们还经营 ... 的公共墓地,建筑了一些 ... 寺。在长期居留的过程中,与中国人通婚,繁衍后代,逐渐成为中国的 ... 。

   ... 人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征服了中亚细亚,并传入 ... 教。北宋乾德三年(965),中亚地区 ... 教的萨曼尼王朝,又把 ... 教传入新疆喀什地区的哈拉汗国。后分南北两路向内地传播。南路沿大戈壁入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并继续向东伸展。到北宋天禧元年(1017)又进入了南疆的于阗,取代当地佛教的地位。北路由喀什传播到阿克苏和库车,到16世纪, ... 教已遍及全疆。

元明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此时,大批的中亚人、波斯人和 ... 人被迫东迁中国,他们信仰的 ... 教也随之传播到中国各地。这些人大部被编入“探马赤军”镇守边疆,平时进行生产劳动,战时打仗;有的被编入官局,成为工匠。一些 ... 的上层人物,在元朝 ... 中有相当高的地位,据文献记载,元代的 ... 任中央 ... 丞相、平章政事等重要官职的有32人,在地方政权任职的更多。其中如赛典赤·瞻思丁,不仅本人历任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方要职,子孙三代亦都居高官。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自幼信奉 ... 教,其所率士卒多数为 ... ,从而使其辖区(陕、甘、宁、青等地) ... 教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1365年,喀什嗣王托和乐铁木尔汗改信 ... 教后,借政治力量传教,使 ... 教在新疆得以进一步传播。至于东来的 ... 商人,主要分布定居在甘肃、宁夏、陕西、河南、云南等地,当时称这部分人为“ ... ”,故有“元朝 ... 遍天下”之语。元朝 ... 尊重这些 ... 的信仰,各地也普遍建立 ... 寺, ... 教随之遍布于中国广大地区。

  明代开国功臣中有不少是 ... ,如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就有 ... 著名将领常遇春、胡大海等。在朝做官的 ... 亦为数不少。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是云南的 ... ... ,和他一起七次“下西洋”的马欢、哈三等人也都是 ... 。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曾踏上 ... 半岛,船队的一部分人还到麦加朝觐,绘制了“天房图”,加强了中国人民和 ... 人民之间的友谊。明代中国先后有回、 ... 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兄弟民族信奉 ... 教。

  中国 ... 大都是逊尼派,在教法学上属该派中的哈乃斐学派。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支系,如格底目、依赫瓦尼、哲赫林耶、虎夫耶、卡迪林耶、库布林耶及依禅等。他们的基本信仰、基本义务相同,只是在某些教法和修持细节上有所区别。在 ... 聚居的地方,都建有 ... 寺,著名的如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喀什艾提卡尔 ... 寺、西安化觉巷 ... 寺、北京牛街礼拜寺等。

翻译与著述

   随着 ... 教的传播,中国 ... 教学者和著名阿訇相继出现。他们一方面提倡寺院教育,传播和保持 ... 教的学术文化;另一方面又从事 ... 语和波斯语经籍的翻译和著述,宣传、介绍 ... 教历史和教义,以增进中国 ... 的理解和认识。明代后期,陕西胡登洲阿訇招生授业,传习 ... 语经典,为中国 ... 经堂教育之先河,后发展为陕西学派。约100年后,山东经师常志美在传授 ... 语经书外,还兼授波斯语的教义著述,后发展为山东学派。此后,经堂教育逐步推广到其他 ... 聚居区。明末清初,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云南大理、保山一带,以汉语译著教义著作的活动十分活跃,并出现一批著名的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张中等。至近代,在北京、上海、江苏、镇江、云南等地,实行宗教教育的改革,培养了一批 ... 学者和译经家,并出现了《古兰经》和其他典籍的汉语译本。新疆 ... 尔族近代 ... 学者谢木斯丁曾赴麦加朝觐,受瓦哈比派影响,提倡宗教改革,著有《古兰经注释》。泰剑立萨依布是喀什地区的著名学者,曾支持喀什地区的宗教改革,著有诗集和《古兰经注》等。早期流传的《古兰经》都是相互模仿的手抄本。清同治元年(1862),云南出现了木刻版的《古兰经》,经版至今仍存。最早的《古兰经》选译本,大约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版。1927年才有全译本问世。1931年出版了汉译《古兰经》,1946年又出版了《古兰经译解》等,现已有多种译本流传。

“ ... 教672433” 9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教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中古中国与香料之路

