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司马懿,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但也不很熟悉,他似乎是与曹操齐名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们两人事迹有相同之处,虽未篡位自立,但已牢牢掌握权势,为子孙的窃取大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大家可能记得羯人石勒那句雄爽豪迈的话:「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把他二人置于一处。但是,司马懿终究是比不上曹操的,面对的问题不如曹操之难,建立的功业不如曹操之大,而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影响,更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不过,司马懿也不是一个不值一谈的等闲之辈,我们多少应该有点认识。

  我们如何藉由阅读来认识司马懿呢?读《晋书》的第一篇〈宣帝纪〉,固然可以得知司马懿的一生,只是读些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不能与当时的情势结合起来,不大能够了解他所做所为的意义为何;再者,从体例上说,这些记载总会有些不实的好话,是不能免于溢美之嫌的。那么,看《三国志》和《晋书》有关部份如何?当然很好,只是份量可观之外,要想厘清情势发展的脉络,看到事件演变的关键,更需要花一番功夫,我们有这些时间精力吗?。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开编年体的《资治通鉴》,阅读从司马懿出场到去世的篇章。

  怎么读?一页一页地读,把有司马懿的地方用笔划线,作成记号,读完一遍,再把划线记号部份重读一次,这只是阅读之时的基本功夫,是非做不可的,可以不谈。这里我想介绍一种前人的阅读方法,看看人家是怎么「读」《通鉴》,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与参考,而这位前人就是注《通鉴》的胡三省。胡三省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之时,以及与曹爽进行决死斗争之时,写下的注释较多,我想举这两方面的胡注为例,看看他的方法有那些特点,并作一点简单的讨论。

  魏明帝太和元年,西元二二七年,诸葛亮上〈出师表〉,次年挥军出征,这就是《通鉴》记述中饱受抨击的首次「诸葛亮入寇」。这时,诸葛亮手下大将魏延建议派他带精兵五千,从褒中出,直扑长安;诸葛亮率军从斜谷来,可以一举而攻占关中。诸葛亮认为这个策略过于危险,不如先取陇右,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在这段叙述之后,胡三省写了一条较长的注释:「由今观之,皆以为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亮之不用延计者,知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险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这里可以看出,胡三省心中,司马懿是善于用兵之人,特别是平定孟达的叛变,判断准确,动手神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初,必然让胡三省留下深刻印象。

  明帝太和五年,西元二三一年,二月,诸葛亮又帅军「入寇」,围祁山。司马懿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军西救祁山,张郃建议分兵驻于重地,司马懿不采,他认为分兵将会招致挫败,就如同汉高之时,楚军三分,遂为黥布所败。胡三省在这段话之后,写道:「观懿此言,盖自知其才不足以敌亮矣。」诸葛亮留兵攻祁山,自帅兵攻向司马懿,遇于上邽之东。司马懿依险不战,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跟随其后,到达卤城。张郃认为,大军可驻于此地,再奇兵绕出蜀军的后方;而不是像这样只是跟着诸葛亮,又不敢作战,这是大失人心的作法。司马懿不纳,仍然是紧跟诸葛亮,跟上了就登山掘营,不肯作战。司马懿手下的将领就说,你怕蜀汉,好像怕老虎一样,天下人都觉得好笑啊!司马懿很不舒服。在这段之后,胡三省写了如下的按语:「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震陇右,不欲从其计,及进又不敢战,情见势屈,为诸将所笑。」胡三省虽然在说明司马懿何以为诸将所笑,但也透露出自己对司马懿的看法,那就是他十分畏惧诸葛亮,不敢与之作战,也就陷入相当尴尬的状况。六月,诸葛亮以粮尽退兵,司马懿命张郃追击,蜀军乘高设伏,张郃中箭身死。

