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杨贵妃有孩子吗? 第一种说法是 陈玄礼奏称:“国忠既诛,贵妃不宜再侍候陛下,请赐其死以塞天下怨。”玄宗不忍,高力士劝玄宗:“贵妃原是无罪,但将士已杀国忠,贵妃尚侍左右,终未能安众心。愿陛下俯从所请,将士安,陛...
杨贵妃有孩子吗?
第一种说法是 陈玄礼奏称:“国忠既诛,贵妃不宜再侍候陛下,请赐其死以塞天下怨。”玄宗不忍,高力士劝玄宗:“贵妃原是无罪,但将士已杀国忠,贵妃尚侍左右,终未能安众心。愿陛下俯从所请,将士安,陛下亦安了。”玄宗还在迟疑,外面哗声更烈,乱兵几乎要拥进门来。杨玉环听到情状,含泪辞别玄宗:“愿陛下保重!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惟乞容礼佛而死。”玄宗已是泣不能语:“愿妃子投生在一个好地方。”杨玉环以白绫一束挂在驿馆院中的梨树枝上,北向拜道:“今与圣上永诀了。”接着自缢而亡,一道幽魂渺渺无迹。然而,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却有许多疑团。流传最广的是杨玉环自缢。陈鸿《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她难免一死,但不忍见,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第二种说法是杨玉环死于乱军之中。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李益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诗句,说明杨玉环死于乱刃。杜甫《哀江头》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血污”二字暗示非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有血的。张佑《华清宫和杜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也都说明了这一问题。以诗证史,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可靠方法。
然而刘禹锡《马嵬行》一诗却有如下诗句:“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说是吞金而死的。
第三种看法是杨玉环流落于民间。白居易《长恨歌》的“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是说唐玄宗找杨玉环的尸骨,结果什么都找不到,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陈鸿的《长恨歌传》有句“使人牵之而去”,又特为指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第四种说法来自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认为杨玉环逃亡日本,且说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仅是一个侍女。杨玉环被安排护送南逃,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至今日本还保存着许多杨贵妃的庙宇、坟墓、传说、器物。传说她在日本的政坛上又活跃了三十年,到六十八岁才死去。
另据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这种说法更加离奇。
正史记载,风流绝代的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了。可是,在日本的民间却盛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贵妃并没有死,而是流落到日本,甚至还曾帮助日本天皇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对此均有描述。
传说,禁军将领陈玄礼爱慕贵妃的国色天香,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而负责运送尸体、检验尸体的官员恰恰是高力士和陈玄礼,这才瞒天过海,救了贵妃一命。在陈玄礼的亲信和日本遣唐使的护送下,贵妃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
这个传说将杨贵妃流落日本的细节述说得如此天衣无缝,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贵妃真的大难不死,流落到日本?
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在今天的日本,关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只限于捕风捉影的口口相传,而是有实物为证,有痕迹可循。
迹象之一:女孩子争做贵妃后裔
1963年,日本一女孩在电视中展示了其家谱,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无独有偶,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
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
其实早在20年代,中国的两位学者周作人和俞平伯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从他们之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先是周作人自日本朋友处知道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便写信告知俞平伯先生。俞平伯覆信中曰:“传说虽异,证据亦足为鄙说张目,闻之欣然。不知能否由日本友人处复得较详尽之记叙乎?”。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著名的写实派诗人,他所创作的《长恨歌》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浪漫想象,而是有据可依的。俞平伯先生对《长恨歌》及相关作品专门作了考证。指出一个重要证据:
正史、野史和诗文作品均提到,安史之乱两年后唐玄宗要改葬杨贵妃,就私下派人掘坟,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试想,如果贵妃真的死了两年,尸体早已腐烂,“香囊”必然充满了腐尸的味道。普通人尚且不会碰触这样的香囊,贵为皇帝的唐玄宗又怎么会终日爱不释手?
迹象之二:日本人将杨妃奉若女神
史学家都认为,杨贵妃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她一生两次嫁人,却没留下一男半女。他的前夫在续弦后生了几个孩子,唐玄宗也子孙满堂,这就说明她生不了孩子。
可是为什么日本女孩子却争相声称自己是贵妃的后代呢?这就说明日本人对贵妃的喜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02年,时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吴汝俊策划并主演的京剧大戏《贵妃东渡》在日本巡演了几十场,竟然场场爆满。其中有两名观众,跟着跑遍了23个城市,整整看了23场。”可见杨贵妃在日本的知名度之高。
日本不但有贵妃乡、贵妃塔,甚至还有杨贵妃观音庙,这表明杨妃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观音娘娘。
迹象之三:明皇的信物、贵妃的墓塔至今保留
《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访杨贵妃。找到贵妃后,方士将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簪作为答礼。
令人吃惊的是,这居然在日本得到了印证。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至今当地还保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
据说,日本人都喜欢到杨贵妃墓朝拜,说这样做可以得到漂亮可爱的孩子。
迹象之四:日本经典文学《源氏物语》竟是贵妃故事翻版
11世纪时,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该书首卷中,作者用“太液芙蓉未央柳”来形容更衣(妃子)的美貌;更衣深得天皇宠爱,两人朝夕相处,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惜更衣早亡,悲伤的天皇“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以此寄托哀思,这里的天皇与更衣,活脱脱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翻版。
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关于杨贵妃生死的传闻,虽然无法考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永远探索。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