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武将兼具文才的较多,但本身就偏文的「”文人”,才华主要体现在治国与治学上,带兵打战非其主业,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他们披挂上阵,却是不输于很多名将。笔者给你分享几个案例:谢安(东晋朝)——淝水之战,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挽救东晋朝廷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

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武将兼具文才的较多,但本身就偏文的「 ”文人”,才华主要体现在治国与治学上,带兵打战非其主业,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他们披挂上阵,却是不输于很多名将。笔者给你分享几个案例: 谢安(东晋朝)——淝水之战,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挽救东晋朝廷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东晋摇摇欲坠之际,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太平,让东晋能够继续偏隅一方。 九州配图 韦皋(唐朝)——平定内乱,抗击吐蕃,屡建奇功(知之者不多,详细介绍) 唐朝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特别的书生,他不仅诗文写得好,打仗也很厉害,绝对是唐朝历史上最厉害的书生,他叫韦皋。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出身关中名门「 ”京兆韦氏”。韦家世代为官,因此韦皋没通过科举,而是直接靠门荫做官,不过官职很低,只是一个建陵挽郎。所谓挽郎,就是帝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这只是个虚衔。没过多久,韦皋补为华州参军。后来宰相张镒出任凤翔节度使,他对韦皋非常欣赏,就把他调到自己幕府中。在张镒的推荐下,韦皋仕途顺利,很快做到了营田判官、殿中侍御史、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的重要职务。 九州配图 张镒没有看错,很快韦皋就挽救了大唐江山!公元783年,原本去镇压叛军的泾原军发生哗变,攻入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朱泚则利用哗变的士兵叛乱,自立为帝,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偏偏在这个时候,雪上加霜,凤翔兵马使李楚琳 ... 死张镒,率领凤翔军归顺朱泚。此时韦皋站了出来,他设计将城中的叛军首领消灭。唐德宗闻讯后,下诏特别设立奉义军,任韦皋为奉义军节度使。最终朱泚之乱被彻底平定,韦皋挽救了大唐江山。 785年,韦皋被封为检校户部尚书、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使,为唐朝镇守西南部。吐蕃雄踞青藏高原,堪称是唐朝最强劲的对手,唐高宗时大将薛仁贵与吐蕃一战,几乎全军覆没。韦皋在镇守蜀地二十一年之久,他先后与吐蕃军队进行数十次交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史书称「 ”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 ... 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战功卓著的韦皋被朝廷封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南康郡王。 范仲淹(宋朝)——平定西夏,功不可没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九州配图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范仲淹带兵平乱,在边境上采取了诸多措施,两年后李元昊终于向宋朝称臣,范仲淹功不可没。 于谦(明朝)——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朝于危亡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 ”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九州配图 王阳明(明朝)——屡出奇谋、平定宁王之乱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 ... 家、教育家。 九州配图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发动叛乱。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平定叛乱过程中,王阳明深谙兵法要略,正奇结合,虚虚实实。 曾国藩(清朝)——安邦定国、平定太平天国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九州配图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 ”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
本文标签:中国古代史唐朝历史明朝中国历史宋朝范仲淹韦皋曾国藩吐蕃于谦谢安明朝历史史记太平天国元朝淝水之战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