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越剧

  越剧(汉语拼音:Yueju),中国戏曲剧种。因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光绪三十二年(906)春节,嵊县农村6名说唱艺人首次化装登台,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之后迅速在浙江农村流传。1916年进入上海。1921年以绍兴文戏名义在踦平歌舞台演出。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剧等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表演上也吸取绍剧、京剧之长。1928年起,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依女声音域创造出四工调,曲调流畅,加之扮相俊美,故很快取代了男班,盛行于上海、浙江。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以越剧之名替代女子文戏。越剧以演出才子佳人戏为主,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 》、《碧玉簪》、《西厢记》、《红楼梦》等,形成了一种优美抒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不断开拓题材和表现能力,演出了《祥林嫂》等现代戏,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并多次出国演出。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历史

  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大约在1852年,即清咸丰二年,嵊县马塘村的贫苦农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曲调,唱眼前景物、当地新闻和简单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学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带有"四工合上尺"的衬字拖腔,所以称作[四工合调]。起初唱书是农民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故称田头唱书,后发展成农闲时讨年糕、粽子的谋生补充手段,称沿门唱书;再后来出现半农半艺、带有职业性的落地唱书和走台书,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变成[呤哦调],唱书内容也不断丰富,出现根据民间故事和弹词等改编的长篇书目。

  1906年春节期间,唱书艺人在浙江余杭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清明节时在嵊县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为与绍兴地区流行的绍兴大班相区别,称之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因为十分简陋,乐器只有尺板、笃鼓,也称"的笃班"。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越剧"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民生活,主要有《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

  民国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入全盛时期。

  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此后,女子戏班林立,称为绍兴女子文戏,简称女子文戏。女班所演剧目,多自绍剧、京剧移植,故又称文武女班、女子绍剧等。其时,为适应女子演唱而变〔丝弦正调〕为〔四工调〕,演出于绍兴、宁波和上海。25年左右,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当时著名女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

  民国31年(1942)起,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进行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进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调〔尺调〕,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又创制了〔弦下调〕,越剧唱腔逐渐形成多种流派。32年,中国 ... 领导的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剧团(称社教队)实行男女合演,编演《红灯记》、《桥头烽火》、《浙江潮》等现代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优美抒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山花烂漫》、《胭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摄制成影片。越剧还多次出国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越剧演员队伍有了新的发展,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50年代,遵照周恩来 ... 的指示,浙江省越剧二团、上海越剧院等先后开始进行男女合演试验,对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尝试。男女合演不仅开拓了越剧的题材和表现能力,演出了不少现代戏,而且出现了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男演员。

剧目

  小歌班和绍兴文戏 早期演出剧目,约130余出。从说唱书本衍化而成的有《十件头》、《养媳妇回娘家》、《九斤姑娘》、《相 ... 本》、《卖婆记》、《蚕姑娘》、《绣荷包》等;从民间唱本或戏曲故事敷演而成的,有《珍珠塔》、《双珠凤》、《琵琶记》、《双金花》、《玉蜻蜓》、《金龙鞭》、《珠蟒袍》等;根据宝卷、传书、民间故事编演的,有《梁山伯》、《七美图》、《乌金记》、《烧骨记》、《弥勒佛》等;根据滩簧改编的,有《卖草囤》、《卖青炭》、《拣茶叶》、《走广东》、《双落发》等;自绍剧移植的,有《倭袍》、《三官堂》、《四美图》、《百花台》、《香罗带》、《宝莲灯》、《双贵图》、《梅龙镇》等;自高腔移植的,有《仁义缘》、《双狮图》、《沉香扇》等。其中,《汉光武》、《珠蟒袍》、《狸猫换太子》等一批剧目,还改编成连台本戏上演。

  根据东阳班(今婺剧)剧本整理的《碧玉簪》和根据《再生缘》改编的连台本戏《孟丽君》以及《梁山伯》、《琵琶记》、《珍珠塔》等剧目,是小歌班当年进入上海、打开局面的主要剧目。《孟丽君》一剧自京剧移植,改名《华丽缘》演出。

  绍兴女子文戏 剧目题材与绍兴文戏类同,约250余出,多为“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爱情故事,且均为演员按口述脚本临场现编唱辞及道白的“幕表戏”。还大量移植高、昆、乱、徽(京)剧目,如《九美图》、《十美图》、《樊梨花》、《文武香球》、《劝秋香》、《王华买父》、《辕门斩女》、《天雨花》、《女状元斩夫》、《红鬃烈马》、《三仙炉》、《三笑姻缘》、《真假太子》、《真假包公》、《玉连环》、《叶香盗印》、《鸾凤双箫》、《葵花配》、《乌龙院》、《凤仪亭》、《阴阳错》等。同时,搬演一批武戏,出自绍剧的有《潞安洲》、《后朱砂》、《斩经堂》、《九江 口》;出自京剧的有《盗仙草》、《打鸾驾》、《界牌关》、《狮子楼》、《铁公鸡》、《大闹嘉兴府》、《火烧连营寨》等。此外,折子戏(“肉子戏”)剧目有《前见姑》、《三盖衣·送凤冠》、《认母·哭图》、《张公扫松·打三不孝》、《倪凤扇茶》、《送花楼会》、《十八相送·楼台会》、《桑园访妻·哭牌算命》、《法场祭夫》、《大堂认妻》、《坐楼 ... 惜》、《二堂放子》、《三娘教子》等。

  女子越剧 抗日战争时期,剧目多为表现爱国意识的新戏。在初创阶段,不少剧目仍用“幕表戏”的形式,留有“自报家门”等程式。创作的古装剧目有《花兰》、《冯小青》、《西施与范蠡》、《泪洒相思地》、《绣鸳鸯》、《真假祝英台》、《真假嫦娥》、《日月乾坤扇》、《云中落绣鞋》、《苏小小》、《盘妻索妻》、《 ... 妻救母》、《小孟丽君出世》、《苦尽甘来》、《杨贵妃》、《空门贤妻》等;新编多本戏和连台本戏有《黛玉葬花》、《林雪娘》、《战国春秋》、《秦小妹》等;改编或新编时装戏有家》、《雷雨》、《秋海棠》和《黄陆缘》、《蒋老五》、《恩爱村》等。此时,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社教工作队越剧队创作并演出《桥头烽火》、《英烈缘》、《义薄云天》等革命现代戏,为越剧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之始,也是越剧改革的一次开创性尝试。

