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原创文化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这就是人文精神。中国原始宗教在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时有明确的人文指向。黄帝从一开始就具有神人二重性,但中国人更重视的则是其“人性”,后来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春秋战国百家言黄帝,秦汉儒者注重人文理性的把握,使黄帝以古代圣王的形象呈现。黄帝人文始祖的形象具有现代性,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这集中体现在黄帝祭祀的文化认同上。

  关键词:黄帝;中国原创文化;人文精神

  Abstract:The key distinction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Chinese culture differ from those oth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s the spirit of humanity。Original Chinese religion showed a clear humanistic orientation in represen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God。Emperor of Huang was born with a dual character of man and god,but the Chinese showed more concern with his character as man,and finally worshipped him as Father of the Nation。Scholars in times of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Kingdoms all extolled Emperor of Huang as a virtuous ruler,and those in the Qin and the Han Dynast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ity and reasoning in him,portraying Emperor of Huang into a most virtuous king in ancient times。The image of Father Emperor of Huang is of modernistic significance and of especially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the spirit of human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which presents itself chiefly in culture acceptability at the worship ceremony of Emperor of Huang。

  Key Words:Emperor of Huang;original chinese culture;spirit of humanity

  中国、希腊、希伯来和印度是世界原创文化的四大主系,其中中国、印度为一种类型,希腊、希伯来为一种类型,形成了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两大分野。中国的原创文化不仅仅是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还应该上溯到三代。如果说三代是以礼乐文化为主体的制度型原创文化,那么春秋战国就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观念型原创文化。这二者在秦汉重新合流、整合,成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诸多的危机与考验,经历着持续的批判和构建。今天,我们研究原创文化,就是要正本清源——就是从源头上弄清楚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以确立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根本,借以重新定位和评价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大中至正之路。

  一、原始宗教的人文指向

  在世界其他文明的古代传统中,神灵几乎主宰一切,人类的地位和作用比起神灵来则显得微不足道,人们只得尽可能虔诚地匍匐在神灵的脚下,然而在中华文明中,却较早地发展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精神,比较关注现实人生问题,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强调人的现实实践。

  中国的原始宗教与世界其他民族差不多,也经历了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崇拜在人类不同文化的原始时期差不多都存在,然而中国则有自己的特点。用今天的思维来看待,自然崇拜所反映的主要是原始先民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在我们先民的眼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日月、星辰还是山川、河流、风雨、雷电都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于是所有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物、自然力,纷纷被幻化为形形 *** 的神灵:日神、月神、雷公、电母、土地爷、河伯……几乎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我们的先民祈祷这些神灵保佑自身的平安,帮助他们战胜无法预料又无力抵御的灾害。梁启超曾经论证说:

  古代各国皆行多神教,或有拜下等动物者,所在皆是。中国前古,虽亦多神,然所拜者皆稍高尚,而兼切于人事者也。……(中国)胚胎时代的文明,以重实际为第一义。重实际故重人事,其敬天也,皆取以为人伦之模范也。[1]

  我们的先民对这些神灵不只是被动地崇拜,而是试图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这些神灵,使之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体现了朴素的人文精神。《礼记·郊特性》记载了据说是伊蜡氏为十二月蜡祭所作的祝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在万物祭奠时祈求平安和丰收的歌词。人们希望变幻莫测的天神能够保佑,泥土回到它生存的地方,大水只在沟壑中流淌,昆虫不再侵害谷粮,草木生长在河旁水上。这些求平安、求丰收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崇拜自然的人文指向。对此,李泽厚先生的论述更为详尽:

  最值得重视的是,人(氏族群体)的“吉”、“福”,被想像是通过这种“巫术礼仪”的活动,作用、影响、强迫甚至控制、主宰了鬼神、天地而发生的。例如巫舞促使上天降雨、消灾、赐福。在这里,人的主动性极为突出。在这里,不是某种被动的请求、祈愿,而是充满主动精神(从行为动作到心理意识)的活动成了关键。在巫术礼仪中,内外、主客、人神浑然一体,不可区辨。特别重要的是,它是身心一体而非灵肉两分,它重活动过程而非重客观对象。因为“神明”只出现在这不可言说不可限定的身心并举的狂热的巫术活动本身中,而并非孤立、静止地独立存在于某处。神不是某种脱开人的巫术活动的对象性的存在。相反,人的巫术活动倒成了是“神明”出现的前提。“神”的存在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神”没有独立自足的超越或超验性质。[2]