    古印度为香料大国,《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有细布、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等。这条航线一头连着中国,一头连着古罗马。学者陈连庆将魏晋时期视为异域香料正式输入阶段,中国本土香料逐渐退居其次。二者,所谓"佛教传入之路也是一条香药传入之路",随着佛教深入,中国对外来香料需求量增加。幅员辽阔,连通四方的萨珊波斯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的力量。

  2. 作为异教徒,犹太人如何在伊朗求生存? | 地球知识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NO.1255-犹太人在伊朗作者:深眸制图:孙绿/校稿:猫斯图/编辑:养乐多在当今的中东地区,伊朗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水火不容,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曾多次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以色列也时常发射导弹打击伊朗在叙利亚的...目标。一张有趣的邮票(图片来自shutterstock)▼出于意识形态差异、地缘政治利益争夺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双方的关系恶劣也在情理之中。但奇

  3. 巴铁靠自己,会遭到印度军队秒 ... :印度与巴铁真实差距,让人心酸

    最后,在这里成立了巴基斯坦。另外,就是巴基斯坦长期以来与印度进行...对抗。但是,印度有13亿人,巴基斯坦只有2亿人。印度的GDP几乎是巴基斯坦的10倍,印度有120万军队,巴基斯坦也建立了60万军队,巴基斯坦只有印度几乎十分之一的GDP和六分之一的人口,却保持了相当于印度一半的军队。巴基斯坦从石油,到武器,从日用品到家用电器,汽车轮船都要进口。同时,不要忘记,巴基斯坦依然是7个无神论者可判...的国家之一。

  4. 安条克:希腊化杰作与十字军兴亡的见证者

    罗马消灭塞琉古王朝后,将安提阿作为其叙利亚行省的首府。安提阿及叙利亚行省还要负责在敌国作战的军团的后勤补给任务。而夺取安条克对于十字军来说也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博西蒙德夺取安条克的过程也极具宗教意味,在战事极端不利的时候,博西蒙德突然宣布发现了刺伤耶稣的朗基努斯之枪,这被十字军看作是神迹,从而受到鼓舞攻下了安条克城。

  5. 阿富汗,战争之殇。

    2019年7月,我有幸陪同老师前往阿富汗,访问喀布尔、巴米扬两地。巴米扬的治安明显要好一些,不过当地的阿富汗军警还是和我们形影不离。这些阿富汗军警的防弹衣外面,通常还有一张精神领袖的靓照。

  6. 23年侵略9国,数百万人丧生,为啥这三个美国人反而受到人尊敬

    国际历史上,美国一直被人用打仗成瘾侵略成性来形容。仅凭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在位的23年时间侵略9个国家造成的百人丧生,就足以揭露美国人性丑恶的一面。

  7. 游牧鼻祖:斯基泰人的千年历程简史

    斯基泰人的大名,几乎贯彻整个人类古典时代的历史。虽然不是全球游牧文化的起源,但他们却是首个真正意义上游牧文化群体,并对欧亚大陆的两端都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在突厥文化崛起前的千年里,所有草原与周边区域的部族,都受到他们的技术、文化和习俗感染。

  8. 上古时代的世界大战——希腊和波斯的争霸

    爱琴海的古希腊城邦联军曾经和当时的世界霸主——波斯帝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较量。这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大规模战争。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比起来看,希腊和波斯的差异非常的明显。

  9. 海湾战争前,萨达姆为何拒绝撤出科威特?原因有三点

    1991年的海湾战争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地方,比如萨达姆在占领科威特以后,美国多次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按照当时的实力对比,伊拉克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虽然伊拉克拥有百万雄师、先进的美制和苏制武器,号称世界第三,但对于世界第一的美国,伊拉克显然还不是对手。那么,海湾战争前,萨达姆为何坚持不撤出科威特呢?

  10. 马拉松战役波斯人失败的关键因素 不是希腊人盔甲质量好

    果然不出米提亚德所料,波斯人的两翼根本承受不住希腊密集阵的猛烈冲击。这样波斯前排每一个持盾的队长必须承受希腊两个纵列十六名步兵的合力冲击。波斯军队的中央部分取得了优势,因为进攻这一部分的是波斯人自身和撒卡依人。他们攻破希腊人的防线,把希腊人追到内地去。波斯人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战场过于狭窄,波斯轻装部队和骑兵没有足够的战术回旋空间,另,其弓箭穿透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