  40年代起,越剧界出现专职编剧和较完整的文字脚本,同时出现演新戏不演老戏的局面。此时的剧目,多有文字剧本,结构较为完整,题材多为歌颂民族精神,宣扬爱国情操,与以前的传统剧目的内涵大有不同。改编及创作的剧目有《新梁祝哀史》、《宝玉与黛玉》、《洛神》、《红粉金戈》、《祥林嫂》、《太平天国》、《文天祥》、《石达开》、《葛嫩娘》、《国破山河在》、《沙漠王子》、《浪荡子》、《红娘子》、《山河恋》、《凄凉辽宫月》、《珊瑚行》、《万里长城》等200余出。《祥林嫂》和《石榴红》两出首次被摄制 为戏曲电影片。

  新创作越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新创作越剧剧目在400出以上。摄制成电影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碧玉簪》等23部,摄制成电视片的有《孟丽君》、《打金枝》、《九斤姑娘》等一大批作品。绍兴市各越剧团一批优秀剧作,先后为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院等加工上演,拍为电视片的主要有嵊县越剧团的《汉文皇后》和《猪记》,新昌越剧团的《钗钏记》和《女中郎》,上虞越剧团的现代戏《十字路口》等。《大义夫人》、《汉武晚情》、《红丝错》及现代戏《千家万户》、《五彩世界》等,先后获浙江省戏剧节一、二等奖。

音乐

  越剧音乐渊源于唱书时期的〔四工合调〕,其基本唱调,由落地唱书期间的〔吟哦调〕发展而来。小歌班时期,以〔吟哦调〕派生的〔吟哦北调〕、〔吟哦南调〕为基本调,只用笃鼓与檀板击节,人声帮腔,直到20年代初,才配上丝弦锣鼓伴奏,并以〔丝弦正调〕为基本调,改称绍兴文戏。30年代,女子绍兴文戏兴起,改用〔四工调〕为主调,偶尔也唱反调〔六字调〕。40年代初,改用〔尺调〕为主调,以其反调〔弦下调〕为辅,确立女子越剧的音乐唱腔格局。自50年代起,越剧唱腔以〔尺调〕为主,〔弦下调〕为辅,适当使用〔四工调〕及〔六字调〕,偶用〔吟哦北调〕及〔吟哦南调〕等老基本调,并以俗曲小调或新创乐曲作为插曲使用。

  越剧唱调常用词格,一为七字齐言对偶,可加逗、加叠;一为十字齐言对偶。其用韵上句可韵可不韵,下句必韵,平仄通押,在唱辞中部转韵,则以转韵的上句起韵。

  越剧唱调乐体结构,以上下两句为基础,往往以不同落音的四句构成一个单位。有些较长的唱段单位,格式为“起—平—落”,其余皆为变格。

唱调

  越剧基本唱调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与〔六字调〕。

  四工调 民国12年(1923),女班问世,为适应女演员演唱,把胡琴1=C,1~5定弦伴唱的男班〔丝弦正调〕,改为1=bE或F,6~3定弦。6~3即工尺谱中的“四工”两字,故称〔四工调〕。此调为30年代绍兴女子文戏主调,广泛流行于绍兴一带。〔四工调〕一板三眼,五声性邻音级进为主,间有六、七度大跳,常有6~1~3~5的三度音程旋法。有上句落2或6音,下句落1或5音的两句体和落音分别为2、3、1、5的四句体。其中,叠板(俗称幢板)部分,上句落6音,下句落5。句间只有垫补式小过门,通过这两个对置式腔句的反复,作为叙事性唱调。

  〔四工调〕以简朴健朗的〔中板〕为基础,使用最广,如戚雅仙演唱的《婚姻曲》、陆锦花和金采凤演唱的《盘夫》等。其变体有〔快中板〕、〔慢中板〕、〔快板〕。此外,〔中板散唱〕、〔哭腔〕为女子文戏时期的单句体常用唱腔。

  50年代前的〔四工调〕板式和辅助性唱调不多,随着〔尺调〕基本调的成熟,〔四工调〕借鉴〔尺调〕,增加诸如〔四工调·嚣板〕、〔男调〕等多种唱调。同时还出现糅合〔四工调〕与〔尺调〕而形成的新唱段,如吕瑞英演唱的《穆桂英挂帅》。

  与〔四工调〕相关的主要唱段有:

  〔连板〕。由〔四工调〕“联弹调”衍化而来。四分音符约=100~120,一板一眼旋律简朴,句式整齐,上下句起音和落音往往高低对应,有时把句头一拍连在前句尾部,句间只用小过门,上下若干唱句连在一起演唱,一气呵成,故名〔连板〕,如袁雪芬演唱的《香妃》“劝卿家,休动气”和《追鱼》中真假包公演唱“两位姑娘两条心”的问答式唱段。

  〔倒板〕。把〔中板〕唱腔的上句打散演唱,散唱散伴,用于强调人物和唱段意境。如范娟演唱的《回十八》“祝家庄 ... 英台”。

  尺调 40年代初,以〔四工调〕为基础吸收京剧二簧伴奏手法而形成。因主胡以1=G,5~2定弦伴唱,5~2即工尺谱中的“合尺”两字,故称“合尺调”,简称〔尺调〕。

  〔尺调〕以5~5八度为基本音区,有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的两句体和上句落6或7音,下句落5音的两句体及落音分别为2、3、1、5的四句体等结构。音域较宽,腔句丰富,变化唱调形式较多,表现力强,可塑性大,为40年代使用至今的主要基本唱调。

