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七律·...》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注明《七律·...》写于1935年10月。...的《七律·...》大体作于这一时期。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充满...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七律·...》写于1935年9月份。很多...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七律· ... 》是 ... 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 ... 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 ... 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究竟创作于何时?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 ... 》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 ... 》。“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 ... 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 ... 注明《七律· ... 》写于1935年10月。多数 ... 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 ... 》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年第8期刊载的《 ... 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 ... 》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 ... 到达陕北吴起镇。 ... 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 ... 》诗。”
萧永义在《 ... 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 ... 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 ... 中央 ... 作出了把 ... 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10月22日, ... 中央在吴起镇召开 ... 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 ... 胜利结束。 ... 的《七律· ... 》大体作于这一时期。郭思敏在《 ... 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 ... 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 ... 讲了 ... 的意义并充满 ... 地朗诵了《七律· ... 》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 ... 率领红军 ... 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全军副排长以上的会议, ... 向全体干部讲了 ... 的意义并朗诵了这首诗。沙先贵在《 ... 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到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 ... 充满 ... 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 ... 》。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 ... 的传略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 ... 传》(1893-1949),1935年10月22日, ... 中央在吴起镇举行 ... 会议,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甘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 ... 的结束。接着该书提到了 ... 的《七律· ... 》。根据《 ... 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 ... 则将取得胜利, ... 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 ... 》诗。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七律· ... 》写于1935年9月份。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 ... 诗词故事》中描述道: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这天下午,召开了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副排长以上干部会。在聂荣臻政委的陪同下, ... 来到会场,并发表讲话。他从 ... 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 ... 看大家热情很高,说道:“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诵起他的 ... 诗。 ... 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朗诵诗这一情景,很多书籍、文章上都有记载。季世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律· ... 》写于1935年9月份这次干部会当天甚至是会议之前。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具体时间的认定不尽相同,有细微差别。蒋建农、郑光瑾在《 ... 途中的 ... 》中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 ... 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龚国基在《诗家 ... 》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在一个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 ... 在这次干部会上发表讲话。接着, ... 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他的新作《七律· ... 》。胡为雄著《 ... 诗赋人生》也是这种说法: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一个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 ... 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接着,他用雄浑的湖南乡音,一字一顿地吟诵起他的新作《七律· ... 》。张友平、张静思所提出的时间则稍微有些不同:1935年9月28日, ... 在甘肃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此诗。这首诗作者定稿于1935年10月。
成仿吾在《 ... 回忆录》中提到 ... 诗,当时红军刚过完雪山不久,时间还不到十月。胡安吉在《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中回忆说:那是1935年9月,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通渭,休整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聂荣臻政委陪着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摆了摆手,然后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他讲了很多,从 ... 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讲到我们的胜利。最后,毛主席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主席便雄壮地朗诵了《七律· ... 》诗。按照胡安吉的描述,《七律· ... 》写于1935年9月份。胡安吉是参加过 ... 的红军老战士,曾亲耳聆听 ... 朗诵《七律· ... 》诗,他的回忆应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很多 ... 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 ... 》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了纪念 ... 《七律· ... 》发表六十五周年,由甘肃省通渭县人民 ... 和上海电视台共建的主体造型为“V”形的《七律· ... 》诗碑(右边刻着 ... 诗文本,左边刻着 ... 路线图,中间托起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就在 ... 当年首次公开吟诵“ ... ”诗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笔者查询甘肃省通渭县人民 ... 网站,在“通渭简介”栏目中写道: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 ... 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 ... 中央 ... 会议——“榜罗会议”, ... 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 ... 》。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如果进行更多的文献回顾,可能还能梳理出更多的材料。上述材料中,有几处都提到了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提到了文庙街小学干部会议上 ... 朗诵诗词这一细节。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以及召开排以上干部会的时间,有的说是在9月份,有的说是10月份。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最具权威性的《中国 ... 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逄先知主编的《 ... 年谱》(1893-1949)、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也认定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这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中认为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说法和历史史实不符。这样看来,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然后, ... 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 ... 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 ... 》。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判断:一、 ... 的《七律· ... 》创作于中央红军 ... 接近胜利之时。二、1935年9月2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干部会议上 ... 朗诵诗作,说明《七律· ... 》这首诗已经基本成稿。三、《七律· ... 》这首诗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为1935年9月29日当天甚至更早。四、 ... 对 ... 感受颇深,感慨良多,所以他曾经写下好几首关于 ... 题材的诗词。《七律· ... 》是 ... 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 ... 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五、写诗填词毕竟是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载,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中央红军的 ... 结束于1935年10月, ... 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七律· ... 》是带有“总纲”性的一首诗。因此,到1963年 ... 给自己的诗作标注写作时间时,很自然地把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种理解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究竟如何流传?
