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更加严重的是,明武宗是单传,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则要求朱厚从东安门进宫登基。而东安门是太子进出的,遭到了朱厚的再次拒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大礼仪之争”的开端。两天后,朱厚向明朝朝野投下了一颗炸弹。当天,护礼派大臣决定向朱厚集团进谏。朱厚也被激怒了,派出锦衣卫大肆搜捕,逮捕了134名官员,其余官员录名待罪。“大礼仪之争”以朱厚的获胜告终。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荒淫过度而亡,在豹房猝死。他死的时候31岁,没有子嗣。更加严重的是,明武宗是单传,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 因此,明孝宗一脉在武宗驾崩的时候就断了继承人。从开始的明朝皇帝“大宗”至此没办法再延续下去了,明朝朝野面临着从近支的皇族中挑选皇位继承人的 问题。那么到底挑选谁继承呢?> > 明武宗临终的时候没有留下遗诏,也就是说他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愿。朝廷只能恭请慈寿皇太后主持,商议皇位 继承人的问题。当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皇太后密议,决定按朱元璋《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款将武宗的皇位传给他的堂弟——湖北的兴王。 当时朱厚正在为父亲兴献王服丧。皇太后宣懿旨命令朱厚缩短为其父服丧的时间,进京“嗣皇帝位”。> > 当时朱厚只有14岁,但担任兴 王已经两年时间了。朝廷派遣了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组成庞大的团队迎接朱厚入京继承皇位,朱 厚当即接受了诏书。5月7日,朱厚一行约四十人从安陆出发,日夜兼程地行了二十天进京。从安陆到北京的一路上,朱厚拒绝一切宴请,拒绝了官员和勋贵 们的礼物,吃住节俭,不顾旅途劳累于5月26日赶到了京城郊外。> > 但是面对金光闪闪的天子宝座,朱厚突然拒绝进北京城,这个14岁的王爷让大明帝国发现了他执拗偏执的一面。《明史》记载:> > 至京师,止于郊外。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 殿,择日登极。不允。会皇太后趣群臣上笺劝进,乃即郊外受笺。是日日中,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大赦天下。> > 翻译成白话,这段话是说朝廷的礼官对来到城外的朱厚说,要求他以皇太子的身份进入北京城,继承皇位, 遭到了朱厚的拒绝。因为如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就意味着朱厚是过继给前面的皇帝明孝宗,作为明孝宗儿子的身份继承孝宗的皇位。朱厚坚持要朝廷以 皇帝之礼迎接他进京。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则要求朱厚从东安门进宫登基。而东安门是太子进出的,遭到了朱厚的再次拒绝。皇太后要求群臣向朱厚上表劝 进,在太后的调停下,朝廷和朱厚同意先登基再谈身份问题,在次日清晨以迎奉皇帝礼为朱厚举行登基大典,改年号为嘉靖。>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大礼仪之争”的开端。太后和朝廷在朱厚进京的礼仪问题上,同意用皇帝之礼迎接他进京,朱厚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是有关即位身份的问题被暂时搁置了,成了朱厚执政初期的政治炸弹。> > 朱厚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即位后的第三天,就派人到安陆接生母兴献王妃蒋氏入京。两天后,朱厚向明朝朝野投下了一颗炸弹。他下令群臣讨论给生父兴献 王加尊号,也就是说要加生父兴献王帝号。已经去世的兴献王朱(1476—1519 年)为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次子,是明孝宗弘治皇帝朱樘的同父异 母兄弟,1487年被封为兴王,四年后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生活安逸的朱一生爱好文学与艺术,笃信道教,过着典型的藩王生活。正德十四年 (1519年)元月十七日,朱病死,享年44岁,谥号为献,第二年葬于城东松林山。朱虽然是皇帝至亲,但终生封王,在宗法上属于“小宗”。按照封 建宗法,即使现在他的儿子称帝了,也改变不了朱亲王小宗的地位。现在嘉靖皇帝要给他上帝号,就会引起封建宗法的极大混乱。简单地说,如果朱称帝, 那么明朝的皇室就会出现两支帝系,而且是以朱一支代替了已经称帝两代的明孝宗一系。