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浅析:从经济角度看汉朝南征的动因

引言 作为我国第二个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帝国,汉朝相比于秦朝来说,不仅国祚绵延,更有着远超于前朝的稳定架构。这样的结果是汉朝开国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征讨和扩张所带来的成绩之一。 大多数时候,由于汉武帝北征匈奴的壮举,人们最热衷于讨论的是西汉时期汉匈两股势力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然而事实上,北伐匈奴虽然创下了无数令人心神摇曳的功绩,但对于汉王朝 ... 和国力的扩张,所起到的益处却少得有限。相反,反而是看上去春风化雨般的南征,最终让汉王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帝国。今天,我们就以经济的角度分析汉朝南征过程的动因。 一、汉代的南征 所谓的南征,其实并非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汉朝历时数百年的对南部疆域的扩展。这一扩展,最大的成就,是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的征伐。 这一片疆域,在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楚、吴、越等诸侯国,自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后,这些疆域内存在的蛮夷,开始逐渐被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缓慢同化,这也是史学家所认同的蛮夷「 ”服王化”现象。 但是,这样的同化过程却因为地理条件的阻隔而变得十分缓慢,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写道: 「 ”(楚越)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种情况其实也是热带地区文明的典型特征,尤其是珠江流域,由于日照充足的关系,「 ”不待贾而足”使得这里的土著居民并不如何热衷于囤积粮食蔬菜,然而这样的「 ”丰衣足食”却在事实层面上阻碍了当地文明的产生。 太过温暖的襁褓,往往孕育不出可以奋进的民族。这样类似于资源诅咒的说法在近些年里开始为人们所公认,「 ”热带无强国”,正是这一阶段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真实的写照。 然而这样的情况却在汉朝发生了转变,以郡县制制约全国的汉帝国,自然不能允许其视野范围内可以存在着这样一种农业技术极为落后,自然资源禀赋却十分优渥的地方出现,从西汉到东汉,汉王朝一直在致力于对于这一片区域的征服。 相比于匈奴这种已经以游牧民族身份存在百余年的势力而言,盘桓在秦岭以南的土著部族,既没有强悍的骑兵可以冲击汉卒的军阵,又无足够庞大的势力抵抗汉王朝源源不断的兵力压迫,在短短的百年间,秦岭以南的大片地区开始臣服于汉朝的统治之下。 在这之后,为了更好继续管控这片地区,同时也为了快速在当地进行农业的开发,原本在本地生活的土著并未被驱逐或屠 ... ,相反,以郡县 ... 为基础,秦岭以南地区开始被逐渐纳入帝国的管理体系之内。为了减少当地人的反抗和不满,统治者决定 「 ”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在种种怀柔政策下,原本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的南方,开始被引入新的体系内。 二、推动南征的经济因素 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王朝在统治南方各郡县之时,采用的极为宽松的怀柔手段。在这样的手段下,统治者似乎很难真正调动这些地区逐渐增长的财富,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么? 事实上,真实的情形远比我们想象中来的复杂。汉王朝军队的征服,在一开始的过程中,并不如何困难。这是因为,这些地区虽然广阔,但是由于尚未建立成熟的农耕体系,其人口的增长自然无法和已经成平多年的中原相比。后者即使是在匈奴的骚扰和入侵下,由于文景二帝趋于缓和的对外政策,也得到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这样情况下,原本就由数十个小聚落组成的松散社会,很难对抗已经在汉匈之战中淬炼出来的汉朝武卒。 根据当时的记载,秦岭以南地区最为效用的武陵、长沙蛮,虽然「 ”时为寇盗”,但是其武力却依旧「 ”不足为郡国患”。在其最为猖獗的时刻,其人口不过两万有余。 从这一点上来看,从北部穿山越岭而来的汉朝军队,对于这些蛮族来说,无异于「 ”神兵天降”,实南匹敌。 在这样的情况下,岭南一地虽然有着崇山峻岭作为其先天的屏障,但纵横的水陆交通一旦为汉朝所熟悉,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通行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岭南众多部落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汉朝因此而获得的受益却丝毫不少。由于缺乏成体系的制造手段,布匹、食盐、剪子、镜子、针线等物均是当地人最为需要的物资,在这些物资还未出现在当地土著眼前时,他们尚可以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游离于汉朝的经济体系之外,然而一旦这些物资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需要,那么汉朝就获得了对于这片土地最大的经济优势。 岭南一地的物产极为丰富,然而由于缺乏最原始的制造手段,这些物产的最大价值一直被当地人所埋没。虽然在汉朝征服岭南以前,当地人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已然开始与外地客商的来往,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治和 ... 力量作为背书,这些交易活动不仅规模较小,还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作罢。 「 ”苗人不知经商,从前 ... 携盐、布入苗寨贸 易其土货,常有奸商欺骗苗人,时起 ... ,后官府禁止 ... 入苗寨贸易,乃指定地点,兴立市场,每五日赶场一次……主要的商品为盐、布、牲畜、谷物等物。 可以说,虽然汉朝在岭南所设立的郡县形式迥异于其内陆地区的传统郡县,但是凭借着这些交易所带来的丰厚报偿,汉王朝也从此地获得了足够多的经济利益。而且,作为一个封建国家而言,粮食储备的多寡往往意味着政权的稳定与否,从这一点上来看,岭南丰富的物产无疑是帮助汉朝重新巩固了政治基础。 三、汉朝南征的外部动因 汉王朝之所以会对征服岭南一地如此上心,除了岭南一地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外,还有着外部因素的考虑。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汉代的地图,就能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除了岭南以外,其余地区已经不再适合汉王朝的扩张,至少在当时并不适合。 首先是我们熟悉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盘踞此地的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之患,然而以当时汉朝的国力而言,除了汉武帝曾经屡次远征匈奴以外,其余时刻,汉朝却一直采取守势。 这并不完全是君王的心性使然,匈奴所盘踞之地,大多为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的地区,这些地区,隶属于亚欧大陆最大的草原带,即自多瑙河沿岸至黑海,再东至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一地的巨型草原带。 这样的草原带,即使是最靠近汉朝疆域的南部地区,依旧是农牧交错地带,再往北推进,则开始逐渐往牧区转变。「 ”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 ”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这样的说辞极为实际的说明了当时汉朝北扩的困境。这样的地带,并不适合农耕民族垦田开荒,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王朝大兴之时,也绝少对游牧民族赶尽 ... 绝的原因:毫无利益动机的情况下,汉武帝的倾国之战仅仅因为仇恨是难以为继的。 而西南地区的蛮荒地带情况稍微良好一些,然而由于道路难行,虽然在当地进行郡县制的改良,但是到的最后也只好以传统的羁縻洲来稳定当地局势。 相比之下,岭南一地舟船可通行无阻的特性,以及充足的日照和水源就使得它注定是汉朝扩张的绝佳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对于岭南一地有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四、结语 位于岭南山脉以南的部分地区,在中原王朝开始崛起之后,逐渐走入了它的视线范围。虽然在一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这片地区并没有被秦国所征服。但是到了汉朝,这里最终还是逐渐开始设立郡县,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扩张虽然可以从政治层面予以解释,但是若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们将会发现当时统治者们可能更为注重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最初人为农牧分界线的确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收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6辑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 坛》 《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浅析:从经济角度看汉朝南征的动因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史说隋唐器乐史——"华夏正声"与"四夷乐"的融合发展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中的器乐合奏隋文帝为巩固政权,推进统一,推崇汉以来的清商乐为"华夏正声",于太常寺中专设清商署主管。其次,又扩充七部乐为九部乐,将"康国"、"疏勒"两部伎乐列入正式乐部,加大西域乐舞在四方乐中的比例。晋永嘉之乱后流落江左,被称为"九代之遗声",是汉晋及南朝所保存的汉民族传统音乐。隋文帝平陈得此乐,赞之为"华夏正声"。