  〔尺调〕的核心唱调为〔尺调·中板〕。该调一板三眼,四分音符=80~120。多用于叙事,如傅全香演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家有个小九妹”。〔中板〕的变体有〔快中板〕、〔慢中板〕、〔快板〕和〔慢板〕。〔快中板〕和〔慢中板〕叙事抒情兼备,使用较多;〔快板〕为一板一眼,四分音符=180~200,旋律简,字位紧,句间多垫补式小过门,能分别表现怨恨或喜悦心情;〔慢板〕为一板三眼,四分音符约=40~80,旋律华丽,字位宽,腔幅长,适于表现悲痛、怨恨或向往等情绪。〔慢板〕结构严谨,委婉细腻,能衡量演员演唱基本功及体现唱腔流派特色。

  与〔尺调〕相关的唱调主要有:

  〔嚣板〕。借鉴绍剧〔二凡流水〕,以原〔四工调〕“中板散唱”为基础,合〔尺调〕而形成的整伴散唱。唱腔为前四后三两节的散板;伴奏为加快的中板过门,有板无眼,四分音符=200,俗称“紧拉(打)慢唱”。用于表现悲愤、 ... 、奔放等感情,如徐玉兰演唱的《红楼梦·金玉良缘》“我以为百年好事今宵定”。

  〔男调〕。以〔尺调〕为基础糅合男班唱调形成。又因伴奏过门吸收绍剧“慢二凡”过门音调,也称〔二凡板〕。一板一眼,板起板落,句末一字唱一拍,也有唱三拍以上的,倒数第二字有唱一拍的,也有唱三至九拍的。腔句通常分前四后三两节,前腔节后多用同音(或加花)过门,后腔节句末吸收“慢二凡”伴奏音调的韵音过门,用于表现焦虑、彷徨或兴奋之情。

  〔哭腔〕。〔尺调·哭腔〕以传统的〔四工调·哭腔〕为素材,连哭带唱,哭唱结合,灵活多样,是常用的单句体唱调。

  〔起腔〕(亦称〔叫头〕)。〔尺调〕产生前,多用于招呼乐队起奏,如“走呀!”“夫人呀!”〔尺调〕产生后,〔起腔〕逐渐用于表现剧中人的思想感情,如尹桂芳在《盘妻》的同一段唱腔中的两个〔起腔 〕,一个是尾音落3的“请娘子听了”,诚恳亲切;一个是尾音落1的“世上哪有你这种女子啊”!责怪猜疑。又如徐玉兰在《红楼梦·金玉良缘》中的〔起腔〕“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在〔起腔〕中渗进 了〔倒板〕的因素,显得特别兴奋激动,喜悦洒脱。

  〔落调〕。〔尺调·落调〕包含着越剧中所有的〔落调〕。即男班的2音〔落调〕,〔四工调〕的1音〔落调〕,〔尺调〕本身的5音〔落调〕。腔幅拉宽至五拍的称半〔落调〕,如范瑞娟演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叫声四九停一停”;腔幅拉宽至九拍的称全〔落调〕,如尹桂芳演唱落5音的《山河恋》“你我真好相爱恋”和陆锦花演唱落1音的《前见姑》“不忘姑娘栽培恩”等。

  〔二凡〕。借用绍剧基调。越剧多用〔尺调慢二凡〕,如张桂凤演唱的《二堂放子》。

  弦下调 40年代末,以〔六字调〕为基础,吸收〔尺调〕旋律因素,借鉴京剧反二簧的伴奏手法形成,为〔尺调〕下四度属调关系的反调唱调。主胡从〔尺调〕的1=G5~2定弦,改为1=D的1~5定弦伴唱,因而,〔弦下调〕中所包含的〔尺调〕低音区唱句,只能在“1”音内空弦以下回旋,主胡只能翻高八度伴托,形成唱腔低伴奏高,故称〔弦下调〕。

  〔弦下调〕以五声音阶性质的级进为主,却常有15i、1-6、65、3i、32的大跳;有上句落2、3、5、6(或6)、7音,下句落1、5(或5)、3音的对偶两句体,又有落音分别为5(或2)、3、1、5(或5)的四句体;包含着3~3~2近两个八度的演唱音区,表现凄楚压抑、激越奔放或欢快喜悦之情,是越剧诸反调中的主要基本调,是仅次于〔尺调〕的多功能基调。

  〔弦下调〕及其所有的派生唱调、腔句,与〔尺调〕一样齐全,功能也类似。

  六字调 30年代,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吸收男班的〔吟哦南调〕形成,属〔四工调〕的反调唱调。因主胡以1=C的2~6定弦伴托,即以“四工”弦法(6~3)中的“六”字(5音)作为“宫”(1)音,故称〔六字调〕。

  〔六字调〕于40年代中期被〔弦下调〕继承取代,到50年代末重新开掘加工,亦称〔C调腔〕。〔六字调〕与〔弦下调〕是同类型反调唱调,两者拥有同样数量的辅助性唱调,但〔六字调〕定调比〔弦下调〕低二度,演唱音区更宽,更有利于女嗓向高低音区扩展,有利于保持某些唱调的特色。

  〔六字调〕的众多辅助性变化唱调中,以〔慢板〕和〔流水〕两种效果最佳,如袁雪芬和张桂凤演唱的《西厢记·寺警》的〔流水〕既悲又惊,还喧染了 ... 气腾腾的紧张气氛。袁雪芬演唱的《祥林嫂》“千悔恨,万悔恨”,戚雅仙演唱的《玉堂春》“我这里、双膝跪,哀告神前”,傅全香演唱的《情探·行路》“海神爷降下了勾魂的令”等〔慢板〕,低沉郁闷,凄楚苍凉。

  其他唱调有:

  〔十字句〕 以十个字为一句而得名。通常每句分为三、三、四3个腔节,第一腔节落3音、第二腔节落6音、第三腔节句末落音上句为2或6音,下句为1或5音。腔节的落音根据感情需要而变,如王文娟演唱的《红楼梦·葬花》“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十字句〕叙事抒情兼备,是从男班沿用至今的唱调。