> > 因此,群臣认为这是有关天下根本的大事,都反对朱厚给生父上帝号。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极力反对,还有六十多位大臣联名 ... 。杨廷和坚持朱厚要以入嗣孝宗的名义继承皇位,称孝宗皇帝为“皇考”,而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万不可加帝号。> > 而朱厚却将尊生父为兴献皇帝,生母为兴献皇后的计划郑重其事地发下廷议,自然遭到了内阁和朝会的联合否决。明朝的官僚体系是非常成熟的,文官集团异常 强大。在健全的官僚制度作用下,文官势力对皇帝构成了极大的束缚。这也是黄仁宇的名著《十五年》所要透露给读者的内容之一。朝野的大臣和文人们慷慨激 昂,指点朝政,赢得实质的和名声上的利益。这在明朝成为了政坛和文坛的一大风景。朱厚就遭遇到了和孙子万历皇帝所面临的相同困境。在这件有关宗法大事的 廷议后,立即在朝野掀起了轩然 ... 。大臣们引用了许多前朝的例子来劝谏朱厚不能破坏了宗法制度,乱了大宗小宗的区别。反对的奏章向雪片一样飞来,压得朱 厚喘不过气来。朱厚对自己的计划越坚持,遭到的反对就越强烈。> > 文人出身的朝臣们还有一个更绝的做法。首辅杨廷和、内阁主纪蒋冕见 皇帝没有听从大臣的劝谏,便上疏辞职,不等皇帝同意就“ ... ”了,以至于内阁数日主持无人,朝政几乎瘫痪。这是一招杀手锏,专制皇帝权威再盛,也离不开朝 臣主持日常朝政。朱厚虽然对大臣们很不满,也不得不表示让步,亲自下诏慰留要辞职的大臣们。朱厚表露出了暂时不尊生父帝号的意向,尽管这是他违心的, 尽管他对杨廷和等大臣们深深不满。> > 眼看事件就要结束的时候,一封上书火上浇油,将这场争论扩大成了严重的政治冲突。> > 在中国古代政坛上,文官集团并非团结一致。总有一部分文官集团的成员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刻意迎合皇帝,站在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对立面,在他们看 来,文官集团坚持的礼仪道德是可以交换的筹码。就在朱厚准备让步的时候,有一个叫张璁的南京刑部主事上了一个《大礼疏》,认为朱厚可以为生父及母亲加 尊号。嘉靖看后很高兴,但张璁遭到了杨廷和为首的朝臣的训斥和反对。在得知朱厚的赞赏态度后,张璁和另一个叫桂萼的人迎合上意,议尊兴献王为皇考。嘉靖 更加高兴,召两人进京。谁知大批朝臣聚集在张桂两人居所之外,声称两人胆敢入朝,就将其殴打至死,虚礼之争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实实在在的政治斗争。> > 围绕对给兴献王上尊号的态度,朝廷大臣分成两派,反对加尊号的一派组成了护礼派,少数支持加尊号的大臣组成了议礼派。两派经过几个回合的争论,毫无结 果,反而造成了朝政的极大混乱。大礼仪之争在嘉靖三年(1524 年)七月达到了 ... 。当天,护礼派大臣决定向朱厚集团进谏。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 人,给事中21人,御使30人在内共208名大臣组成长长的队伍,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弘治先帝,哭谏不可为兴献王上帝号,喊声震天。宫廷派人去劝说大臣们 退去,却没有任何效果。朱厚愈发固执起来,下令将为首的八位大臣押入监狱。门外的大臣们更加情绪激愤,骚动起来,声震阙廷。朱厚也被激怒了,派出锦衣 卫大肆搜捕,逮捕了134名官员,其余官员录名待罪。之后,他又下令将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五品以下受杖。在受杖的一百八十多人中17人受刑死亡,还有8人 被编伍充军。> > 经过严厉的惩罚后,护礼派遭到严重削弱,立即偃旗息鼓。明朝文官集团的反抗是文雅的,一般难以形成实质性的政治攻击。真 可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此后到嘉靖七年(1528 年)的七月,朱厚在没有实质反抗的情况下诏告天下,尊生父兴献皇帝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 帝”;生母蒋氏为“章圣仁慈皇太后”。“大礼仪之争”以朱厚的获胜告终。朱厚以高压手段将反对派逐出朝廷,君臣之间以血的代价为礼仪问题画上了句号。> > 纵观整个“大礼仪之争”,事情因朱厚而起,也因朱厚的强力所止,朱厚的个性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正德二年(1507 年)九月十六日,朱厚出 生在湖北兴王宫。他自幼勤奋好学,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写一手好诗词,是历代帝王少见的。朱厚在位时,曾令人刻印《》、《水浒》等流传于世;他还重视 教育,在全国各地兴建书院。见儿子能力出众,兴王就刻意对其加以培养。在朱厚很小的时候,兴王就让他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还经常带他进京觐见 皇帝。