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代收藏大家潘祖荫潘祖荫,字东镛,号伯寅,清道光十年生于北京米市胡同,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涉猎百家。潘祖荫为官体恤民情,常为民...。当年潘祖荫打理政务之余,对金石、图书特别嗜好,尤喜收藏三代文字。今苏州市图书馆藏有《潘祖荫信札》(稿本)等。潘祖荫每发现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惜”。潘祖荫去世后,大部分的文物珍品,都由潘祖年运回苏州,庋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
清代收藏大家潘祖荫
潘祖荫,字东镛,号伯寅,清道光十年(1830)生于北京米市胡同,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涉猎百家。成丰二年(1852)壬子科殿试得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初年迁光禄寺卿,兼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同治五年(1866)任工部尚书;光绪年问累官至刑部尚书、军机大臣。他虽身居高位,却勤于政务,秉性直爽,为人谦恭,广结天下朋友,任贤爱才;曾三次鼎力密保左宗棠,使其最终成为“同治中兴”的得力重臣。潘祖荫为官体恤民情,常为民 ... 。同治二年(1863)曾上疏请允减免江苏赋税;民间遭遇水涝灾害,他曾先后亲书“告灾乞赈”文书成百上二千封,并想尽办法“饥者给食,寒者授衣”,为民救灾,无微不至。最后即因救灾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任上,赐谥文勤。
当年潘祖荫打理政务之余,对金石、图书特别嗜好,尤喜收藏三代文字。著有《滂喜斋丛书》等。今苏州市图书馆藏有《潘祖荫信札》(稿本)等。潘祖荫每发现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惜”。其“攀古楼”专藏青铜器。潘祖荫去世后,大部分的文物珍品,都由潘祖年运回苏州,庋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1937年抗战爆发前,南石子街潘宅仍有藏品数百件之多。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前两件就为潘氏收藏,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两”印章一枚。两鼎腹内铸有铭文,记载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等,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当年朝中向“潘大人”,索要两鼎铭文拓本者甚多,然因原件拓本寥寥无几,仅有少数至亲好友才得以如愿。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