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往生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凡是有这种现象,这个善友在旁边立刻提醒他,不要理会,不要管他,不管是什么人,就提醒他:不要管他,老实念佛。他念头一转,他那个境界就没有了。所以临终开示就这么一句话,那个时候不能念经,经文太长了,愈念他头脑愈乱,那就糟了。也不能讲其他的话,只有一句话,他看到什么东西,叫他不要去理会,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来了就跟他去,不是阿弥陀佛,不管什么佛菩萨,都不要理会,都不要去管他,临终就开示这么几句话。守住这个病人,要守几天,就这么一句话,日夜不能间断,时时刻刻提醒他,保持他的正念。所以这个人就有福报,有善知识在旁边提醒,打断他的妄念,打断冤亲债主的诱惑,帮助他提起正念,跟着大家一起念佛。他不能念的时候,体力衰的时候,他能够听,或者我们看到他嘴在动,这个重要! 往生之后一般都有很好的瑞相,这个瑞相能不能断定他往生?不见得。他的瑞相当中,只有他自己说阿弥陀佛来了,我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接引我,那是真的,那是真的往生。如果在助念期间当中,他从来没有说过佛来,看见佛了,看见观音菩萨了,那就很难讲;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他来生享人天福报,还是有瑞相,凡是有好相就决定不堕恶道,堕恶道的相不好。所以助念一定要到他断气之后,延续十二个小时,这叫做助念。基本的条件,他自己本身一定要修福,没有福报,临终神志不清,家亲眷属不认得,这就很困难,非常非常困难!我们也给他助念,念总比不助念好,能不能往生,那是很不可靠。但是纵然他堕恶道,也会减轻他的痛苦,这是肯定的。所以助念的功德不可思议!人有福报,在这个时候一定得佛力加持,这一愿是佛的慈悲大愿。所以佛力加持你,你这个时候心就不颠倒,保持正念现前,即得往生。 阿鞞跋致是翻作不退转,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退转有三种。《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第一种"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指的是什么人?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个位子很低。见思烦恼,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证小乘须陀洹果,在大乘圆教菩萨初信。初信位的菩萨在智慧比须陀洹高太多了,高明太多了,讲断烦恼相等。智慧不相等,断烦恼相等,在两种德叫智德跟断德,断德相等,智德不相等。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的修行,从来没有证到这个果位;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们从来都没有办法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就好比在学校念书,也很用功,好像天天在念,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从来没有及格过,那就没有法子了。我们无量劫的修学,无量劫参加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所以连个小学一年级都没进去,始终在幼儿园,我们干的是这一套。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我们要求阿弥陀佛佛力加持,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够真正脱离苦海。 如果真正是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就证得位不退。这个位是圣人之位,有没有离开轮回?没有,还在六道;但是他们这种人在六道,只有人天两道,绝不堕三恶道,保证不堕三恶道。而且人天两道还有期限的,顶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出离三界,在一般讲证阿罗汉果,大乘菩萨是七信位的菩萨。七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他有期限的,他不会堕落凡夫,不会再堕三恶道。 第二种"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是菩萨,不会退转到小乘。度众生,菩萨度众生不容易,菩萨要有坚定的信愿修学六度。六度里面,从事上讲,一个布施,一个忍辱,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菩萨会退转去当小乘?忍不过;你是发好心,善意帮助别人,别人回你什么?把你当作恶人。你想帮他忙,他首先给你打个问号,你有什么企图?你怀的什么意思?不但不接受,还要侮辱你、欺负你、陷害你,菩萨怎么能不退心?一退心,那就掉到二乘里面去了,所以自了汉。行不退,菩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认识清楚、认识透彻,知道这一些苦难众生,他们无量劫来迷惑颠倒,这一生当中非常不幸,很可怜!不幸的在哪里?《无量寿经》佛讲得很清楚,"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他的父母,他的长辈,他遇到这些老师,没有好好的教导他,自己又不肯好好的学,他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好歹!连好歹都不懂,你还能怪他吗?所以佛末后说,"殊无怪也",你就不要再怪他了。菩萨才会不退心,怎么样的恶意对菩萨,菩萨也无所谓,菩萨还是不退心,这才叫行不退。 我们再想一想,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会因为众生难度而退心,我们自己再想一想自己,自己有没有退心的时候?