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作为最早实践「”装甲兵”这一概念的国家,英国在二战中,有着与众不同的一套坦克定义概念。而越发激烈的战事,也催生出了无数个颇具脑洞的「”怪物车”。在二战还未爆发前,来自英国的一位汽车爱好者:欧内斯特·詹姆斯·塔普突然突发奇想,表示如果有一款战车,能够越过高墙与障碍,在高处隐蔽地向敌军射击而不会被发现,那岂不是可以避免像一战那样恐怖的伤亡?1937年,塔普将自己的设计申请了专利,并为此开始付诸行动。二

作为最早实践「 ”装甲兵”这一概念的国家,英国在二战中,有着与众不同的一套坦克定义概念。而越发激烈的战事,也催生出了无数个颇具脑洞的「 ”怪物车”。在二战还未爆发前,来自英国的一位汽车爱好者:欧内斯特·詹姆斯·塔普突然突发奇想,表示如果有一款战车,能够越过高墙与障碍,在高处隐蔽地向敌军射击而不会被发现,那岂不是可以避免像一战那样恐怖的伤亡?1937年,塔普将自己的设计申请了专利,并为此开始付诸行动。二战开始后,「 ”祷告螳螂”的首款试验车(即一号方案)正式下线。它有着轻薄的履带,1个后置的主动轮以及4个行走轮。原型车并未附加其他设备,仅仅是用于在承载驾驶员的情况下,测试越野能力。「 ”祷告螳螂”在完成设计后便交由英国战争部审核。而第二款的「 ”祷告螳螂”继续设计,恐怕要等到1943年。因为遭到德国空军侵袭的英国,实在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维持新技术的开发。直到美国人的参战,才恢复了些许元气。 ▲1939年,在英国战争部官员注视下进行越障测试的「 ”祷告螳螂”试验车。 就整个结构来说,「 ”祷告螳螂”一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乘员舱、引擎、机枪塔以及枢轴。在1943年续工的「 ”祷告螳螂”二号方案中,其使用了「 ”布伦”全履带运载车底盘。同时,引擎也沿用了布伦的福特(Ford)V8-4缸汽油机。乘员舱也被称作「 ”控制室”,是一个中空的「 ”盒子”。舱内有2名成员,一名机 ... ,一名驾驶员。在驾驶员的脚下,有用于提升整个全舱的液压系统。在踩下液压系统后,乘员舱将会上升以55°角的倾斜快速上升。最大可达3.48米。而在设计中,这个中空的「 ”盒子”也可以左右移动,避开障碍物。而在机枪塔内,操作2挺7.7毫米布伦轻机枪的射手,可以射击任何目标。驾驶员则可以在升降过程中正常驾驶。当「 ”祷告螳螂”的「 ”盒子”完全收回时,它甚至可以在高草后移动,具备很强的隐蔽性。 ▲「 ”祷告螳螂”二号方案中的造型。然而,待在「 ”盒子”里的机 ... 是妥妥的不舒服。因为升降过程中,他都必须俯卧对着机枪塔,不然,无法第一时间射击目标。 ▲一名英军步兵正手持 ... ,隐蔽于完全放下「 ”盒子”的「 ”祷告螳螂”二号方案后。由于车体低矮,「 ”祷告螳螂”并不易被敌军发现。 不过,进入1944年后,作为一款机枪车,「 ”祷告螳螂”最终并未被英国军方所接受。一来是因为其装甲实在是太脆,仅有6-9毫米。别说小口径反坦克炮,就连战争初期各国所淘汰的反坦克 ... ,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它射个对穿。二来,「 ”祷告螳螂”在升降的过程中,机 ... 的体验十分糟糕,甚至还有不少车组在下车后,因不适应升降过程最后吐的稀里哗啦的。还有,祷告螳螂的武备只有2挺7.7毫米的机枪,而且还是30发弹匣样式装填,装填频繁,火力较次。因而最终还是作废。「 ”祷告螳螂”方案虽被毙掉,但其升降的理念却被英国军方所接受,用在了另一款导弹发射车——FV1620「 ”亨伯大黄蜂”(Huber Hor)上。现如今,唯一一辆「 ”祷告螳螂”二号被保留于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内展览,成为了历史。 ▲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内的「 ”祷告螳螂”二号方案车。 ▲呈升降状态的「 ”祷告螳螂”二号方案车。像极了一只正在「 ”祷告”的螳螂。 英国军方于1955年开发出的「 ”反坦克导弹车”——FV1620「 ”亨伯大黄蜂”。自重5.7吨,车组3人,配有4枚「 ”马尔卡拉”(Malkara)反坦克导弹(2枚备用)。公路最大时速65公里,正面装甲16毫米,侧面8毫米。其导弹发射架为升降样式,正是接受了「 ”祷告螳螂”的理念。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作者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标签:螳螂军事历史陆军武器机枪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