  明帝青龙二年,西元二三四年,二月,诸葛亮帅军十万由斜谷「入寇」,并约吴人同时大举。司马懿率军对抗,他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出动,依山势向东进攻,就让人担心;如果西上五丈原,诸将就没什么事了。诸葛亮果然如他所料出屯五丈原。八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相对抗了好一段时间,司马懿就是不出动,诸葛亮让人送妇女的的首饰衣服给司马懿,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还是不出战。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的军中,司马懿只问诸葛亮吃得多不多,睡得好不好,事情忙不忙等等,而不问军中的情况。胡三省接着写下:「懿所惮者亮也,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以觇寿命之久近耳,戎事何必问耶!」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卒于军中,蜀军退出五丈原。司马懿知道了,出兵追击;蜀军调转头来,司马懿立即退回,不敢进攻,蜀军从容离去。于是,百姓中就出现了「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谚语。胡三省注:「司马懿字仲达。以当时百姓之谚观之,时人之于孔明何如也!」司马懿听说了,笑笑说道:「我只能料及生人,我没法料及死人。 」司马懿看了诸葛亮军队屯驻的营垒处所,十分佩服,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胡三省读到这里,想到的是:「懿按行其营垒处所,以为天下奇才。观此,则知懿已料亮之必屯五丈原,而力不能制,姑为此言以安诸将之心耳。」

  以上所录胡三省的话语,不是他在注《通鉴》中最负盛名的地理、官制的考订,也不是他自已颇为喜欢的博物、典制的说明;而是他在阅读之时,心中萌现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也就不吝惜,不犹豫地写了下来。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胡三省读《通鉴》,是进入时代的情景里,更是进入人们的内心里,非但进入司马懿的心里,也藉由谚语的出现,进入「时人」的心里。如果我要问,如何在阅读之时,能够认识到时代的情景,体会到人们的内心,做到像胡三省这样?答案或许是,我们必须发挥「历史的想像」,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读,更要用心去想像、去感受,要透过文字的表面记述,去挖掘文字薀涵的深层意味。胡三省读《通鉴》,感到司马懿是一位善于用兵之人,有一定的能力,但比起诸葛亮,则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始终是害怕诸葛亮,同时也是十分佩服诸葛亮。历史的想像,不能用「科学」的办法来规范,那是属于「艺术」的范围,是需要一点「灵心善感」的。

  魏明帝死于景初三年,西元二三九年,司马懿与曹爽奉遗诏辅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辈份较司马懿为低。辅政之初,曹爽对司马懿这位官高年老的前辈十分恭敬,每件事都去请教,不敢专断。胡三省读到这段记载,写下:「或问爽能守此而不变,可以免魏室之祸否?曰:猫鼠不可以同穴,使爽能奉此而行之,亦终为懿所啖食耳。」没多久,曹爽只维持表面的礼貌,实际事务就不大去请教司马懿了,而且还把重要职位换了自己的亲信,有些朝中的官员,像是傅嘏、卢毓、孙礼等深感不满,有所批评,他们不是遭受打压,就是贬出朝廷。胡三省也写下了阅读的感想:「傅嘏、卢毓、孙礼所以不合于曹爽者,其心未背曹氏也;及其合于司马懿,则事不可言矣,三子者,岂本心所欲哉?势有必至,事有固然也。」

  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西元二四一年,吴人出兵北伐,魏将王凌、孙礼击败吴将全琮,司马懿督军救樊城,吴军乘夜遁去。同年,邓艾在司马懿的支持下,屯田淮上,成效甚着。正始四年,曹爽手下为了要让曹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他伐蜀,司马懿反对,曹爽不听,执意攻蜀。曹爽进入汉中,被阻,经司马懿提醒,引军退还,退军时遭到蜀军居高临下的夹击,惊险万分,勉强退出,损失惨重。正始八年,曹爽集团已彻底掌握朝政,屡次更改制度,完全不再理会司马懿。五月,司马懿以身体不好为理由,不再参预政事。胡三省注:「为司马懿诛除曹爽等张本。」次年,冀州刺史孙礼因为清河、平原争界,曹爽偏袒清河,不肯用公平的方法处理,他据理力争,遭到严厉处罚,并调到并州作刺史。孙礼极为生气,去见司马懿,一脸怒容,一语不发。司马懿说,你觉得并州刺史太差,还是为了争界事情生气?胡三省注:「魏并州统太原、上党、西河、雁门、新兴。冀州大于诸州,并州远接荒外,懿多权术,以此言擿发礼耳。」孙礼说,您说得不对,我从来不会为了官位着想,我只想您可以像伊尹、太公一样辅佐朝廷,建立一番功业。今天政事紊乱,社会不安,这才是我很生气的原因。说完,就哭了起来,司马懿说,不要哭,要忍不可忍。胡三省注:「至此,礼入懿数中矣。」这年冬天,曹爽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李胜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由两个婢女扶持,穿衣服时,衣服掉落地上;口渴要喝粥,却喝不进嘴里,大都流在胸前;而且话都听不懂,荆州和并州都分不清,还一直以为李胜要去当并州刺史呢。李胜回来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只有躯壳,形神都不在了,不再需要担心了;又说,看他的那个样子,多少也让人感到难过。于是,曹爽等人也就不再提防司马懿了。而司马懿却暗中与儿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商量杀曹爽的事。胡三省注:「懿虽称疾,先已置二子于要地矣。」