常有!顺境里面会退心,贪图享受,不肯舍弃;逆境、逆缘也容易退心,难度!好心去帮助他,还得恶意的回报,算了,不干了,这退心了。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要维持着不退心,多难!我们在修学四十年当中没有能够退转,得力什么?得力天天在讲经;才有退转的念头,念念佛经这又提升起来了。所以要读经,读经就是亲近佛菩萨,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开智慧,研究讨论当中对自己是莫大的鼓舞,才能保持着不退,才能够天天在进步,古人所讲的教学相长,我们体验到了。 菩萨为什么永无间断的为一切众生演说?我们细心想一想也有道理,还不是为自己,为众生才是真正为自己,要不为众生天天讲经说法,他就退堕到二乘去了。每天为大众演说,得到最大的鼓舞,得到最大的勉励。菩萨不是自己为大众演说,必定是听其他菩萨演说,不是讲经,就是听经,决定没有中断,才能够保证维持着行不退。我们这两天在《华严经》里面读到,「闻熏成种」,我对这四个字感慨很深很深,我体会到所有修学失败的人,就是闻熏的时间不够,我们都是凡夫,不是再来人,一闻千悟那个人到哪里去找?找不到!凡夫要想成就,除了闻熏成种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你们看看我,我除非是不得已,有应酬、有事情不能脱身,否则的话,任何一个人讲经,我不会空过的,我一定来听经;不但是你们同学讲经我会听,其他宗教讲经我也会去听。不学不能成就,你自己要能够维持住位不退、行不退,你没有善巧方便,你怎么能做到?善巧方便只有听经、讲经,一切时、一切处为人演说,不可以中断;演是表演,做样子给人看。独居的时候,没有人,没有人也不能放逸,为什么?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鬼神,要做样子给鬼神看,鬼神也是众生,普度众生。 我们这个道场同修对鬼神应该可以相信了,我们二楼、一楼现在放电视,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是鬼神要求的,他们要求听经。所以杜美旋居士说得很好,她劝他的兄弟们听经,"你们不听经,连鬼都不如",这话说得有道理,居士林连鬼都要求听经。他们没有办法到这个讲堂来听经,他说讲堂法师的光太强了,他来到讲堂时候他觉得受不了,所以要求我们在二楼、在一楼播放录相带,他们在听,我们肉眼看不见。尤其是夜晚,我们经过那些地方要轻轻的,不要吵到他们,不要认为没有事就可以大声叫喊,扰乱他们。他们的心也很慈悲,认为你们也不懂事,你扰乱,他原谅你。你想想看,我们做错了事情,让鬼原谅,很不好意思!所以要存真诚恭敬心,虽然看不见他们,我们知道他们也有不少人在那个地方。 第三叫"念不退"。经上常讲,念"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这个话不好懂。什么叫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自性般若智慧,古人翻译"一切种智"。如来所证得的智慧,念念与一切种智相应,这叫念不退。我们把这个话说得白一点,大家好懂,念念与性德相应,这就叫做念不退。起心动念与性德相悖,那就错了,那就退转。也许有同修要问,什么是性德?我们从理事两方面来说,在这么多年当中,我们将经论的教诲总结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从理上说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从事上说的。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心念与这二十个字相应,那就是念不退;与这二十个字不相应,你就退转了。这二十个字是我们的性德,是如来真实智慧,这个说起来大家就容易懂得多了。 真诚心,决定不自欺、不欺人。可是这个事情很难,为什么?我们都以为我心真诚,我没有欺骗自己,我也没有欺骗大家,这有什么法子?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他定义下得好。他说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心里头起念头就不诚,我很诚意,已经不诚了,念头起来了。诚,不容易,诚心一发,菩提心就现前,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观无量寿佛经》世尊告诉我们,菩提心的用是深心、发愿回向心。所以真诚心一起来,你就是菩萨;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你是哪个地位的菩萨?初住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超过阿罗汉、辟支佛太多太多了。阿罗汉、辟支佛才是第七信位的菩萨,菩提心没发;发菩提心是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初住是发心住。初住菩萨是什么样子?《金刚经》上所讲的初住菩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初住菩萨已经是四相破了,四见也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认真努力修六度万行,这个人念不退了,我们行吗? 我们今天在佛经上念的就是三不退,我们一样都没得到,不但是念不退,我们连位不退都没有。所以我们今天修行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子?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好不容易有一点进步,遇到外缘马上就退转,所以很难成就。我劝大家听经,对大家有好处,不是对我有好处,对你自己有好处。你要晓得你不听经,在家里用功,没错!在家里面用功,比你听经这个功德相比差太远了。因为你在这里听经,你得三宝护持,而且真正会听经的人,这一堂经两个小时,你在这两个小时戒定慧三学圆修,你心地清净,智能增长。你自己关着门一个人用功,没有智慧,你在那里学什么东西?记问之学。