  〔散板〕 散唱散伴,唱腔散板,伴奏为 ... 长音,句间配过门。有散唱一句两句的,也有成段的;有散起、散落,或插入在归板腔中间等多种形式,如傅全香演唱的《情探·阳告》“风云易测人心难信”,王文娟演唱的《红楼梦·葬花》“花落花飞飞满天”等,用于表现极度悲愤、沉郁之情。

  〔清板〕 即清唱,并非独立唱调,而是演唱形式。凡不托管弦,或用除主胡以外的一二件乐器伴托、鼓板击节的演唱形式,统称某某“清板”,如〔尺调慢清板〕、〔弦下调快清板〕、〔尺调散唱清板〕等。

乐队

  越剧的音乐伴奏,小歌班时期只有一人鼓板击节兼帮腔。2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才建立3人组成的乐队,以音乐过门取代人声帮腔。40年代末,越剧乐队一般四五人,常用乐器有高音主胡、琵琶、扬琴、三弦、二胡、中胡、大胡、笛箫等。常用曲牌及锣鼓经为《点绛唇》、《浪淘沙》、《哭皇天》、《万年欢》、《风入松》、《朝天子》、《七调过场》、《夜深沉》等。规模较大的剧团,乐队人员近十人,乐器较多,以新创乐曲部分取代曲牌锣鼓伴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编制大致为10至16人,使用民族乐器,兼用提琴、长笛等部分西洋乐器及电声乐器。普遍设立专职或 ... 作曲,采用定腔定谱的伴奏 ... ,以现代技法创作的新乐曲伴奏,辅以传统曲牌的锣鼓,出现《祥林嫂》、《红楼梦》、《西厢记》、《情探》等大量越剧音乐精品。越剧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

表演

脚色行当

  20世纪初,越剧以小旦、小丑为主,其后,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20年代,发展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四行为主,俗称“四柱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行当分为小生、旦、老生、花脸四堂。

  小生堂 扮演青年男子为主。分穷生,如《前见姑》小方卿、《血手印》林招得;功架生(袍带生),如《胭脂》吴南岱、《玉堂春》王金龙;儒巾生,如《西厢记》张生、《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武小生,如《十一郎》十一郎、《貂婵》吕布。《秦香莲》陈世美、《孟丽君》皇帝和皇甫少华亦均由小生扮演。

豫剧

  旦堂 分小旦和老旦两行。小旦为主要行当,扮演青年女子为主。分闺门旦,如《西厢记》崔莺莺、《红楼梦》林黛玉、《碧玉簪》李秀英;悲旦,如《情探》敫桂英、《琵琶记》赵五娘;花旦,如《打金枝》金枝、《西厢记》红娘,有时侍女、丫环亦由花旦扮演;武旦(刀马旦),如《状元打更》刘蝉金、《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正旦,如《秦香莲》秦香莲、《碧玉簪》李夫人;泼旦,如《 ... 惜》阎婆惜之类人物;老旦,如《红楼梦》贾老夫人、《百岁挂帅》佘太君。

  老生堂 扮演中老年男子,分老生和老外两行。老生,带黑髯口,如《打金枝》唐皇、《碧玉簪》李廷甫、《秦香莲》包拯;老外,带花髯或白髯口,如《胭脂》施愚山、《琵琶记》张公、《打金枝》郭子仪等。按传统习惯,饰演老生演员亦兼饰非主角老旦,如老生张桂凤,亦扮演《西厢记》中崔老夫人。越剧中老生是仅次于小生和小旦的重要行当。

  花脸堂 扮演各种反面人物为主,分小花脸和大花脸两行。小花脸又分为“长衫”、“短衫”和“百搭”3种。长衫,如《碧玉簪》顾文友、《胭脂》毛大、《双狮图》张友义;短衫,如《相 ... 本》三叔婆、《珍珠塔》方朵花、《拾玉镯》孙媒婆(亦称彩旦);百搭,扮演诸如牢头、小偷、赌棍、地痞、乞丐等,有时还跨行顶角。小花脸一专多能,越剧界奉为戏班中的“唐明皇”,是越剧的“四柱头”之一。大花脸多为老奸巨猾的反面人物,如《何文秀》张堂、《赵氏孤儿》屠岸贾等。

  越剧分行当,却又不受行当局限。《碧玉簪》中的玉林娘,按习惯由小花脸彩旦扮演,越剧戏曲片《碧玉簪》中的玉林娘却由老旦扮演,融老旦与彩旦于一身。

表演艺术

  越剧历来重唱,以唱见长。其做功和形体动作表演,大致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革。

  20世纪初的男班时期,着时装或生活装,表演模拟日常生活动作,无固定程式。如《相 ... 本》中三叔婆的服饰打扮与当时农村妇女相同,道具为现实生活所用砧板菜刀,唱〔吟哦老调〕,手、眼、身、法、步均模拟日常生活动作。20年代女班问世后,搬演绍剧和京剧目,同时搬来戏曲传统程式,演出中的骑马、坐轿、升帐、上朝、拜寿、迎亲、出将入相基本照搬绍剧和京剧程式。40年代起,越剧向昆曲学身段舞蹈,向话剧和电影学习现实主义写实性表现手法,传统表演程式逐渐淡化,比较贴近人物性格及现实生活。

  50年代起,越剧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表演风格,即以唱为重,唱做结合,武戏 ... 。

  越剧常以大段演唱叙事抒情,刻划人物,几乎每个大戏均有几场以唱功为主的重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山伯临终,《碧玉簪》的洞房、三盖衣、送凤冠,《红楼梦》的葬花、焚稿、哭灵,《情探》的阳告、行路,《北地王》的哭祖庙,《浪荡子》的叹钟点,《何文秀》的访妻和哭牌算命,《血手印》的法场祭夫等。越剧演员以唱功见长的很多,主要有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等十多个表演艺术流派。

