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统治时期,汉族士人能够得到重用的并不多,能够进入高级官僚集团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乾隆朝的汉族名臣于敏中就是这少数人的代表,他不仅进入了满州人占多数的高级官僚阶层,而且还一路高升,官至宰相,对乾隆朝的军政、文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金坛於氏家族是进士名门,族人屡中进士,祖父、叔父先后考中康熙、雍正年间的进士。

清统治时期,汉族士人能够得到重用的并不多,能够进入高级官僚集团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乾隆朝的汉族名臣于敏中就是这少数人的代表,他不仅进入了满州人占多数的高级官僚阶层,而且还一路高升,官至宰相,对乾隆朝的军政、文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于敏中(1714—1780),字叔子,江苏金坛人。金坛於氏家族是进士名门,族人屡中进士,祖父、叔父先后考中康熙、雍正年间的进士。于敏中和堂兄于振合被称为「 ”兄弟状元”,而于敏中本人又是乾隆朝的第一位状元,之后授翰林院编修。由于家族中的许多人有从政的经历,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于敏中之后也开始出入政坛。 于敏中 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在翰林院供职的几年,第二个时期是他在军机处担任要职之前的十几年,第三个时期是他在军机处担任要职的二十年。 于敏中24岁就考中状元,之后授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供职长达七年,一直没有得到晋升。期间,他在仕途上虽然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但是他却十分好学,「 ”独优裕分习国书,即究谐音辨字,洞彻精蕴,即入词苑大肆力于诗、古文词,讨论典籍,求古今沿革利病,熟研朝章国政,切磋究之达于实用”。他不仅精通满汉翻译,而且还熟悉朝中的典章制度,这项技能是许多汉族士人所没有的,这也为他日后仕途的顺畅打下一定的基础。 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43—1759),于敏中升迁较快,任职较多。他先后累迁起居注官、乡试正考官、学政、兵部侍郎等官,晋升较快。虽然在这期间仕途较为顺遂,但是家门却屡遭不幸。期间父亲、嗣父相继亡故,不久又遇生母谢世。 于敏中书法 按照规定,凡遇父母丧亡,官吏须为父母居丧守孝三年。然而离任三载,往往会丧失许多升迁的机遇,因此常常有官员匿丧不报的情况。于敏中在生父去世后守孝三年,嗣父去世守百天,生母去世还得守孝三年,为了尽早重回仕途,他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回籍治丧后,将其生母之丧隐瞒未报。 此事很快就被人揭发,然而由于他办事才能出众,刑部侍郎一职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故仍降旨起用。总而言之,这一阶段于敏中在仕途上还是得到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60—1779),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期间他先后累升为户部尚书、国史馆副总裁、协办大学士等职。尤其是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3—1779),这六年是他仕途生涯中最为鼎盛的时期。 乾隆 期间,其因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赏赐。在他60岁大寿之时,乾隆皇帝赏赐其绣纱蟒袍补服、绿如意等多种赐品。而这些是年过七十的大臣遇生辰之时才有的赏赐。乾隆皇帝之后又下旨赏其《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并准其传于子孙后代。 又念其平定金川有功,赏其一等轻车都尉。此外,「 ”赏双眼花翎,画像紫光阁”,这些荣誉和恩惠是许多大臣所不能及的。总之,在军机处入职的这20年是于敏中执政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其最为风光的时期。 于敏中的仕途相对其他汉族大臣而言较为顺畅。然而这一系列的眷顾难免会引起其他官员的嫉妒。乾隆三十九年(1774),内监高云从泄露朱批一案就牵涉到了于敏中,其被弹劾私通内监。 由于其混迹于官场多年,政治经验丰富,面对乾隆皇帝的审问,他从容应对,极力为自己开脱,很快便以未能据实劾奏引罪,而将最为重要的其向内监高云从打探消息的事情掩盖。最终,乾隆皇帝只批评他没有将高云从请托之事及时上奏,而对内监高云从的处罚则相对较重,高云从最终因违制干政而被处斩。 由于私通内监而招致一系列的弹劾事件是于敏中晚年的政治污点之一,即使乾隆皇帝念其在军机处办事多年对其做了从宽处理,但是这也为其后面的晚节不保埋下了隐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捐监折收一事败露,王亶望等人被查出侵欺贪黩罪。于敏中曾经献策皇帝准甘肃开捐监,因此引发了乾隆皇帝对他的怀疑,认为他和王亶望等人有通气的嫌疑,言之「 ”设非于敏中为之主持,王亶望岂敢肆行无忌若此”。因为于敏中去世已久便不再深究,但又因《严嵩传》触动极大,便将于敏中之位撤出贤良祠,以儆效尤。 于敏中生前仕途顺畅,风光无限,深受乾隆皇帝的重用,官至宰相,开启了清朝汉族官员格外受恩宠的先例,他所获得的赏赐和荣誉是许多汉族官员所没有的。但是在他去世之后,却不断遭到追讨,被撤出贤良祠,而乾隆皇帝对他的评价也由原来的「 ”此人有小聪明”,到后来的「 ”简自扉纶,而不自简束”,也是令人叹息。 总之,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像「 ”晚节不保”「 ”盖棺而未定论”这样的评价。期冀后世人们能够对这位清代汉族名臣能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本文标签:乾隆于敏中清朝汉族高云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