你在那里读书,找很多参考数据,写笔记,写你的讲稿,全是别人东西,东凑一点,西凑一点,凑一大堆,再端出去供养别人,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怎样从自性?常常听经,听经开智慧。所以闭门造车总是缺点很多,可是你们不相信,我每次到这儿来听经的时候,看看前面两排没有几个人坐在那里。所以难信之法,还是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萨,不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诲。 我在求学学 ... 时候,跟你们的态度不一样,我是最喜欢听经。因为我听经我自己想到,我跟道场结法缘,跟法师结法缘,跟听众结法缘,我的法缘殊胜。关起门,自己在家里搞,这个缘结不到。而且听经,这个经我也会讲,我讲得不比那个讲经的人差,我在道场作影响众,这就得三宝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明白,我懂得,所以我对这个机缘抓住是决定不肯放弃。你们为什么不肯这样做?你们不懂,你们不了解,不知道听经是礼赞诸佛如来,听经是广度一切众生,听经是真实供养三宝。初学的法师在讲台上,看到下面的人很多,对他是个鼓舞,增长他的信心,也对他是个压力,他要讲好,他不讲好,下次人不来了,所以对他是个鼓励,那个功德就很大了。所以听经的人也要帮助法师,法师,不错!是有进步,就天天来;看到法师没有进步了,下次不来,让他冷场,让他回去觉悟,这个对于法师奖惩马上就看出来了。你真用功,我天天来听经,天天来捧场;看你有退步了,我就不来了,大家也就不来了。所以我们这是培养法师,成就佛法。 三不退,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来讲,位不退的,小乘是初果须陀洹,大乘通教是属于见地,别教是初住,圆教是初信位的菩萨,这都是属于位不退的;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行不退的,藏教里头没有,小乘里面没有,大乘通教的菩萨,别教十回向的菩萨,圆教十信位的菩萨,这是行不退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萨,他们的智慧,二乘人比不上,这些人广学多闻,亲近善友。念不退,这个高了,因为他们的心行,在一切时、一切处都与性德相应,这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初住,通教里头没有。这是三不退的大意,我们明了,我们要学习。 位不退,果位难,证果难,断烦恼难。但是大乘有方便,大乘断烦恼的 ... 比小乘人方便太多了,大乘圆教尤其方便而且快速。大乘圆教从哪个地方下手?拓开心量,所以从根本修,它不是枝枝叶叶的。从根本修,快!效果殊胜,尤其是《华严》。所以成佛哪个法门最快?学《华严》最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到最后,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得究竟圆满。如果不求生净土,他们所证的果位是菩萨果位,那个菩萨是华藏世界的菩萨,圆教的菩萨,也就是圆教五十一个阶级。特别是十信位的菩萨,很容易证得,见思烦恼很容易断掉。那就是他念头一转,他不为自己了,为一切众生。活在这个世间为谁?不是为自己,为众生活着,真正能够做到自卑而尊人。因为《华严经》的修行,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代表的。文殊教我们十波罗蜜,六度般若度展开为权智:方便、愿、力、智,权智,而般若波罗蜜是实智,前面五度一样是事上修的;普贤菩萨教我们发心,拓开心量;以如来的心量,来修菩萨的十波罗蜜,所以他很快就契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就是五十一位菩萨。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起心动念有我,我的利益,我的好处,见思烦恼永远断不掉。华严会上的菩萨,他的念头转了,没有我,众生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利益,他没有为自己,所以他我执很快就断掉,没有我了。不但见惑断掉,思惑也没有了,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统统都没有了,他怎么不入华严境界?只要有我这个念头,你就入不了。所以佛法愈是高级的愈容易修,高级是从根本下手,它直截了当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 所以在《华严经》上你所看到的,我们今天所念到的,菩萨众不谈了,我们现在念的是初分,总共有四十多种,我们今天讲的族类,四十多种不同的族类,皆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应化的。他这个教学的 ... 高明,他不是权巧方便,他是事实,他是真实方便,不是权巧方便。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我们对一个人不恭敬,就是对佛不恭敬,我们对一桩事情不负责任,就是对佛不负责任,我们对一个物不恭敬,也是对佛不恭敬。所以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华严学人眼睛当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毘卢遮那如来,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毘卢遮那是法身,这个名号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遍一切处"。一切人是毘卢遮那,一切畜生也是毘卢遮那,一切鬼神还是毘卢遮那,这才叫礼敬诸佛。我们对诸佛如来就不叫布施,叫供养,以最真诚恭敬的心供养一切诸佛如来,那是华严学人,怎么能有轻慢心?有高下心?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往生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一句情话|有些事跟大度没关系

