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研究过程主要从三大方向着手:首先,确立《六度集经》实收的篇章,及其属于故事的内容。其次,以“情节单元”之观念与要件,提取《六度集经》所收故事的情节单元,藉以探讨本经故事取材的特色。此外并将《六度集经》故事的情节单元编列成索引,随文附录在后。梁晓虹释译:《六度集经》,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6月。圣开法师:《六度集经白话故事》,加州:人乘佛教世界中心,1989年8月。
《六度集经》故事研究 [ 作者: 林彦如【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省【文献属性】[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出版年代】2004年【文章标题】《六度集经》故事研究【文章作者】林彦如【指导教师】陈劲榛【文章页数】202页--------------------------------------------------------------------------------【中文关键词】六度集经|民间故事|情节单元|故事类型|佛本生 【中文摘要】《六度集经》是一部故事性浓厚的佛教经典,本论文乃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探讨《六度集经》中的故事。研究过程主要从三大方向着手:首先,确立《六度集经》实收的篇章,及其属于故事的内容。历来佛经目录与藏经收录的《六度集经》篇章卷次或有不同,卷次有九卷、八卷、七卷等三种说法,总收篇章则有九十章、九十一章的差别。其中九卷本说仅见存于早期的佛经目录,确实内容不详。以实存的七卷本、八卷本各版本内容相比较,归结本经实收篇章卷次应为八卷八十九章。至于属于故事的篇章则有八十七章。其次,以“情节单元”之观念与要件,提取《六度集经》所收故事的情节单元,藉以探讨本经故事取材的特色。包括有:对佛教相关题材之偏重,“六度”取材的比较,故事中人物及动物取材的特色等。此外并将《六度集经》故事的情节单元编列成索引,随文附录在后。最后,运用“故事类型”的归类原则与 ... ,提出《六度集经》故事已成类型的篇章,并搜罗相同类型“报恩的动物的故事”,加以比较讨论。则本经故事已成类型者有:(一)第21则《理家本生》,属于型号989“善用小钱成巨富”。(二)第22则《国王本生》,属于型号707 “狸猫换太子”。(三)第24则《理家本生》,属于型号160“和忘恩的人”。(四)第35则《兄(猕猴)本生》,属于型号91“肝在家里没有带”。(五)第44则《童子本生》,是型号910K “谨守诫言,躲过送死陷阱”复合930 “预言”。(六)第48则《摩天罗王经》,与第24则《理家本生》的型号相同。(七)第49则《盘达龙王经》,属于型号1310“惩处龙虾,让它在水里淹死”。(八)第50则《雀王经》,属于型号76 “狼和鹤”。(九)第87则《镜面王经》,属于型号1317“盲人摸象”。--------------------------------------------------------------------------------【文章目次】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前贤研究成果1第二节研究动机与目的4第三节研究 ... 与范围8第二章《六度集经》之译者、组织与传统分类13第一节康僧会之生平与着作13一生平与师承13二传奇的经历14三译籍与着作15第二节《六度集经》之篇章组织16一《六度集经》之命名与卷数17二《六度集经》之编辑体例18三《禅度》首章之归属问题20四《佛说四姓经》与《维蓝梵志本生》之分合问题21五《六度集经》之总章数24第三节《六度集经》中之本生、佛传与因缘29第三章《六度集经》情节单元分析42第一节《六度集经》情节单元之提取与分类42第二节从情节单元看《六度集经》故事之选材53一佛教题材之偏重54二“六度”取材之比较57三《六度集经》情节单元中的人物64四动物类情节单元及其选材71第四章《六度集经》之故事类型及其流传(一)82第一节《六度集经》故事类型之订定与分类82第二节《六度集经》中之动物故事类型85一“狼和鹤”85二“肝在家里没有带”90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96第三节《六度集经》中之笑话类型107一“惩处龙虾,让他在水里淹死”107二“盲人摸象”112第五章《六度集经》之故事类型及其流传(二)117第一节《六度集经》中之神奇故事类型117─“狸猫换太子”第二节《六度集经》中之生活故事类型126一“谨守诫言,躲过送死陷阱”和“预言”126二“善用小钱成巨富”134第六章结论140第一节《六度集经》之篇章与卷次140第二节《六度集经》故事选材之特色143第三节《六度集经》故事与民间故事之比较146一佛经故事对意义之重视146二故事之流传与变化148附录一:《六度集经》故事情节单元分类索引154类目154索引161附录二:《六度集经》故事类型索引191参考书目192 --------------------------------------------------------------------------------【参考文献】本书目共分“藏经”、“《六度集经》译注本”、“佛典”、“民间故事原始数据”、“工具书”、“专着”、“学位论文”、“期刊、报纸”等八类,各类所录诸书依编着者姓名笔划数排列。一、藏经附《六度集经》所在册次大藏经刊行会编辑:《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元月。(《六度集经》在第3册)中国佛教协会编:《房山石经》辽宁刻经,北京: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1992年4月。(《六度集经》在第4册)《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六度集经》在汉文部分第18册)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 ... 会:《汉译南传大藏经》,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5年7月。延圣院大藏经局编辑:《宋版碛砂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4月。(《六度集经》在第11册)修定中华大藏经会编:《中华大藏经》,台北:修定中华大藏经会印行,1974年。高丽大藏经完刊推进 ... 会:《景印高丽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71年元月。(《六度集经》在第11册)《新编缩本乾隆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12月。(《六度集经》在第32册)《嘉兴大藏经》,清康熙十二年嘉兴楞严寺刊,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赵朴初名誉主编:《永乐北藏》,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3月。(《六度集经》在第37册)二、《六度集经》译注本吴海勇译释:《六度集经》,广东:花城出版社,1998年2月。梁晓虹释译:《六度集经》,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6月。圣开法师:《六度集经白话故事》,加州:人乘佛教世界中心,1989年8月。蒲正信注:《六度集经》,四川:巴蜀书社,2001年6月。三、佛典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正藏》第三册。失译:《菩萨本行经》,《正藏》第三册。(吴)支谦译:《义足经》,《正藏》第四册。(宋)王古撰,元.管主八续集:《大藏经纲目指要录》,《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唐)玄逸撰:《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第一百九十九册。(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正藏》第三册。(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正藏》第一册。(萧齐)求那毗地译:《须达经》,《正藏》第一册。(宋)法天译:《长者施报经》,《正藏》第一册。(西晋)法立、法炬译:《大楼炭经》,《正藏》第一册。(隋)法经撰:《众经目录》,《正藏》第五十五册。(东晋)法显记:《高僧法显传》,《正藏》第五十一册。(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正藏》第十一册。(西晋)竺法护译:《生经》,《正藏》第三册。悟醒译:《汉译南传大藏经.本生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三十一册至第四十二册。(后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正藏》第四册。(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正藏》第三册。(宋)惟白集:《大藏经纲目指要录》,《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正藏》第五十五册。(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正藏》第四十九册。