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玄奘口述,门人辩机执笔。玄奘以一位虔诚佛教徒西行求法,取经十九年,在《大唐西域记》中,宗教文化必然成为他记述的重点。本文以《大唐西域记》的传说故事做为研究对象,论文共分九章,各章要旨如下:第一章《绪论》,叙述研究动机,研究...,与本论文欲探究的主题。章巽、芮传明:《大唐西域记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1月。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省【文献属性】[台湾省]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中国语文研究所,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出版年代】2003年【文章标题】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之研究【文章作者】简圣宗 【指导教师】沉谦 【文章页数】155页--------------------------------------------------------------------------------【中文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人物塑造【中文摘要】唐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贞观元年八月(627)自长安出发,拄杖孤征,西行求取佛教原典,一方面向当地佛学大德求教,一方面巡礼各地的佛教圣地,周游五印度。贞观十九年正月(645)返抵中土,足迹遍及今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玄奘口述,门人辩机执笔。成书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七月。每卷以国分章,记载途中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幅员大小、地理位置、物产气候、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以及佛教古迹、相关历史传说、人物传记、佛教传播情况。全书记载翔实,条理分明,层次井然。本论文以《大唐西域记》乃奉唐太宗口谕撰笔,为唐太宗而写为线索,探索玄奘撰写全书的旨趣。玄奘理解政治对宗教兴衰的影响,亟需上位者对宗教的护持,佛教才能永续发展。玄奘以一位虔诚佛教徒西行求法,取经十九年,在《大唐西域记》中,宗教文化必然成为他记述的重点。本文以《大唐西域记》的传说故事做为研究对象,论文共分九章,各章要旨如下:第一章《绪论》,叙述研究动机,研究 ... ,与本论文欲探究的主题。第二章《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概述《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的生平,阐明本书的时空背景与玄奘的关系,其次陈述《大唐西域记》的成书经过与主要内容,期能对本书与作者有初步的认知。第三章《《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之类型》,彻底检索全书,将全书的传说故事分为"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弟子故事"、"佛教传说"、"历史传说"、"风俗传说"六类,并别立标题,俾掌握全貌,并利全文的探讨。 第四章《人物塑造》、第五章《语言特色》,从文学理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技与本书的文学特色。第六章《内在义蕴》,阅读文本,不难发现在鲜活的传说故事中,有浓厚的"因果报应,惩恶劝善"、"业力趋往,出离轮回"等佛教思想为内涵。本章试就佛教教义,来印证传说故事中的背后思想,显明作者着书的底蕴 第七章《结论》,综合各章的论述,探讨《大唐西域记》中传说故事,在大乘佛教、西域文化、印度历史、佛教文学中的价值,并将玄奘着《大唐西域记》的真正义蕴,作一总评--------------------------------------------------------------------------------【论文目次】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之研究目次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动机第二节 研究 ... 第三节 论文架构第二章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第一节 玄奘生平事略第二节《大唐西域记》之成书因缘第三节《大唐西域记》之全书架构第三章《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之类型第一节 本生故事第二节 佛传故事第三节 弟子故事第四节 佛教传说第五节 历史传说第六节 风俗传说第四章人物塑造第一节 以少总多,立意鲜明第二节 侧面烘托,神态毕现第三节 运用对比,形象鲜明第四节 透视矛盾,情节生动第五节 预留伏笔,跌宕多姿第五章语言特色第一节 语言鲜活,生动传神第二节 人物对话,状溢目前第六章内在义蕴第一节因果报应,惩恶劝善第二节慈悲机敏,循循善诱第三节业力趋往,出离轮回第四节颂扬佛陀,仰慕恭敬第五节情意真挚,护法心切第六节讴功颂德,应机开化第七章结论第一节 搜集大乘佛教传说故事,丰盈多姿第二节 保存印度西域佛教文化,异采纷呈第三节 补充印度中世纪的历史,记载翔实第四节 开拓中国佛教通俗文学,弥足珍贵第五节 巩固佛教政治社会地位,用心良深附录玄奘法师西域纪行附图参考文献举要 --------------------------------------------------------------------------------【参考文献】一、主体资料(一)专着《大正藏卷五十一.大唐西域记、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台北:世桦出版社,1990年4月。《大正藏卷五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台北:世桦出版社,1990年4月。《大正藏卷五十五.开元释教录》,台北:世桦出版社,1990年4月。《卍续藏经卷八十八.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台北:白马精舍印经会。(唐)玄奘、辩机着,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月。(唐)玄奘、辩机着,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6月。(唐)玄奘着,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台北:台湾省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唐)玄奘撰,周国林注译:《大唐西域记》,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7月。(唐)慧立、彦悰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月。于凌波:《改变历史的佛教高僧》,台北:东大出版社,2002年6月。大众书局编辑部主编:《唐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台南:大众书局,1988年11月再版。幻生法师:《沧海文集》上册、中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6月。王美秀:《玄奘-取经传译的典范》,台北:幼狮出版社,1991年5月。田光烈:《玄奘哲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1986年10月。光中法师编:《唐玄奘三藏传史汇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9月。安栓虎:《玄奘》,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朱传誉主编:《玄奘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何磊:《三藏法师玄奘传》,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李树梓编:《唐玄奘新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3月。季羡林、张庆达等:《大唐西域记今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前信次着,李君奭译:《玄奘三藏:史实西游记》,彰化:专心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柳篱:《玄奘和他的弟子辩机》,上海:上海书局,1956年11月。秦孟潇:《玄奘大师小传》,台北:珠海出版社,1989年11月。