  次年,也就是嘉平元年,西元二四九年,发生了决定性的一场政变。曹爽陪皇帝去谒高平陵,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控制洛阳,用太后的名义下令免除曹爽等人的官职。同时占据了武库,就是军器库,并将军队布置在各要冲之地。然后派人去与曹爽谈判,派去的是陈群的儿子陈泰,以及曹爽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双方说好只是免官而已,并以洛水为誓。尽管曹爽手下有「智囊」之誉的桓范坚决反对,认为只有号召勤王,与司马懿决战,是惟一的生路。但曹爽却以「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的理由,接受了司马懿的条件。桓范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很感慨地说,曹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物,怎么儿子是小猪呢!你们等着灭族吧!当然,曹爽亲信在这次政变后,不但失去权势,而且都遭到灭族的下场。

  嘉平三年,西元二五一年,扬州刺史王凌有废立的意图,司马懿亲自征讨,先下赦令,赦免王凌之罪,再写信劝谕,乘其不备,大军掩至。王凌自知不敌,只有投降、谢罪,王凌以为既然已获赦免,加上过去与司马懿关系不错,以为可以没事,一再求见,司马懿不理;王凌问司马懿要钉棺材的钉子,司马懿就给他了。胡三省注:「给棺钉者,示之以必死。」王凌走到项,饮药自杀。

  同年八月,司马懿死。胡三省注:「史以懿死为王凌之祟,信乎?傥其果能然,固忠勇之鬼也。通鉴不语怪,今着之,以示为人臣者。」王凌之祟,指何而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曰:「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凌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 』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厉,遂薨。」即此事。

  胡三省在这里问了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阅读之时,提出问题,表示不只是在思考、在想像,而且是在探索、在追究。问问题,不是说这里是这样吗?是那样吗?就算是提问了,而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诸如,所问的问题应有其意义,同时也能对这个问题作出不错的回答。一面阅读,一面提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做到这一点,表示除了要有很好的思考能力外,对内容的熟悉也是不可少的要件。

  胡三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如果」的问题:如果曹爽一直对司马懿恭恭敬敬,事事请教,魏室可以维持吗?「如果」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曹爽大权在握,亲信各据要津,实在没有一直对司马懿恭恭敬敬,事必请示的可能。不过,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却能引起一个不是毫无意义的答案。胡三省把司马懿比作猫,把他视为一个具有轻柔、敏锐和阴险这些性格特点的人物。我们看看胡三省注语中要读者注意的地方,大都是司马懿为了打倒曹爽,表面无所事事,却在暗中作了各种的布置,无非不是阴柔性格的表现。我们可以说,把司马懿比作猫,把曹爽比作鼠,借以说明曹爽能力低浅,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只有被玩弄、被吞噬的份。这样的描述,除了形象十分生动,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个颇为深刻的见解呢?

  第二个问题,问到傅嘏、卢毓、孙礼等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看不惯曹爽的作风,也不喜欢曹爽心腹何晏、丁谧等人崇尚清谈的学说,当然是司马懿拉拢的对象。但是,他们内心反对曹魏政权吗?他们会参加司马懿的反曹集团吗?胡三省认为不会,他们尽管对曹爽以及当权者不满,却没有背叛朝廷的意图,与司马懿很不一样;但后来与司马氏相结合,成为反对曹爽的重要力量,又该怎么说呢?胡三省的回答是,这是时势发展和事情演变的必然结果。胡三省虽然没有多作说明,我们还是可以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思考。胡三省的意思不外是,曹爽骄奢无度,手下处事无方,使得有意效命朝廷的贤能之士无所施展,眼看朝政日坏,只有投入反对者的阵营。傅嘏等人之与司马懿相结,充满着无奈与不得已,并不是出于敬佩和尊崇,司马懿在这些人心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个问题,问一个《通鉴》不载的故事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鬼怪故事,从历史上看,当然不可相信。可是,胡三省似乎觉得此事不见于载籍,好像有一点可惜,有一点遗憾,所以特别将它提出来,并且略略说到这是一个表彰忠勇的故事,也有其意义可言。胡三省把一个他自己并不真正相信确有其事的鬼故事写在注释之中,多少反映了他对司马懿的总结看法,认为司马懿是一个应该受到报应的乱臣贼子。胡三省肯定司马懿的能力,深知他必能击败政敌,掌握大权,得到最后的成功;那是由于他善用权谋,手段高强,为了一已之私,狐媚以取天下。但是,胡三省最后要说的,则是司马懿的所做所为,是从政士人最不可以学习的负面教材,是对司马懿历史地位的全面否定。