因此朱厚从小就熟悉朝廷的仪式和典礼的规矩,接触到了政治。兴王病逝后,年仅12岁的朱厚就袭爵为兴王。> > 朱厚就在这样的 环境中养成了特殊的性格。第一,他接受了系统的贵族教育,能力素养的确优秀,熟悉政治操作,能够与文臣武将等不同的人相应酬;第二,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 负,甚至有点刚愎自用。普通百姓、大小官员对朱厚的能力肯定都进行了实事求是和虚拟夸张的评价,朱厚在奉承和呵护中不断成长,自信于自己的能力,并树 立了远大志向,当看到明朝的天下在成熟发展中逐渐出现停滞、衰败的迹象,血气方刚的朱厚产生了改革政治、复兴王朝的伟大志向;第三,朱厚并没有接触过 政治斗争的实际经验,在大小贵族和官员的奉承中,在金碧辉煌的王宫中,朱厚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政治的经验,他对政治和国情的了解多少是走马观花,鸟瞰实 情。这本没有错,但是伟大的志向和自负的性格、虚幻轻浮的观察结合起来,反而对实际政治造成了消极影响。扩展了说,贵族教育能够产生庸碌无为、安逸享乐的 贵族(比如兴献王),也能产生自负自为、不切实际的贵族(比如朱厚)。对于后一类人来说,贵族出身和教育反而是害了他。朱厚就是以一个偏执的形象开始 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的。> > 朱厚的能力在明朝皇帝中不算差,但他的固执、多疑、暴戾的性格也格外明显。据说朱厚的忌讳特别多,登基的时 候,朱厚因为龙袍太长,屡次俯下身子处理龙袍,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乘机进言说:“这是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朱厚这才转怒为喜。朱厚在位时的乙丑 年会试,第一题为“绥之斯来,其死也哀”。朱厚看了题目很不高兴,又见到第三题《》中有两个“夷”字,马上想到了朝廷受到的蒙古进犯之苦。朱厚龙 颜大怒,差点把出题的人杀了。大臣们知道皇帝忌讳“夷”、“狄”两字,因此在整个朱厚时期都不写这两个字,如果遇到实在避免不了的情况就将这两个字写得 蚂蚁一般小,意为尊王卑夷。> > 贵族的生活也让朱厚喜怒无常。朱厚的第一位皇后陈氏是他还在做藩王时的王妃,遗憾的是,陈氏为人性情 冷僻、不苟言笑,遭到了朱厚的冷落。一天,陈皇后与嘉靖皇帝同坐聊天。当时陈氏已经怀孕多时,朱厚也对她呵护有加,这时,有张、方两位王妃端茶进来。 朱厚见到张妃的手如纤细的柔荑,晶莹剔透,抓起她的手来抚摸不放。陈皇后自然吃醋了,将杯子重重地掷在桌子上。朱厚马上翻脸,当众大声呵斥陈皇后。陈 皇后被吓得流产,并不久死去。陈皇后死后,朱厚余怒不止,下令丧礼从简,给发妻上谥号为“悼灵”,这是极其贬义的谥号,而且还将发妻的墓地选在偏僻的袄 儿峪。陈皇后出殡的那一天,孤零零的一个梓宫出宫,百官礼节性地到场露了一个脸,葬礼简陋得不成样子。给事中王汝梅劝谏,朱厚不听。后来礼部尚书夏言请 求为陈皇后改一个谥号,朱厚余恨未了,只是将陈皇后的谥号改为稍微好一点的“孝洁”。直到明穆宗在位时,朝廷才因为孝洁陈皇后是朱厚的元配,将陈皇后 迁葬永陵,与嘉靖皇帝埋在一起。以后朱厚又立过两任皇后,但夫妻生活一直不如意。> > 在“大礼仪之争”中,朱厚固执于父子名分,不惜 与整个文官集团作对。朝臣们越是反对,他越是坚持。这暴露出了朱厚的不明事理,不明实情,也是他的逆反心理在作怪。文官集团有他们的缺点,但这是政治实 情。朱厚不能让政治实情来适应自己,反而应该是他去适应政治实情,可惜嘉靖皇帝做得恰恰相反。所以,君臣们将精力都耗费在了名号之争上。> > 朱厚的个性和作为对明朝实际政治造成了损害。嘉靖即位初期,也曾经,使朝政呈现出一段时间的清明兴旺。朱厚革除了明武宗年间的许多弊政,诛 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人,发展农业,缓和矛盾,朝政为之一新。朝野上下都以为明朝出现了一位英明的君主。但是经过“大礼仪之争”后,明朝君臣之间出现了深 深的隔阂。大臣们发现了一个偏执,不切实际而盲动的皇帝;而皇帝却以为自己的革新之志和孝顺之情非但不被群臣所理解,而且遭到了朝臣的阻挠。于是,双方开 始互不信任,正常交流的渠道也被隔断了,皇帝和朝廷变成了两个平行的政治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厚对朝臣们越来越猜忌,无奈,最后选择了退却。他不再 是那个革故鼎新的小皇帝,也不再寄希望于与朝臣交流,而是对朝廷的行政能力越来越失去了兴趣。朱厚最后成为一个避居内宫,以修习道教为日常生活的昏庸皇 帝,这与“大礼仪之争”不无关系。正是这场两败俱伤的争论使朱厚从正常的皇帝轨道开始沉沦。> > 《明史》评价朱厚的早期经历说:“世 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太庙,而跻于武 宗之上,不已过乎!”的确,父子亲情是重要的,做孝子是应该的,但是要将不是皇帝的生父抬入太庙,列为大宗,却是明朝封建纲常不能接受的。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