马偑主编,《玄奘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张力生:《玄奘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张力生:《玄奘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张曼涛主编:《玄奘大师研究》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6,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8月。张曼涛主编:《玄奘大师研究》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张启珍、冯双海着:《唐玄奘外传》,开封河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张增强:《西天取经弘佛法-玄奘大师》,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1年7月。章巽、芮传明:《大唐西域记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1月。彭楚珩:《中国历代思想家二一玄奘》:台北: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87年8月三版。曾了若编:《唐玄奘法师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7月。黄心川,葛黔君主编:《玄奘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黄坤:《玄奘西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圆香居士:《圣僧玄奘大师传》,台北:狮子吼出版社,1977年1月。杨白衣:《史实西游记:唐三藏玄奘大师传》,台北:觉生月刊社,1955年7月。杨廷福:《玄奘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杨廷福:《玄奘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杨庆亮:《行愿:玄奘的故事》,台北:曹溪文化出版社,2000年。褚柏思:《玄奘大师新传》,佛林丛书14,,台北:新文丰,1981年。褚柏思:《玄奘学概论》,佛林丛书8,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1年。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月。鲁灵殿:《释迦、玄奘、甘地》,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1月。谢重光:《唐三藏传》,中国名人传记160,台北: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年3月。钟婴:《西游记新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3刷。蓝吉富主编:《大唐西域记》,现代佛学大系10,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年。(二)学位论文石万寿:《唐玄奘译经的研究》,台大历史所硕士论文,1971年6月。吴明儒:《中国僧侣西行求法研究-以义净为例》,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6月。黄家树,《玄奘西行与翻译佛教经典》,香港:珠海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1973年5月。(三)期刊论文《玄奘对我国翻译及文化交流事业的历史性贡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1月。《玄奘与佛道名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3月。《玄奘说佛》:《语文世界》,2000年1月。《论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性贡献》,《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月。王文征、王洪祥:《《大唐西域记》──报告文学的诞生》,《当代传播》,1997年6月。冉云华:《玄奘大师与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华冈佛学学报》第8期。石万寿:《论玄奘译经的进度》,《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报》第2卷,1975年7月。何英:《从《大唐西域记》看唐代西域民俗》,《新疆社科论坛》,1998年3月。东初:《玄奘三藏对中国文化之贡献》,《中原文献》,1972年12月。金楠:《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浅析》,《新疆地方志》,2001年2月。昱昊:《《大唐西域记》"铜水"解》,《史林》,1994年1月。惟贤法师:《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法音》,2000年12月。曹仕邦:《玄奘与义净被尊称"三藏法师"的原因试释》,《新亚学报》15卷,1986年6月。傅世怡:《《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师子王故事评介》,《书评》十一期,1994年8月。曾怡嘉:《《大唐西域记》叙事结构研究-以龙传说故事为例》,《香光庄严》六十四期、六十五期,2000年12月。程光裕:《大唐西域记所载佛教史上的结集》,《华冈文科学报》,1982年6月。黄心川:《论玄奘精神》,《法音》,2000年12月。黄家树:《玄奘法师之翻译佛教经典》,《珠海学报》4卷,1971年7月。葛承雍:《唐玄奘晚年活动散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2期。刘守华:《唐玄奘采录的古代西域民间故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4月。简圣宗:《论大唐西域记人物形象之塑造》,第五届中国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5月。二、参考资料(一)专着《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月。《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月。《资治通鉴》,台北:宏业书局,1973年再版。《中国学术名着提要.宗教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明)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毛德富、卫绍生、闵虹:《中国古典小说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风貌》,巴蜀书社,2002年4月。王有德、钟兴麒选注:《历代西域散文选注》, ...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王国良:《六朝志怪小说考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王路平:《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3月。巨赞:《巨赞集》,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弘学:《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9月。石育良:《怪异世界的建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任爽:《唐高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6月修订版。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12月3版。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7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朱金顺、刘钖庆:《写作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4月19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2000年9月5版。何琼崖:《论文学创作与欣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年6月。吴玉贵:《佛国记》,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山版社,2002年10月。沉谦:《修辞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出版社,2000年七月再版。依淳法师:《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发》,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1月3版。