  宋末的胡三省离我们已经久远,他的看法有其时代的因素,我们不必同意。不过,胡三省阅读《通鉴》之时,非但想像深入,体会细心,甚且提出问题,做出解答,却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我们阅读典籍的时候,若能尽量去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同时也能给予一个让自已满意的答案,一定可以得到很多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思考的益处。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郎中奇缘

    说来也巧,这少年叫许万成,自小随父亲学医,现在已经是一个很出名的郎中。由于肌肤接触,她心里升起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她已经暗暗喜欢上这个少年郎中了。李员外一听,正是与女儿私定终身的那个郎中。他心想来得正好,他要当面拒绝许万成的提亲,好让这个穷郎中死心,让女儿安安心心嫁给牛无事。李员外见许万成相貌端正,但可惜是个穷郎中。

  2. 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二)

    鬼是轻如绵絮的,所以,宋定伯背着鬼,不用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地把鬼背了几里地。尽管鬼觉得宋定伯实在很重,背他自己有点吃亏,但主意是自己提出来的,又不能食言,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宋定伯一想,反正是捡来的,也不还价,立即成交。>就着样,宋定伯把鬼给卖了,怀里揣着钱乐呵呵地去办自己的事情了。

  3. 梦见四季豆苗

    周公解梦梦见四季豆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四季豆苗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梦见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_周公解梦梦到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好不好

    梦见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是什么意思梦见担心丈夫头发掉落变成秃顶,这是用梦境体现了对丈夫的无能、软弱的嫌恶和怨恨。梦见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意味着,与别人的竞争意识较为强烈,还真让你因而超越敌手的可能。女人梦见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健康上将显现负面迹象,尤其对慢性病患者是个需要留意的时期。孕妇梦见女人向自己的丈夫发誓,运气良好且气氛愉快的一天。

  5. qq空间个性霸气短说说大全-感人的情话

    别跟哥谈感情,最伤钱!十八、不要和我说滚,老娘嫌你的地板脏。

  6. 我当爸爸

    一天我刚下班,五岁的女儿过来要我和她做游戏。我很累,想开个玩笑把她打发走:“来吧,咱们玩爸爸打女儿的游戏”。女儿一下跳起来:“好哇,我当爸爸!”

  7. 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应赢得战争的战役——市场花园行动

    于1944年9月17日发射升空,市场花园行动被认为是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役。这个计划是合理的: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包括30000多名英国和美国军队,进入荷兰,从而为盟军进入德国的中心地带创造了一条路线。如果一切顺利,盟军将在1944年圣诞节前抵达柏林。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同的故事。阿纳姆战役,又称市场花园行动,是二战中最雄心勃勃的行动之一,最终以灾难告终。不幸和糟糕的计划意味着,这一复杂行

  8. 如果你把一个可堆肥的杯子扔进垃圾桶,它还会坏吗?

    可堆肥产品如今风靡一时。但是,当这些东西被扔进垃圾堆而不是堆肥堆时,它们——包括可堆肥的稻草和银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很明显,如果一个可堆肥的东西,比如一根稻草,卷进了垃圾桶,它就不会被堆肥了。答案取决于堆肥的设置。

  9. 束在高阁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shùzàigāogé【解释】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束之高阁”。【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束在高阁”

  10. 带有耗字的成语

    包含有“耗”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杳无音耗——犹言杳无音信。魂耗魄丧——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狗追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同“狗拿耗子”。狗拿耗子——(歇后语)多管闲事。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蠹国耗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五虚六耗——比喻弄虚作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