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近年来,漳浦县在野外调查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早期的石刻、岩画,可能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岩画的第六组,为一弯曲长线、上有四个圆窝穴,线条极象蛇状,似可认为是原始部落的族徽或崇拜物。
漳浦原始生殖崇拜岩画石刻研究
漳浦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东晋义熙九年置始绥安县于现县城附近,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府和漳浦县.根据旧志记载,这一地区“地极七闽,境连百粤” ,汉以前,作为南越和闽越的边界,汉元鼎九年在县西的盘陀岭上建有蒲葵关以相 距,唐初还不断发生少数民族的“蛮獠啸乱”,陈政陈元光父子因奉旨出征 ,修 屯筑堡,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才平定了战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五十八姓从 此定居于此,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中原的文明和血液。目前,漳浦的七十八万人口中,还有近三万的蓝姓畲族人口,而关于这批蓝姓畲族的来源,关于唐以前那些少数民族的族属,去向等,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近年来,漳浦县在野外调查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早期的石刻、岩画,可能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一,大荟山岩画
大荟山岩画,位于佛昙镇下坑村西大荟山东麓的台地上,东经117°92、北纬26°80;其正西为大荟山峰,正东为佛昙湾,相对高度约30米,台地面积约100亩,地表上多为 ... 的花岗岩石,岩画于1992年底发现,共6组,均刻于坦平的岩石上。
一号刻石南高北低呈15°侧斜,画面北向,以两条平行的长弧线为主中心,长弧内上下刻二个圆窝,左右亦分列二个圆窝, 其中两个窝穴以一粗线条从弧外到弧内相连,类似女阴的图象。中心图形外围,分布着十二组半圆弧,圆弧直径在 10——20厘米不等,其中一组重叠呈同心弧,八组弧中各有一个圆窝穴,此外, 尚有八个小圆窝穴不规则地分布于刻面上。圆窝穴直径2——10厘米不等,深度亦在2——5厘米之间。全刻横130厘米,宽110厘米。
二号岩画位于一号东北侧2米,画面南向,为二个斑剥不清的半圆,在圆心的位置上各为一直径5厘米的窝穴。通刻高40厘米、宽30厘米。
三号岩画位于一号岩画正西3米处,大部分掩埋于土中,1993年5 月清理一号岩画时发现,岩石东向,西高东低,画面东南为一个重叠的半圆和一个圆心中有圆窝的半圆,圆圈直径25厘米;半圆西北面为六组长短不一的线条,略呈“小”,“不”、“亦”、“卡”字形。全刻宽120厘米,高80厘米。
四号岩画位于一号岩画西面1米处,画面北向,作三个半圆弧, 其中一个为直径30厘米的重叠半圆,二个圆心中有圆窝穴的小半圆。
五号岩画位于一号岩画西面30米处,岩石坦平,上有一巨石自西向东侧斜,平面上几乎覆盖了岩画,岩画作东西向的北斗星形,其中斗柄多出一圆窝穴,全刻八星,直径3至15厘米,深0.8至1.3厘米,通刻东西长70厘米。
六号岩画位于五号岩画南面10米处,亦作于一坦平的大石上,画面南向,下为一长游蛇形,作四个弯弧,长43厘米,上30厘米处为一直径5 厘米的圆窝穴和三个直径2厘米呈三角形的小圆窝,通刻宽43厘米、高40厘米。
大荟山岩画中的一至四刻,内容大致都是一个圆窝穴,外刻一至二重圆弧形,这类刻画或称为蹄形岩画,见于乌兰察布、蒙古的德勒格尔-穆连和特斯河谷,中国的阴山、连云港、阿拉善等,台湾省屏东的万山;也见于福建华安县的石门坑,南靖县的村雅村等。通常对这类石刻有二种解释,一为动物蹄印,表现了狩猎和从事 牧业的先民为记录狞猎成果或祈求牧畜增殖的愿望;二可能为女阴形象,前苏联学 者A.N.克拉德尼科夫等在《德勒格尔-穆连和特斯河谷的岩画》中指出:“应当注 意这种‘蹄子’图形的凹档,仿佛表示 ... 在某些科形上似乎无关紧要的横带,把‘蹄子’从中间分为两半,……短的垂直带子象征性的反映男人与女人的结合,即代表男子性行为的开始”。