  2. 假设历史•没奥斯曼阻隔 欧洲会迎来大航海时代吗?

    所以,很多人会把目光放远,研究真正让欧洲强大的“大航海”。因此,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和对欧洲商路的阻隔,开启了大航海之说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信以为真。1241年,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汉萨同盟的贸易路线汉萨同盟的势力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鼎盛,由于其以德意志北部诸侯和斯堪迪维纳亚国家为主,所以其航线也被称为北方航线。

  3. 带有洞字的成语

    包含有“洞”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漏洞百出——形容文章、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通幽洞微——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另有洞天——另有一种新鲜的境界。洞房花烛——形容结婚的景象。洞察其奸——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洞中肯綮——观察敏锐,言论能掌握问题的关键处。同“洞若观火”。

  4. 入竟问禁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rùjìngwènjìn【解释】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例子】无【近义词】入境问俗【相关】百度“入竟问禁”

  5. 什么是科学定律?

    定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通常是数学描述;例如牛顿引力定律或孟德尔独立分类定律。直到一个世纪后,科学家才发现了DNA和染色体——孟德尔定律的生化解释。但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普遍接受的孟德尔定律的解释(理论),科宾格说,科学定律和科学事实之间的区别有点难以定义,尽管定义很重要。

  6. 多吃栗子有助增强抵抗力

    众所周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是提高抵抗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而且,秋天气候变得很干燥,容易使人口舌生疮,这个时候每天吃几颗秋栗,在维生素C与核黄素的共同作用下,还能够防治口腔溃疡。此外,常吃栗子,还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的正常功能,防治骨质疏松、筋骨疼痛等,延缓衰老,是理想的保健果品。这是因为栗子含淀粉较多,饭后吃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

  7. 宋词

    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后的余响,宋词的时代至此已告终结。宋以后,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选本中以黄昇《花庵词选》、周密《绝妙好词》、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朱祖谋《宋词三百首》影响较大。

  8. 它是失眠的天然「 ”良药”,睡前喝一杯,安神助眠,好梦自然来

    失眠多梦,心烦意乱,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也有很多人靠着吃一些安神的药品来帮助睡眠,但是我们都知道毕竟是药,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今天就告诉大家几个有助于睡眠的食物。

  9. 为了自己能顺利当上皇帝,竟然如此算计弟弟,果然是亲哥哥

    >>刘劭同父异母兄弟刘濬xun长得一表人才,文帝对他另眼相看,再加上刘濬的母亲潘淑妃受恩宠,刘濬继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袁皇后因此妒恨而死。袁皇后一死,刘劭记恨在心,伺机对刘濬母子报复。但刘劭担心刘濬即位后对他下手,千方百计讨好刘濬,保住性命。潘淑妃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死于毫无母子之情的逆子刘濬之手,刘劭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10. 无常观

    >这个故事显示了如理作意和心态的关系,证明作意无常确实能伏住烦恼。一休的师父见到心爱的瓷器打碎了,不仅不生气,反而一笑了之,推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他的心正缘在无常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