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李自成兵败时,为什么不投奔张献忠?这里告诉你原因

李自成在十几年的起义生涯中,起起伏伏,多次被明朝官军击败,遁入深山老林隐藏,而最为悲惨的一次非崇祯十一年(1638年)莫属。这一年春天,李自成在川北中了老对手洪承畴的埋伏,大败后退出四川,随后又在陕南被明朝官军追击,李自成损失惨重,身边一度只剩下十八骑追随,人生可谓跌到了谷底。而此时,张献忠则刚刚投降了明五省总督熊文灿,在谷城休养生息,张献忠这次投降是伪降,所以张的军队依然保持着独立性,而且投降后向朝廷要了不少军饷,军队反而越来越多。 请输入图片描述 洪承畴 落魄的李自成来到谷城找到了张献忠,希望张献忠能够帮助他东山再起。张献忠得知李自成的来意之后,先和他开了个玩笑,「 ”献忠笑而拊其背曰:李兄何不从我降而仆仆奔走乎?”张献忠开玩笑地让李自成跟他一起投降明朝,省得四处奔波逃窜。不过玩笑归玩笑,开过玩笑之后,张献忠还是干了正事——「 ”献忠乃资其衣马以去”。张献忠知道李自成既不可能投降明朝,更不可能做自己的部下,而张献忠自己投降明朝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此时已经有异心准备反叛了,所以李自成来向自己求援,张献忠便做了个顺手人情,给他一点兵马和物资,让其东山再起。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李自成 李自成得到张献忠的资助后,很快又拉起了一支部队,并且不断扩展壮大,很快又成了明军的一个劲敌,而这一切必须归功于张献忠的资助。但是,令张献忠没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后,两人的处境掉了个个,但是李自成对自己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被左良玉击败,张献忠的部队四处逃散,而李自成却趁机收编了张献忠的「 ”前驱八哨”,张献忠虽然心中愤愤不平,但是却无可奈何。因为此时张献忠被左良玉打得只剩下数十骑了,张献忠想起了三年前的李自成,自己当年资助了李自成,如今自己落难,李自成也应当会拉兄弟一把。 但是,等张献忠找到李自成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简单。面对向自己求援的张献忠,「 ”自成欲以部曲待之,(献忠)不肯屈居,自成将 ... 之”。李自成想将张献忠收为部下,但是张却不愿意屈居人下,这就惹恼了李自成,便想要 ... 了张献忠。由此可见,李自成并非心胸开阔之人,最终在罗汝才等人的劝说和帮助下,张献忠才得以脱离李自成,自己到英山、霍山地区重整旗鼓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李自成 从李自成和张献忠对待彼此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张献忠比李自成有义气,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也许是李自成更有战略眼光,知道日后张献忠可能是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如趁对方落难解决掉这个后患。不管怎么样,反正从此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成了陌路人。几年后,李自成以农民起义盟主身份自居,对其他农民军发号施令,其他部队不得不从,唯独张献忠拒不服从命令,这两支农民起义部队以后再也没有合作过。 ​

李自成兵败时,为什么不投奔张献忠?这里告诉你原因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家谱揭蒲塘桥500年身世 "寡妇造桥"传说应为真(图)

    关于蒲塘桥的“身世”,当地一直有个“寡妇造桥”的传说,却没有史料记载。不过,近日,溧水区洪蓝镇文体站赵上科无意间翻阅自己家的家谱,发现赵家祖先有关于蒲塘桥建造的相关记载,蒲塘桥“身世”的百年之谜可能被解开。>当地流传“寡妇桥”传说>蒲塘桥建成于1512年,是一座九孔桥,是溧水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桥。蒲塘桥因此在当地得名“寡妇桥”。如果这段历史被证实,蒲塘桥百年的身世将揭开。

  2. 瞪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瞪”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瞪眼咋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瞪目哆口——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

  3. 女朋友生日祝福语

    女朋友生日祝福语1、没有甜美的蛋糕,缤红的美酒,丰厚的礼物,悠扬的生日歌,不要遗憾,你拥有世界上最真心的祝福,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健康幸福!送女友生日祝福语。

  4. 梦见和姐妹吵架

    周公解梦梦见和姐妹吵架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姐妹吵架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里尉】的意思是什么?【里尉】是什么意思?

    《管子立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审闾,慎筦键,筦藏于里尉。」里尉的拼音lǐwèi里尉是什么意思里尉lǐwèi古时乡里小吏。

  6. 平安夜祝福

    10、平安夜满天星,是我求圣诞老公公给你的祝福。平安夜,不辞辛,团圆狂欢火热心。

  7. 带有揜字的成语

    包含有“揜”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瑜不揜瑕——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原指玉之性,美与恶不互相掩盖,后多比喻优点不能掩盖缺点。瑕不揜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同“瑕不掩瑜”。

  8. 梦见泥铲

    周公解梦梦见泥铲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泥铲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黑鱼

    周公解梦梦见黑鱼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黑鱼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胪析】的意思是什么?【胪析】是什么意思?

    ●《明史王宪传》:「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胪析」在《汉语大词典》第9388页第6卷1405参见:胪析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