  如果说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些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那么图腾就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有目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的人们仍然不能摆脱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还很低下,在饥寒交迫时,正好有些动物为他们提供了迫不及待的生活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动物与人类无形中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当然,也不可否认,在原始居民的狩猎活动中,当遭到一些猛兽的袭击和威胁时,人们又不得不畏惧它,这又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也只能去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求助于一种具有超自然的神灵来保护自己,这就产生了以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的现象。图腾信仰盛行于母权制发展时期,它是与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产生的,通常所说的图腾时代,也就相当于母权制时代。

  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半人半神的形象,如“人首蛇身”、“人首马身”、“鸟身人面”等,这在古籍中还可以找到许多记载,如女娲“人首蛇身”,其中蛇形即为图腾。传说她抟土创造了人类并炼五色石以补天,使人们免受天灾,成为长久以来在民间广为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费尔巴哈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神。”[3]所以,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它既有自然崇拜的某些特点,又有祖先崇拜的许多因素。半坡遗址、姜寨遗址代表了仰韶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在这些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较多地描绘着鱼纹或人面鱼纹,其形象相当逼真。人面作圆形或卵圆形,眼、耳、口、鼻等五官形象是用直线、曲线或空白等简单的线条表示出来,比较特殊的是在人嘴的两边衔着两条鱼,或者描绘着鱼形的图案。这种富有代表性的鱼纹装饰,数量多,变化大,并以单体和多体复合的形式,反映了史前居民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它们既有人类的明显特征,又有鱼类躯体,因而便产生了人面鱼身的图腾形象。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特别是人面鱼纹,似有“寓人于鱼”或者“鱼生人”或者是“人头鱼”的含义,可以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来解释,也可以说它是上古人心理观念的真实记录。

  在祖先崇拜当中也出现了原始的人文精神。祖先崇拜在母系社会是女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女神祭祀和女感生神话。在红山文化辽西牛河梁发现的女神庙和女神头像,是崇拜始祖女神的典型例证。女神庙为一个多室结构的半地穴建筑,庙内发现许多泥塑像的残块,大的超过真人一倍以上,小的接近真人大小。有学者认为,“神庙中的女神及其塑像,应是与祖先崇拜有关的偶像。在远离住地专门营修独立的庙宇周围有许多附属建筑物,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祭祀场,这决非一个氏族甚至一个部落所能拥有的,而是一个更大的文化共同体崇拜共同祖先的圣地”[4]。中国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许多感生神话,它们是为了衬托部落男性英雄首领的非凡性,常说这些英雄一出世就很奇特,不像一般人那样是父母结合所生,而是由其母亲与某种神物相感应而怀孕出生的。进入父系社会,男性在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女性逐渐降到从属地位。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已有象征祖先崇拜的陶祖塑像,可称之为中国祖先崇拜的雏形。在父系时代,每个氏族或部落都有其传说中的男性始祖,他在智能、能力、德性等方面特别出色,生前给部族带来繁荣和强大,先民当然幻想祖先去世后不死的灵魂仍会在暗中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子孙后代。另外,祖先崇拜还有一个因素是每个宗族都需要一个宗族的精神象征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这往往就寄托在来自同一个血脉的祖先身上,对同一祖先的崇拜会强化血缘部族的认同感。

  原始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出于同一祖先的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对于每一个氏族成员来说,即使他死了,他的生活环境、生产范围与活着的人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原始社会墓葬中,几乎都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而这些随葬品大都是死者生前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说明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人死后还继续其生前的生活,表达了活人对死人的同情和关心。半坡氏族习惯用瓮罐等大型陶器掩埋幼儿尸骨,更是体现了大人与小孩的密切关系,渴望小孩有再生之意,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原始社会的卜筮总是人以自己的问题主动向祖先神发问,而且往往是期盼得到所期望的回答。这一目的是总可以达到的,因为卜筮结果的解释权在人而不在神。在卜筮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主体的态度:诚则灵,显然人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豫)也。”这里把“畏法令”也作为卜筮的一项内容,表达了十分明显的教化意义。相应地,对于利用卜筮来蛊惑人心者,则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如《礼记·王制》中规定:“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所以,卜筮最终还是为人服务的。