  青年演员中,以唱功见长的演员有绍兴越剧团小生筱湘卿,绍兴县小百花越剧团吴素英、陈飞、吴凤花,诸暨越剧团小生钱惠丽、嵊县越剧团小旦何英及钱爱玉、陈岚等。

  越剧的做功,融话剧的写实性手法与戏曲的写意性手法于一体,既有程式,又不受程式制约,善于从塑造角色的人物形象出发去驾驭传统程式,开拓新的表现程式,如袁雪芬扮演的祥林嫂、傅全香扮演的敫桂英等即是如此。

  越剧在讲究唱、做、念的同时,强调追求编、导、演、音、美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力求艺术形式的统一性和完整性。1952年,北京举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越剧就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委婉细腻的唱调,淡雅清丽的服饰和化妆,秀美绚烂的灯光布景,江南丝竹味的音乐伴奏和其综合艺术的独特风格,博得赞誉。

舞台美术

  男子小歌班时期,戏装多为生活装,称“清水打扮”或“随身打扮”。女子文戏时期,开始注重舞台演出的着装和打扮。开初,模仿绍兴乱弹,戏装租自乱弹班行头主,脸谱亦照绍剧、京剧及东阳班(婺剧)搬用。女子越剧进入绍兴、宁波、杭州、上海后,注重根据女性体型设计与 ... 戏装,并聘用画师绘制布景、设计道具,逐渐形成女子越剧素雅、精美的舞台美术特点。活动于县、区乡镇的当地越剧班社,由于物质条件及画师水平等原因,舞台美术仍留存早期越剧的“土气”,比较简朴单一。

化妆

  女子越剧搬演绍剧、京剧的剧目,凡黑脸、红脸脸谱均与绍剧、京剧相同,其他人物大都俊扮。非移植剧目,亦以俊扮为主。

  40年代,旦角废除“包头”,普遍使用发线和假发梳堆发髻。

戏装

  越剧戏装以轻柔见长。即使武将所着铠、靠,亦不如其他剧种戏装厚重,故称“改良蟒”、“改良靠”。

  旦角袄、裙简去繁纹密裥,升高束腰,臀部以下放大至裙边以突出女性体态。衣着纹样细巧,色彩避用对比极色,力求雅致。

布景

  越剧初创之时,以一桌两椅模拟环境。30年代起,由画幕布景发展为百搭布景。于沪地演出连台本戏的剧团偶用机关布景。

  50年代起,越剧的舞台美术设计逐步学习话剧等剧种的写实手法,淡化了传统程式的影响。嵊县越剧团《雍姬怨》、《大义夫人》等布景设计在浙江省和绍兴市调演中均获好评。

团体

班社

  清宣统年间,嵊县约有近20副男小歌班,在县内和绍兴一带流动演出。其中,钱景松及梅朵阿顺两班阵容较强,最早进入杭州演出。民国6年(1917)起,小歌班逐渐流向上海、武汉。11年,约有13个班社、百余名艺人在上海演出。

  民国12年(1923),越剧第一副女班在嵊县成立。此后,女子科班蓬勃发展,有近30个班社。主要班社及演员有第一舞台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锦新舞台李艳芳、魏素云;群英舞台姚水娟、竺素娥、姚月明;高升舞台筱丹桂、张湘卿、贾林凤、商芳臣、钱秀灵、周宝奎、裘大官;大华舞台尹桂芳、毛佩卿、梁彩禄;霓裳仙云舞台邢月芳、邢湘莲;越新舞台王杏花、孙苗凤、邢竹琴;群芳舞台陈金莲、张桂卿;阳春舞台尹树春、胡梅珍;凤鸣舞台支兰芳;浙新舞台余彩琴;锦花舞台马樟花;四季春舞台袁雪芬、傅全香、钱妙花;天蟾凤舞台和新群英舞台竺水招、许菊香、魏良凤;小高升舞台白牡丹、粉牡丹、玉牡丹、钱鑫培;龙凤舞台范瑞娟;凤仙舞台张桂凤;大洋科班王文娟;湖塘沿科班许瑞春;鲁家班鲁芳桂、鲁芳亮等。还有新登东安剧社徐玉兰;余姚科班陆锦花;杭州双凤舞台吴小楼,鸿福舞台魏兰芳与胡玉珍;陶叶剧团戚雅仙等。据24年统计,绍兴女子文戏艺人近2万,演出团体200余个。主要流动在浙江,尤其是绍兴、宁波、杭州一带。

  30年代后期,姚水娟的越升舞台率先进入上海。40年代初,约40个女子越剧演出团体流动在上海一带。1949年,上海有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等阵容较强的越剧演出团体30多个,有1300名演员演出。

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流布除广东、广西、云南、山西、 ... 、内蒙古以外的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成为全国性大剧种。越剧团先后赴波兰、 ... 、德国、苏联、越南、日本、法国、美国、新加坡、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演出,享有国际声誉。

  60年代,全国有260多个专业越剧团,浙江省有70多个专业越剧团,绍兴地区有5个专业越剧团。1990年,绍兴市有绍兴、诸暨、嵊县、上虞4个县级专业越剧团。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1988年4月,绍兴小百花越剧团首次赴京演出。剧目有大戏《醉公主》、《天波英姿》、《劈山救母》和以《行路》、《访妻》、《回十八》、《盗草》等合成的《小戏集锦》一台,主要演员有吴素英、吴凤花、陈飞、袁慧萍、王芳、陈琴湘、丁礼萍等。4月28日,在首都剧场演出《小戏集锦》。5月7日,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为前美国总统卡特夫人作招待演出。5月9日,进北京中 ... 演出《劈山救母》。剧团演出期间,乔石、陈慕华等 ... 人观看了演出。1990年4月,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与宁波市越剧团联合组成宁绍小百花越剧团,应香港上海总会、宁波旅港同乡会、甬港联谊会、绍兴旅港同乡会、香港越剧票友协会等团体联合邀请,首次赴港演出。绍兴分团的剧目有大戏《劈山救母》、《三看御妹》、《白蛇前传》、《沉香扇》、《穆桂英挂帅》等,折子戏《双下山》、《借红灯》、《断太后》、《赖婚记》、《李娃传·责子》、《双枪陆文龙·八大锤 》等,主要演员有吴素英、吴凤花、陈飞、袁慧萍、王芳、陈琴湘等。著名越剧艺术表演家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范瑞娟、张桂凤、吕瑞英等任总团艺术指导随团赴港。4月20日在新光戏院作首场演出,剧目《劈山救母》,受到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及绍兴旅港同乡会全体成员好评。