(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正藏》第五十五册。(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正藏》第二十四册。(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正藏》第五十五册。(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宋碛砂藏》第三十一册。(隋)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正藏》第一册。(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正藏》第五十五册。(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正藏》第十二册。(隋)阇那崛多等译:《佛本行集经》,《正藏》第三册。(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正藏》第一册。(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正藏》第一册。(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正藏》第二册。(梁)释慧皎撰:《高僧传》,《正藏》第五十册。(唐)辩机撰,玄奘译:《大唐西域记》,《正藏》第五十一册。四、民间故事原始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动物故事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5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 ... 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3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 ... 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1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 ... 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9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 ... 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9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 ... 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12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 ... 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编:《云南各族民间故事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1月。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中华民族故事大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室编:《蒙古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5月。王以昭主编:《罕本中国通俗小说丛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9月。田海燕、雏燕编着:《金玉凤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3月。(清)石玉昆:《三侠五义》,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8月。伊静轩:《菲律宾的民间故事》,香港:中 ... 语教育社,1953年9月。朱刚等编:《土族撒拉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江肖梅:《台湾省民间故事》,新竹:新竹市 ... ,2000年3月。江畲经编:《历代笔记小说选(汉魏六朝)》,台北: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65年5月。吴瀛涛:《台湾省民俗》,台北:众文图书,2000年元月。宋哲编:《西 ... 间故事》,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81年。季羡林:《五卷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林兰:《瓜王》,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81【年夏季。林兰:《贪嘴的妇人》,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秋季。林兰:《云中的母亲》,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秋季。金荣华:《台湾省桃竹苗地区民间故事》,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0年11月。金荣华:《台湾省高屏地区鲁凯族民间故事》,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1999年12月。金荣华:《澎湖县民间故事》,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0年10月。宣威文艺联合会、宣威民务 ... 会、宣威文化局:《蓝靛花》,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柯特.维京等编、吴忆帆译:《天方夜谭》,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4月。洪惠冠总编辑:《台湾省民间趣味故事》,新竹:新竹市 ... ,2000年7月。胡万川、陈益源总编辑:《云林县闽南语故事集(三)》,云林:云林县文化局,2001年元月。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6月。格林兄弟着、舒雨、唐伦亿译:《格林童话全集》,台北:小知堂,2001年3月。曹廷伟:《中国民间寓言选》,辽宁: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9月。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6月。陈馥编译:《俄罗斯民间故事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黄宝生、郭良鋆、蒋忠新译:《故事海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杨浦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杨浦区分卷》,浙江:嵊县供销社印刷厂印制,1989年2月。杨照阳等编作:《台中市民间文学采录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0年12月。农冠品、曹廷伟编:《壮族民间故事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斯)达什科娃选编,黄英尚译:《斯洛伐克民间故事精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元月。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铃木作太郎着、陈万春译:《台湾省蕃人的口述传说》,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3年9月。嘉定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嘉定县故事分卷》,上海:上海市翔文印刷厂印制,1989年8月。廖东凡:《西 ... 间故事》, ... :西 ... 民出版社,1985年3月。赵洪顺编:《德宏傣族民间故事》,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刘万章:《广州民间故事》,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88年。罗念生、王焕生、陈洪文、冯文华译:《伊索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6月。谭燕玲、罗尚武主编:《左江明珠》,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勐腊县民委、西双版纳州民委编:《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五、工具书丁乃通着,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元月。