  二、黄帝: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建构

  黄帝从一开始就具有神人二重性,但是中国人更重视的则是其“人性”,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

  黄帝时代是一个人神共处的时代。黄帝是古代神话中具有神性特征的形象,也是古史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如《帝王世纪》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日角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5]

  这里就有着太多的神秘色彩,透过这扑朔迷离的文字,我们可以理解,黄帝时代正是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黄帝后来成为华夏族的始祖,后人为了表达尊祖敬宗的感情对他进行神化,于是就有了所谓“感生之说”的神秘传说。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约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又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这个神话可以看成是对黄帝平定蚩尤暴乱正义性和艰难性的曲折表达。《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这既说明了黄帝巫师的身份,同时也告诉我们黄帝借宝鼎来沟通天地人。黄帝的“死”也非常的神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6]《封禅书》这是十分神奇的。在古史传说中,黄帝虽然具有神性,但对于众神并无绝对神威。这与无始无终、无生无死,对于众神具有绝对权威,以“天意”、“天命”支配人间治乱、祸福的上帝显然不同。远古的神话传说是人类童年的一种创造,既反映了先民天真进取的生活与执著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稚气和局限,其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说,远古的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性质,或者说具有历史的影子。关于黄帝的传说可作如是观。

  黄帝还是一个具有多种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据史料记载,黄帝是有生有死、有祖先、有后裔、有姓氏、有来历、有业绩的人王,他的业绩在人间而非天上。他与臣民一起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使当时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他与臣民一起造书契(文字),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贡献甚巨;黄帝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因此,人们把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都附会到他身上,在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传说和踪迹。黄帝的发明创造其实是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转化的共同成果,这些已经为考古发掘所证明。黄帝时代处于考古学广义的龙山文化时代范围,距离今天大约有5 000——6 000年。龙山时代原始农业长足发展,畜牧业迅速扩大,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同时,出现了政治权威的标志,如文字的发明、金属的使用,礼器的大量发现,城堡和宫殿的出现以及随葬品多寡悬殊,等等。结合历史文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司马迁在写《史记·五帝本纪》时,已遇到了史料记述与神话传说相交织的困扰。他一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把传说与信史相印证,把不同史料作比较,取同舍异,去伪存真,力求记述的真实性。远古以来的神话传说尽管有历史的影子,但也有很大程度的文学想象及艺术塑造。当然,关于黄帝的传说并非毫无意义,它以文学化、艺术化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黄帝娶王母娘娘的侍女嫘祖为妻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黄帝不以貌取人、崇尚勤劳、为民谋利(养蚕、缫丝)的赞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黄帝统一华夏诸邦、实现部族融合,使百姓安居乐业伟大功业的赞颂,等等。由此看来,黄帝叙事是事实意识与价值意识相融合的文化叙事。(注:参见赵馥洁《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与价值相融合》,《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第7版。)

  总之,由于黄帝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空前卓绝的贡献,他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概念,是“人神合一”的完美偶像。但是,黄帝的形象从总体上看神性据于人性,人性多于神性,所以被后人称为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社会的象征,成为中华文化多重意义的符号。

  依照司马迁的记载,继黄帝之后承续天子之位的是颛顼。颛顼时代有“绝地天通”的传说,造成天、地隔绝,人、神分离。颛顼时期统治的天下比从前更加辽阔,天下四方之民咸服其统。他在政治上的主要贡献是行教化、制祭祀。史书中记载的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的事件值得注意。在历史上,“绝地天通”是被作为正面事件、作为圣人的丰功伟绩来歌颂的。笔者认为,这个事件与其说是宗教改革,不如说是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其说是人神关系的重新定位,不如说是人与人关系的重大调整。在这里,人与神的关系处理好了,也就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反之,人与神的关系混乱,则社会秩序也会混乱。“绝地天通”影响深远,自此以后,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便不是事功鬼神(远),而是注重人事(近),圣王则成为民众的统治者和教育者,并专注治民、教民的人道事务(民事),并与远古以来的神性的社会、秩序、法则分道而行了。台湾学人林安梧先生认为,中西宗教观念的分野,正存在于不同方式的“绝地天通”之中。中国虽区分“天人之际”却并不绝对隔绝之,它以道德实践为首出,认为道德实践是通天彻地的,能缝合天人之间的疏离,所以中国走的是“连续的路”、“天人合一之路”,是“因道以立教”。反之,西方是以断裂的方式实现“绝地天通”,于是乎它必须通过一种“道成肉身”的中介连通天人,所以是“立教以宣道”。[7]