  上虞县越剧团 前身为萧山县文光越剧团。1955年5月成立,属集体所有制,时有演职员48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解体。1970年7月,剧团部分演职员参与组建上虞县 ... 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改建为上虞县越剧团,属全民所有制,有演职员50名。1955至1985年,共上演古装剧87个、现代剧37个,自编自演剧目《双姑恨》等8个,其中5个获市级会演创作奖和演出奖。保留剧目有《何文秀》、《是我错》、《家庭公案》等5个。1985年,编演现代剧《家庭公案》,配合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巡回演出200场,受到浙江省文化厅嘉奖。

  嵊县越剧团 前身为嵊县新新越剧团。1953年成立,初名嵊县人民越剧团,时有演职员50余名,主要演员赵俊芳、杜玉琴,导演马潮水、张荣标。1961年,改名嵊县越剧团。1964年,改男女合演。剧团改编或创作的一批传统戏及历史剧、现代剧,颇有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体。1977年,剧团恢复。1982年,剧团改称绍兴地区越剧团。1985年,复名嵊县越剧团。1981年,改编现代戏《四姑娘》获浙江省戏剧调演演出奖。1983年,编演历史剧《汉文皇后》,获浙江省第一届戏剧节演出奖和剧本奖。1983至1985年,连续3年参加省慰问团赴舟山群岛为驻军演出,获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剧团拥有一批越剧新秀,其中,钱爱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浙江省青年演员戏曲会演一等奖和省越剧最佳青年演员称号;孙水玉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获绍兴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王玉英、裘伟刚获省二等奖;何英选送至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在全国和浙江省戏曲会演中,多次获奖。

  诸暨越剧团 前身为诸暨新艺越剧团。1958年成立,时名诸暨越剧团。1965年8月,与诸暨西路乱弹剧团合并,改名诸暨文工团。“文化大革命”初,辍演。1970年,剧团部分演员参与组建诸暨县革命 ... 会 ... 思想宣传队。1973年,复名诸暨越剧团。1980年1月,举办戏曲学员训练班(时称“文艺小班”)。1983年,部分演员参与诸暨县戏曲学校的教学工作。诸暨越剧团建团初期,以面向农村编演现代剧为主,剧目有《两个女红军》、《水利模范》、《母亲》、《朱学勉》、《江姐》、《杨立贝》、《徐双喜》、《血泪荡》、《山乡风云》等。其中,《跃进之歌》获宁波专区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1972年,改演京剧,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平原作战》等。1973年,复演越剧,以自编现代剧为主,剧目有《铁流战士》、《海岛女民兵》、《红嫂》、《小刀会》、《半篮花生》等。1980年7月,参加绍兴地区专业剧团会演,有多名演员获奖。8月,参加全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钱惠丽、张瑛演出折子戏《红楼梦·哭灵》获学员演出优秀奖。1982年,4名学员在省会演中获“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1983年9月,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继而赴南京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十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演出。其后,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及杭嘉湖一带演出《红楼梦》和《碧玉簪》共231场,历时10个月。是年,共演出365场。1984年9月,上海电视台举办首届江浙沪两省一市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钱惠丽获二等奖。1985年7月,创作和演出《西施与范蠡》,获绍兴市第二届戏剧节优秀创作奖,何炯华、钱惠丽及张瑛、王凤玲、赵雅笙分别获优秀演出奖和演出奖。10月,剧团获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整体演出奖,钱惠丽、何炯华获青年演员一等奖。1986年9月,钱惠丽在第二届“上录杯”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同时,列为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十佳”第三名。1987年7月,剧团以《千古逆妃》参加绍兴市第三届戏剧节,何炯华获演出一等奖,列为浙江戏曲明星“十三佳”之一。

  嵊县“越剧之家”及越剧博物馆 1955年,嵊县前辈艺人马潮水及袁雪芬、姚水娟、尹桂芳等60多位著名演员倡议成立“越剧之家”,培植越剧新秀,保存越剧史料。1962年,越剧之家落成于嵊县城关镇鹿胎山麓,占地5000余平方米,设练功场、教室、展览室和接待室等。1964至1990年,举办12期越剧艺术培训班,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江苏、江西、福建等13省市、41个越剧团输送600余名越剧演职员。1978年起,恢复开放越剧史展览室。1990年,越剧博物馆落成后,所有展品移交该馆陈列。嵊县越剧博物馆在国家与浙江省文化、文物部门支持下,由嵊县人民 ... 主持建成。馆址嵊县城关镇鹿胎山下,与越剧之家南北相连。1990年10月开馆。越剧博物馆收藏大量越剧珍贵史料及实物,计文物400余件、照片3000余幅、史料500万字。展厅分三厅一廊,展出越剧历史照片750多幅、文物320余件。

艺人

  越剧由落地唱书、小歌班,发展至女子越剧,涌现众多颇有建树的艺人。本节择其有代表性者记之。已入人物卷者,不复述。排列以卒年为序。屠杏花、袁雪芬则以生年为序排列。

  卫梅朵(1890~1931) 原名卫梅云。嵊县春联乡人。男子小歌班名旦,梅朵阿顺班首席演员。民国6年(1917)夏,与马阿顺组班二进上海,和绍剧著名艺人林芳锦、张金香、施亦彪、汪筱奎同台演出,扩大了小歌班影响,打开了局面。卫扮相俊美,演艺精湛,善于革新,力主于乐队中加入板胡,改变小歌班无丝弦伴奏的缺点。擅演《箍桶记》、《倪凤扇茶》、《十件头》、《懒惰嫂》、《双金花》、《珍珠塔》、《金龙鞭》、《三笑姻缘》等,列为绍兴文戏时期男子小歌班“四大名旦”之首。