《七律· ... 》是 ... 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 ... 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了4个月的采访。 ... 与他多次长谈, ... 诗就是 ... 在一次长谈中抄录给他的,并经英语翻译吴亮平帮助他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复始之旅》一书中讲,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 ... 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回到北平。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一些报刊上。1937年初,他把这些发表了的英文打字稿提供给了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王福时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社的关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汇编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此书除了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三篇见闻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二幅照片、十首红军歌曲和 ... “ ... ”一诗的手迹。“ ... ”一诗以《 ... 所作红军 ... 诗一首》为标题,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在该书《 ... ——苏维埃的台柱》部分,斯诺写道:“他更提到红军如何举行了向西北的 ... 。关于这次 ... ,他写了一首古典的诗。”这是有关 ... 诗词作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隔40多年以后,王福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题为《抗日战争前夕斯诺帮助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忆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编译出版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这本书还第一次发表毛主席著名的 ... 诗”。
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年2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在《西行漫记》中《 ... 》一章,斯诺写道:“我把 ... 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 ... 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 ... 的“ ... ”诗也随之更为世人所知。《七律· ... 》由此成为第一首在国外发表的 ... 诗作。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之前,国内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曾刊登过这首“ ... ”诗。如四川著名爱国诗人梅英主编、1938年3月出版的抗战杂志《血光》;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1日出版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冀南书店1947年10月出版的《二万五千里》一书;1948年7月1日 ... 东北局宣传部主持出版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总第42期)“纪念党的生日特刊”刊登了锡金(即蒋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194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群众图书公司发行的《红军 ... 随军见闻录》等。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刊载《毛主席诗词三首》,其中有《七律· ... 》,题作《 ... 诗》,并注明转载自东北《哈尔滨日报》。1954年2月由 ... 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辑出版的《党史资料》(属党内文件)第1期也刊登了这首诗,标题为《 ... 同志 ... 诗》。195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 记》一书(系内部发行),在前面第一篇文章前也刊登了这首诗。上述这些出版物登载的“ ... ”诗,和原稿相比大同小异,但有的在传抄、排版过程中多有误字、错字现象,这就使得这首“ ... ”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1957年1月,经作者修改审定,《诗刊》创刊号发表了 ... 包括《 ... 》诗在内的18首诗词,《 ... 》诗至此完全定型。
随着《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特别是《西行漫记》的广泛传播,加上解放区一些刊物的登载, ... 的 ... 诗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众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
在延安,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时,举办了一个一年来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其中展出了 ... 的《七律· ... 》手书稿。这是 ... 首次以书法形式公开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
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经唱和 ... 的 ... 诗。袁国平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说明袁国平的和诗肯定早于1941年1月。袁国平的和诗写道:
和毛主席 ... 诗
万里 ... 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 ... 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夜驰茫荒笑开颜。
... 诗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陈志昂在1996年第4期《音乐研究》的《论 ... 诗词歌曲》的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流传的,似乎只有七律《 ... 》,可能这也是最早被谱成歌曲的 ... 诗词。大约从1940年起,这首由王承骏(久鸣)谱曲的《 ... 》,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
就连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知道 ... 诗。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民主人士柳亚子曾请求 ... “写 ... 诗见惠”。
究竟如何修改?
从1937年王福时汇编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第一次面世开始,《七律· ... 》多次发表, ... 一生中也多次手书此诗。不同刊物的诸多版本和 ... 手迹的具体文字,与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的《七律· ... 》的定稿相比,有多处不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似)等闲。
五岭逶迤(苍茫)腾细浪,
乌蒙磅礴(滂薄)走泥丸。
金沙水(浪)拍云崖(悬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最)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一过)尽开颜。
“好诗不厌百回改”, ... 对 ... 诗的文字反复推敲,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诗坛佳话。这么多处的改动,因何修改,人们不得而知。但是 ... 本人对其中的一处修改进行了说明。1958年12月21日, ... 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 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
罗元贞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日本史。他也是嗜好中国诗词成癖的学者,对此有颇深的造诣。解放初期,罗元贞反复吟诵《七律· ... 》时,发现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经有一个“浪”字了,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又出现了一个“浪”字,显得重复,且与律诗规则相违,不如把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更好些。于是,1952年元旦,他提笔呈书 ... ,祝贺新年并谈到自己对 ... 诗词的喜爱与修改建议。 ... 读到来信后,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并于1952年1月9日给罗元贞亲笔回信:
元贞先生:
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谢您的好意。此复。
顺颂
教祺!
...
一月九日
... 的《七律· ... 》1957年在《诗刊》发表时,已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将“浪拍”改为“水拍”。
1958年12月, ... 在文物出版社排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说:“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963年1月, ... 还应英译本《毛主席诗词》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对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解释是:“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当年,《 ... 文艺》杂志发表了一篇学习《七律· ... 》的文章,认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现了运动战思想。 ... 得知后一笑,说:“我看不出有运动战思想。”
♦ ... 挽诗挽联祭英豪: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