  关于三代的文化,笔者持三代文化一体的观点,强调礼乐文明是三代共同的主流文化。(注:参见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5页。)夏代比起以前表现了更多的文明成分,宗教的地位在明显下降的同时自身也发生了变化。《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什么是“忠”?今天我们可以从鲧、禹治水的故事中加以推测。传说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守,劳形天下,这就是忠。因此,柳诒徵说:“夏时所尚之忠……谓居职任事者,当竭心尽力求利于人而已。”[8]

  在殷代,文化更演变为以宗教为主的特色,宗教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在殷商人眼里,几乎每一种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有它们的神灵。这与考古所呈现的商代文化的总貌也相符。从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殷人几乎所有的事务,比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败,城邑的兴建,官吏的任免,刑罚的施用,法律的制定,以及奴隶是否逃亡等等,都是通过占卜向祖先神和“上帝”祈祷和请示的。甚至发展到无日不占、无事不卜的程度。为此,商代还有一批专门从事决断吉凶的人才,这就是巫、卜、史、祝。这些人是专业祭祀阶层,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天文、历史等知识,能够预测吉凶、祈祷神灵,沟通天地人。

  《礼记·表记》还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殷周之际,神的淡化和人的凸现是文化发展的突出表现。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其变革的中心在周之有德,“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9]殷商的灭亡使周的统治者意识到“敬德保民”的重要性,因此,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按照西方现代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

  伦理的意义取代和接替了巫术的意义。人的全部生活成了为正义而进行的不间断的斗争。……从现在起,人的日常实践生活中没有一个个别步骤在宗教和道德的意义上被看成是无关紧要或中立的。[10]

  周人继承商人崇拜祖先的观念,认为祭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更倾向于称至上神为“天”。周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上帝的儿子,被派到下界来做最高统治者,死后灵魂回到天上去,仍然是天的下属。周人把“天命”思想从殷人单纯的宗教迷信中突出出来,增加了其政治道德色彩。周室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灵活运用其天命思想,采取了双重标准论:面对殷商遗民,周室一再宣称政权的取得是上天的意志,肯定天命的不可动摇性和神圣性;但在周室内部则一再强调殷鉴不远,政权获取之不易,因而不断告诫天命实不可信,表示对天命的怀疑和警戒,这在统治集团中间埋下了理性意识的种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直接开启了后来儒家民本主义、人文主义和德治主义思想的先河。

  三、春秋战国百家言黄帝与

  秦汉儒家的黄帝观先秦诸子对黄帝都非常推崇,“世之所高,莫若黄帝”。[11]《盗跖》由于学术渊源和视角的不同,诸子对黄帝的认识不尽相同,既有人格化的描写,也有理想化的渲染,也出现了神化黄帝的倾向。一般而言,道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和杂家等将黄帝视为上古帝王之一。《庄子·月去箧》中说: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庄子认为,在尧舜禹以前就有12个上古帝王治下的“至德之世”,其中“轩辕氏”是指黄帝。《列子·黄帝篇》说黄帝“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表明是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即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黄帝通过自我的静养修炼,悟出了治理天下的道理,并把这些悟出来的道理在实际中运用,经过28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

  商鞅将上古时代划分为“昊英之世”、“神农之世”、“黄帝之世”三个历史阶段:

  昔者昊英之世,以代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者,时异也。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12]《画策》

  在商鞅看来,上古帝王的历史顺序依次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而黄帝制作君臣上下的礼仪,又执法用兵。