  马樟花(1921~1942) 嵊县新联乡马家村人。女。著名小生。11岁入镜花舞台学艺。民国21年(1932),应袁雪芬之邀赴沪演出。30年,自组天星剧团,与支兰芳搭档演出。马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戏路宽阔,文生、武生乃至彩旦、丑角均精。善于多方面刻划人物,饰梁山伯,敦厚中透露文雅;演何文秀,坎坷中仍显傲骨,被誉为“闪电小生”。马在沪演出期间,于电台播唱《劝告囤户》、《全家福》、《恒娘》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唱段,极受听众欢迎,半个月中即收到来信万余封。性格开朗,正直刚强,嫉恶如仇,常为艺人仗义执言,以致为恶势力所忌。31年,黑社会通过小报记者造谣中伤,身心大受摧残,抱恨去世。遗有唱片《仕林祭塔》、《珍珠塔》等。

  支兰芳(1922~1942) 嵊县富润镇支鉴路村人。女。名旦。民国21年(1932),入崇仁镇凤鸣舞台学艺。26年冬,应施银花、屠杏花之邀,赴宁波、绍兴等城市演出,受施、屠等名角指点,演艺大进。嗓音富于韵味,唱腔多有新意,表演尽出天然,被誉为“闪电红星”。支重视综合艺术的运用,改传统的粉妆为油彩妆,强化了越剧旦角面部的造型美。30至31年间,与马樟花、竺素娥合作录制《英台哭灵》、《黛玉葬花》等多张唱片。

  裘光贤(1884~1953) 嵊县崇仁镇人。女子越剧奠基人。民国12年(1923),与钱章尧合股经营嵊县老紫云班,次年,继王金水接办施家岙女子越剧科班。19年,受邢惠彬委托开办高升舞台,通过舞台实践,培养越剧艺徒。裘克己律人,严以课徒,有“笃牌班长”之称。女子越剧著名艺人筱丹桂、贾灵凤、张湘卿、商芳臣、筱灵凤、周宝奎、裘大官、张茵、钱鑫培等均出其门下。

  贾灵凤(1917~1956) 原名裘彩贞。女。嵊县崇仁镇人。名丑。民国19年(1930),入高升舞台学艺。27年,随班入沪,先后与施银花、筱丹桂等合班。擅演《仁义缘》周惠吉、《刁刘氏》王文。贾善寓“丑”味于风雅,融庄谐于身手,含而不露,不瘟不火。23年,在宁波与施银花、筱丹桂、张湘卿等同台演出《刁刘氏》,轰动甬城。贾戏路颇宽,于丑行之外,尚善演老生、老旦和小生等行,以唱腔清朗、华彩合度见称。录有唱片《刁刘氏》、《西厢记》等。

  张云标(1895~1965) 嵊县升高乡廿八都村人。男子小歌班小生。民国2年(1913),师从相来炳。8年,与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马阿顺、童正初等组班,三进上海,演出《碧玉簪》取得成功。25年,率班赴武汉,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毛龙作吊》、《何文秀》等达6个月。从艺50余年,塑造了方卿(《珍珠塔》)、梁山伯(《梁山伯与祝英台》)、王玉林(《碧玉簪》)、何文秀(《何文秀》)等百余个小生形象。善于创新,在《梁祝·十八相送》中,增加即景生情的唱词,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内心活动,拓展了表演空间。擅用眼神,省文化部门为其专门摄制《张云标脸部表演艺技相片集》。参与整理《梁山伯与祝英台》、《庵堂认母》等传统剧目多种和编写教材《越剧韵书》。

  白玉梅(1897~1976) 原名朱洵浦。嵊县新山乡上里村人。越剧男班旦角。善于兼收并蓄,旁及京剧、婺剧和绍剧把子功及旦角戏。道白吐字清越,唱腔明丽,能一口气“清笃”百十句快板,且练就一身行不动裙的台步硬功。擅演祝英台,其后脍炙人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据当年白玉梅、王永春的演出脚本加工而成。此外,尚工李秀英(《碧玉簪》)、王宝钏(《红鬃烈马》)、王桂英(《斩经堂》)、赵五娘(《琵琶记》)等角色。传人有其女小白玉梅以及胡敏华等。

  赵瑞花(1912~1982) 嵊县博济镇孔村人。女。名旦。11岁入施家岙女子科班,与施银花同投金荣水学艺。初出科,即以善演《龙凤锁》中金凤崭露头角。其后,更以饰演李桂莲(《阴阳河》)、叶香(《叶香盗印》)、孟丽君(《孟丽君》)等闻名于时。赵戏路宽阔,文武均擅;表演洒脱,善用眼神;唱腔融民歌小调于〔四工调〕,韵味浓郁,清丽爽亮,与施银花、屠杏花齐名,并称“三花”,蜚声江浙。1956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58年起,任教于浙江戏曲学校。

  屠杏花(1915~ ) 原名俊卿。嵊县新联乡江东村人。女。著名小生。9岁入施家岙女子科班。学艺期间,常与师辈月月红、白玉梅等男班名旦串演,受教良多。民国19年(1930)前后,以坐堂客师身份在绍兴登台,其后又多次与施银花合演,时人誉之为“文武风雅小生”。27年,随戏班赴上海、太原等地演出《盘夫索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等,颇获好评。28年7月,改编《雷雨》,屠饰周萍 、施饰繁漪,人称双璧。1953年,任振奋越剧团团长。1960年起,任教于上海越剧院学馆。录制唱片有《楼台会》、《大堂会》、《二度梅》、《桑园访妻》等10余张。