(德)艾柏华着、王燕生、周祖生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全集类型索引》,未刊稿。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0年元月。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二)》,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2年3月。金荣华:《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分类索引(甲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984年3月。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Heda Jason, Types of Indic Oral Tales Supplement,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89.Nai-Tung Ting, A Type Index of Chinese Folktales,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78.Stith Thompson and Warren E. Roberts, Types of Indic Oral Tales,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91.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Stith 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81.六、专着(日)干舄龙祥:《本生经类的思想史的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8年6月。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4月。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6年3月。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新竹:正闻出版社,2002年9月。(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年9月。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依淳:《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与故事分类》,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3年3月。金荣华:《民间故事论集》,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6月。金荣华:《敦煌学教材之编撰成果报告》,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1998年9月。胡适:《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梁丽玲:《《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元月。陈援庵:《释氏疑年录》,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5月。(美)斯蒂.汤普森着、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省商务印书馆, 1998年7月。(美)詹姆森着、田小航、阎苹译:《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刘介民:《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2月。释道安:《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78年10月。七、学位论文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160,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3月。李美煌:《六度集研究》,中华佛学研究所论文, 1992年元月。张谷洲:《康僧会《六度集经》思想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9年6月。梁丽玲:《《贤愚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嘉义: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1年5月。刘淑尔:《元杂剧情节单元与故事类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年6月。蔡丽云:《中国民间动物故事类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6月。八、期刊、报纸尤素夫.赫捷耶夫译:《三句话》,《延河》总第33期,西安;延河文学月刊社,1958年12月。心灵搜集、罗岗整理:《勇敢的阿达》,《民间文学》总第14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5月。吴惠民:《衢县的祭窑》,《民间月刊》第2卷第10、11号合刊,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4年秋季。李官福:《 ... 古典小说《兔子传》原型故事略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吉林:延边大学,2003年12月。李昀瑾:《“狸猫换太子”情节与佛典的关系》,《东方人文学志》第1卷第4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2月。利瓦伊琦:《《六度集经》词语例释》,《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1期(总第26期),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古汉语研究杂志社,1995年3月。呼思乐、乌兰巴图、赵永铣整理:《金胸银背的孩子》,《民间文学》总第81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2月。金荣华:《“情节单元”释义─兼论俄国李福清教授之“母题”说》,《华冈文科学报》第24期,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2001年3月。姜慕晨搜集:《宝船》,《民间文学》总第30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9月。胡尔查译:《癞蛤蟆和猴子》,《民间文学》总第25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夏广兴:《〈六度集经〉俗语词例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总第112期),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年9月。曹小云:《《六度集经》中“寻”字的副词、介词用法》,《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总第51期),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古汉语研究杂志社,2001年6月。曹小云:《《六度集经》词语札记》,《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45期),湖北: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2001年11月。梁晓虹:《从语言上判定《旧杂譬喻经》非康僧会所译》,《中国语文通讯》第40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6年12月。陈拓记译:《乌龟和猴子》,《民间文学》总第49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5月。曾永义:《“狸猫换太子”的来龙去脉》,台北:联合报,1998年9月28日,第14版。黄素娟:《〈六度集经〉词汇初探─以动宾结构为主》,“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11月。塞西、陈清漳:《打猎立功》,《民间文学》总第56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总第39期),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古汉语研究杂志社,1998年6月。刘守华:《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佛学研究》,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