1、而半圆形的弧圈内侧多半都有的圆窝穴,对于这种杯形的小窝穴,克拉德尼科夫氏也有这样的解释:小圆窝,杯形凹坑,“在古代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在古代及后来的印度宗教中,在古代祭祀雕像中,这种凹坑到处与崇拜母亲-土地的多产有关,这是生孩子的母体标志,象征着整个生命的开始。”
2、大荟山岩画所处的位置是在临海的小山上,如果在周商时期,甚至可能是在三面临海的半岛中,其狞猎资源贫乏的,更不具备大规模牧业的条件,如果是在夏商时期,这一地区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还应当是以采集浅海的贝壳类为主,这种贝丘遗址已在漳浦的香山发现,所以笔者侧向于第二种解释,即女阴刻画较为恰当。其中第一组岩画以一大蹄印为主,外散布十几个小蹄印,即可能反映母系氏族中女酋长和氏族之间平民的关系,岩画的第五组为单纯的八个圆窝穴组成,与北斗七星极为相似,至于为什么多出了一颗星,排列的位置,指向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岩画的第六组,为一弯曲长线、上有四个圆窝穴,线条极象蛇状,似可认为是原始部落的族徽或崇拜物。
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且有部分系调查中清理周围环境时从土层下发现,刻痕剥面角度甚大,系以石质工具完成的,离大荟山二公里处的香山,笔架山等地也分别采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小燧石和水晶石刮削器,石钻,和商周时期的磨制石锛等,更主要的是从岩画的表现内容,特别是 ... 者的审美情趣等分析,应为远古时代的作品,年代极可能在商周时期。
与大荟山岩画较类似的还见于寸石岩画,岩画位于石榴镇下车村寸石自然村北山麓,地名墓坑,岩画刻于一斜平的巨石上,全刻长110、宽45厘米,以斜、直线条和点组成五个文字或符号,其中左侧似一人形,两肩平伸,两腿叉开成一条直线,余为一些类似符号形的刻痕。从直观上看,较接近于文字形式。
二,生殖器崇拜石刻 此类石刻目前在漳浦地区已见有八处,分述于下:
麦园铺石妈铺女生殖器石刻,位于县城绥安镇麦园埔村北面约500米山坡上,地名石妈铺。山坡多为黄砂土,唯有五六块巨大的黑花岗石,石刻位于中间兀然竖立的花岗岩石上,石高、宽约4米,厚约2米,石顶中部下凹,略呈僧帽状, 石上朝北面一道长50厘米,宽深约10厘米,自上往下的凹沟,绕着这条凹沟,有一道人工凿成的椭圆圈,圆圈高80厘米,圈内凹沟两侧对称雕两条孤线,全刻呈形象的女生殖器形,对称的弧线即如生殖器两侧的褶纹。根据调查,在石刻北面的小山上, 原有一状如男根的长条形石柱,高高矗立,八十年代始被开山取石者炸毁。
湖西岭脚石妈铺女生殖器石刻,位于湖西畲族乡岭脚村, 漳浦至赵家城的公路北侧,公路下为小溪,数块花岗岩石立于溪边,亦名为石妈铺。石刻面朝溪水,以一直径约30厘米、深约15厘米的天然圆凹穴为中心,外围有人工刻成的直径约120厘米的圆圈,圈内石面微隆,中间的凹穴里常年积水,长草、水自凹穴下方的裂缝中淌出,形成了一个女生殖器形。与石刻距200米遥遥相对的小石山上,亦有一圆形石柱,同样被村民称为男根,后被雷劈断,现尚可见根部。
该石刻下原为湖西通县城的主要道路,离石刻200 米处有北宋嘉佑年间的纪年筑路摩崖石刻,并存一双孔石梁桥。
两处地点同称为石妈铺,亦同样在不远处有一男根状的条石。同样的,两处都有这样的传统:当地人欲祈求生男育女,逢小孩灾病,多有到石刻下烧香许愿者,岩石下至今可见香火的痕迹。
离岭脚石刻约二公里处的宋城赵家城,为元代初年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子孙建造,族人世代聚居的御寇城堡,城中的主楼完璧楼附近,也有一称为石父的地方,为几块乌黑的岩石,或圆或呈长条状,其圆的如阴囊,长条状的如男根,石父亦即男生殖器。城里的赵姓族人凡是小孩德病,或为祈求生育的,多有到石下烧香许愿,这风俗已延续几百年不变,六十年代以后石祖部分被破坏,烧香许愿者仍偶尔有之,石下香炉至今还保留着残余的香火。
赤湖镇西潘村有清代建造的一座寨堡,寨墙绕村一周,其南面则以天然巨石为屏障,石上建小庙,供观音菩萨和注生娘娘,小庙后的石面上也有一女生殖器状物,但人工的痕迹较少。小庙的功能也是与生育,与小孩较大关系的,但是否因该石刻而建,不得而知。这种有生殖器石刻,但无人为此谟拜的石刻还见于佛昙镇下坑村的芙蓉山下,此处均以巨大的岩石堆成许多天然石棚洞穴,在一岩壁上,见有一女阴状石刻,长约1米,距离约5米处则有石男根状物,但已被人砸断于侧。村民戏称之为“石芝”,但未见有人于此谟拜。