  袁雪芬(1922~ ) 嵊县普义乡上杜山村人。女。名旦,袁派唱腔创始人。11岁入四季春科班学唱越剧正旦,师从鲍金龙,并向乱弹班师辈兼学武生戏。民国25年(1936)春,初次在杭州挂头牌演出。同年秋,赴沪登台。洁身自励,颇有清名。31年,倡导越剧改革,逐步建立正规的排演制度,废除幕表制,按剧本排演,运用灯光、布景加强演出效果,根据人物性格设计服装。这些改革,促进了新越剧的发展。34年,组织雪声剧团。次年,改编鲁迅名著《祝福》为《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1949年,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1954年,加入中国 ... 。曾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 ... 、第一、二、三、五届全国 ...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 ... 会 ... 。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委婉缠绵,声情并茂。所创越剧“袁派”艺术,多有新秀师承。擅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香妃》、《祥林嫂》、凄凉辽宫月》等。

艺术特色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板、嚣板、二凡、流水板等。

  越剧的脚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其中小旦又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种,小生又分为书生、穷生、官生、武生四种,老生又分为正生、老外两种,小丑又分为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种。越剧早期演出较为简单,后来搬用其他剧种的动作程式,又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基本动作。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 ... ,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越剧有不少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追鱼》、《情探》、《盘夫索夫》、《柳毅传书》、《碧玉簪》、《三看御妹》、《打金枝》、《玉堂春》、《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

  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越剧就开始采用带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进行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质料柔和淡雅,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发展。

现状

  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剧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

参见条目

越剧393969” 19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越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4.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5.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6. 从中外历史上的文人看 你们认为的所谓「 ”斜杠青年”能有多跨界

    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对青年充满希望,爱接近她们,爱向他们学习。斜杠青年不知道按谁的定义,比如学艺术史、当过策展人、然后写小说、而且研究文艺复兴,还出了书,在美院上课。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了吧。

  7. 宋画遗珍!游丝描笔法和精微墨法,再现了 唐玄宗 的宫廷游乐场面

    《明皇击球图卷》纸本水墨32.1cmx523.2cm辽宁博物馆藏,描绘唐玄宗打马球的场景。位于画面正中的这个人就是李隆基,骑一骏马,神情专注。围在他身边的这些人有的头戴官帽,有的头上插着簪花,手持球杆,和皇帝争抢着地上的小球。画上无作者款印,后有明傅著、吴干、董其昌、年羹尧的题跋。流传中一直被目为李公麟所作,从画风被判断应是南宋人所画。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画中人物姿态各异,静中有动,富于变化。

  8. 南宋画僧法常的作品意境深远,深受日本尊崇,宋元时期却饱受诟病

    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网络图片南宋的画家里,梁楷和法常都不自觉地受到宋代文人画热潮及一些非文人出身画家的影响。与寺庙的和尚们往来频繁,法常看到梁楷的绘画后,潜移默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圆寂后的法常,元代一些鉴赏家对他的绘画颇有微词。

  9. 宋徽宗的瘦金体境界有多高?没人能够临摹,一字值千金

    宋徽宗的瘦金体有多好?因此,虽然后代有很多人练习瘦金体,但却鲜有人能够临摹成功,可知其难度之高,也可知宋徽宗书法功力之深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牡丹》《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等,每一幅作品都是无人能够超越的传世精品,字字值千金。

  10. 《红楼梦》中的灯谜有什么作用呢?

    灯谜,又叫猜灯谜,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门传统的综合性语言艺术。从现有的古籍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自先秦以来,在许多生活领域里,都有谜语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人们用比喻、借代、描绘、字形离合等...制成谜语,用来劝谏、讽喻统治者,在外交上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用谜语来暗通情报,掩人耳目;文人之间也会用谜语来相互戏谑等。

随机推荐

  1. 扳指:从实用、装饰到古董

    自乾隆、嘉庆以来,由于战事锐减,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而以装饰为主,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其中4件扳指上刻有御题诗,部分还雕有图案,为乾隆55岁至80岁期间所写,见证了乾隆由壮年、中年到老年的心路历程。

  2. 匠心独具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jiàngxīndújù。

  3. 他是抗战中单人 ... 敌最多的战士,一次干掉五百多鬼子,后下落不明

    抗日战争中流传下来很多英雄的名字,但真正的战神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名叫曹锡,靠一己之力干掉了500多个鬼子,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控制住机枪的曹锡一通扫射,又干掉了不少日军。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战神却在下一场战斗中离奇失踪,很可能是曹锡战死沙场,连骸骨都没有留下吧。

  4. “脱颖而出”的“颖”是什么东西?

    “脱颖而出”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助,毛遂请求跟着去。后来毛遂就跟着去,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便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5. 成语典故_程门立雪的故事: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出自哪?

    成语典故_程门立雪的故事: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出自哪?  程门立雪(汉语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

  6. 不存芥蒂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cúnjièdì【解释】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例子】【近义词】宽宏大量【相关】百度“不存芥蒂”

  7. 梦见把包丢了_周公解梦梦到把包丢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把包丢了好不好

    梦见把包丢了是什么意思梦见把包丢了意味着,感觉就是没什么工作精神,懒懒散散的过了一天。梦见把包丢了意味着:在职场上学以致用让你感到莫大的安慰。梦见皮包丢了代表什么梦见皮包丢了的吉凶:基础稳固安泰,且能逃过灾害,免于祸患,而又可排除万难及得享名利双收之隆昌运,并获意外的成功发展,乃幸福长寿之吉名。

  8. 因地制宜的意思及近义词 | 成语大全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9. 如果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好人,那诸葛亮是是坏人吗?

    说实话,从小到大从接触三国演义这部开始,我一直认为曹操是坏人,诸葛亮是好人。这种想法不是我能左右的,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产生的幻觉。影视作品中的的确确把诸葛亮渲染出足智多谋,深明大义等好人形象。而曹操几乎都是奸诈阴险等坏人形象。就是这样的艺术作品让我们男女老少都认为曹操坏的不行不行了。今天我们就好好讨论一下,对了我们是讨论不是断论!

  10. 梦见被坏人纠缠

    周公解梦梦见被坏人纠缠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被坏人纠缠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