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说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俞汝捷:《幻想和寄托的国度-志怪传奇新论》,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10月二刷。张曼涛主编:《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3,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8月。张曼涛主编:《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8月。张舜征主编:《中国史学名着题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2月。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稔穰:《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2刷。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小说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8月。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梁晓虹:《六度集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许道勋:《唐太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陈允吉、胡中行:《佛经文学粹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月。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一、卷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黄心川、葛黔君编:《玄奘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黄庆萱:《修辞学》,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十二月增订初版。黑格尔:《美学.卷一》,载朱光潜译:《朱光潜全集.十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台南:唯一书业中心,1975年9月。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赵熙:《虚无缥缈的鬼神世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郑明娳:《西游记探源》,台北:文开出版社,1982年9月。薛慧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说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钟婴:《西游记新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3刷。颜慧琪:《六朝志怪小说异类姻缘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邝士元:《中国学术思想史》,台北:里仁书局,民八十四年二月。谭达先:《中国传说概述》,台北:贯雅出版社,1993年8月。露华、董群:《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教义卷、人物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二)学位论文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3月。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12月。(三)期刊论文方本新、张宁:《《西游记》的游戏笔法与人物形象艺术》,《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10月。方建斌:《浅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殷都学刊》,2000年10月。王建国:《浅论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 ... 》,《莱阳农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王猛:《略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3月。任宜敏:《佛家因果学说的真精神》,《浙江学刊》,1998年10月。朱芳:《论《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李承贵:《文化视域中的慧远报应思想》,《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8月。肖兰英:《道是无情还有情-试论西门庆这一反面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年第4期。周佳欣:《"劝善惩恶"与"苦尽甘来"-谈韩国古典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情节结构》,《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林岩:《老舍论人物形象的塑造》,《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年,12月。林莹:《谈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本生故事"画》,《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孙志江:《丝路明珠:莫高窟》,《大地地理杂志》,台北:大地地理杂志,1998年8月。孙丽娟、傅加令:《试论释迦牟尼》,《九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徐李平:《试论"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9月。徐顺生:《中西小说人物形象比较》,《暨南学报》,1994年1月。荆三隆:《佛陀及其生平考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12月。张引群:《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月。张光全:《从人物原型到作品人物形象的内在机制》,《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张岳林:《《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心理结构》,《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张跃生:《佛教文化与南朝志怪小说》,《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曹仕邦:《浅论中国求法僧俗出国前、后学习域外语文的机缘》,《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1997年7月。梅斌:《略论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学术交流》,2001年11月。郭绍林:《唐太宗与佛教》,《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陈建平:《古代小说劝诫型人物形象浅析》,《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1年11月。温原:《唐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蠡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6月。赵山林:《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形象论》,《河北学刊》1997年1月。蔡毅:《论人物形象的构思孕育》,《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郑欣欣:《浅谈西方人物形象理论的三种形态》,《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6月。学愚:《佛陀的形象》,《南传佛教》,1996年1月。龙钢华:《"冰山型人物"-微篇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刍议》,《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简圣宗:《"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从与高昌王对话看玄奘的行谊》,《中国语文》545期,2002年11月。龚山平:《业报轮回思想伦理意义》,《法音论坛》,2000年1月。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