深土镇灶山山麓的东平村下,东平小库后,有小路通往山下,间有一巨石,裂为宽2米的石缝,路从缝中通过。石壁离地面约2米处,左边有凹入的圆形石穴,直径50厘米, 中长草;右边与其相对称处,有突出的圆条形石,分别称为阴阳石。传说逢阴雨天,则石缝就会靠近,直至阴阳交合。但未见有人在这里烧香许愿。
霞美镇林前村的晒谷场边,亦有一组大花岗岩石。岩石中有一女阴状石刻。据村民回忆,长约1米,传说倘有男人用手或树枝触动中间的石缝,村中便会发生妇人通奸,少女私奔的事,故历来严禁男人在此处游玩。至九十年代才被村民凿去。
同类石刻和类似的传说也见于石榴镇板龙村,通往澎水山的小路边;
此外,在霞美镇岩坑水库库区东侧,旧镇镇西屿村后山寨中,岩石上都有类似女生殖器的形象,当地人称之为“石之”,但没有发现到此谟拜的情况。
以上的生殖器石刻有三种形式,一为在天然的石缝窝穴的基础上,人为地进行雕凿,作为崇拜物被认同,所见有麦园铺,岭脚的石妈铺二例;二为纯属天然形成,未经过人工加工,形象上类似男女生殖器,被作为崇拜物或有类似传说。所见有赵家城石父,林前村,东平水库,西潘堡,板龙村路边等处;三为纯属天然形似,有名称,但不被作为崇拜物。所见这类石刻都在四周空旷之处,间有三五块岩石兀立,刻于其中最高的岩石上。经过人工雕凿的凿面都显得极为粗糙,线条宽阔,显然是用较原始的工具完成的;这类生殖器石刻内容以女阴为多,有男女二器者亦仅将女阴作为崇拜对象。
三,“仙脚印”
仙脚印是我国各地岩画中的习见题材,在闽南地区也广泛出现, 根据不全面的调查,漳浦县在县城印石山下,沙西海月岩寺,湖西赵家城中,赤土仙峰岩,佛昙屈原公,赤土苦致城,深土镇灶山上都有发现:
其中,赵家城所见位于城西佛庙遗址与聚佛宝塔之间,作右脚,长0.25,宽0.13米,其后脚跟深陷,但大拇指和小指已风化磨损殆尽;
印石亭为漳浦县城东郊的一大名胜,宋大观年间建亭于此,亭边有宋、明、清、民国等历代石刻十几处,仙脚印位于亭下一块1平方米的石面上,作右脚印,长0.3米。向东走向。
海月岩不知建于何时,南宋重修,明万历再修,寺庙以天然花岗岩石棚为主体,略加构筑而成。岩画凿于岩寺南端的石面上,系一右脚印,向南走,脚 长0.24米,宽0.13厘米,从凿痕上分析,系以铁器凿成的。
仙峰岩,位于赤土乡浯源村芦厝自然村前的高山上, 亦为天然石棚石洞构筑的而成的佛寺,仙脚印石刻位于石室后门前一大石棚上,阴刻人脚印形,长40 厘米。向东走向。
据《漳浦县志.方域上》记载“宋叶龙图爽言‘(梁)山中时见巨人迹, 美果自熟,不知名数,就啖者常迷失道,其奇绝如此”,这可以说是对闽南地区“仙脚印的最早记载了。正确地说,应称为人脚印,也可以说,在宋之前,这类”仙脚印就普遍存了。但对于上述几例“仙脚印”的考察,其中如海月岩,印石亭,均见于宋代的石刻、寺庙边,而仙峰岩则处于明代的岩寺边,赵家城则为明万历间的建筑群;再从其工艺上考察,海月岩的仙脚印边缘极为明确,似为铁器的作品。所以,就上述仙脚印的年代,笔者认为,其年代可能有早于宋代者,亦可有晚于明代的。
关于仙脚印,一般有两种解释,一为神仙的掌印,即仙脚印名的来源,宋叶龙图也称之为“巨人迹”,左丘明《国语》中有:“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再,今掌之迹仍存”。这种神仙过往留迹的传说,在漳浦的灶山,屈原公等也有之。第二种解释则与生殖崇拜有关,见于《史记。周本纪》:“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心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见于《竹书记年》:“弃母履巨人迹,感而生弃”;见于《太平御览》:“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密牺”。可见仙脚印是一种广泛而古老的岩画题材,包含着神秘的原始宗教内容,而多半都与原始生殖崇拜有一定的关系,说到底,与上文所述的大荟山岩画,石妈铺生殖器石刻异工同曲,是一种人类的蹄印岩画。
一种原始的宗教思想不会因为一旦脱离了产生这一宗教思想的社会条件,便随即消亡,往往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空间,以另一种方式生存下去。如在海月岩寺,处在佛教的区域里,那仙脚印可能就是对佛的崇拜。
漳浦县境内所见三种类型的岩画石刻,基本内容都是以生殖崇拜,特别是女性的生殖器崇拜为主题。这些关于女生殖器崇拜的抽象岩画和形象的石刻,展示了原始的,质朴的风貌,表现了古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初民的心目中,把生殖活动当作一件十分神圣,庄严的大事,从而把生殖器,特别是女生殖器看作神圣的器官进行谟拜的事实。而如果将以下二条与漳浦地区有关的史料结合起来考察,那么,对这些女生殖器石刻岩画,可能还会有更深入和具体的认识。