  《战国策·秦策一》载纵横家苏秦的话说: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骥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佚文云:“[黄帝南伐]赤帝”,“东伐□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天下四面归之”。黄帝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其武略超群,以武力征服了四方之帝。黄帝伐四帝的传说,在传世的13篇《孙子兵法》中亦有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吕氏春秋·尊师》列述古代尊师的10位圣王,依次为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禹、汤、文王、武王。可见,在对黄帝的历史定位上,纵横家和杂家的观点接近于法家,视黄帝为一代帝王,将黄帝和尧、舜、禹与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相提并论。

  司马迁认为黄帝时代太久远了,因此,《尚书》独载尧以来;而诸子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连孔子都不去议论它。什么是文不雅驯呢?就是黄帝的传说与神话纠缠在一起。为了查清黄帝的真相,他曾经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发现各地黄帝的传说差异很大。因此,在作《五帝本纪》时,他的原则是弃其文不雅驯,择其言尤雅者。《史记·五帝本纪》对黄帝是这样描述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这段文字记载说明黄帝具有伟大的道德力量和号召力,这就是黄帝为什么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和祭祀,以至于人们把他当作理想的圣王贤君,并理所当然地为后代帝王奉为先祖,享受着祭扫。

  秦汉儒者的黄帝观适应大一统政治体制构建的需要,注重人文理性的把握,使黄帝以古代圣王的形象呈现。刘泽华说:

  先秦时本不言黄帝的儒家,在黄帝日渐成为帝王之宗以后也开始称引黄帝,它又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等学说,确立了它的独尊地位,使以黄帝为核心的道统理论更加成熟、完备。因为黄帝的形象本是行仁义的,这与儒家的主张正相符合,故黄帝进了儒家之门,更是如鱼得水,汉诸儒多引黄帝为其壮威。[13]

  一般认为,儒家著述中不提黄帝,儒家的古史系统是从尧舜算起的。事实上,儒家经典也非常尊崇黄帝。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说: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这里总结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古史传说中“黄帝三百年”的说法给予了理性的解释。儒家《易传》说: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14]《周易正义》

  以神农氏、伏羲、黄帝、尧、舜为五帝,构成了一脉相传的历史系统,后世儒者在这个基础上升华为道统意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四、黄帝祭祀与当代人文精神

  在黄帝多重意蕴的形象中,作为远古文明创始人的形象——即所谓经常说的人文始祖的形象是最具有现代性的,对于当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关于古人祭祀祖先的基本原则,春秋时期出现了“三不朽”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5]《春秋左传正义》。按照当时人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永垂不朽。在中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儒家经典《礼记·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制定祭礼的原则是:为老百姓订立法则的人,为国效力而不遗余力的人,为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能为老百姓抵御重大灾害的人,能捍卫老百姓利益并使老百姓免受祸患的人,死后都应受到祭祀。黄帝的功德涵盖了上述应受到祭祀的五种人的全部美德,所以理所应当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祭祀。

  历史上一直就有祭祀黄帝陵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近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中国在走向世界,黄帝在全世界的华人圈中是惟一获得举族认同、万世祭奠的祖先。祭祀黄帝是超越地区、民族、制度甚至国界,在全世界华人中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祖先崇拜和文化认同,是以人而不是神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突出的是中华人文精神。正如有学者所说:“今天,我们祭祀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先民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因此,我们的祭祀,在形式上也应当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们祭祀黄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真正实现”。[16]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

  [2]李泽厚。己卯五说·说巫史传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42。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历史认知网书店,1962:438。

  [4]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57。

  [5]李学勤,张岂之。炎黄汇典:史籍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69。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M]。台北:明文书局,1996:5——20。

  [8]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79。

  [9]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4:453——454。

  [10]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9。

  [11]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商鞅。商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刘泽华,等。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J]。学术研究,1993(2):88——92。

  [14]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6]张岂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特点[N]。光明日报,2007——04——05(07)。

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7.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8.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9.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0.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随机推荐

  1. 武则天和中宗皇帝,如何虔诚奉佛?