    一句情话““有些事,就是不值得被原谅,跟大不大度没有关系。各有各的底线,做错了,就应该考虑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不是每个对不起,都能换回来一个没关系,珍惜!”Morefrommysite情话大全浪漫情话12星座男最受用的情话男朋友说过最打动你的情话是什么关于暗恋的唯美句子樊宗师的诗樊宗师简介樊宗师诗集一句情话|曾经深情的爱李东生经典语录,李东生的经典语句电影中的经典英文情话你想对Ta说出怎样的动人情话?

  2. 敬小慎微的意思 | 成语大全

    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3. 弗洛伊德解析为什么会梦见死人 -周公解梦

    弗洛伊德解析为什么会梦见死人为何会做梦见死人的梦呢?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来给我们展示为何会梦见死人:在这里我能讲的与死亡有关的梦,只限于:梦见不知名的死人,在梦中他们也是作为尸体出现的而不是像活人一样活动的。弗洛伊德指出,梦见亲友死亡而且梦中很悲痛,往往是幼年时希望亲友死亡的愿望再现。当然,也不可否认,有时梦见亲友死亡也许就是表示一种猜想而已。梦见死亡代表着结束、转变与重生。

  4. 不可忽略的自然因素,气候对明代政治、社会有什么影响?

    >闯王李自成>气候变化对明朝政治、社会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当强调的是,人在自然环境面前并不是无力的,气候并非是影响明朝运数的唯一因素。

  5. 炫耀自己, 会引来人天和鬼神嫉妒!

    >炫耀自己,这会引来人天和鬼神嫉妒,想着法子来破坏你炫耀的地方。如果你把这种执着,这个狂心歇止了,便即刻得到菩提。

  6. 從姨太太到女明星,抗戰淪落站街,解放後成爲工人,一生4次婚姻

    如今的武漢人,不知道還有幾個人記得武漢的之一位女明星葉秋心,她傳奇而悲慘的一生隱沒在歷史的塵埃裏了。上世紀30年代,葉秋心與胡蝶、阮玲玉等被譽爲全國“八大明星”,紅極一時。由於抗戰的爆發,很多電影公司倒閉了,葉秋心這位美麗的女明星從此在銀幕上消失了,葉秋心保存至今的影片雖然很少,沒有幾個人看過,但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葉秋心,1913年生,湖北黃岡人。少年時就讀於漢口聖羅以女子教會中

  7. 骗烧钱纸

    李某,曾当缙云县县令,因为嗜好赌博,被控告丢职。但生性好赌,病重时还用手臂拍击床沿,口里发出赌博的呼喝声。说完就断了气,一会儿又悠悠醒来,伸手向家人说:“快烧钱纸,替我还赌债。”

  8. 他是朱元璋真正敬畏的强大对手,老天却没给他们对决的机会

    但朱元璋真正敬畏的其实只有一个对手,而且极力避免与其对抗,此人就是察罕帖木儿。但察罕帖木儿在元朝内部还有强大的对手,短期内还无暇对江南用兵。张昶在那里继续联络朱元璋,到了至正二十二年的年底,朱元璋终于允许他们入境,但是没有半点迎接客人的礼节。察罕帖木儿可能是朱元璋最强大的对手,也可能是他无法越过的一座高山。从朱元璋的做法来看,他没有打算与这个强大的力量对抗,而是放低了姿态,谋求合作。

  9. 梦见洒水车喷水

    周公解梦梦见洒水车喷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洒水车喷水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报纸

    美国的无线...也同样报告新闻,这无疑与报纸形成了比较剧烈的竞争。一位报社的新闻记者愤愤不平地说:“无论如何,无线...决不能代替报纸”。当别人让他讲清理由的时候,他反问道:“请问,无线...可以包东西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