随机推荐

  1. 姓蒲男孩名字大全_姓名测试

    蒲书贤蒲长安蒲锐蒲涞秋蒲磐若蒲文仃蒲祺雯蒲琼维蒲芷毓蒲洪生蒲珈添蒲诗蒲焕杰蒲坤礼蒲阿多蒲子萱蒲行蒲子龙蒲俊杰蒲昕蒲紫涵蒲喜凌蒲圣容蒲缇缇蒲宸杰蒲飞冰蒲嘉仪蒲依杰蒲平安蒲炎蒲鹏飞蒲剑丘蒲晟浩蒲钥海蒲世炅蒲涵阳蒲冠锰蒲友民蒲先螟蒲漫蒲京生蒲鸿樊蒲洋芋蒲汀蒲柄阳蒲茂景蒲泽睿蒲君东蒲仪远蒲秀慧蒲伟成蒲国博蒲林蒲宜芸蒲登福蒲俊干蒲绍青蒲强元蒲容见蒲世云蒲伯笑蒲淑仪蒲沛轩蒲垠乐蒲伯楦蒲汇权蒲南意蒲正蒲宜厶蒲择

  2. 一颗红红的果子

    几片叶子中间,长着一颗红红的果子。清澈的河里,鱼儿们挤来挤去,抢占位置,等着接树上那颗红果子。小灰鱼的身子小,它总是被大家挤到外围。>小灰鱼一声不答,静静地在外围等着。>小灰鱼带着鱼儿们来到一个块大石头后面,“看,红果子在这里,我一口也没吃,我们大家一人吃一口。”>这以后,鱼儿们谁找到了好吃的,都忘不了小灰鱼,尤其是那条红鲤鱼:“我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小灰鱼留着!”

  3. 关于美好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然而,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一块块垫脚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级级阶梯;对于弱者则是一道道绊脚石,会把弱者跌得鼻青脸肿。美好的一天短句子,说说6.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

  4. 梦见祖先尸骨说话

    周公解梦梦见祖先尸骨说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祖先尸骨说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汉景帝的唐姬 唐姬与汉景帝的子女

    唐姬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她原为汉景帝刘启的妃子程姬的侍女,后得幸于景帝,生下刘发。然而,唐姬身份低微,母子二人都不受宠。一晚景帝喝酒后召程姬侍寝,程姬正逢月事,不愿进去,于是把侍女唐姬打扮一番,再送进去。景帝因酒醉而以为是程姬,于是照样临幸她,唐姬因此怀孕,后生下长沙王刘发。>唐姬的子女>儿子刘发,字文信,东汉皇帝直系祖先,光武帝刘秀与更始帝刘玄五世祖。

  6. 周易起名的构思法_姓名测试

    构思的基础和起点是姓氏分析,姓氏分析包括语义分析和结构分析两方面。语义分析主要是分析姓氏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并不是考察其内容。姓氏的语义特点不同,其构词能力和构词方式也就不同。结构分析,是...名字的构思基础。结构分析的原则是:通过分析所产生的每个单字,组合产生其他可供选择的字。"杨柳风"的含义为:春光明媚,风摆杨柳,轻柔舒展,舞姿翩翩。

  7. 蝙蝠如何帮助科学家在埃博拉爆发之前阻止它的爆发

    ,但如果科学家能够预测埃博拉疫情,并在疫情开始前阻止疫情,那又会怎样呢这是一组研究人员的目标,他们希望在开始追踪埃博拉病毒主要宿主之一蝙蝠的迁移模式之前预测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事实上,当研究人员分析同一时期村里的埃博拉疫情报告时,发现他们预测的峰值与疫情开始的月份相吻合。

  8. 梦见放鞭炮_周公解梦梦到放鞭炮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放鞭炮好不好

    做梦梦见放鞭炮好不好?梦见放鞭炮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放鞭炮的详细解说吧。未婚男女梦到放鞭炮,预示著感情会升温,或男生会得到女生的芳心。梦见打铁_周公解梦梦到打铁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打铁好不好已婚男女梦到放鞭炮,预示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还可能有预示会有升迁之喜。小孩子梦到放鞭炮,表示天资聪颖,成绩提高很快。病人梦到放鞭炮,预示著病情加重。

  9. 比较伤感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写一段没有对白的寄语,人已醉卧红尘。原来,爱情竟是含笑饮砒霜。往事是冰封在记忆中的梦,而你是我唯一的记忆。

  10. 进退失据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tuìshījù【解释】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例子】进退失据,两无所容,此可谓调和者之戒矣。(章炳麟《诸子学略说》)【近义词】无所适从,骑虎难下【反义词】进退中绳,进退有常【相关】百度“进退失据”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