《漳浦县志》引宋《漳州图经》云:“太武山,其上有太武夫人坛, 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而居,因以名山。武一作姥,其说荒远,但〈列仙传〉称皇太姥,闽人婺女之精,而闽越负海名山,多名太姥者”。太武山位于为漳浦东面,现属龙海市境内。这位太武夫人,应当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居住在闽南地区的一位闽越族部落的女酋长,而与太武山相距十几公里的大荟山上,也正以岩画的形式,抽象化地表现了这位女酋长与其部落平民之间的某种关系。
闽台地区自清未以来,流行《杨文广平闽南十入洞》一书。据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研究分析:“可以认为是讲唐代陈元光(即民间信仰中所奉开漳圣王)平定福建少数民族的故事,这是作者把流行于自己所处时代有关唐朝初年 ... 开拓福建的种种事迹加以串连起来的作品,故事情节虽有附会转移,但是仍然保存着许多宝贵资料,特别是有关当时少数民族的资料”。
3、李亦园先生在叶国庆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写道,“所谓十八洞,指的是居住在福建各地的十八处非汉族系统少数民族群之峒寨”。
4、蒋炳钊先生则在《畲族史稿》中明确指出:“从畲族历史活动考察,唐宋时期活动于闽、粤、赣三省地区的‘蛮獠’,即是宋代出现的‘畲民’的祖先。福建的苗族、瑶族是很晚才迁入的。史书上记载福建的苗人或瑶人,我认为均指畲族。”
在这里,我们也注意到,在《平闽十八洞》一书中所描述的十八个洞中,属漳州地区的有六个洞,而属漳浦县或与漳浦县境近边的有三个洞,分别为镇海岐尾海滩的蝶仔洞,洞主称鬼月姑;海澄县后并社尾的密婆洞,洞主称飞霞夫人;漳浦县外百余里的飞鹅洞,洞主称金精娘娘。有趣的是,这三洞的洞主全部都是女性。
所谓的飞鹅洞位于漳浦县城西面十二公里的盘陀镇娘仔寨村,金精娘娘亦称娘仔妈。根据民间的传说,陈元攻打娘仔寨不下,令部将李伯瑶乔装成地理先生, 被金精娘娘招为丈夫,于鹅项处打了一口井,破了飞鹅寨的风水。 传说与《十八洞大同小异。现娘仔寨的寨墙基本还保留着墙基及东面的寨门,寨墙均以长约1米, 略呈三角形的花岗岩石构筑,其开采工艺甚为原始.寨中居民约100户,姓陈,村民均可说出鹅头,项,脚的具 ... 置,其中鹅头位于村中一民居前,为一乌黑的花岗岩石,呈卵形,长约2米。村中唯一的一座小庙,供的就是所谓的娘仔妈,作女像, 被作为村子的保护神,香火历来甚盛。
闽南地区在中原人进入之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占据着各自的地盘,为了巩固各自的地盘,扩展各自的势力范围,无不把提高生育能力,增加人口数量当作氏族部落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他们把女生殖器,这人类的源头作为崇拜的对象,运用当时已掌握的文化手段,或给予写实式的再现,或给予抽象化的表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当时历史进程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或以女性酋长统治部落的状况下,这种对女生殖器的崇拜,便同时具备了对于女统治者的地位的敬畏这一意义,这一崇拜形式于是更显得重要。
1、转引自《漳州岩画》。盖山林等。《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
1990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2、转引自《福建化安仙字潭石刻性质考辩》 .盖山林.《福建华安仙
字潭摩崖石刻研究》1990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4、《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李亦园.《台湾省与
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湾省中研院民族所1994年6月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九日
发于《福建民族》1997年4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