    一.武则天与中宗对佛教的关系如何?所以,则天皇朝和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称是佛陀的虔诚弟子,佛学造诣深厚,今天佛教徒常诵念的开经偈,就是武则天的作品。尤其,则天皇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大乘八宗的丛林,奠定了后来中国佛教八宗蓬勃发展的基础。>武则天和中宗皇帝奉佛虔诚,并且承继太宗、高宗时的护佛事业,使得佛教的发展如日中天。

  2. 鞋带丢了

    周公解梦鞋带丢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鞋带丢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梦见前妻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前妻,意味着自己和前妻之间关系还未了断,建议找个时间和前妻聊一下,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原版周公解梦梦见老婆梦见妻子–周公解梦

  4. 复古中式装修紫云轩 教你如何搭配

    复古中式装修紫云轩中式装修是中国历史文化自然沉淀的产物,各地人文风情、历代典故、建筑特色,均是紫云轩中式设计机构设计师们灵感的源泉。家庭中式装修的门厅过道,首先映入眼球的是桔黄的灯光,中式的窗格,墙上的壁画,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情,中式装修由此开始……同时,本案家庭中式装修也将讲空间层...家庭中式装修之餐厅:历朝历代,中国人对吃的讲究格外苛刻,色香味俱全,需面面俱到,所以餐厅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5. 发掘亚美尼亚巨大的古代陶器

    这是关于亚美尼亚卡拉斯的两部分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请看第二部分。这艘240加仑的巨型粘土船,或称卡拉斯,依偎在亚美尼亚瓦约茨-哲尔地区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奇瓦的阿斯利·萨加泰利恩(AsliSaghatelyan'smaran)的角落里。阿斯利和她的儿子穆塞格好奇地看着我敬畏地看着他们的蛋形陶器。萨哈特利人不再使用这件被遗弃的传家宝,它的周长超过了门框的宽度。它属于这个家族现在已经去世的族长,他用它通过

  6. 梦见萤火虫_周公解梦梦到萤火虫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萤火虫好不好

    做梦梦见萤火虫好不好?梦见萤火虫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萤火虫的详细解说吧。一般人们见到萤火虫都是夜晚见到,从某个方面来说,萤火虫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象征著希望,...中的光明。梦见萤火虫自由飞行,预示著自己在生活中将会得心应手。梦见蟋蟀_周公解梦梦到蟋蟀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蟋蟀好不好梦见萤火虫成群结队悠闲地飞行,预示著自己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很好。

  7. 巴姓女孩起名大全_姓名测试

    巴秀熙巴秀翎巴好花巴嘉莹巴丹悦巴浩英巴会玲巴雪媛巴燕君巴莹芳巴琴婷巴怡炜巴莹巴启文巴佳丽巴蓉苡巴莉莎巴翠娟巴思茹巴纬莹巴睦莹巴冉冉巴宝莹巴倩雯巴晓琳巴莉波巴峻娜巴民悦巴闵莹巴洪萍巴其美巴彩花巴瑞文巴姣玲巴迩文巴蓣萍巴哲怡巴肖雪巴育红巴殿美巴建美巴廷怡巴智燕巴曼芬巴海娟巴嘉倩巴忻妍巴未冉巴媛馨巴王琼巴碧莹巴列娟巴希文巴宝婷巴碧玲巴铜玲巴燕州巴婧芝巴靖文巴怡泽巴无玲巴科文巴蔼芳巴树燕巴茹菲巴沫妍巴凤妹

  8. 伤感短句说说-感人的情话

    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丢掉自己的理想。有期待的人,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人其实挺矛盾的。就是我们终于体会到有一件事情不再那么迷人,有更迷人的事情值得追求。

  9. 新年祝福语:春节的喜悦

    2.新年佳节到,拜年要赶早,好运跟你跑,吉祥围你绕,财源进腰包,心想事就成,春节齐欢笑!

  10. 梦见桂花月桂花 梦见桂花月桂花什么意思

    梦见桂花月桂花是什么意思?梦见桂花月桂花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桂花月桂花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桂花,象征著事业顺利和爱情甜蜜。未婚男女梦见桂花,会很快找到意中人。梦见兰花开得很茂盛梦见兰花开得很茂盛什么意思梦见月桂花,暗示事业的成功。年轻女性梦见把月桂花戴在男朋友的头上,表示她有一个热爱自己的恋人。原版历史新知梦地忽长桂花,大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